Saturday, December 28, 2024

《自由的哲学》共学笔记(二)

第二周:《自由的哲学》第二章“对科学的基本渴求”总共15张思想卡片

  • 2-1:人并非一个按照统一方式而被组建起来的本质生命。比起世界主动给予他的,他总是索要更多。
  • 2-2:对大自然的每一瞥都会于我们内在引发大量问题。我们遇到的每一个现象都会为我们设置新的任务。每一次经历之于我们都将成为一个谜。
  • 2-3:我们在各种事物当中所探求的东西超出了我们在这些事物当中被直接赋予的东西,这种多出来的东西将我们完整的本质存在分割成了两部分。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对立性。我们作为一个独立的本质存在与世界相面对。宇宙在我们看来有着截然对立的两极:“吾”(I)与世界
  • 2-4:一旦意识在我们的内在中亮起来,我们就在自己与世界之间树起了这道屏障。但尽管如此,我们绝不会丧失这样的情感,即,我们仍属于这世界,有一条纽带将它与我们连在了一起,我们是位于宇宙之内、而非其外的一个本质存在。
  • 2-5:这种情感促使我们努力将对立双方加以弥合连接,从根本上说,人类整体的灵性追求就在于这一连接过程。我们的灵性生命之历史,就是一个为了寻求我们与世界之间的统一而不断探索的过程。宗教、艺术、和科学,都同样在追寻这一目的。
  • 2-6:只有当我们将世界内容转变为自己的思想内容时,才能再次找到自己曾从中分离开来的那种关联。
  • 2-7:我在这里所描述的这整个境况,是在世界历史上的一个现象中与我们相遇的,这个现象就是:一体化的世界观或一元论,与双重性的世界理论或二元论,之间的矛盾对立。
  • 2-8:二元论关注的仅仅是人的意识所带来的吾与世界的分离。它所有的努力,都在于一场调和此对立两极的徒劳奋争,此对立两极它时而称之为灵性与物质,时而称之为主体与客体,时而称之为思维与现象。它有一种情感,那就是,在这两个世界之间一定存在着一座桥梁,但它却无法找到这座桥梁。
  • 2-9:既然人体验到自己即“吾”,所以他只能认为此“吾”为存在于灵性一面的;而当他为了这个“吾”与世界对立起来的时候,他必定会将感官被赋予的知觉世界,即物质世界,归于世界一面。这样的话,人就将自己置身于灵性与物质之对立面的中间了。由于他自己的身就属于物质世界,所以他越发会不得不这样做。
  • 2-10:如此说来,“吾”,属于灵性领域,是其中的一部分;而被感官所感知到的物质性事物与过程,属于“世界”这一面。所有关于灵性与物质的谜题,人定会不可避免地从他自身本质的基本迷题中重新找到。
  • 2-11:一元论仅仅将目光投向了整体统一性,它要么会试图否定、要么会含混掩盖那些现实存在的对立性。(...)二元论将灵(吾)与物质(世界)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本质存有,因而无法理解两者间是如何能够互相作用的。
  • 2-12:面对所有这些观点,我们必须注意一项事实,即,我们首先是在自己的意识中与基本对立面和原始对立面相遇的。正是我们自身,将我们从自然的土壤中分离了开来,并将我们作为“吾”与“世界”对立了起来。
  • 2-13:我们确实已远离了自然,同样千真万确的是,我们感觉到:我们在她之中并归属于她。唯有她自身的运转,才会同样也活在我们的内在中。
  • 2-14:只有首先学会在自己的内在中认识自然,我们才能找到我们之外的她。我们自己的内在中与她类似的那些内容将成为我们的向导。于是,这就预先标明了我们的道路。关于自然与灵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不应试图去做出任何推测。相反,我们应深入到自身本质存在的深层,为了去那里找寻那些我们在飞离自然的旅程中曾挽救下来的元素。
  • 2-15:对自身本质存在的研究一定会为我们揭开那个谜底。我们一定会到达一个时点,在那里, 我们可以对自己说,“现在我们已不再仅仅是‘吾’了,在这里存在着某种超越了‘吾’ 的东西。”

思想卡片2-1~2-2

  人天生的本质生命,并不是一个被统一组建的个体,对世界所给予的,人总是索求更多。因此,对大自然的每一瞥,总会在我们内心引发大量问题,致使我们在每一个经历中都想去解谜。

  柏拉图(Plato)经典名言:“哲学始于惊奇”(Philosophy begins in wonder),正是关于人的天生本质,它引起我们对科学的基本渴求,进一步启动我们的思考,去解释世界赋予我们的谜题。

  如此看来,人天生的好奇心,就是思考的起源了。

思想卡片2-3~2-5

  人的探求超出世界直接赋予我们的,这多出来的东西将我们分割成两部分,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对立:“吾”(I)与世界。

  虽然如此,我们的情感还是意识到我们仍位于宇宙之内、而非其外的一个本质存在。这情感促使我们努力将对立的“吾”与世界加以弥合连接,这种寻求统一的灵性探索,不断出现于宗教、艺术、科学等领域中。

思想卡片2-6~2-7

  要找到自己与世界的关联,我们需要将世界内容转变为自己的思想内容。整个关于“吾”与世界的思想内容,在历史舞台上出现了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单一世界理论或一元论、双重世界理论或二元论。

思想卡片2-8~2-11

  二元论关注的是在努力调和“吾”与世界的两极对立:灵性与物质、主体与客体、思维与现象,但却无法找到两个世界之间的桥梁。

  当人体验到自己即“吾”时,他只能将“吾”归于灵性层面;而当“吾”面向对立的世界时,他必然将通过感官被赋予的知觉世界归于物质层面。

  二元论将灵性(吾)与物质(世界)看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本质存有,因此无法理解两者间如何能够互相作用。

  一元论只将目光投向整体统一性,企图否定或模糊现实存在的对立性。

思想卡片2-12

  这张卡片提到所有这些观点,指的是书中介于卡片2-11与2-12段落之间所描述的,关于一元论的三种形式,与对这些形式的质问。原文相当长,在这里只精简地提出要点:

  1. 唯物论:否定灵性的物质主义(Materialism)
    质问:物质主义尝试把思考能力归于物质(大脑),但物质怎么能思考自己的本性呢?
  2. 唯灵论:否定物质的灵性主义(Spiritualism)
    质问:如果物质是思考所创造出来的,为什么思考付诸行动时必须依靠物质实体来实现呢?
  3. 单子论(Monadology):宣称物质与灵性是不可分割的实体(Indivisible Entity)
    质问:如果一个实体是不可分割的,它为什么以二元方式来呈现自己呢?

  事实上,“吾”与世界这个基本与原始的对立,首先是在我们的意识中形成的,是我们自己把“吾”从自然(世界)分离出来,然后形成“吾”和世界的对立。

  换句话说,“吾”与世界的分离对立,是我们咎由自取的。

思想卡片2-13~2-15

  我们确实已经远离自然,同时又真实地感觉到我们依然在自然之中、属于自然的一部分,这种真实感觉只能是由于自然的一切运作也活在我们的内在中。

  因此,我们要先学会认识自己内在的自然,才能认识外在世界的自然。我们要探索自然与灵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深入体验自身本质存在的深层,找寻我们离开自然时所遗留下来的元素。

  这种探索方式,会让我们体验到某种超越“吾”的东西。

Tuesday, December 24, 2024

《自由的哲学》共学笔记(一)

  2024年9月29日,《自由的哲学》年度共学计划正式启动,当天有两场大型 Zoom 视频大会。德国时间早上9点15分(即新加坡时间下午3点15分)是英语会议,同时有中文、韩语、日语、俄罗斯语、捷克语现场翻译;下午7点15分是德语会议,会有英语、西班牙语翻译。

  首先由 Andreas Schmitt 开场致欢迎辞,介绍了《自由的哲学》这本书,还有这次共学计划的学习方式,包括每天15分钟阅读《自由的哲学》思想卡、每周一封鼓励及说明信函、固定一位伙伴交流、语言区域小组交流、手机应用程序等。

  接着由 David Martin 带领我们做冥想练习,内容包括在脑海中想象一个圆的图像,将它放大、缩小、翻转;还有想象一个乞丐的画面,想象这乞丐可能面临的什么困境,观察自己内心产生什么情绪;另外想象一只狗,也可以像想象圆变大变小一样的想象狗变大变小。这些练习,是在引领我们去理解《自由的哲学》第一章至第三章的内容。

  然后,各国参与者就分头前往各自的语言区域 Zoom 会议,我加入中文区域小组会,主持是黄爱华,主要是回答参与者的一些疑问,还有让我们做简短的自我介绍,从中去寻找伙伴组成二人学习小组。区域小组会议定为每两周一次,在有全球共学会议的那一周,是接着全球共学会议进行的;其他周则定于周日晚上7点进行;至于二人小组,可以每周一次讨论思想卡片内容,交流学习心得、想法、挑战等。


第一周:《自由的哲学》第一章“有意识的人的行为”总共17张思想卡片

  • 1-1:人在其思考和行为中是一个灵性自由的存在,还是他会受制于一种纯粹自然法则的铁一般的必然性呢?很少有哪个问题会如此这般凝聚了众多敏锐的洞察力。
  • 1-2:这一思路中的错误很快就会被发现。斯宾诺莎以及所有像他那样思考的人,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人不仅会对他的行为有意识,而且也会对指引他的那些原因有意识。
  • 1-3:关于我们的意志自由这一问题可以完全孤立地单方面地被提出来吗?如果并非如此,那么它必须与哪些其它问题联系起来呢?
  • 1-4:如果在我的行为的一个有意识的动机与一种无意识的推动力之间存在着区别的话,那么有意识的动机所导致的行为,就一定要与出于盲目渴望的行为区别开来加以评判。因此我们的首要问题就涉及到这种区别。并且,我们针对真正的自由之问题必须采取何种态度,也将取决于探究这一首要问题所得出的结果。
  • 1-5:获知人的行为之原因意味着什么呢?这一问题得到的关注实在是太少了,因为,不幸的是,人们往往会把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人,一分为二。人们将行动者与认知者区分开来了,只不过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却对最为重要的一种人——出于认知而行动的人——视若不见。
  • 1-6:因为问题恰恰在于,理智、目的和决定,是否像动物性欲望那样,会以同样的方式对人施加一种强制性呢。
  • 1-7:问题的关键之处并不在于一旦做出一项决定之后我能否执行它,而在于此决定是如何于我内在形成的。
  • 1-8:将人与所有其它有机生命区别开来的东西是以人的理性思考为基础的。人与其它有机生命共有的一点就是积极的作为。
  • 1-9:一项其执行者并不知晓为什么要执行它的行为,不可能是自由的,这完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那种已知道其原因的行为又如何呢?
  • 1-10:这将我们带向了如下问题:什么是思考的起源与意义?因为,如果不具备对心之思考行为的认知,则不可能形成某种事物之知识的概念,因此,也不可能形成一项行为之知识的概念。
  • 1-11:如果我们认识到思考从总体上来说意味着什么的话,就会容易弄清楚思考在人类行为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 1-12:正如黑格尔确切地说过:“是思考才将同样也被赋予了动物的心(die Seele)转变为灵的。”
  • 1-13:爱、同情以及爱国主义,是行为的推动力,不可以将其分解为冰冷的智性概念。人们说:在此,是内心(das Herz)和性情(das Gemüt)在行使着它们的权利。这毫无疑问。但是,内心与性情并没有创造出行为的动机,而是,它们以动机为先决条件并将其纳入了自己的范畴。
  • 1-14:当一个能引发同情心的人的心象呈现在我的意识中时,同情就会出现在我的内心之中。通往内心的途径会经由头脑。在这一方面,爱,也不例外。
  • 1-15:人们说:爱让人对所爱之存在的缺点视而不见。但这件事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并宣告:爱恰恰会为那些优秀的品质睁开双眼。许多人与这些优秀品质擦肩而过却毫无察觉。有一个人,他看到了这些优秀品质,正因如此,爱在他的心中苏醒了。
  • 1-16:他形成了一幅千百人不曾拥有的心象,除此之外,他还做过别的什么吗?他们没有这份爱,因为他们缺少了这幅心象。
  • 1-17:无论我们想要以何种方式来对待此问题,有一点一定会变得越来越清晰,那就是,人类行为的本质这一问题是以思考的起源这一问题为先决条件的。因此,我要首先转向这一问题。

思想卡片1-1

  这张卡片是第一章开头的句子,马上提出一个问题:人的思考和行为是自由的,还是被限制于纯粹自然法则的不自由呢?这是关于人类自由意志的问题,这一章就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思辨。

  对于这个问题,当时代的哲学家、思想家有着众说纷纭的热烈争论,其中有热情的支持者,也有固执的反对者。支持者认为,人类生活中的行为,都是自主决定而进行的;反对者则认为,人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当然是受到自然法则的制约。

  这些自由的反对者,他们主要攻击的,仅仅是针对选择自由来争论的,并没有触及自由意志的意义。

思想卡片1-2

  这张卡片提到斯宾诺莎(Spinoza)的思路,这套卡片没有提取相关内容,需要回到书本中去了解他的论说。

  斯宾诺莎可说是反对自由争论的始作俑者,他对自由的定义如下:

如果一个事物的存在与行为,是出自于其本质的纯粹必然性,我称之为自由;
如果它是由某种其他事物以明确且固定的方式所决定的,我称之为不自由。
I call a thing free that exists and acts out of the pure necessity of its nature;
and I call it unfree, if its existence and activity are determined in a precise and fixed manner by something else.

  斯宾诺莎举例说明:小孩之渴求乳汁、愤青之寻求复仇、懦夫之遇事逃跑、醉汉之胡言乱语,这些事件的当事人,都相信他们的行为是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的;然而斯宾诺莎认为,他们其实是受到一些激情的推动(相对应的情绪为:饥饿、愤怒、害怕、混乱),且无法抑制这些激情推动出来的渴求,这其实是不自由的。

  这一思路的错误在于,他忽略了人不只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他也可能会意识到导致行为的原因。小孩、愤青、懦夫、醉汉的这些行为,的确是不自由的,但那是他们不晓得这些行为背后有一些在他们内心深处运作且不可抑制的原因。

思想卡片1-3

  这张卡片对斯宾诺莎的论说提出质问,他提出人的行为是在其激情、情绪的抑制下而决定的,因此是不自由的。但他只是孤立地、单方面地从行为本身去攻击人的选择自由,而忽略了导致行为背后的原因。

思想卡片1-4

  这张卡片进一步质问,斯宾诺莎举出的那些无意识行为,怎么能和另一种“既意识到行为,也意识到导致行为原因”的行为混为一谈呢?前者是无意识的性格推动,后者是有意识的行为动机,这两大要素需要被明确区别开来,才能加以评判人的意志是否自由。

思想卡片1-5~1-9

  那获知了行为动机,是不是就是自由的呢?问题是,原因、目的、决定(有意识的动机),是否像动物性欲望(无意识的推动)那样,会同样地对人施加强制性的影响(不自由)呢?此中关键在于那决定是如何于我内在形成的,要知道人与其它有机生命的区别在于,人是以理性思考为基础来决定行为的,为什么要把人类行为自由与动物性欲望搭钩呢?

思想卡片1-10~1-12

  我们应该探讨思考的起源与意义,因为如果没有认清心魂之思考行为,便不可能形成事物和行为之知识概念。只有认识到思考意味着什么,才会比较容易弄清楚思考在人类行为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了。这就是黑格尔(Hegel)所说的:

正是思考,将动物也具有的心魂(soul),转变成灵性(spirit)。
Thinking turns the soul, with which beasts too are gifted, into spirit.

  换句话说,思考赋予了人类行为其特有的印记。

思想卡片1-13~1-16

  这些卡片举出爱、同情、爱国主义等感受,这些是人的行为背后的原因、动机、推动力,它们引发了相对应的心象,经由头脑通往内心思考,呈现在我们的意识中,升起了动机,发挥了这动机的推动力,以自由意志付诸行动,完成了相应的行为。

  这里所描述“从动机到行为”的过程,是由心魂中的感受、思考、意志能力而完成的。

思想卡片1-17

  这张卡片对此做了一个总结:人类行为的本质这一问题,是以思考的起源这一问题为先决条件的。

  因此接下来,将对思考的起源这一问题加以探讨。

Tuesday, November 26, 2024

《儒学在当代的生命力》国际研讨会

  2024年9月28日,我出席了一场由南洋孔教会举办的《儒学在当代的生命力》国际研讨会,地点在富丽华城市中心酒店,研讨会主题简介如下:

  儒学作为中华文化两千年来的思想主流,不仅奠定了华人社会的价值根基,也对东亚及东南亚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多元文化共存的国际背景下,儒家作为一种思想文化资源,对当代社会的建构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对新世界秩序的重建又可以提供怎样的价值思考?

  南洋孔教会邀请了中港台新共五位教授,他们针对这个主题,各自主讲了以下议题:

  1. 曾昭旭教授:儒学对未来世界与人类前途的可能贡献
  2. 梁元生教授:六经注我:儒家经典与现代教育
  3. 颜炳罡教授:孔子归来——中国大陆近期儒学的强势复兴之省察
  4. 王昌伟教授:什么儒家?谁的儒家?:以新加坡南洋孔教会为例
  5. 刘震教授: 从“生生之谓易”看易学生命力

  在这里记下五个演讲中我的点滴笔记:


曾昭旭教授:儒学对未来世界与人类前途的可能贡献

  • 曾昭旭教授,台湾淡江大学中文系荣誉教授、南洋孔教会学术顾问。
  • 华裔考古人类学家张光直对中西文明的分类:西方文明为破裂型,中国文明为连续型。(补充说明:张光直的生平事迹可参阅《四海为家的考古人类学家张光直》,其中西文明类型说可参阅《连续与破裂——一个文明起源新说的草稿》)
  • 孔子为中国文明定性:乾阳/动力性,坤阴/包容性。(补充说明:乾——自强不息,坤——厚德载物)
  • 夏商周三朝文化演变:夏尚忠/重视肉身/是为地,商尚鬼/重视精神/是为天,周尚文/重视人文/是为人。(补充说明:关于夏商周之尚,搜索到钱穆《国史大纲》中之“汉人传说: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字句,这汉人之说应该是指东汉史学家班固为白虎观会议经学辩论结果所撰写的著作《白虎通义》。)
  • 中国文明特色:把所有人当人看,人人皆可为尧舜/圣人——人道的文化。
  • 一说儒道二元:儒/向前看/积极进取,道/往后看/消极退隐。
  • 然而,曾教授认为是儒道一体:天下有道则显,天下无道则隐;孔子早年周游列国为显,晚年整理六经为隐,此隐非消极之道隐,而是积极之儒隐。
  • 中西文化的分别:中国——辩证思维,西方——分析思维。
  • 《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道的文化。
  • 中国文化,说文化民族,非血缘民族——王道的文化。
  • 辩证思维之例:孔子——义利之辨,孟子——人禽之辨、王霸之辨、华夷之辨。
  • 儒家文明特色总结:
    1. 富于弹性,善于调适;无论如何要活下去,活下来要活得优美;此乃曾教授致力于爱情学之动力因。
    2. 包容性,融合性。
    3. 爱和平,重多元。

梁元生教授:六经注我:儒家经典与现代教育

  • 梁元生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所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 梁教授和新加坡有一段因缘,1980年代新加坡大力推行儒家伦理教育,教育部成立了“儒家伦理课程编写组”,由刘惠霞博士带领。
  • 在1982~1988年期间,梁教授参与了课程的讨论与编写,也在东亚哲学研究所担任翻译与接待的工作。
  • 回到香港后,梁教授不断在儒家经典与现代教育的结合下功夫,提出“六经注我”:
    1. 《诗经》:情感和韵律的世界
    2. 《尚书》:历史之言
    3. 《礼记》:现实社会的礼仪与规范
    4. 《乐经》:艺术
    5. 《易经》:哲学与宗教的超越和冥想
    6. 《春秋》:家国关怀和政治参与
  • 从六经反思现代教育的六个面向:
    1. 情感与美学
    2. 家庭、人群与社会伦理
    3. 历史和文化遗产
    4. 哲学和宗教
    5. 政治关怀与家国意识
    6. 音乐和艺术
  • 教育的终极理想——做人:
    • 活出人的“完美”和“圆融”
    • 克服弱点和短处,尽力达到“至善”
    • 孔子针对个别学生问仁,给出相应的提点
  • 六经与六艺——现代教育面对的挑战:
    • 数码文化与科技创新:艺的教育
    • 城市文化孕育的高墙和流水
    • 经为纲本,艺可变通
    • 把传统经典融入现代课程

颜炳罡教授:孔子归来——中国大陆近期儒学的强势复兴之省察

  • 颜炳罡教授,中国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乡村儒学研究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南洋孔教会学术顾问。
  • 颜教授回顾近四十年中国大陆儒学的复兴,可分成三个阶段来说:
    1. 1979~1994年第一阶段:
      拨乱反正,由反孔批儒走向客观、理性、多角度研究孔子与儒学。
      1979年10月,中国哲学史讨论会在太原召开,张岱年发表《孔子哲学解析》。
      1978年,庞朴发表《孔子思想再评价》。
      1980年,李泽厚发表《孔子再评价》。三篇文章揭开孔子、儒学研究新篇章。
      1984年,中国孔子基金会在曲阜成立。
      1985年,匡亚明著作《孔子评传》由齐鲁书社出版。
      1986年,《孔子研究》创刊号发行。
      1987年,易学热兴起,《周易研究》创刊。
    2. 1994~2012年第二阶段:
      无孔不入,孔子、儒学全方位、多层次、各领域全面归来。
      1994年,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李光耀当选为名誉理事长。
      2006年,央视推出百家讲坛,对民间国学热推波助澜。
      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总纲领,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承前启后,由经济建设中心到文化大繁荣。
    3. 2012~2024年第三阶段:
      归去来兮,从研究孔子到礼敬孔子,从分析儒学到复兴儒学。
      孔子成为民族精神符号,儒学成为民族教养的象征。
      2012年,新一届领导人执政,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多次肯定,孔子与儒学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各级政府部门相继出台有利于孔子、儒学的生存、研究、发展、推广、普及的政策。
      民间团体、社团、基金会、书院等实体机构大量涌现,发挥了不少作用。
      以乡村儒学、企业儒学、社区儒学为标志的民间儒学、草根儒学,也出现了。
  • 反思与未来发展:
    1. 儒学在中国大陆总趋势看好,整个世界格局对儒学复兴利好。
    2. 应上下联动,各阶层齐动员,进一步推动儒学复兴。
    3. 知识精英应关心民众的精神诉求,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成人的示范效应。
    4. 儒学应关心人类命运与世界的前途,将优秀的世界文化引进来,让孔子、儒学走向世界。

王昌伟教授:什么儒家?谁的儒家?:以新加坡南洋孔教会为例

  • 王昌伟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新加坡儒学会会长、南洋孔教会学术顾问。
  • 谁才是真正的/正确的儒家:
    • 孟子 vs 荀子
    • 汉儒 vs 宋明儒 vs 清儒
    • 程朱 vs 陆王
  • 孔子/儒家是否为宗教:
    • 1895年,康有为向清朝政府建议广设孔庙。
    • 1897年,正式提出模仿基督教宗教组织的构想。
    • 1912年,陈焕章于孔子诞辰正式成立全国孔教总会,并撰写《孔教论》上下两篇,上篇《论孔教为一宗教》,下篇《论中国今日当倡明孔教》。
  • 南洋孔教会的历史:
    • 1914年,实得力孔教会成立,会所置于中华总商会内。
    • 以“实得力”(Straits 音译)命名,指海峡殖民地区域,包括槟城、马六甲、新加坡等地。
    • 其章程里列出宗旨为:宣传及振兴孔夫子之教育、道德、文化;赞成万国和洽太平;扶助格致各种学问及善举。
    • 章程里也列出具体的庶务,分礼教、教育、政治三部分,每一部分都说明细节。
    • 章程里定下于孔夫子八月廿七日诞辰进行纪念及演说,并宣布孔教主义。
    • 实得力孔教会的难题:政治认同、民族与文化身份、宗教意识。
    • 日据时期停止活动,直到1949年恢复活动,并改名为南洋孔教会。
    • 章程宗旨改为:宣扬孔子遗教、促进中国固有道德及学术。
    • 2000年,提出改名为“南洋孔学会”,旨在卸下宗教色彩,增加学术生命,但结果改不成。
    • 2007~2023年,郭文龙会长领导南洋孔教会,筹建孔庙、孔圣殿、孔圣堂或孔子大学堂,建设一个儒学重镇、文明对话中心、旅游热点、新移民精神家园和凝聚海外华人的场所,计划于2011年世界华商大会举行动土仪式。
  • 结论:
    • 孔教的性质。
    • 与“中国”的关系。
    • 与在地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 多中心、多元表述的中华文化观。

刘震教授: 从“生生之谓易”看易学生命力

  • 刘震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系主任、中国周易学会副会长。
  • 从“死生”到“生生”:
    • “死生有命”的解读,“死生”指轮回,“命”指命中注定。
    • “死生”与“生死”的差别,“生死”的“死”是无法决定的。
    • 从“死生”到“生生”,“生生”即易学。
  • “生生”的符号表达:
    • 以八卦象征生命的环境、规则与核心。
    • 八卦体系的核心是多元一体。
    • 八卦与六十四卦是用“象”描绘“生”的世界。
  • “生生”中的生命哲学:
    • “天地之大德曰生”。
    •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 “生生”二字,前面的“生”表示大化流行中的生命本体,后面的“生”则指生命本体的本能、功用与趋向。《周易》的生命哲学是在宇宙、社会与自我之间实现平衡。
  • “生生”中的阴阳哲学:
    •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 “生生之谓易”中的“生”,具有阴阳两重内涵:
      • 阴生,即自然界万物的客观规律(厚德载物);
      • 阳生,即人类改造大自然的主观能动(自强不息)。
    • 阴阳相互作用,永无穷竭,推动了万物的生生不息。
  • “生生”中的变化哲学:
    • 《周易》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变化。
    • “生生之谓易”的“易”本身就有变化的含义。
    • 强调了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种变化是永恒的、普遍的。
    • 变化与不变之间的辩证关系。
  • “生生”中的道德哲学:
    • “生生之谓易”蕴含着一种崇高的道德追求。
    • 《周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互利;人与自我的诚实。
    • 道德追求体现在个人修养上就是进德修业;体现在社会治理上“举而措天下之民”。
  • 从“生生”看生命:
    • 生命,在《周易》的视域下,是客观规则与主观意识的结合,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枷锁下舞蹈。
    • 帛书《易传》中孔子所谓“仁义求吉”与“德性求福”指出了何为应然的生命德性之路。
  • 社会上的利益,通过社会的协商而成。
  • 共义互利,基于诚信。

Friday, October 4, 2024

我读张德芬《身心灵三部曲》(三)——创造篇《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

  《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是张德芬《身心灵三部曲》的第三部,代表着“唤醒、疗愈、创造”成长三阶段中的第三阶段:创造,也就是所谓的“心想事成”。

  告诉自己你很棒,而且事情会非常顺利、成功,只是完成心想事成一半的工夫。真正心想事成的境界,应该是处理了自己的人生模式,知道自己真心向往的是什么,而且对治了阻扰的信念,连接上你的源头之后,自然而然发生的状态。

  同时,心想事成只是一个修行的工具和阶段,并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状态。对于初入灵修殿堂的人而言,心想事成是极具吸引力的。但是当意识层次提升到一定的境界时,我们应该知道,顺应生命之流、臣服于宇宙能量的运作方式,是较为理想的状态。这个工具最终会带我们回到自己的源头,在那里,我们本自具足,不须外求了。

  故事简介如下:

  听说神秘国拥有一个秘密,所以人民的生活都十分美好、喜悦。美丽的公主以找到那个秘密为招亲条件,于是,全国的青年都出发去寻找,阿南也是其中之一。这趟旅途充满艰难险阻,但那个秘密真的存在吗?

  阿南一心想娶公主,从没怀疑这个愿望是否是自己真心想要的,也没想过愿望背后要付出什么代价。取得秘密之后,理当美梦成真的阿南不解自己为何反而深陷险境?另外,了解秘密的神秘国人民为何不如传说中喜悦……

  这是一场触动人心的追寻之旅,张德芬把自己多年来身体力行的心想事成经验和体悟,融入这个天方夜谭似的有趣故事里。书中提到的种种方法,都是帮助你成就梦想的有用工具,并让你最终到达顺流而行的境界,在生命之河里自在徜徉,真正的心想事成。

  故事内容总共26章加上缘起,缘起以外分成2个部分:学习心想事成的秘密、秘密背后的秘密。全新增订版在书后加入“心想事成30天实践计划”,并新增“心灵能量20问”,根据亲身体验,提供心想事成的具体实践方法和指南,并解答常见问题。

  以下从书中缘起、2个部分、实践计划摘录了一些句子,以供参考:


缘起:从一个遥远的故事说起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模式都是经过长年累月的习惯养成的,每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按照它的方式过生活。

  • 山城国农夫阿南,听到月叶公主公开招亲。她听说“在大山之西,碧海之东的遥远地方,有一个神秘国,藏有一个镇国之宝,传说得到这个宝贝的人,就会拥有真正永恒的幸福。”公主招亲的条件就是:以一年的时间去完成任务,找到这个秘密之宝,并且把它带回山城国,公主就会嫁给他。
  • 阿南与同伴一起出发,途中遇到凶险,同伴都被狼吃掉,只剩下他一个人获救。阿南休养几天后,本想离开,却发现原来身处甚美国,当晚举行一年一度的“心想事成大赛”。
  • 阿南听了很兴奋,就留下来去观看大赛,并且获得太后接见。在交谈中,太后发现月叶公主是她失散二十年的女儿。于是,太后要求阿南把公主带回甚美国,她就传授阿南“心想事成”的秘诀。
  • 太后让阿南到教授“心想事成”秘诀的“神秘学院”学习,然后提供飞天宝马和两件宝物给他,帮助他完成任务。

第一部:学习心想事成的秘密——接收宇宙的讯息,达到心想事成
真正把你想要的东西带到身边的,是宇宙的力量。在适当的时机,你必须放手,让它接管。你要留意宇宙给你的讯号,然后抓住它为你带来的每一个机会。

  • 外在有形的世界,是由内在无形的世界掌控的。
  • 我们的行为和思想,都只专注在表面——只看我们看得见的东西,只活在肉眼可见的世界里——而不关注主宰一切的内在世界。
  • 物质层面(有形),只是心灵层面和心理层面(无形)运作的结果而已。
  • 心理层面,是指我们的心思、情感、想法这些内在发生的东西;心灵层面,就是让心理层面得以存在的空间,它不会随着你的肉体死亡而消失,反而经由心理层面而显化到了物质层面。
  • 无形世界如何影响有形世界,即创造显化的步骤:
  •   思想——→情绪——→行动——→结果
  • 我们的所思所想,也就是我们看事情的角度,会影响我们的感觉,因此产生相对应的情绪。
  • 情绪是行动的原动力,让我们决定要采取什么方式来应对当时的情况。
  • 我们的行为会造成一些后果,行为就是连接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桥梁。
  • 我们的意念、思想是有能量的,它们的能量振动会影响其他东西。
  • 世上的万事万物是由不同振动频率的能量所组成,而且会互相影响,无形操控有形。
  • 吸引力法则:振动频率相同的东西,会互相吸引而且引起共鸣。
  • 当我们全神贯注17秒在一件事或一种情绪上时,振动频率才会开始作用。
  • 思想会决定你的频率,而情绪则会告诉你,你正位于什么样的频率上。
  • 好的思想和正面的情绪,它们的振动频率是很高的,经由你把它们散发到宇宙中,它们就会吸引振动频率相同的正面人、事、物来到你身边,反之亦然。
  • 所以,情绪,或是感受,是我们探察自己是否散发正面能量的最好工具。
  • 心想事成的第一步,就是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 大自然的振动频率,是最接近完美本来面目的振动频率,只要和大自然有回应、共鸣,它就是我们最好的“秘密转移物”。
  • 当你说“想要”的时候,你的状态是匮乏的,因为你没有,所以才“想要”。
  • 根据吸引力法则,宇宙回应的是你的感觉和感受,而不是你所说或所想的。所以,当你在一个匮乏、渴慕的状态下,你发散出的振动频率就是匮乏、缺失,宇宙就会针对你的“状态”做出回应。
  • 当你向宇宙宣布你的愿望时,你必须非常相信你会得到它,甚至已经得到了。所以,你要散发出去的,应该是已经得到了你想要的东西的感觉。
  • 我们平常的习惯,都是聚焦在自己不要什么,而不是真正想要什么。
  • 进入心想事成的实际步骤:发愿、感恩、接受。
  • 你的愿望要愈清楚愈好,这样宇宙才知道如何帮助你。含糊其辞的人,是得不到宇宙的全力协助的。
  • 发愿宣言要成为你的背景思想,就像背景音乐,整天自动放送,上达天听。要达到这种状态,你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发愿宣言。
  • 感恩有两个很重要的元素:首先,要观想事情已经实现之后的情境;然后,身临其境地感受它。
  • 集中心力,观想你的愿望已经达成以后的每一个细节,愈详细愈好,尽量用到所有的五官感受:在脑海的画面“看见”,耳朵听见,再加上鼻子和嘴巴共同去体会,更重要的是,你的触觉也要感受到。
  • 你感受到美梦成真的同时,就要去感恩,因为感恩可以更加扩大正面的感觉,也就是放大那个振动频率。
  • 心想事成的步骤,当然要和创造显化的步骤一致,而且要充分利用自然的显化过程:
  •   思想———→情绪———→行动———→结果
  •    ↘ 发愿 ↗↘ 感恩 ↗↘ 接受 ↗
  • 你要从思想中找到真正的东西,进而做出发愿宣言,这样就会带出正确的情绪。
  • 感恩会从情绪中带出正确的行为,因为有感恩的心,所以我们会去关注生活中对目标有助益的点点滴滴,并且以相应的行动来呼应。
  • 感恩带出的行动,会合乎“接受”的原则,所以最后会创造出我们想要的结果。
  • 所谓“接受”的原则,就是:能量是来去流动的,要接受之前,一定要有所付出,这是这个物质世界二元对立的基本法则。
  • 所谓付出,除了要“虚位以待”之外,很重要的关键就是要帮助别人。你想要什么,就给别人什么。
  • 妒忌、怨恨、怒气等都是负面能量。看到别人有你想要的东西,你却没有,这时升起的负面能量会让想要的东西离你更远。反而,愈是为别人的成就二开心的人,则会招引同样的能量来到自己身上。
  • 当你做完所有该做的事,等着接收成果时,如果过度热切期盼,反而会产生许多负面情绪。
  • 所以,我们在接受的阶段,采取了相应之后,就应该放下,让事情自然发生。
  • 要学习放手,学习信赖,你才会轻松得到真正渴望的事物。
  • 真正把想要的事物带到你身边的,是宇宙的力量。在适当的时机,你必须放手,让它接管。
  •   发愿:找到你真正想要的;愿望宣言
  •   感恩:观想细节、身临其境;注意迹象、谢恩
  •   接受:给予;放下

第二部:秘密背后的秘密——经由喜悦的旅程到达喜悦的终点
你不可能经由一个没有喜悦的旅程,到达一个喜悦的终点。在过程中保持一颗喜悦的心,无论最后是否达成目标,至少我们曾经拥有美丽的、愉悦的过程!

  • 你必须对自己想要某样事物的理由非常清楚,否则你发的愿不会有强大的愿力。
  • 表面上的发愿如果没有内在潜意识的支持,就像没有箭头的弓箭,即使碰触到目标,也无法一箭中的。
  • 我们想要的东西,最终可能变成我们想像不到的痛苦,或是,从一个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它未必适合我们。这就是心想事成的第一大陷阱。你求了半天的东西,到头来变成一场恶梦。
  • 不是不可以发愿去求心想事成,而是要确定自己究竟要什么。你可以从最终的结果(最好是内在的状态)来发愿,给宇宙一些空间,而细节就留给宇宙去发挥。
  • 心想事成的另一个陷阱:你不知道自己要付出什么代价。
  • 心想事成最重要的诀窍,就是你要打从心底散发出事情已经完成了的那种正向振动频率。
  • 静默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夫,它能够平静你的内心,让你观照自己的思想,进而培养你自我觉察的能力。
  • 静默让你的心思清明,更能觉察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比较不会被贪欲和思想所迷惑。
  • 积压的情绪就是堵塞的能量,它们会塞住宇宙能量流向你的通道。
  • 第一部学的心想事成,强调的都是“补”的功夫,不断地塞正面的思想和情绪给自己。
  • 但就像传统医学所说的一样,一个人身体不健康时,不是光靠补就可以的。你必须先“泄”,创造出空间,好让新的东西进来。
  • 所谓情绪,其实是我们身体对思想的一个反应。所以,当它升起时,与其把注意力放在外头激起你情绪的人、事、物上,不如把注意力拉回来,放在自己身体上。
  • “泄”了之后,在那个当下,你就可以去检视那个不舒服的情绪是由什么念头所引起的,甚至可以追本溯源,找到生活中妨碍你快乐幸福的信念是什么。
  • 因此,要在创造显化的步骤之前,加上一个“信念”:
  •   信念——→思想——→情绪——→行动——→结果
  • 外界的人、事、物一直在改变,可是你对它们产生的思想和情绪并没有改变。对某些情绪,你始终只有一种反应、一种应对方式,而不去思索是否有其他的角度或可能性。
  • 真正的自由就是能够理解到,你不必听信脑袋里的那个声音,而且想思考的时候就思考,想停下来的时候就停下来。
  • 我们在心想事成中所运用的力量,其实就是源头的力量——来自宇宙的强烈能量。它能够将无形显化为有形,也就是说,能把你的意念变成实物。
  • 我们的信念,以及一些人生模式,是影响我们生活幸福的最大障碍。因此,我们需要解除生命中的制约模式:
  •   信念———→思想———→情绪———→行动———→结果
  •    ↘ 解除 ↗↘ 发愿 ↗↘ 感恩 ↗↘ 接受 ↗
  •   解除:观照、觉察;重新设定
  • 阻止我们成功的,并不是我们不懂的事,而是我们深信不疑但其实不正确的事情,那是我们的最大阻碍。
  • 解除人生模式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看到妨碍你人生的模式是什么。
  • 没有什么“不应该”的,我们要做的,只是用一个对你比较有利的模式,去取代原来那个对你没有益处的反应模式。
  • 既然过去的信念不适合我们了,就要根据现在我们是谁,以及未来我们想要什么,来重新设定自己的信念。
  • 面对负面情绪,试着不去逃避,也不去抗拒,就只是和这些刺痛的情绪在一起,试着把呼吸带到身上最难以忍受的地方,轻轻抚慰从那个地方涌流出来、被压抑了多年的伤痛。
  • 凡是你抗拒的事情,它的能量都会因为你的抗拒二增强,形成像钩子般的东西,从周遭招引这些事情进入你的生命。
  • 我们的人生模式是经过长年累月的习惯养成的,每天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按照旧有的方式过生活。
  • 我们的人生模式之所以一再重复出现,其实是因为某种情绪的需求在驱使。这种情绪是长年累月的压抑累积造成的,找你身体里成为一种滞碍不通的能量。
  • 这种能量阻塞在你的身体里,会发出一定的振动频率,吸引同频的事物来到你的生命中,让你持续产生相同的情绪能量,有点像是一种瘾头,需要同频率的能量来滋养它。
  • 当那种情绪出现时,不但要全然地经历它,更要努力地释放她,让它不在你的身体里继续累积。
  • 金钱是一种能量,健康、人际关系、家庭等,也都是能量。
  • 成功是一种习惯,失败和平庸也不过是一直习惯。你要看见自己的不良习惯,然后下定决心转变它们。
  • 人的旧模式行之有年,不可能一朝一夕就消除。你必须不断努力,例如运用静默冥想来培养觉察的能力,用其他各种方法来重新设定自己的信念。
  • 受害者模式:受害者的角色,就是不为自己生命中的任何事情负责,只会责怪别人,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如果有什么该做但是做不到的,就会说:没办法,我就是这样。受害者会不停地抱怨,怨天尤人,充满无力感,认为都是别人害他变成这样的,他没有办法。
  • 我们的头脑代表理性,但情绪是感情用事的,两者必须取得平衡。
  • 平衡你的理性中心和感情中心的方法,它的设计是从你的眼睛、耳朵、身体和心灵四个层面着手,把你想要的正面信念带入意识深处,取代原有的旧模式:
    1. 两只手臂伸直向前,十指相扣,两个大拇指一同向上,用手臂画8字形,从左下角开始,向右上方开始画8字,眼睛盯着大拇指看,头保持不动,身体还是挺直的,嘴巴大声地说:“我为我的幸福快乐负责”,持续大约三十秒。这个动作是让你的“视觉”参与信念的调整过程。
    2. 右手放在右耳上,左手放左耳,从上到下用拇指和食指按摩耳朵的边缘,重复地说:“我为我的幸福快乐负责”,也是三十秒,这个动作是让你的“听觉”感受到你说的正面信念。
    3. 两只手臂打开向上,在手肘处弯曲,用右手肘去碰触抬高的左膝盖,身体自然向左侧转,回到原位后,再用左手肘去碰触抬高的右膝盖,身体自然向右侧转,动作轻柔缓慢,嘴里还是说着:“我为我的幸福快乐负责”,也是三十秒,这个动作是利用你的动觉、动感,把正面信念植入你的身体、潜意识之中。
    4. 把两只手掌叠放在心口上,让手心可以感受到说话时声音在胸腔的震荡,虔诚地说:“我为我的幸福快乐负责”,也是持续三十秒,这个动作可以让你的灵魂、你的心,感受到正面信念的力量。
  • 人常常为自己设定一个“外在”目标,拼死拼活地想要达到,却忘记与自己“内在”真实的声音连接、沟通,最后反而造成矛盾,有时想收手都来不及了。
  • 禅定是所有修炼的基本功夫,可以增长觉察的能力,在思绪不活跃的状态下,从内在油然而生的智慧可以帮助你重新设定你的人生模式。
  • 禅定也可以让你更贴近心里真正的需求,所以发愿时,你会感知到自己真正渴望的是什么。
  • 在禅定中感恩,也是最好的一种习惯;带着感恩的心禅定,会让你与我们的源头更加接近。
  • 在等待宇宙回应的接受阶段,禅定更可以培养你的慈悲心和不执着的心态,让宇宙的能量自由地在你身上进出。
  • 我们都来自一个无形的灵性世界,那是我们丰盛、无所不在的的源头。如果能够扫除内心的障碍,直接连接上那个源头,那么,每个人都可以恢复与生俱来的心想事成能力。
  • 有一条捷径可以做到,就是祈祷。当你祈祷时,就是祈求更高智慧让你可以穿越自己的层层模式,并感恩宇宙为你带来真心想要的东西。祷告后,你只要静待回音就可以了。
  • 心想事成总结图:
  • 心想事成祈祷词:
  •   亲爱的宇宙啊!
  •   我想要_______(写下你此刻的愿望)。
  •   因为_______(写下你最终想要的状态)。
  •   感谢你为我移除阻碍这件事情的信念或模式,并以你认为对我最好的方式来成全它。

心想事成30天实践计划

第一步、写下你的梦想句

  • 梦想句的三个注意事项:
    1. 梦想句要正面,避免“不要”“不会”等负面词语
    2. 梦想句要实际且清晰
    3. 梦想句要聚焦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别人身上

第二步、排除梦想的障碍

  • 列出可能阻碍你实现梦想的内在因素

第三步、30天实践计划

  • 30天计划实践步骤:
    1. 开场(感受)——清早第一件事开始体会梦想已经成真后的感受
    2. 设定意图(发愿)——在充满信心和感恩的状态下唸发愿词
    3. 补进正面信念(体操)——改变信念的体操
    4. 泄除限制性信念(观照、觉察)——在生活中觉察自己的限制性人生模式或信念
    5. 结束(感恩、冥想)——每晚睡前感恩三件事并冥想

Monday, September 23, 2024

2024-2025《自由的哲学》年度共学

  我在微信有关注一个叫“三元共学社”的订阅号,日前看到他们发出一则“2024-2025《自由的哲学》年度共学招募”的消息:

  《自由的哲学》是史泰纳人智学导论性著作之一,我虽然已经购买了这本书的两个版本(2017年财团法人版、2022年柿子文化版),却一直搁着没有阅读。这次看到三元共学社办的共学计划,觉得他们这种社群共学模式值得尝试,于是下决心报名参加,希望借着这种共学模式来好好督促自己精读这本书,期待能够建立比较扎实的人智学理论基础。

  由于对三元共学社兴起好奇心,我搜索了关于他们的资料,找到了搜狐网的一篇文章《【平视教育】有一本好书:像植物一样思考》。很巧的是,这篇文章介绍《像植物一样思考》这本书,正是有一次国伟推介给我关于思考的一本书,也是一本我买了却尚未阅读的书,真是冥冥中一种不可思议的灵性接引。

  搜狐网这篇文章最后有一段三元共学社的简介:

  “三元共学社”的前身为专注儿童教育、自我成长和社群建设领域的“三元翻译社”。自2017年创立以来,三元翻译社已推出50余部译品,翻译团队逾百人,遍布全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与 Floris Books,Steiner Books,Konig Arichives,Rudolf Steiner Press,Hawthorn Press,Temple Lodge 等多家国外出版社建立起了合作关系。

  今年(补充说明:应指2020年),我们在翻译社的基础上创建了“三元共学社”,并注册成立“成都三元共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作为运营实体。三元共学社将在深耕作品研学、翻译的基础上拓展译品的正式出版业务,努力打造线上/线下精品主题课程与读书会、工作坊等共学成长活动。三元共学社愿专注于传播道法自然的教育理念,构建读书、实践、分享的共学平台,支持个体、组织的成长发展,探索现代人的自我教育之路。

  另外,我也找到以下资源:

  1. 三元共学网站:https://threefoldbooks.com/
  2. 三元共学 YouTube 频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nx7ej3hz6j

  在搜索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共学计划的真正主办人是德国注册协会 Leben im Denken e.V. (补充说明:e.V. 是德文 eingetragener Verein 的简写,即注册协会的意思)。这次的年度共学,已经是他们的第6次年度共学了,他们进一步扩大了这个国际课程,增加了日语和韩语区域,而三元共学社是他们的中文区合作伙伴。(关于协会的《自由的哲学》年度共学信息,可参阅其中文版网站 https://philosophie-der-freiheit.de/cn/

  年度共学被视为一种灵性修习的方法,核心是承诺每天至少15分钟使用《自由的哲学》思想卡,引领我们浏览书中一个接一个的思想。经由这每日冥想式思考的工夫,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一种美好的深入体验,使《自由的哲学》开始在心魂中鲜活起来,这样的“思想中的生活”被体验为一种内在的幸福。这种个体的、赋予生命力的灵性活动训练,是年度共学的重点。

  《自由的哲学》共学即将于9月29日启动,直至2025年4月13日结束。在为期7个月的年度共学期间,共有9场大型 Zoom 会议。会议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网络研讨会的形式,包括主题演讲、联合身体练习和心理冥想练习;第二部分在不同的语言教室进行,用自己的语言直接与人交流。

  目前三元共学社正在快递《自由的哲学》年度共学材料:一套600面的思想卡片,一本定制笔记本,一本三元翻译社出版的《自由的哲学》中文版,和一套6张《自由的哲学》明信片。我还真期待收到这些材料,准备开启这趟不一般的深入学习体验之旅。

Monday, September 16, 2024

我读张德芬《身心灵三部曲》(二)——疗愈篇《活出全新的自己》

  《活出全新的自己》是张德芬《身心灵三部曲》中最后完成的一部,但按顺序来说,它应该代表着“唤醒、疗愈、创造”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疗愈。如果你不能够完全疗愈自己的创伤,那么你想创造自己想要的人生,所谓的“心想事成”,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本书的的男女主角,其实也走过这三阶段的成长过程:他们学习了唤醒阶段最重要的实践方法——回顾自己;然后做了反转投射的功课,各自有机会疗愈童年的旧伤;最终共同创造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故事简介如下:

  工厂倒闭、股票套牢的幸雄,在接到老婆想离婚并要求儿子监护权的通知书之后,终于忍不住哭喊:“救救我吧!我真的活不下去了!”

  聪慧美丽、衣食无虞的女强人向东,虽然亲密关系始终不顺遂,但在领养一个小女孩之后,已经很满意自己的生活。不过,她的心里始终有疑问:“难道人生就是这样?我们究竟是谁?”

  因缘际会之下,幸雄和向东参加了一个三阶段的课程。借由观照自己的思想、疗愈旧时伤痛,以及找回自己真正力量这三个阶段训练,幸雄和向东找到自己人生问题的源头、学会面对自己的脆弱与恐惧,最终,活出了全新的自己!

  这本书是张德芬将自己多年来灵修所得的菁华融入书中,透过本书,你可以跟着书中主角一起练习各种身心灵修习方法,体验意识提升的喜悦。

  故事内容总共42章,分成3个部分:唤醒沉睡中的你、疗愈受伤的你、随心所欲地玩生命游戏。全新增订版在书后新增“心灵疗愈20问”,收录作者在多年的演讲和授课经验中,最常被问到的20个关于自我疗愈、人际关系和两性的问题。

  以下从书中3个部分摘录了一些句子,以供参考:

第一部:唤醒沉睡的你

  • 在这个世界上,你所看见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一种反射。只要你自己的内心改变了,外在就会随之改变。
  • 人类是拥有身和心的灵体,不是身心灵并重之下的产物。但以现代人的心态来说,大部分的人都不重视灵性,反而重视身和心,变成本末倒置,设置身体还要大过心,造成了失衡。
  • 太阳就是人类的本来面目,乌云则是人类特有的各种心理活动。唯有在定静、沉寂之中,当心里的各种噪音平静下来,有如乌云散开的时候,才会看到自己的真实本性。
  • 人类前半生的命运是命中注定的,后半生的遭遇则是自己的信念、行为、性格等造就出来的。当然,在你前半生中,会因为自己基因中的种种不同因素,而塑造出你个人不同的价值观及行为反应,继而影响你的后半生。
  • 观察自己的步骤:
    1. 当有负面情绪时,你要能够觉察到,然后告诉自己,此刻有负面情绪,最重要的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内在,而不是放在那个引起你负面情绪的人、事、物上。
    2. 先观察自己此刻的肢体动作,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体上,可以让你不至于完全陷入自己的情绪冲击当中。
    3. 接下来试着去观察你的思想,“脑袋中喋喋不休的声音”,请你带着觉知和爱去关照它。它只是一个思想,不代表你,不要去与它认同,不要批评它,只是看着它。
    4. 然后观察情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观察你的身体,因为情绪其实就是身体对你思想的一个反应,只不过有时你还没觉察到思想,情绪就起来了。情绪在你身上作用着,观察它、观照它、允许它的存在,全然地去经历它,不要抗拒。你的全然接纳和全然经历,会让它更快消失,甚至转化为喜悦。
  • 观察自己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千万不要批判自己,或是为自己的情绪辩护,甚至为自己的行为自圆其说。
  • 你可以允许自己难过,不需要去隐藏或逃避它,就只是跟你的难过在一起。
  • 有爱成人的声音有几个特质:首先,他不批判你;其次,他不会制造二元对立。他只是如实地观照,然后用极其慈爱、充满同理心的方式与你沟通。
  • 我们的身心灵如果用一栋房子来比喻的话,我们的神就是房子的框架,也就是结构本身、硬体的部分;而心,也就是我们的思想、情绪、感官觉受等,就等于是房子的装潢、色调、家具等部分;而最重要的是房子的空间,可以比喻为我们的心灵。
  • 当我们的心里充满情绪性的垃圾,每天都在抱怨,不知道感恩、欣赏我们所拥有的事物时,我们的内在空间就会很小,难怪我们觉得很不快乐、很不舒服。
    • 房子的结构好 = 身体健康、美食豪宅、外在享受
    • 装修高级豪华 = 有很多物质的东西来提供心理上的享受、欢愉
    • 但是没有空间 = 不注重灵性的培养,让你住得不舒服
  • 你们学习到的观察自己的工夫,就是一种灵性空间的培养方法。
  • 能够提升灵性空间的活动,会让你在生活中感受到内心的一种悸动,感觉到一股深沉的喜悦或平安。
  • 提升灵性空间的活动:
    1. 跟宠物或小孩玩(要全神贯注,而不是心有旁骛)。
    2. 与自己爱的人共度优闲、温馨的时光(要全然地临在,而不是例行公事)。
    3. 照顾自己养的花草、宠物。
    4. 聆听优美的音乐。
    5. 轻松地读一本让人回味或受益的好书。
    6. 清理自己居家的空间。
    7. 与大自然共处:去郊外玩、或是花点时间享受蓝天、白云、花草、树木等自然界的景物。
    8. 写东西(日记或部落格,与自己的内在有所接触)。
    9. 做自己喜欢且需要投入创意的艺术创作。
    10. 可以放慢动作的运动(游泳、慢跑、瑜伽、太极拳)。
    11. 听一场好的演讲,并与主讲人产生共鸣。
    12. 欣赏艺术创作或表演。
    13. 宗教的修持(佛教:念经、持咒、礼佛、听开示;基督教:唱诗歌、祷告、读圣经、聚会;其他任何宗教上的修持)。
    14. 静坐冥想。
  • 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基于“感觉”而做的,方法也许各不相同,甚至很多是有害的、错误的,但目的都一致:希望感觉好一点,即使只是暂时的。
  • 一个自卑感重的人,自然会在生活中体会到许多别人不尊重他的感受。一个觉得这个世界没有温情的人,到处都是会被人冷眼看待。
  • 每个孩子在二、三岁之前,所有不合乎家庭、社会甚至学校标准的个人特质(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自然的行为)就会被压抑到无意识中,这就成了阴影。
  • 阴影就是你认为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的相反。我们的人格愈是发展,我们埋藏在深层的阴影就愈多。如果我们只偏颇地活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不了解我们深藏的阴影的话,阴影就会破茧而出,在我们的生活中创造出愤怒、批判、抑郁、梦魇,甚至疾病和意外。
  • 拥抱自己阴影的反思:
    1. 找出一个你常常会指责别人的议题,这件事常常让你有很强烈的情绪反应,写下:我不喜欢XXX的人(要投入并表达你的情绪)。
    2. 回顾你过去一生,什么时候曾经遇到这样的事和人?你家里有谁是这个样子的?要从童年开始想。
    3. 再想想你这一生中,是否曾经对其他人做过同样的事?在回想这些往事的时候,你是否觉得羞愧或心痛?
    4. 再想想,你什么时候曾经对你自己做过这样的事?
    5. 你对这个议题有很强的情绪反应,这样的行为、反应对你有什么帮助?找出它们后,带着感恩的心看着它们。
    6. 到心的中心去,打开你的心,拥抱你的阴影,接受你自己。

第二部:疗愈受伤的你

  • 如果你能与自己的负面感受安然共处——例如愿意接纳自己的无价值感或自己的脆弱无力——那么你就会有足够的内在力量,可以更有效地去因应外在你不喜欢的人、事、物。
  • 你们成年后所遭遇到的种种问题,绝大多数都是源自孩提时代错误的价值判断和信念。这些价值判断和信念,会造成孩子的偏差行为,而偏差行为如果没有经过适当的疏导,就会伴随着孩子长大,成为他一生行为的主要模式,也就成了你们的命运。
  • 孩子偏差行为形成的过程:需求、受伤、气馁、沮丧、争取注意、权力斗争、报复、放弃。
  • 想要成为一个有效能的父母,你们自己得先要疗愈伤痛才行。当你意识的层次提升之后,你们自然而然会成为一个称职的父母。
  • 有些父母没有画好界线,一味地顺应孩子,反而让孩子没有归属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一个找不到自己的孩子,当然会有偏差行为。
  • 个人责任承担表的8个层次:
    1. 这个问题是XX造成的,我只是个无辜的受害者。
    2. 都是因为XX,事情才会变这样,但我必须为这个问题善后。
    3. 这个问题的产生我也有责任,但我就是这样,我也没办法。
    4. 生命中这种事情很常见,我就是需要忍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混过去。
    5. 这个问题真让人难受,老天啊,帮助我面对它吧。
    6. 这个问题不是谁的错,而我的内在有力量,能够用有助于自己成长的方式来面对它。
    7. 这是我的潜意识吸引来(或选择来)的问题,我其实可以为自己选择更好的东西。
    8. 我创造了这个问题,我可以赋予它任何意义。现在,我选择将它转化,并从中获取我的力量。
  • 受害者牢笼,是一个倒三角形图案,源自于史蒂芬•卡普曼(Stephen Karpman)的戏剧三角形模型,克里斯多福•孟(Christopher Moon)的课程中常常用到这个模型:
  • 大部分的人都只觉察到自己的受害者意识,忽略了另外两个角色也在生活在为你们带来困扰。人类的意识常常会在这个牢笼里面跑来跑去,把自己陷在这个牢笼里面动弹不得。
  • 受害者牢笼的出口,就在受害者这一角,因为这是受害者牢笼的起因,因此也必须在这里终结。
  • 想要脱离这个牢笼,你必须面对受害者的痛苦;只有化解整合了这个痛苦,你才能从牢笼中挣脱。
  • 如果你能与自己的负面感受安然共处,那么你就会有足够的内在力量,可以更有效地去因应外在你不喜欢的人、事、物,而不会被困在受害者牢笼之中了。
  • 我们只看事实,不看应该。我们要热爱事实,接受真相。
  • 我们对别人的指责,都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宽恕是最重要的特质,因为原谅别人,就等于原谅自己。
  • 想要疗伤止痛、接触到核心真我,就要愿意放下防卫,进入自己的脆弱层。当你愿意面对自己的脆弱,接纳、拥抱它的时候,你就会穿越它,继而进入核心真我,找到喜悦、安详、自在的感受。
  • 情绪疗愈的步骤:
    1. 看到自己的不舒服(痛苦),接受自己的不舒服与外在刺激(人、事、物)无关这个事实,并试着看见,这是你内在一个多年的旧伤被触动了。
    2. 充分去体验那个不舒服的感受,把它当成一个正在耍赖的孩子,全神贯注地和它同处于当下。想哭就哭,想发脾气就打枕头,想骂人就骂,充分把这个情绪表达出来。
    3. 发泄完了以后,慈悲地观照自己,继续觉察身体哪个部位有紧缩或不舒服,把呼吸轻柔而慈悲地带到那里,轻轻地安抚它。
    4. 如果你愿意,此刻可以呼求不同的更高力量来帮助你——更高力量可以是某个神祗,或是你内在的至善力量,或者,你可以通称它为宇宙——让这个最高力量把光带进来,拥抱着你不舒服的那个部位,像抱着一个受伤的脆弱小孩一样。
  • 看到自己重要性的人,总是获得尊重和敬爱;如果你自己都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如何在外面找得到?
  • 家族系统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是欧洲心理辅导界与心灵成长团体中相当盛行的辅导方法,由德国心理大师伯特•海宁格(Bert Hellinger)整合发展而来。
  • 海宁格认为宇宙间有一个隐藏的规律,这规律不但及于万物,也运作在人类的家族系统(family system)内,我们可以称之为“爱的序位”。
  • 当我们的生命不再和谐,发生了家庭失和、身心疾病、感情挫折、人生困扰、事业失败等负面事件时,其实并非偶然,常常是因为这隐藏的规律被破坏了,许多伤害甚至会重复发生,从上一代延续到下一代。
  • 家族系统排列就是要帮助我们辨认出这个隐藏的规律。指导老师借由角色扮演的方式,让问题的根源得以揭露,并进一步调整家族中“爱的序位”,使一切回复秩序与平衡,让爱重新流动。这个方法不仅可以处理家庭问题,还可以运用在工作、人际关系及企业组织上。
  • 在家族系统排列的理论中,每个家族有自己的共同灵魂,它影响着每一个成员,而家族系统有一个系统性的规则:每一个家族成员都不能被排除在外(就是不能遭到遗忘或否认),否则一定会有一个其他的家族成员来代表他,也就是说,这个家族成员会受到那个被排斥的家族成员能量的牵连,而出现异常的行为。
  • 每个人都要尊崇、认可自己血缘的源头。一个人如果想要过好的生活,一定要孝敬父母,真心地敬爱父母和他家族的长辈,否则,就算外在事业丰足,这个人还是不会有真正的快乐和好运的。

第三部:随心所欲地玩生命游戏

  • 把我们的人生看成这样的一场游戏,可以让你进入游戏的下半场,开始在人生的逆境中寻回自己隐藏的力量。
  • 宇宙意识决定玩一个游戏,叫做“找出你是谁”。为了玩这个游戏,宇宙意识必须做两件事:第一,祂需要创造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然后把自己分割成无数的碎片,撒落在这个世界上;第二,虽然这每一片碎片都是祂,也都带着祂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最高力量,但为了玩“找出你是谁”这个游戏,祂必须隐藏、收敛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才会让这个游戏更加刺激好玩。
  • 宇宙意识化身为人类,隐藏了祂无所不能的力量,就是为了要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事——这是他们选择的游戏规则。
  • 这个游戏分为两个阶段:上半场游戏中的你,遭遇了各种不同的打击,好进一步帮助你忘记自己是谁。等到你体验够了自己的各种限制、无能、脆弱、匮乏等,二准备好要进入下半场时,你就变成了寻找彩蛋的小孩。这些彩蛋会伪装成各种问题,出现在你的生活中。如果你碰到这些彩蛋,愿意面对它们、打开它们,你会发现里面有当初被你隐藏起来的力量和各种天赋,你就可以把它们重新收回来。
  • 当你勇敢面对人生的彩蛋,从诸多彩蛋当中收回你原先埋藏的力量和天赋,那么你就变得非常有力量,这个物质世界的限制对你而言,就不是个问题了。只要你想得出来、你想要的,都会显化出来,因为你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源头,汲取了它无限强大的力量,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创意和专长,在这个二元对立的物质世界随意挥洒,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所谓的“心想事成”、“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 你愈是去抗拒你碰到的彩蛋,就愈增加彩蛋幻象的力道,那么它对你而言就愈加真实。你要是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它是你创造的幻象,是你自编、自导、自演的创作,那么它的真实性就会减弱,很快就奔溃瓦解了,而你也可以立即从中汲取你当初藏匿在里面的力量。
  • 面对彩蛋赎回力量的步骤:
    1. 深深地进入这个不舒服的感受,不要用逻辑思考的头脑来分析或判断,就只是单纯地去感受它。
    2. 说出它的真相,是你所创造的一个彩蛋,是你自编、自导、自演的剧情,要提醒自己是不受时空限制的灵体,眼前的这个情境只是你在物质世界幻化出来的幻象。。
    3. 从这个情境当中赎回你的力量,试着去感受,在这个不舒服感觉的核心,有一股平安宁静的能量。
    4. 再次提醒自己是不受时空限制的灵体,拥有最高的力量,这一切都在自己的手中。
    5. 对自己的创造表示赞赏和感谢,记住你是一切情境的创造者,要给自己一些鼓励。
  • 让我们烦恼不堪的罪魁祸首,不是外在的境遇或脑袋中的想法,也不是身体的感受,而是来自我们的内心。
  • 从外面去除让你烦恼的诱因,即使有所收获也是短暂的,但是如果可以做到内在就没有烦恼,那就可以一劳永逸了。
  • 黄庭是古人说的一个身体部位,在胸口的正中央。我们当下升起的所有情绪,都会在你的黄庭中造成气血的波动。我们对黄庭中气血动荡感到不安,才会造成痛苦、烦恼的。
  • 黄庭,就是很多人说的心轮,古人所谓的“方寸大乱”,那个方寸,指的就是黄庭。
  • 用平等心来感受你黄庭的起伏震荡,不要附加任何想法或价值判断上去,不要有分别、取舍。你不必喜欢它,也不必讨厌它,它只是我们身体上自然的气机震荡,怎么来,怎么去,让它自在,你就会自在。
  • 黄庭那个一寸见方的小小区域里面的气血动荡,其实本无意义,它不过是一些气的流动,也就是能量的流动罢了。它的意义——好、坏、喜欢、不喜欢——都是我们的头脑加上去的。而我们烦恼的起源,就在于对自己胸口中央方寸之间的那个气血起伏,有了贪嗔分别的心。当你的心为你的身体觉受贴上不好的标签时,你就会受到外在情境的控制而不能自己。
  • 黄庭禅的实践步骤:
    1. 认识心情(当下有什么情绪?)
    2. 感觉心情的位置(能否在黄庭感受到?)
    3. 看清心情的组合(能量、气的形态究竟为何?)
    4. 看清心头能量的真相本无意义(它只有物理意义和级数)
    5. 学习让心头的能量自由自在地流动(观自在)
  • 静坐的时候,你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观心上面,这时你会经历各种感受和妄念,这就是练习黄庭禅的最佳时机。
  • 回观你的黄庭,看清你的恐惧只不过是胸口气血的波动而已。跟它和平共处,不要抗拒,不要打压,不要转移,不要深呼吸,就是跟它好好在一起。
  • 黄庭禅的功夫,就是把因外境而起的负面情绪与自己分离,看清它只是心头气血的一点动荡,因而可以不带分别心地去与它共处。
  • 每当生活出现问题,或是有负面情绪升起时,都是一个大好机会,可以帮助你进一步发掘你的旧伤,进而让你看到自己真正的面目。

Thursday, September 5, 2024

我读张德芬《身心灵三部曲》(一)——唤醒篇《遇见未知的自己》

  台湾作家张德芬,成名代表作为《身心灵三部曲》:《遇见未知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

  好多年前,这三本书我都浏览过一遍,当时纯粹把它当成消闲小说来读,读的时候觉得写得挺有意思的,但这么多年以来,情节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

  最近在金文泰图书馆,再次看到这三部曲的全新增订版,增加了一些内容,于是兴起了重读三部曲的念头,就决定借阅。

  这三部曲,相对应着张德芬所描述的生命成长模式的三阶段:唤醒、疗愈、创造。《遇见未知的自己》画出了一张心灵的蓝图,“唤醒”大家重视内在世界;《活出全新的自己》着重在“疗愈”这一块,帮助大家面对自己多年来一直未能被疗愈的创伤,并在其中找到力量;而《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的主题,就是当我们疗愈好自己,解除自己的负面信念和模式后,“创造”自然会来临。

  先介绍《遇见未知的自己》,它是张德芬《身心灵三部曲》的唤醒篇,书封面称之为灵性书籍的入门经典之作!

  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女主角若菱的故事,帮助你看见自己生命的真相,唤醒沉睡的自己,学会将眼光从外在世界转向内在,最终,成就一个全新而自信的自己。

  故事简介如下:

  若菱自名校毕业,拥有令人羡慕的工作,心中却不时自问:为什么我无法拥有想要的生活?为什么我不快乐?我该如何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

  在一个下雨的冬夜,若菱巧遇一名智慧老者,在与智者数度交谈的过程中,她渐渐填补不快乐、挫败的心灵缺口,寻回最真实勇敢的自我……

  本书主角的经历与起伏,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透过书中呈现的种种事件,你得以看清主宰自己人生的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又该如何解除,进而从思想、情绪和身体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活出想要的人生,找回真实的自己!

  故事内容分36章,最后3章是全新增订版加写了一段若菱和老人分开之后的成长经历。

  书中第6章,老人画出了一组同心圆,这幅图可以代表人的心理机制,最中间的圆圈里写的是“真我/爱、喜悦、和平”,真我依次被“身体”、“情绪”、“思想”、“身份认同”团团包围起来,很难碰触得到。我们失去了与真我的连结,但人类还是要有“自我感”,于是我们向外发展,认同自己的身体、情绪、思想、以及角色、身份等,而一般人所谓的“小我”、“自我”(ego)于焉产生,汲汲追求外在的物质事物,以获得满足。

  之后,老人借着若菱的各种经历与她对话,点出了破解这些包围着真我的重重障碍的方式:

  • 破解身体障碍之道:“连结”(第17章)
  • 破解情绪障碍之道:“臣服”(第24章)
  • 破解思想障碍之道:“定静、观照”(第29章)
  • 破解身份认同障碍之道:“觉察”(第29章)

  最终的同心圆,总结了这4层障碍的破解方式:

  以下从书中摘录了一些句子,以供参考:

  • 我们人类所有受苦的根源,都来自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无法代表自己的事物。
  • 追根究底,快乐是大家都在追求的,但为什么真正快乐的人那么少?
  • 既然快乐取决于外在的东西,那么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乐也会随之消失。
  • 但喜悦不同,它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拥有了喜悦,外界是夺不走的。
  • 死亡来临时,会把所有无法代表真正的我们的事物席卷一空,而真正的你,是不会随时间、甚至死亡而改变的。
  • 我们从小到大都有一个意识,那个意识从你有记忆以来就一直存在,陪着你上学、读书、结婚、工作。所以,我们内在有个东西是一直没有变的。
  • 尽管我们的身体、感情、感受、知识和经验一直都在改变,但我们仍然保有一个基本的内在真我,作为目睹一切的观察者。
  • 这个内在真我不会随你的身体而生,也不随着死亡消失。它可以观察人世百态,欣赏日出日落、云起云灭,而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都不会改变它。
  • 我们在世界上扮演的种种角色会遮盖我们的真我,我们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也会影响别人和我们的互动。
  • 任何可以丢弃自己不实的身份认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绪及身体限制和阻碍的人,都能展现出真我的特质。
  • 爱、喜悦与和平是我们曾经拥有的,甚至是我们的本质,我们才会如此热切地追寻它们。
  • 我们通常认为空间是空的,而物质是实在的,但事实上,任何物质在本质上都是空的。
  • 不仅是眼睛所见的一切物质,连看不到的声音、思想、意念、情感,都是某种具备特定振动频率的能量。
  • 好的能量和负面能量一样,都有很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 如果一个人充满快乐、正面的思想,那么,美好的人、事、物都会和他起共鸣,而且被他吸引过来。
  • 同样地,如果一个人老是带着悲观、愤世嫉俗的思想频率,也难怪常常会有倒霉事发生在他身上了。
  • 我们因为没有与自己生命的源头连结,失去了能量的来源,所以不停地向外求取,以获得能量。
  • 更糟糕的是,我们会跟自己的同胞——其他人类——争夺能量。现代社会就像个杀戮战场,每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夺取别人的能量。
  • 例如控制他人、用权力凌驾他人,试图获取别人的关注、认可和喜爱,或者证明自己是对的、好的、高人一等的,不一而足。
  • 心理学家发现了人类的潜意识,它控制了我们的思想、感觉、行为,以及对人、事、物的反应,还有我们的人际关系和做决定的过程。
  • 它是一个看不见的世界,但主宰着我们的外在世界。我们的意识、对自我的了解、思考、理性、判断和感情,都是从潜意识来的。
  • 我们的意识层面对自己的一切认知、喜好,只占了我们自己全貌的百分之一而已。
  • 潜意识是非常强大的力量,它对我们的自我有绝对的影响,而它的百分之九十九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 因为所有事物都是能量的振动,而观察者又会影响被观察者,所以我们创造了自己的世界。
  • 如果你不断重复做某件事,从生理学上来说,我们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关系。
  • 比方说,如果你每天都在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觉得很悲惨、痛苦……那么,你就是天天都在重复为那张神经网路接线和整合,这就变成了你的一个情绪模式。
  • 我们自以为可以操控自己的生活,做出自由的选择,但实际上,我们是一部自动化制约模式下的机器,很多时候身不由己。
  • 性格倾向 X 外在环境 X 各种教育 X 生活事件 X 前世业力 = 人生模式
  • 如果你的人际关系中一再出现相同的模式,这时你就知道是潜意识里的某个模式在主宰你的命运和行为了。
  • 所有造成我们与真我隔绝的事物都像黑暗一样,我们永远没办法去除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拿着觉知之光去照亮它们。
  • 在身体的层面,所谓觉知之光就是重新与自己的身体连结。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只了解和控制了百分之五,其余百分之九十五的身体是在潜意识的状态下用自动导航系统在操控的。
  • 所以,找回与身体的连结就可以帮助我们把百分之五的版图扩大,找回更多的自己。
  • 基本上,任何能让你专心一致、活在当下的运动,都可以帮助你与身体重新连结,运动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做它时的心态和状态。
  • 只要你能够专心地观照自己的身体,无论是什么运动都可以成为一种冥想。而其中,与身体对话、连结的最佳方式就是静坐冥想。
  • 那些具有竞争性的运动,如羽毛球、乒乓球等,是小我对小我的运动,无法让你跟自己好好在一起。
  • 集中你的注意力,把觉知带到那个最紧绷的地方,深呼吸,每次呼气的时候,都带着意念和那个地方沟通,让它放松一点。
  • 在瑜伽里,有一种关于呼吸的说法:人的一生当中,呼吸的次数是固定、有限的,所以呼吸愈慢、愈长的人,活得愈久。
  • 放慢呼吸最有用的方法是腹式呼吸,在吸气的时候腹部突起,呼气的时候腹部回缩。
  • 在吸气腹部突出时,横膈膜下降,按摩腹腔内许多器官,还留出许多空间让肺部扩展,空气可以大量进入肺叶中。呼气时腹部紧缩,横膈膜被挤压向上,按摩心脏,压缩肺部,把肺里的脏空气挤到身体外面。
  • 身体是寻找真我的必经之路,需要倾听身体的讯息、与身体连结。为了把这条路修直、修正,我们必须好好呵护自己的身体,否则等到有一天寸步难行,讲什么心灵的追求也是枉然。
  • 运动时全神贯注地觉察自己的身体,但平时只要保留一部分关注给自己就可以了。如果能够更留意身体的感知,就可以把潜意识的一部分转变成意识,扩大那百分之五的意识了。
  • 天底下只有三种事:我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的事。
  • 把知道的、认为正确的东西和对方分享,但背后不要设定一个预期的结果,如此一来,对方会比较能够接受,这在伴侣之间、亲子之间都是这样。
  • 管好自己的事最重要,为亲人担心,有时是把出于恐惧把担心投射在对方身上,给他很多压力,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加害行为。
  • 一些天生的恐惧、所求不得的愤怒、失望落空的悲伤,都只是生命能量的自然流动而已,它会来,就一定会走。
  • 这些被否定、被压抑的情绪,就滞留在我们的身体里,这些能量叫“痛苦之身”,是自成一格的一个能量场,有自己的生命力。它以痛苦为食,如果不喂养它想要的食物,它就会制造一些事端来产生所需要的情绪,好让自己生存下去。
  • 看见痛苦之身产生的痛苦感受,我们要全心接纳这种感受,然后告诉自己,不需要这种情绪了,放下对它的需要。
  • 当那种熟悉又痛苦的情绪出来时,试着问自己:可不可以欢迎它?可不可以允许它存在?无论你允许不允许,它都存在了,可是当你回答允许时,你的内在会升起一股力量,你就不会那么害怕、排斥让你痛苦的情绪了。
  • 情绪就是一种能量,会来也会走,大人不要干涉,让孩子自己学会怎么处理自己的情绪。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无限的爱与支持,让他们学会和自己的负面情绪共处。如果你用转移焦点的方式教孩子避开负面情绪,孩子长大以后就学会用替代品来逃避情绪。
  • 受苦有两种,一种是无知、无明的受苦,就是任由潜意识操控而受苦,同时还抱怨、抗拒那份痛苦。这样的受苦,无法让你成长。
  • 另外一种是有觉知的受苦,当你感受到撕裂般的痛楚、仿佛要爆炸似的愤怒,你不逃避、不抱怨,全然地经历它,让这个压抑、隐藏多年的能量爆发出来,以不批判、不抗拒的态度,在全然的爱和接纳之中经历它。这样的受苦,是你走出人生模式、成长茁壮的契机。
  • 不要批判、不要抗拒,就是去接纳这个愤怒,让这股能量自然地流露出来,不要压抑。压抑多年的情绪,就像黑暗的能量,唯有带着爱的觉知之光,才能消融它们。
  • 要学习臣服,不是对人臣服,而是对事情臣服,对本然(what is)——已经发生的事情——臣服。
  • 为什么要臣服?因为事实最大,已经发生的事情是无法改变的。如果你不接受它,根本无济于事、徒劳无功。人之所以会受苦,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抗拒事实。
  • 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个经过仔细包装的礼物,只要愿意面对它有时稍嫌丑恶的包装,带着耐心和勇气,一点一点地拆开包装的话,我们会惊喜地看见深藏在里头的礼物。
  • 我们的头脑真的很会欺骗我们,它会看见它想看到的东西,收到它想接收的讯息,无关乎外在的条件或事实是什么!
  • 臣服的好处就是,当你接纳了当下,不徒然浪费力气去抗争时,事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你才发现原来的挣扎真的是白费力气。而且,正因为你把能量充分聚焦在眼前的事物上,有的时候,你会发现更好的解决之道,帮助你脱离眼前的困境,或者你不喜欢的情境。
  • 脑袋里的思想,我们无从控制,只能借由观察它、检视它来转移。
  • 看到自己的思想的同时,你就切断了与它的认同。如果进而去检视它的真实性,你会发现,我们百分之九十的思想几乎都是不正确的。而当你不再盲目地听从脑袋里的声音时,就是它可以止息的时候了。
  • 你如果去看自己的思想,会发现你所想的东西不是在过去,就是在未来,很少关注当下这一刻。
  • 凡是不被允许的那些特质,就被我们压抑在潜意识里,这些东西就是心理学家荣格所说的“阴影”,是被我们否定、压抑、抗拒的内在特质。
  • 这些被我们压抑下去的阴影,以及从小到大不被父母和社会认同的各种情绪,都是没有释放的能量,储存在我们的细胞记忆里。它们不时会浮上台面,造成我们的困扰,但我们并不想去看它们。
  • 接受了这么多的“应该”和理想,我们于是产生了许多信念、价值观、态度和标准,来约束自己,也用来衡量和批判他人。这些就是我们每日所思所想的基础,但我们从来不去检视自己思想的正确性。
  • 当你对某一类人或他们的行为特别有意见、特别看不顺眼的时候,就是一种自我投射的行为,也是一种逃避策略。其实,他们的那些缺点你都有,只是你不想承认罢了。
  •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
  • 面对每天的生活,都去试着活在当下,臣服于所有“已经发生”的事。已经发生的是就是神、因为如果不是神的旨意,它不会发生,所以我们臣服于它。
  • 然后,因为我们相信神的恩典,所以在当下的每个选择中,我们没有惧怕,能做出最好的选择。
  • 而且,由于我们深信神的恩典深藏其中,最好的事物会因为我们有意识的选择而发生。
  • 痛苦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是你对事情的解释造成了痛苦。
  • 事件永远是中立的,但由于不同人有不同的信念、想法,同样的事件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 这整个过程并不那么简单,中间要经过很多的努力和漫长的等待。这些道理都懂了,并不代表你就能做到。
  • 第一步,就是你要下定决心,不再被自己的思想干扰,然后,你要花很多时间去培养觉察和定静的功夫。
  • 觉察和定静,是从静心开始的,可以进行一些身体工作(如瑜伽)和宗教修持(如祷告、读经)来静下心。
  • 静心是培养觉察和包容能力最好的方法,是迈向真我的不二法门,最基本的蹲马步功夫。
  • 倾听自己脑袋里的声音,做一个观察的临在,声音在那里,我在这里听着它、注视它。透过这样的观察(倾听内在的思考、对话),你可以感觉到那些思想下面的一个比较深层次的自我,一个有意识的临在——就是那个永恒的观察者。
  •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情绪上的抗拒和反对,可以改变我们不想要的事实,但实际上自己的抗拒就像是拿脑袋去撞墙,真的是“徒劳无功”,而且对事情的后续发展一点帮助都没有。
  • 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这些负面情绪就像黑暗一样,你是赶不走它们的。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把光带进来。光一出现,黑暗就消融了,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
  • 要怎么把光带进来呢?首先,你的自我觉察就会带来觉知之光。其次,喜悦是消融负面情绪最好的光。
  • 定静的功夫,是对治纷乱的思想和负面情绪最有效的工具,因为它可以帮助你建立觉知,提升你对事物及自我的觉察能力。
  • 你会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逐渐看到让你喜悦的事物,它们是无所不在的。一朵迎风招展的小花、婴儿的一个微笑、一片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的树叶、朋友随口的一句赞美,这些都是无声的问候、喜悦的祝福。
  • 我们和真我距离愈来愈远时,会失去自我感,因此,我们必须抓一些东西来汲取自我感,小我于焉产生。它不停地向外抓取,只为了加强自己的真实性,好继续苟延残喘地存活下来。
  • 小我不但向外抓取,还进而与自己的思想、情绪及身体认同。比如,有些人觉得受害者是他们的一种身份认同,此生如果不控诉那些“迫害”他们的人,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 觉知是破除身份认同的第一步,要放下身份认同是很难的,“看见”是第一步——你必须先看见自己认同于某样事物。也许你没办法立刻放下,但如果你可以彻底了解到,你认同的那些事物其实不是你,也不属于你,你就有可能从这个向外追逐的恶梦中醒来。
  • 心想事成的第一个定律就是,你所向往的事物必须是命中注定该是你的,或者与你的更高目的一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要不然就是你能深入潜意识和真我的层面,破除人生模式,学好自己该学的功课,破解你的命运,否则心想事成只是纸上谈兵罢了。
  • “真心想要”的意思是,不仅在思想层面而已,你必须打心眼里渴望这样东西,每次想的时候,都会进入浑然忘我的境界。
  • 宇宙并不知道你正在散发的振动频率,是因为你观察到或实际经历的事物,或者是你记得或想象出来的东西。它只是接收到你发出的振动频率,然后用和它相配的事物做出回应。
  • 一直以来,我们所做的,就是和现实抗争、对现实不满、想要改变他人或环境,却都徒劳无功,甚至适得其反。
  • 我们不知道一切的问题都出在自己身上,只要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心境,所有外境,包括人事物都会境由心转地随之改变。
  • 外遇问题是现代社会非常普遍的现象,从心灵、灵修的角度来看,在某些婚姻里,它其实是双方想要更进一步亲密地连结彼此的手段。
  • 两个原本素不相识的人,婚后开始紧密地生活在一起,双方其实都有一个不自觉的自动保护机制,试图不让两个人变得更加亲密。于是双方就僵持在那里,无法更进一步地亲近彼此,有个关卡过不去。
  • 为了打破这个僵局,其中一方会向外发展,探索别的领域,其实是在向自己的伴侣发出求救信号。如果两人的感情基础深厚,本来就是天生一对,经过外遇事件之后,反而会更加地紧密相连。
  • 当然,前提是被外遇的那一方必须能够面对并放下自己那份“被抛弃”、“无价值感”的痛苦信念,愿意真心原谅,就能以喜剧收场。
  • 我们的人生,在不同阶段会有适当的人出现,提供你灵魂需要学习的课题,甚至帮助你完成这项功课。
  • 有些亲密关系是业力关系,对方扮演黑天使的角色,用痛苦的方式让你学习你的课题。有些伴侣之间的关系则是疗愈性的,对方可以让你在一个比较理性、温和、有安全感的环境下疗愈内在的一些创伤。
  • 只有你自己能够改变自己,愈是迷信大师或埋头苦修,愈走不出自己内在的问题。最终,我们还是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阴暗面,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光明。
  • 想要走出自己的思想牢笼,你首先必须看见自己有很多想法,而且你的想法是阻挡你进入自己内在的和平、喜悦的唯一障碍——你一定要有这个负责任的态度。
  • 人类生活在这个二元对立的世界中,每天都在自己的价值观上面打转,终其一生庸庸碌碌,都在这“取”与“舍”之间打转。
  • 我们人类以为快乐、满足时透过不断地累积“有”而获得的,没有人去体会或重视“无”,每个人的做事和应对方式,以及想法和说话内容,都是在“有”的世界里取舍、打转。我们所有人都被自己的价值观操控,进入了一个死胡同,困在里面找不到出口。
  • 大多数人每天都为了有意义的事物忙碌着,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去观照念与念之间的空隙、声音与声音之间的宁静,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就能启动回归“空”的能力。
  • 想要脱离自己思想的牢笼,必须具备看着“空”、运用“空”的能力,而这个能力可以经由观空、体会空的行为来训练。
  • 我们每天还是照常生活、工作,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只是加入了“空”这个概念,去冲撞我们无数个“有”的概念。你就会有一个观察者,在观照着这一切“有”和“无”的概念,过一段时间以后,你就有能力脱离自己思想的牢笼了。
  • 这个能够包容“有”和“无”的观察者,其实就是一个黑白分明的太极图。我们每一个完整的人,都应该是一个兼具“有”和“无”的太极图,而这个太极图,最终会回归到我们原始身份的空无——无极。那个时候,就是真正大解脱、大自在的时刻了。
  • 其实我们早就认识了自己,只是因为妄想、执着,而产生了“未知的自己”。放下那些概念,就回到最原始的状态了。

参考资源

  • 关于快乐,可参考达赖喇嘛的《快乐》与《人生的四大秘密》。
  • 关于真正的爱,可参考奇迹资讯中心出版的《无条件的爱》。
  • 关于水能接收讯息和意念,可参考江本胜的《生命的答案,水知道》。
  • 在《圣境预言书》这本灵性小说中,对于人类的能量争夺有很清晰的描述。
  • 关于心理学,可参考张老师文化出版的《荣格自传——回忆•梦•省思》。
  • 关于电影《我们懂个X》,原片名为“>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是一部从量子物理学的角度探讨心灵世界语物质世界交互作用的电影
  • 肯恩•威尔伯(Ken Wilber)是超个人心理学界的天才、意识研究领域的爱因斯坦。他的著作相当多,其中比较容易读的是《万事本无碍》(光启文化)以及《恩宠与勇气》(张老师文化)。
  • 跟解梦有关的书(由浅到深):《看梦在说话》(方智)、《你是做梦大师》(张老师文化)、《做梦改变人生》(角色)、《梦境地图》(方智)、《解梦圣经》(尖端)、《荣格解梦书》(心灵工坊)、《梦:私我的神话》(立绪)、《梦的智慧》(立绪》、《梦与意识投射》(方智)。
  • 关于简单的腹式呼吸法,可参考《奥修谈身心平衡》。
  • 关于保留一部分的关注给自己的身体,可参考《当下的力量》(橡实文化)第六章。
  • 《一个新世界》(方智)这本书对“痛苦之身”(pain body)有详细的解说。
  • 宽恕的真义,可参考《宽恕十二招》(奇迹资讯中心)。
  • “臣服”的概念在《修炼当下的力量》(方智)这本书中有精彩的描述。
  • 拜伦•凯蒂的转念作业,可参考她的书《一念之转——四句话改变你的人生》(奇迹资讯中心)与《我需要你的爱。这是真的吗?——四个问句改变爱的关系》(方智)。

Saturday, August 17, 2024

我读《青蛇与丽百合》(二)——故事篇

  在本系列博文的第一篇中,我简单介绍了《青蛇与丽百合》这本书,本篇博文则介绍这个歌德原创童话的故事大纲。这个童话的英文版,可参阅我收集在《人文资源》博客的这一篇博文:Goethe's Fairy Tale - The Green Snake and the Beautiful Lily

  陈琪莹老师将这个童话故事分成七个章回娓娓道来:

第一回

  故事开头,是两缕磷火要求年老的摆渡人送它们渡河到对岸,摆渡人很快抵达了对岸,要它们付三颗卷心菜(cauliflower)、三球洋蓟(artichoke)、三粒洋葱(onion)作为船资,但它们却给了摆渡人这条河承受不了的金子,只要有一块金子掉进水里,大河就会暴涨,吞没船只和摆渡人。

  磷火身上没有这三件物资,只好承诺尽快想办法达成摆渡人的要求,于是摆渡人先把金子收好,划船去找地方埋掉金子,却在两道危崖间看到一道深沟,就将金子倒进深沟里。

  深沟里躺着一条青蛇,被掉下来的金子吵醒,看到这些闪闪发亮的金子,就吃进肚子里了。金子使青蛇的身体变得透明,并发出亮光,为了维持发亮,青蛇不停地寻找更多的金子,直到遇到那两缕磷火,从它们那里得到更多的金子。

  为了报答磷火给予金子,青蛇告诉它们想找的丽百合,就住在它们原先的河对岸,但是摆渡人只能把人带向这岸,却不能带回对岸。另外有两种方法渡河,一是青蛇本身能带它们过河,但必须等到正午;二是在傍晚时分,在巨人庞大的影子笼罩下渡河。

第二回

  青蛇借着身体发出来的亮光,照亮了深沟里的一座圣殿,看到四位国王,金色国王、银色国王、黄铜国王,还有用金银铜三种金属制造的合金国王。

  在青蛇与金色国王对谈时,突然墙壁打开,一名提灯老人从裂口进入,和金色、银色、黄铜、合金四位国王交谈,说他知道三个秘密,青蛇加进来说她知道第四个秘密,于是老人宣布:“时辰已到!”,然后老人与青蛇各自从西、东两方向迅速地消失在裂缝之后。

第三回

  提灯老人回到住处,发现妻子哭诉她遇到两缕磷火,它们摇动身子,落下许多金片,她的小哈巴狗吃了一两枚金片,就倒下死了。在它们的花言巧语之下,答应为它们偿还赊欠摆渡人的船资,即三颗卷心菜、三球洋蓟、三粒洋葱。提灯老人那盏小提灯散发着美丽的光芒,把小哈巴狗变成美丽的玛瑙,提灯老人吩咐妻子把玛瑙放进篮子里,再将三颗卷心菜、三球洋蓟、三粒洋葱放在玛瑙周围,带到河边,在中午时刻让青蛇送她渡河,然后去拜访丽百合,递给丽百合玛瑙,她能触摸玛瑙让小狗复活。

  老妇人顶着沉重的篮子到了河边,看到巨人刚结束河里的沐浴,正要上岸。巨人看见老妇人,以他影子上的双手探向篮子,拿走一颗卷心菜、一球洋蓟、一粒洋葱,直接塞进嘴里,然后走开。老妇人犹豫着是否该回家补上不足的菜蔬,举棋不定之际,仍继续前行至河岸边,终于等到摆渡人出现,摆渡人船上载着一名长相高贵英俊的紫袍青年。

  于是老妇人把两缕磷火欠下的菜蔬还给摆渡人,但摆渡人看到每样都只有两个,非常恼怒,拒绝收下。经过几番讨价还价,摆渡人松口让老妇人向大河保证,承认她是债权人,把一只手放进河水里,并且答应在24小时之内还清债务。老妇人照做,但却在从河里收起手时,发现她的手竟然变成像黑炭一样黑,还完全萎缩了,比另一只手小很多。摆渡人告诉老妇人,如果她无法信守诺言,那只手就会逐渐消失殆尽。

  老妇人在河岸紧追着紫袍青年,得知他也是要去找丽百合,言谈之间,远远看到河上有一座巍峨的拱桥,由此岸到彼岸,那座桥却原来是青蛇的化身,于是两人充满敬畏地踏上桥,默默地过了桥。两人才一抵达对岸,桥身就开始扭动起来,一会儿恢复青蛇原形,三个一起去找丽百合。

第四回

  每个人去见丽百合,都必须单独前去,于是三个旅人商定了面见丽百合的顺序:老妇人、青蛇、紫袍青年。

  老妇人率先进入花园见丽百合,她正弹着竖琴歌唱,老妇人不自觉为之痴迷。丽百合听了老妇人的盛赞,不禁述说着自己遇到的苦难,她的一只金丝雀,在清晨伴着丽百合歌唱时,被一只俯冲的鹰隼吓着,情急之下钻进丽百合怀里,结果因触碰到丽百合而死去。而那只想要狩猎的鹰隼,也因丽百合的一瞥,翅膀变虚弱地拍扑,失速昏眩地掉入水里。老妇人听了这伤心故事,便转达提灯老人吩咐她告诉丽百合一番安定心绪的话:“节制你的悼念;看到最大的不幸总是最大幸福的前兆,因为时辰已到!”老妇人把小玛瑙哈巴狗留给丽百合,让她透过触摸使小哈巴狗活过来陪伴她;丽百合也将死去的金丝雀交给老妇人,请提灯老人用小提灯将它变成黄玉,然后丽百合可以用触摸让它重生。

  在老妇人要离开的当儿,青蛇就闯了进来,高声说道:“桥的预言已经实现!”丽百合不认为预言已然完成,目前拱桥还没有墩柱支撑,还不能让所有旅人、马车等同时来去自如。另外,圣殿虽已造好,但并不造在河之中,目前坐落在大地深处,不知何时升起。青蛇回答说,听见圣殿传出回响:“时辰已到!”丽百合绽放笑颜,很开心第二度听到这令人欢愉的讯息。丽百合心满意足地看着小玛瑙哈巴狗,蹲下身抚触着它,那一瞬间它就立了起来。

  这时,轮到紫袍青年闯进来,手上栖着那只鹰隼,丽百合喝斥他为何将这只杀了她金丝雀的动物带到眼前。紫袍青年回应说是丽百合的命运,因为她离开他这个情人,冷落他在一旁,让他与悲伤为伍。紫袍青年看着丽百合把重生的小哈巴狗抱在怀里,不禁愤怒渐升、渐涨,他按捺不住奔溃,绝望地叫嚷,连一只小哈巴狗都能享受丽百合的拥抱,而他为了她失去一切,只能在大河岸边不断徘徊。说完,鹰隼飞离他的手臂,他自己则扑向丽百合;丽百合伸出双手想要制止,反而更快触碰到他,她感受到挚爱重压上她的心怀,她尖叫后退,紫袍青年从她双臂中僵直地倒下,失去生命了。

第五回

  青蛇以她柔软的身躯围绕着紫袍青年的尸体,用牙齿衔着尾巴盘成一个圆圈,并吩咐老妇人赶紧去找磷火,让它们借着巨人的影子过河,找到提灯老人,带他来到丽百合这里。老妇人急匆匆离去,青蛇焦急地等着,终于注意到在高空翱翔的鹰隼,这是个好兆头。在灵灯的敦促之下,还有鹰隼在方向上的指引,提灯老人正在快速越过湖面滑行而来,即刻吩咐青蛇把圆圈盘紧一点,也吩咐丽百合的侍女们把老妇人篮子中的金丝雀尸身放入圆圈里。随后,老妇人与两缕磷火也来到丽百合处。

  提灯老人望着夜空的星辰,有感而发:“我们群集在这慈悲的时刻,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才能、尽着自己的责任;宇宙的喜悦将吞噬我们个别的哀伤,如同宇宙的悲切也会耗竭个别1的喜悦。”语音刚落,在场每个人都大声表达着自己、说出他们该做什么、做了什么,只有那三名侍女,因为夜已深沉而睡着了。

  提灯老人吩咐鹰隼去取镜子,让第一道破晓的阳光照亮沉睡的三名侍女。青蛇松开了圆圈,绕了个大圈圈,然后朝着大河而去,两缕磷火也跟随着。老妇人和丈夫提灯老人提起篮子,一人提着一边走着,篮子却愈来愈大、愈来愈亮。他们把紫袍青年的尸体放入,再将金丝雀的尸体摆上他的胸膛。篮子开始升向天空,盘旋在老妇人头顶,老妇人则紧追着磷火的脚步,丽百合抱着小哈巴狗跟在老妇人之后,提灯老人殿后。

  当他们抵达河岸,青蛇已经变成一座光辉灿烂的拱桥,跨越着河的两岸。队伍缓缓走过了桥、越过了河,一抵达对岸,拱桥开始上下摇晃,变回青蛇上了岸,篮子也自动降落在地上。青蛇下定决心,主动牺牲自己让紫袍青年重生。于是,提灯老人嘱咐丽百合跪下,以左手触碰青蛇,以右手触碰紫袍青年王子,于是王子瞬间回复了生命,在篮子里翻动,转为了坐姿。提灯老人扶王子站起来,金丝雀在他肩膀上振翅,生命重新回到他们两个之上。

  青蛇的身体也发生了变化,她细窄优美的身躯已经碎裂为无数闪亮的宝石,提灯老人立即将宝石收集进篮子里,然后他和老妇人两人将篮子提向河岸高处,提灯老人随即将篮子中所有盛装的宝石一股脑儿倒进大河里,在波浪中翻滚的宝石,如同天宇闪烁的明星。

第六回

  提灯老人提着灯,领先进入岩缝之中,紫袍青年、丽百合、老妇人、磷火陆续跟着老人进入,不久来到一扇黄铜大门之前,门被一道金锁闩住。提灯老人召唤磷火前来,它们就以尖形的火焰吞灭了门闩与金锁。铜门弹开,圣殿里看到庄严的四个国王雕像,提灯老人陆续和金色、银色、黄铜、合金四位国王对话后,宣布“时辰已到!”丽百合听了就过去搂住了提灯老人的脖颈,衷心感谢老人让她第三度听到命中注定的话语。

  这时,整座圣殿启动了,平滑地驶向大河正下方,然后从地底冒起到地面,摆渡人的小茅屋被上升的圣殿和大地一分为二,带起之后旋即落下,重新完整地组合并覆盖在提灯老人与紫袍青年之上,小茅屋在提灯发挥神威之下,从里到外变成银屋,连形状也改变了,成为了班配圣殿的圣坛。

  高贵的紫袍青年王子举步踏在上升而内在的阶梯上,提灯老人以灯盏照耀着王子,摆渡人一手提着银桨,另一手搀扶着王子。丽百合也踏上外部的阶梯,走向圣坛,仍谨记着要与情人保持距离。老妇人的手因为缺乏提灯照亮,变得更小,她哭求着为何自己是最不幸的,这么多应验的奇迹,没有一个能救她的手。提灯老人跟她说天已破晓,叫她赶快到河里沐浴,她所有的债现在都已偿清了,她的手会恢复的。

  提灯老人站上丽百合(处女)与紫袍青年(王子)之间,朗声说道:“治天下者有三:智慧、美与力量!”老人每说一个字,圣殿的金色、银色、黄铜三位国王依序站起,但合金国王却笨拙地颓然坍下。

最终回

  提灯老人引导着王子走下圣坛,直到黄铜国王跟前,他将宝剑给王子佩在腰上,说:“佩剑在左,腾出右手!”老人和王子走向银色国王,他将权杖递给王子,以左手握着,说:“放牧羔羊!”接着他们转向金色国王,将自己的橡树叶冠加冕在王子头上,说:“理解什么是至高无上!”

  当王子腰带配上宝剑,他的胸膛扩展了、臂膀挥动了、双脚稳健了;当他手里接过权杖,力量开始柔韧,隐隐有种言语难以形容的魅力,然而却更震慑;当橡树叶冠装饰上他的秀发,他的五官、相貌被点燃了,眼神中闪耀出难以形容的灵性;他脱口而出的第一个字,竟然是:“百合!”

  王子忘情呼喊着,奔上银色台阶与丽百合回合,说:“我最挚爱的百合啊!对一个被授予了一切才能的男人,他所希求的,还有什么比你的纯真、你胸臆中坚定而脉脉的情感更珍贵的呢?”然后他转向提灯老人、再次环顾三座雕像,继续说着:“我们父王/父辈的国度固然荣耀、安定,但你们忘记了第四种力量,它先于一切、更普遍、也更确切不移,那就是‘爱’!”提灯老人微笑着说:“‘爱’并不支配,但却能养成,所以远大于支配!”

  在庄重、幸福当中,大伙发现前庭被许多矗立着的圆柱围绕,尽头是宽敞、宏伟的跨河大桥,桥墩之上是许多拱状的造型,桥的两旁是提供行人落脚的柱廊,桥面中央是宽阔的石板铺面,牲口成群、车马蜂拥,往来两股正逆分流,井然有条,人潮虽多,却无妨碍。紫袍青年与丽百合成为这个王国的新国王和王后,他们为这庞大子民的活力欣喜。

  提灯老人朗声说:“以怀念向青蛇致敬,你们的生命被她赋予,你们子民通行的华丽桥梁也是她的恩意,邻近的河岸也被活络、连结成一体,在水中滚动、闪烁的宝石是她遗爱的身躯、桥墩的根基——她曾以此建立起自己、更将以此维系住自己!”这时,四位曼妙的侍女来到了圣殿的正门,除了丽百合的三位侍女,第四位是提灯老人的老婆,她已经回春变美丽的老妇人。

  国王望向大桥,凝视着桥上人群的骚动,原来是那个庞大的巨人,一路踉跄地朝着大桥撞过来,他想到经常沐浴的河湾洗澡,不料他发现自己践踏到的竟是坚硬的地面,他身后的阴影却在地上来回,以不甚灵巧的力量让人、兽叠撞在一起,霎时人仰马翻、一团混乱。

  国王目睹了这场突来的搅和,本不自觉要动手拔剑,但却思虑再三,平静地看着自己的权杖,然后再看向老人的提灯与摆渡人的银桨。提灯老人猜到国王的心思,说道:“但,我们与我们的天赋在对抗这无力的怪兽也将是无力的。请冷静!这是他最后一次伤害了。”

  巨人迫近,睁开的眼睛惊奇地望见了一切,于是垂下双手,不再伤害,径直走向圣殿的大门,却突然停在广场中央,一动也不动地固定在地上,成为一尊强壮、巨型的雕像,他的影子指向标在地面环状的时辰,成为了指引时间的日冕。

  在圣殿的穹顶之下,国王、王后和随行被天上的光华照亮,看到的人民莫不匍匐在地,等到群众恢复正常、起立,国王、王后与随行已降入了圣坛之下,沿着秘密通道进入王宫。

  如今,圣殿是整个世界上最常被造访的地方。

Monday, July 15, 2024

我读《心有多简单,就有多自由》

  从图书馆借了一本书,何权峰著《心有多简单,就有多自由》,封面写着“7个心灵减压练习,找回属于你的自由人生”。

  这7个心灵减压练习,以“XX的事,「YY」就好”的格式为标题,分7个部分阐述:

  1. 自己的事,「尽力」就好
  2. 他人的事,「尊重」就好
  3. 老天的事,「臣服」就好
  4. 失意的事,「感恩」就好
  5. 生气的事,「理解」就好
  6. 感情的事,「放下」就好
  7. 生活的事,「简单」就好

  封面还写着这段文字:

   人本是自由的,枷锁都是自己给心套上。
   想要心灵自由,不是努力摆脱桎梏,而是学会放下。
   越复杂的事情越要简单化。


第一部分 自己的事,「尽力」就好


首先,管好自己的事

  • 你可以教人走路,却不能代替他走
  • 管太多别人的事,就是管不好自己的事

尽力就好,平常心看待

  • 做得到的尽量做,努力过就好,尽心了就行
  • 只要尽到本分,做到该做到的,就足够了

帮忙是情分,不帮是本分

  • 无法坚守自己原则,别人也不会尊重
  • 拒绝是你的权益,答应是一种责任

讨好别人,不如取悦自己

  • 想讨好全世界,必定讨好不了自己
  • 与其担心别人厌恶,不如展现自己的美好

凡事试图做到一百分,结果可能不及格

  • 完美主义是最高级的自我虐待
  • 你是自己最好的朋友,还是糟糕的伙伴?

第二部分 他人的事,「尊重」就好


真正的错误是认为「自己的想法最正确」

  • 不要以自己的「是」,去定义别人的「非」
  • 沟通是在处理「两个都对」的事

别人怎么说你,是他们的事

  • 看清对方的为人,而非你是怎样的人
  • 漠视比愤怒有效,不反应才是最大的胜利

别人的情绪,不是你的责任

  • 世上最累的事,是为别人的情绪负责
  • 不要因对方的心情很糟,就不允许自己快乐

你越爱自己,就越不需要依赖别人

  • 别人怎么看你,取决于你怎么看自己
  • 喜欢你是自己的使,不是别人的事

你我都无权干涉别人的人生

  • 比袖手旁观更糟的,是对别人指手画脚
  • 要想无事,少管闲事

第三部分 老天的事,「臣服」就好


专注你可以掌控的,放下不能掌控的

  • 把焦点放在现在可以做的事情上面
  • 人生无法预期,唯一能做的就是安顿好自己

管不了的,就交给上天安排

  • 比起努力,我们更需要的是信任
  • 放下之后才会发现,生活可以这样海阔天空

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不公平的

  • 不公平是我们生命中的契机
  • 你越强大,世界就越公平

一切不如意,都只是暂时

  • 世事无常,只是需要一点耐心而已
  • 再长的黑夜,都会迎来黎明

发生在你身上的事都是由意义的

  • 不断重复的问题,就是直捣你的罩门而来的
  • 带来痛苦之后,也一定会带来祝福

第四部分 失意的事,「感恩」就好


抗拒就加剧,接受就平静

  • 接受事实,我们就可以获得很大的解脱
  • 你不需要去安顿它们,你只要安顿自己

人的不幸,就在于看不见自己的幸福

  • 你没有失去它,就忘了拥有它的幸福
  • 等到有天失去了,才会发现

拥有是一种失去,失去时一种获得

  • 一个从来没有过的东西,就不会失去
  • 失去的东西,本来就不属于你

所有坏事都带着未来的好事

  • 如果我们当时便能清楚状况,反而会庆幸自己的好运
  • 发生几件祸事,接下来必有「后福」

对拥有的一切,都心怀感恩

  • 我们应该庆幸拥有这些问题才对
  • 当你感恩时,就会看自己所拥有的

第五部分 生气的事,「理解」就好


你看不惯的别人,是你不喜欢的自己

  • 别人会激怒你,是因为自己也有一样的毛病
  • 当你讨厌一个人时,恰恰是认识自己的一次机会

在受伤与愤怒之下,隐藏着一件事

  • 觉得自己不行,越觉得其他人瞧不起自己
  • 别人撒盐伤不了你,除非你身上有溃烂之处

摆脱易怒:以「负责」取代「责怪」

  • 怪罪别人,就不会检讨自身
  • 为自己情绪负责,就不会再怪罪别人

事件不会让人发火,是想法让人发火

  • 改变想法,就能转换情绪
  • 我们难控制情绪,但可以控制情绪的源头

人际的冲突,常是观念的冲突

  • 人们发生口角,其实是观念在角力
  • 别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

每个人都在打一场生命的硬仗

  • 如果我们了解彼此,就会善待彼此
  • 不要收别人的垃圾,别往别人身上倒垃圾

第六部分 感情的事,「放下」就好


放下期待,就是善待彼此

  • 失望,只是没有符合你的期待
  • 爱少一点,反而感情更好

放下控制,安全感是要自己给

  • 爱不是占有,而是给予自由
  • 自己强大,才是给自己最大的安全感

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

  • 没有「对的人」,只有「对的关系」
  • 当你接受对方的真实模样,他们就改变了

人是会变的,感情不忘初心

  • 山其实没有变,是你的心变了
  • 感情不忘初心,否则很容易变味

如何放下一段感情?

  • 即使爱情已逝,也要心存美好
  • 珍惜珍惜你的人,放弃放弃你的人

第七部分 生活的事,「简单」就好


做自己,因为你早就是了

  • 不要拿别人的地图来找自己的方向
  • 把一切不要的都丢掉之后,最后留下的就是你要的

你为了什么辛苦努力?

  • 快乐,就是回到没有烦恼以前的那颗心
  • 你每天都很卖力的过,却从未真正过好每一天

学会「减法」,人生可以更好

  • 想要更多,就会有更多不满
  • 知足常乐,惜福方能有福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 人们总是不断地寻找杯子,而忘了里面的水
  • 减少瞎拼,购物不冲动

少一点,就是多一点

  • 快乐不是拥有多少,而是来自享受多少

Sunday, June 30, 2024

个人生命史(十二)—— 接引人

  在回顾个人生命史的过程中,发现到一些自己接触到的人物,他们对自己的人生起着重大影响,可称之为人智学所谓业力运作之下所遇到的“接引人”。


父母亲

  • 在发现到的接引人当中,首推从小抚养我长大的父母亲,尤其是父亲的教诲对自己人生带来的影响。
  • 在《个人生命史(一)》博文中,就提到父亲的教诲,是我们华人传统的做人道理:堂堂正正做人,好好读书,长大后为社会做出贡献,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 这简简单单的教诲,在形塑着我未来人生的道德行为,在我心中植入一颗正义种子。
  • 而母亲为家庭的照顾是无微不至、无怨无悔,是易经坤卦的成全者典范,也影响着我日后在职业、志业上默默耕耘、不求功劳的作风。
  • 父母亲为我后来的两个人生思考奠基:生命之思基于正当做人,世界之思基于贡献社会。

谢广成

  • 在个人生命史的回顾过程中,我第一次意识到有一位之前从来没有想到的接引人:谢广成。
  • 他是我第一份工作的面试官,当时他刚在特许电子工业成立了一个新的电子产品部门,在他的赏识下招入这个新部门,得以参与硬件设计与软件开发的工作。这份工作的设计成分高,且具挑战性,很能发展我的理智心魂。(参阅博文《个人生命史(四)》)
  • 在谢广成的推介下,我申请了公司的海外奖学金,获得去美国史丹福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机会。如果没有这份奖学金,我大概不会出国深造,更别说是去名校如史丹福读书了。这机会让我对西方文化有实际的生活体验,开拓了我的视野。
  • 后来谢广成离开特许工业,成为创新科技的联合创始人之一。我又在他的引介下,加入创新科技,开启了我长达22年的第二份职业生涯。
  • 除了我的学业与两份职业是受到谢广成的接引,我也在创新科技认识了接下来的两位接引人:谢丽祯与沈雅顺。

谢丽祯

  • 第一次和丽祯碰面,是在三藩市机场。当时我是飞去美国参加微软开发者大会,而她是谢广成在美国的行政助理,她和几位同事在机场接机。她活泼但不失端庄的举止,在我心中留下一个好印象。(参阅博文《个人生命史(五)》)
  • 后来我被公司派去美国,和另一间美国公司进行合作研发项目,在圣荷西租房子住了一阵子,就在那段日子开始和丽祯约会。
  • 几个月后,创新科技与该美国公司的项目告吹,我回来新加坡上班。不久后,丽祯也回来新加坡工作,我们继续交往。
  • 在交往的过程中,我在她引介的牧师引领下,进行了信主祷告,并开始一起定期去教会听牧师讲道。
  • 我和丽祯从相识到结婚,发生在我31到33岁这段期间,这正是我的基督之年。我和丽祯的相识,是我接触基督信仰的契机,她把我引入信仰之门,让我进行信主祷告,先在形式上接受基督信仰,为日后真正以基督信仰为基石打下基础。

沈雅顺

  • 沈雅顺,是我在创新科技认识的同事,他和另一位同事沈裕生,都曾携伴妻子一起飞往香港上一门喜耀生命课程。
  • 他们上了喜耀生命之后,感到获益良多,回来与我们分享课程神奇之处。
  • 基于好奇心与学习心,我和妻子还有另一位同事李德星,一起飞往香港上课,就这样开启了我长达10年的喜耀学习与实践之路。
  • 我们4个创新科技同事(德星、雅顺、裕生,我),一路参加了喜耀生命初阶、进阶、高阶、进升班、少师班、少师精进班、少师团等班级的学习与锻炼,在新加坡举办的喜耀生命课程担任少师与导师等角色的承担与实践,以及在后来成立的喜耀文化学会与东亚人文研究所担任监事会职务。(参阅博文《个人生命史(六)》)
  • 通过雅顺,我认识了接下来的两位接引人:颜国伟与霍韬晦。

颜国伟

  • 颜国伟,是雅顺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学会的同学,他也是香港喜耀生命课程的导师之一。
  • 当时国伟一方面在香港科技大学教书,另一方面在香港法住机构参与喜耀生命课程的导师承担。我们去香港上课,就住在国伟在科技大学的宿舍,面向清水湾,环境相当清幽。
  • 除了参与新港两地的喜耀志业,国伟也曾在粤西当喜耀中小学校长。离开法住后,陆续在各个教育机构服务,最后在全美世界长达15年的经销商培训,前后累积了近30年人文与生命教育的实践经验。
  • 在这漫长的生命教育历程中,国伟接触到人智学(Anthroposophy)与内观(Vipassana),并且把这些资源消化,将一些精髓注入了生命教育课程中,完成生命课程的再创造。
  • 有感于身处商界办课程收生的局限性,国伟最终决定跳出商界,自己出来办课程,成立了人文与生命学堂,专注于开展生命教育的志业。(参阅博文《个人生命史(九)》)

霍韬晦

  • 霍韬晦教授,是香港法住机构和喜耀生命课程的创办人,学贯中西印,精通释儒道,提倡生命成长之学,属新儒家践行派人物。
  • 霍教授深知单单精通各种思想文化,只是理论上的认知,不足以在生命上落实,还必须配合实际的生命体验,从中获得感受、感悟,生命才能得以成长。
  • 因此,霍教授于1994年创办喜耀生命课程,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让学员从中获得体验和感受,然后通过小组分享与大组对话的形式,从中生命得到启发与突破。
  • 自喜耀生命开办以来,学员人数达数千人,来自港中新马各个地区,不少人的生命得到不同程度的成长。
  • 对我而言,喜耀生命打开了我的感受心魂,让我体验到内心的真实性情。

平约瑟 Pastor Joseph Prince

  • 平约瑟牧师,是新加坡新造教会(New Creation Church)的主任牧师,是一位向全新一代的信徒和教会领袖宣扬恩典福音的先锋。
  • 除了教会之外,平牧师也创办与带领平约瑟事工(Joseph Prince Ministry),这是一个跨国性的非营利组织,通过电视节目与新媒体科技,来传扬耶稣基督的福音,使人能得到造就、激励与鼓励
  • 平牧师对《圣经•旧约》希伯来原文和《圣经•新约》希腊原文都深有研究,也非常熟悉犹太人的民族历史和风俗习惯,所以他能够引用原文的意思和经文所描述事件的历史背景来解读圣经的精神原貌,让我折服于牧师的深度。
  • 平牧师讲道生动活泼,幽默有趣,言语生活化,不讳言自己内心挣扎的经验,让我看到他是一个把基督教义内化后体现在生命中的模范人物。
  • 随着长年累月地听平牧师讲道,我的灵性主体得以开发。

接引人总结

  • 父母亲:接引我奠下正当做人与贡献社会为生命之思与世界之思的基调。
  • 谢广成:接引我进入科技类职业与出国深造的机会,让我发展理智心魂,并结识下一批接引人。
  • 谢丽祯:接引我成立家庭,同步接触基督信仰,开展我的灵性世界。
  • 沈雅顺:接引我接触喜耀生命课程,让我发展感受心魂。
  • 颜国伟:接引我认识人智学、人的三元主体(身体、心魂、灵性)与三维心魂(思想、感受、意志)。
  • 霍韬晦:接引我认识儒家性情文化,发展我的感受心魂。
  • 平约瑟:接引我认识基督信仰的真谛、恩典福音的精髓,开发我的灵性主体。

Saturday, May 11, 2024

人智学——人的三项试炼

  史泰纳在《人如何认识高等世界?》一书第三章“启蒙”(Initiation)中指出,灵性修炼必须经过三项试炼,才得以启蒙通往高等灵性境界的实相。

  这三项试炼分别为:火试炼、水试炼、风试炼。


火试炼

  火试炼,让我们对无生物、植物、动物与人类,依次获得真切的感知能力,并且是比一般人所得的物质特性更真实的感知(Perception)。由此所得的真实感知,以往都受到肉眼与耳朵所遮蔽,而在启蒙过程中,能透过所谓的“灵性的燃烧过程”(Process of Spiritual Burning Away)来揭开这层面纱。因此,这项试炼被称之为“火试炼”(Fire Trial)。

  对许多人而言,日常生活本身或多或少已经在无意识中,透过火试炼进行了启蒙过程。由于人生历练丰富,因而拥有健全成熟的自信、勇气与坚定信念,早已学会以沉着冷静、宽宏大量的心性,怀抱坚不可摧的力量,来承受磨难、失望与挫败。以此方式克服自身体验的人,尽管自己尚不明了,却早已是历经启蒙之徒,只需稍加心力,便能开启灵性耳目,成为洞见之人。

  火试炼的真正目的,在于获得比低层境界所求更为真切的自信、更为远大的勇气,以及更为非凡的宽宏大量与坚毅耐力。这可以使现在的自己成为对社会、对人类更有用处的人,而且无论处境如何,我们的内在力量、心性,以及对他人带来的正面效应都将有所提升。

  简单来说,火试炼就是通过人生经历中的磨难与挫败来考验自己不畏艰难,在克服一切困难的过程中提升自信、勇气与坚定信念。


水试炼

  在水试炼中,我们必须展现自己能在高等境界中自在又稳健地行动,但不该因为身处高等境界,就忽视自身的世俗职责所在。如果我们能认清自身职责,并正确地行事,便表示我们已经通过了这项试炼。

  这项试炼称为“水试炼”(Water Trial),因为当我们在高等国度中行事时,外在环境不再对我们有所支持,就好像我们在深海中游泳时,踩不到地面似的。我们应该反复进行这种锻炼,直到对自身能力抱持全然的信心。

  水试炼的目标,是获取常人必须多次降生成人才能修得的特质或美德。这项试炼,提供我们足够的机会学习自我掌控,这点相当重要。能够抛开个人感受与欲望,遵循崇高原则与概念的人,会很容易通过这项试炼。为了在高等境界中造成特定的影响,我们必须具备全然掌控自我的能力,进而能够依循正确的纪律,不受自身的恣意武断所左右。

  简单来说,水试炼就是训练我们的心性不受个人感受与欲望的影响,凭着绝对稳当、可靠的判断力,完全遵顼崇高的理想与原则行事。


风试炼

  风试炼,没有任何实际、特别的目标,一切都取决于自己。我们会发现,自己身处于不受推动行事的状态,必须仰赖自己找到方向,且除了自己,没有任何人、事、物可以帮助我们采取行动,或给予我们所需的力量。

  此时最重要的,是迅速沉着与果断行动的能力。我们现在必须找到“高等自我”(Higher Self),必须随时下定决心倾听万物灵魂的灵感,不再有时间在顾虑与迟疑上。我们必须勇于克服所有阻碍倾听灵魂的障碍,重点是,我们可以在这些扰乱的环境下表现出沉着心性,而此阶段所培养的即是这份特质。

  风试炼的目标,是发展出绝对处变不惊的心性。这项试炼称为“风试炼”(Air Trail),我们在此阶段不能仰赖外在动机的基础,亦不能依靠透过形状、颜色,以及在准备与阐明阶段所得来的见解,一切只能靠自己。

  当我们通过这项试炼,便可步入高等认知(智慧)的圣堂。一旦我们成熟至足以接受此等体验,将有如获得所谓的“忘却灵丹”(Potion of Oblivion),在不受到低层记忆的干扰下,触及行为背后的奥秘。我们必须随时把握当下,并了解该如何卸去时刻围绕在日常生活左右的记忆帷幕。过去的经验应该用来帮我们洞见现在,而非用以妄加评判。启蒙者的另一项馈赠是“记忆灵丹”(Potion of Memory),使我们能无时无刻将高等奥秘烙在眼前,并铭记于心,因为光靠平凡的记性尚不足以如此,必须与高等奥秘合而为一。

  简单来说,风试炼就是训练我们将高等奥秘融会贯通于日常行为之中,成为一种实务、一种习惯、一种性格,使我们不需透过日常感官刻意思考,在我们身上自然表现,贯穿于全身上下。藉此,我们的灵性才得以成长至有如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体魄那般健全。

Tuesday, April 30, 2024

我读《青蛇与丽百合》(一)——简介篇

  在一个偶然的机缘之下,我在浏览陈琪莹老师的脸书时,读到她发布的一则新书订购消息。那书是托尔斯泰短篇小说《教子》,是琪莹老师亲自翻译与解析的作品,她的特点是以人智学的观点来解析小说内容。由于我正在学习人智学,这本书很自然地引起我的关注,兴起订购的念头。

  在订购登记表中,我看到琪莹老师有其他书籍也接受订购,其中一本是歌德原创童话《青蛇与丽百合》(The Green Snake and the Beautiful Lily),也是琪莹老师翻译成中文,并以人智学解析的另一作品,于是我就一并订购了这两本书。会订购《青蛇与丽百合》,是基于它和史泰纳的人智学有关联。

  1882年,歌德去世50年之际,21岁的史泰纳收到一份生日礼物,那是一本小册子,内容就是这一篇歌德原创童话,名叫《青蛇与丽百合》。史泰纳读了一遍,觉得故事很有意思,不过当时苦于内涵太深,还看不明白。自此之后,史泰纳隔一段时间就会拿出来重复研读,一直没放弃。

  后来,他大学毕业后被邀请到魏玛(Weimar)去编辑歌德著作,于是他沉浸到歌德浩瀚的文字里,终于搞明白《青蛇与丽百合》里诸多意象分别指代什么,故事中的画面和情节为什么如此安排。史泰纳日后回忆说,正因为读了歌德这篇童话,启发了他以人智学向物质主义对抗到底的决心!

  琪莹老师在书中阐述她为什么要出版《青蛇与丽百合》,就是这本书是让人智学得以萌芽的推手与关键,不能让它淹没在茫茫书海之间,于是决定以随手版/随身版、单行本、精装本的样貌面市。在封面设计上,是两块深色的裂岸,中央是一带亮丽如洗的星空灿烂,暗示这是此岸与彼岸之间的故事,也是物质界域对灵性世界的仰望与向往,更是最初青蛇从裂缝/岩缝中对神圣的窥看。

  老实说,我收到书本的时候,就对其精致的设计、优质的装潢,那让人爱不释手的美感,实在是感到赞叹不已,足见琪莹老师的用心。

  这本书分成两大部分:

  • 上半部(故事篇):故事情节完整叙述,原汁原味,不加注解,营造出想象的空间与画面,让这图像对着自己的心魂工作。
  • 下半部(解析篇):基于人智学的注解在故事叙述之后,方便进一步的了解、引申与释疑,这部分等到心像成熟时再看也不迟。

  这篇童话的故事内容不难理解,但其深层内涵恐怕无法一次读懂。正如琪莹老师所言,它是需要慢慢看、细细想的……

Monday, March 25, 2024

十五年前的脸书记忆

  今天脸书推给我十五年前的记忆:

  当时,我读到培根关于读书的三句话,觉得有意思,于是在脸书上分享:

    阅读使人学问渊博,
    讨论使人反应敏捷,
    书写使人思考精确。

  我一直都是一个喜好阅读的人,从我《七年生命周期回顾》系列博文中,可以看出我的阅读兴趣非常广泛。从小学开始翻阅黄玉郎漫画,到中学大学时期阅读数学家传记、趣味数学、数理知识、象棋博弈、科普作品等;毕业后接触消闲读物,如武侠、科幻、推理等各类小说;因工作需要阅读专业知识书籍,如电子工程、电脑科学、硬件软件、工商管理、激励书籍等;接触喜耀生命课程后,转向阅读人文类书籍,如文学、历史、哲学等;确立信仰方向后,添加了圣经、基督等信仰类读物;后来涉略多种金融产品交易和参与理财社群,增加了金融、投资、交易、理财等方面的阅读;近年来回到人文生命的阅读,专注于人智学与身心灵三元生命的学习。

  虽然涉略很广,但我天性不喜背书,在阅读时通常只注重抓住原理、原则,对一些细节难免会缺乏耐性而轻易掠过,可能懂得多但不一定都精,不能算是学问渊博,不过有时还是能够唬得住人吧。(一笑)

  在工作中和同事的讨论,还有参与喜耀时期和同学的讨论,发现自己的反应的确变得越来越敏捷。而在我创建博客、开始撰写博文后,常常会对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字斟句酌起来,也的确让我的思维得到磨合,趋向精确。

  十五年后的今天,在此收到脸书记忆之际,我想加上两句话,作为近年来人文学习的感悟:

    感受使人情感充沛,
    行动使人意志强大。

  基于人智学的学习,我认知到人是一个身心灵三元生命,其中心魂包含了情感(Feeling)、思想(Thinking)、意志(Willing)三个维度。

  培根三句话是属于思想的层面,而且他原意应当是偏于工具理性的诠释,把阅读、讨论、书写作为达到渊博学问、敏捷反应、精确思考的工具。

  在他这个基调上,我们还须进一步把阅读、讨论、书写的内容提升至人文价值的探讨,把精确思想提升到价值理性的层面才是。

  而我增加的两句话,旨在补充思想以外的其他两个心魂维度,即情感和意志,使整个心魂生命得以完整。

  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还需通过开放与坦诚的交流,让彼此感受到温暖与关怀,才得以打破封闭,进而滋生充沛的情感。

  而人需要坚持行动、不屈不饶、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才能锻炼出强大的意志。

  (补充说明:以上心魂三维之义,可参阅《我与时代——华夏领袖学之思》博文)

Sunday, March 10, 2024

个人生命史(十一)—— 火试炼

  我在《个人生命史(一)》博文中提到,我出生前同一年河水山大火,还有小时候“组屋前巴士着火”事件,都在预示“火”这元素在我生命历程中扮演着一个角色,那就是“火试炼”。

  史泰纳在《人如何认识高等世界?》一书第三章“启蒙”(Initiation)中指出,灵性修炼必须经过三项试炼,才得以启蒙通往高层灵性境界的实相。

  这三项试炼分别为:火试炼、水试炼、风试炼。本博文只触及火试炼在我生命历程中的体现,其他两项试炼有待他日另文介绍。(参阅博文《人智学——人的三项试炼》)


火试炼

  火试炼,让我们对无生物、植物、动物与人类,依次获得真切的感知能力,并且是比一般人所得的物质特性更真实的感知(Perception)。由此所得的真实感知,以往都受到肉眼与耳朵所遮蔽,而在启蒙过程中,能透过所谓的“灵性的燃烧过程”(Process of Spiritual Burning Away)来揭开这层面纱。因此,这项试炼被称之为“火试炼”(Fire Trial)。

  对许多人而言,日常生活本身或多或少已经在无意识中,透过火试炼进行了启蒙过程。由于人生历练丰富,因而拥有健全成熟的自信、勇气与坚定信念,早已学会以沉着冷静、宽宏大量的心性,怀抱坚不可摧的力量,来承受磨难、失望与挫败。以此方式克服自身体验的人,尽管自己尚不明了,却早已是历经启蒙之徒,只需稍加心力,便能开启灵性耳目,成为洞见之人。

  火试炼的真正目的,在于获得比低层境界所求更为真切的自信、更为远大的勇气,以及更为非凡的宽宏大量与坚毅耐力。这可以使现在的自己成为对社会、对人类更有用处的人,而且无论处境如何,我们的内在力量、心性,以及对他人带来的正面效应都将有所提升。

  简单来说,火试炼就是通过人生经历中的磨难与挫败来考验自己,在克服一切困难的过程中提升自信、勇气与坚定信念。

  现在,让我回顾一下个人生命史,看看经历了哪些火试炼。


个人生命史(一)》——组屋前巴士着火

  这事件应该是发生在我的“吾”的第一次诞生时刻,我在视觉上看到巴士着火的景象,温暖觉上感到火焰的热气逼人,感知身升起了恐惧的情绪,“吾”感受到“我”的存在。

  所幸当时是父亲抱着我在窗前张望,父亲的拥抱通过触觉稳住了我的情绪,带给我心中一份安全感,不再畏惧眼前炙热的火焰。

  严格来说,这事件并没有实质上的危险或磨难,但却在我的记忆里留下印记,是心灵上的冲击,让我意识到“我”的存在,是这次火试炼的成果。


个人生命史(三)》——弃理从工的选择

  基于我先天的水型人气质与理智型才质,我的性格属于沉着谨慎、循规蹈矩、稳健行事、遇难易退,这种性格是比较难以主动突破舒适区的。

  因此,我在中学选科目时,虽然对数学有着浓浓的喜爱和兴趣,但还是放弃选修理科,转而选修相对比较有职业出路的工科,而且还是较为轻松舒服的电工科。

  在这次火试炼中,理想臣服于现实,我未能踏出舒适区。


个人生命史(三)》——语文环境大转变

  选修工科后的途径,很自然地就是继续升上理工学院。身为华校生,我不得不面对工院语文环境的大转变。

  这个语文环境的考验,是无从回避的。因此,我只好硬着头皮上阵,上课时随身携带英汉双语字典,手头上的讲义密密麻麻地标注着中文翻译,课堂上全神贯注地听着老师的英语讲解,课后不断复习以期理解科目内容,做作业时逼自己以英文作答,竭尽全力克服语文障碍,终于成功克服了艰辛的学习环境,完成工院学业。

  老实说,现在回想起当时的磨难,还真是心有余悸。这次火试炼,实实在在地磨炼出自己的坚毅耐力、见招拆招的自信与勇气,在语文能力上奠定了今后上大学、闯事业、写博文、做翻译的语文基础。


个人生命史(七)》——投身喜耀的磨炼

  工院毕业后,接着服兵役、上大学、闯事业、结婚生子,可说是顺风顺水、无灾无难地一路走过来。中间虽然经历了一场百年一遇的美国三藩市大地震(《个人生命史(五)》),内心震撼于这场威力强大的天灾所带来的破坏力,但毕竟自身安全并无受到任何威胁,没有获得实质的冲击和磨炼的机会。

  后来,我在创新科技的工作陷入一个停滞不前的阶段,生活日复一日地刻板无味,因此心中升起一股寻求突破的意念。于此心态背景之下,因缘知晓喜耀生命课程,于是投身其中,开启了一段长达十年的学习性情文化、实践性情教育之路。

  在积极投身喜耀教育后期,我在家庭和工作上都面临一些压力,爸爸的健康状况出现问题需要关注,创新的裁员与改组是一个严峻考验,在喜耀课程和喜耀文化学会事务的承担上,总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处理好喜耀的责任。后来,由于对某些学会事务的具体运作方式有些意见,在对话讨论的过程中又无法达成共识,最终导致我正式辞去监事会秘书的职责,同时退出喜耀生命课程的学习和参与。

  退出喜耀,可以说是我的理想在落实现实层面时遭受挫折,理想破灭而无处落实,心中不免产生失落感。在这事件上,我碰到了所谓的“中年危机”,但也是促成我内在产生转化至基督信仰的契机。

  这次火试炼,让我在家庭、创新、喜耀三方面同时进行锻炼,开发我多方面待人处事的能力,也提升了我的生命价值。虽然看似以挫败告终,却也促使我转化内在,建立新视野、新创造。


个人生命史(八)》——离职创新的探索

  退出喜耀7年后,我在创新科技新一轮的裁员之下离开公司,结束了长达22年的职场生涯。之后,陆续探讨投资一些生意的可能性,还尝试在不同金融市场上进行金融产品交易。

  这些离职后的探索,都在关注如何稳固自己的经济基础,让今后的生活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老实说,这是在向外摸索和追求方法,其实内心是有些焦虑、迷茫的。这时期,我正处于一段茫然、摸索的过渡期。

  过后,我开始参加教会的社区服务,还有社交媒体上的理财社群服务,逐渐把生活重心放在社会关怀上,从个体意识扩充至他者意识,生命品质有所提升。而且,我因缘回到人文学习,跟着国伟上课,修读人智学、华夏领袖学、生命教育理念培训等课程,修炼自己的灵性主体,启动自身的成长动能。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启动了个人生命史的整理,对自己的人生做出回顾和感悟,并且确立了自己的生命之思(坚持学习成长、坚定生命志向)和世界之思(回归生命教育、回馈社会服务)。

  这次火试炼,让我重新审视生命,确立自己的灵性使命,让生命价值绽放光芒!

  Be the Light of the World!

Thursday, February 1, 2024

2024年甲辰春联

  去年头,国伟叮嘱我们写春联。于是,我把虎年回顾与兔年展望写成上下联(参阅博文《虎兔交接写春联》)。当时写出来的春联如下:

    虎心坚持 诚信立身
    兔灵觉醒 行动有度

  今年头,国伟延续惯例,再次呼吁我们这批刚上了《生命教育理念培训》课程的同学们,用我们的意识心魂为自己写副春联,让我们在现有的生活模式里注入人文精神。

  这一次,国伟在1月28日早上大约10点时,首先带头发出他自己拟好的春联,让我们接龙。很快的,就有好几位同学接着写出他们的春联。我是迟至下午3点多,才有空开始构思春联。感到欣慰的是,我能在一小时以内完成作品。

  当我开始构思时,马上想到的是,何不把去年写的下联,转为今年的上联开头,接着总结癸卯兔年的回顾与评估,以完成上联。

  我回顾兔年,想到两桩重要的内容:一为事业,重返职场,于财务管理领域有所贡献;二为志业,参与青少年成长营、人文与生命学堂,坚定献身生命教育的步伐;由此想出“事业志业两相宜”之句。

  在构思下联时有想到,去年两句春联的后半部,乃出自于易经的第61中孚卦和第62小过卦,是否今年续写易经第63既济卦呢?

  不,我当时心中毫无意念想延续这条思路,想必是灵感、直觉未动之故。结果,我转换思路,在思索如何对上“兔灵觉醒”时,想到今年是甲辰龙年,突然灵感来了,心中升起“龙抬头”字眼。

  我上网搜查资料,读到百度百科关于“龙抬头”的条目:

  “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

  于是,我定下“龙星抬头”以对“兔灵觉醒”,寄望龙年开始崭露头角,于事业与志业皆有所成。

  由此顺水推舟,接着写出“意志无碍”以对“行动有度”,决意坚持自身的学习与修炼,故云“学养修养再提升”。

  顺带一提,原本想采用“再腾飞”,因其为龙之意象。但是,“腾飞”可用于“事业志业”,但用在“学养修养”上则甚为不妥。况且,百度百科“龙抬头”条目有云:“仲春而抬头,仲夏而飞天,仲秋而潜渊”。龙抬头乃角宿初露,尚未到飞天之势,因此改写“再提升”。毕竟事业志业刚起步,现阶段应当集中学养修养之长进,打好较为坚实的基础,以待日后腾飞于天。

  综上所述,今年写出的春联为:

    兔灵觉醒,行动有度,事业志业两相宜;
    龙星抬头,意志无碍,学养修养再提升。

  以此联与诸君共勉之!

Sunday, January 14, 2024

我读《赢在逻辑思考力》

  我刚翻完图书馆借来的一本书《赢在逻辑思考力》,内容是我感兴趣的课题:逻辑思维,呈现的方式是我喜欢的模式:架构式篇章、总结性金句。


作者序:学会逻辑才能搭建理解世界的桥梁

  三个关键概念贯穿本书的重要前提:

  1. 扩张边界,不局限
    持续扩张认知的边界,不局限自己的理解,是提升逻辑能力的第一步。
      我们不可能成为我们不知道的人;
      我们不可能理解我们不知道的事。
    所以,
      知道自己不知道是一件好事;
      理解自己不理解是一件好事。
    因为,
      不知道,是知道的开始;
      不理解,是理解的开始。
    知道、理解,是“认知”扩张边界的开始。

  2. 以终为始,不忘本
    逻辑,是一种达到目的的过程和工具,因此真正的关键,是先要思考自己想要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才能够有智慧地选择适当的逻辑,来解决并达到自己的目的。
    所以,
      逻辑工具不为输赢;
      思考目的才是本质。

  3. 行动为王,不空想
    真正的感觉,每个人不一样,必须自己行动才会有属于你自己的感觉,属于你自己的认知逻辑。
    真正的逻辑,是没有共通的逻辑,每个人的目的和感受都不一样,只有透过行动,做着做着才会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么,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逻辑。

  

第一篇 思维:扩张边界


  思维就是心态,心态主导行为,
  行为建立习惯,习惯掌握成败。
  
  很多人学习喜欢从工具和方法开始,工具固然重要,但是正确思维是一切开端,更加不容忽视。
  
  思维对了,工具如虎添翼;
  思维偏了,工具形同虚设。
  

第一章 从结论到观点


  不只针对结论判断,
  而要理解角度观点。
  
  结论与观点和角度不同的例子:
    有人工作是为了赚钱,有人工作是为了理想;
    有人看书是为了消遣,有人看书是为了学习;
    有人运动是为了健康,有人运动是为了比赛;
    有人喝酒是为了交友,有人喝酒是为了品鉴。
  
  只要多问一下,视野完全不同
  你以为你所看见和听见的结论,你以为你所想象和认为的结论,可能背后都有跟你认知完全不同的角度和观点。狭隘的成见,往往会让我们看不见更多的角度和观点,而且也阻扰了我们思考事情和推演逻辑。
    如果没有成见,
    就能更多看见。
  
  扩张思考力能够增加人生的各种可能
  过于执着于结论,很容易有狭隘的观点与思维。相对地,如果你愿意花时间多理解结论背后的角度与观点,就有机会大幅扩张我们的逻辑和思考,也能够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权。这才是思考的价值,这才是逻辑的关键。
    事物是结论;
    看法是观点。
  
  思维工具
  • 搜集观点
    每当别人提出一个结论的时候,不管这个结论自己认同或者是不认同,停一下、问一下,看看对方下结论是用什么观点作为前提。如此不仅可以避免彼此因为结论而产生对立,也可以收集更广泛的观点和角度假设。
  • 模拟结论
    当存在大量的观点和角度假设的时候,可以自己或者与他人共同推敲看看,是否会得出类似或不同的观点。进而确认从观点到结论,是否有直接的逻辑关系。或者,该结论若要成立,还需要更多的观点来证明。

第二章 从未知到已知


  要担心不知道“不知道”,
  要开心知道了“不知道”。
  
  扩展人生维度从“不知道”开始
  每个不知道都是知道的开始,“学然后知不足”。想讨论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是不可能有任何逻辑可言,所谓“夏虫不可以语冰,井蛙不可以语海,凡夫不可以语道”。
    我们不可能成为我们不知道的人;
    我们不可能理解我们不知道的事。
  
  不断扩张认知边界,才能知道更多的“不知道”
  扩大我们知识边界,让我们可以持续不断地探索,有勇气承认“不知道”,很开心承认“不知道”的重要心态,这是让所有人逻辑提升的关键。
    学然后知不足,
    不知道好骄傲。
  
  思维工具
  • 网路学习
    你可以通过网路听书、看书,或者从YouTube、Podcast学习新知,透过网路上演算法自动推送新知,持续不断增加专业领域深度和广度,系统化提升自己从“不知道”到“知道”的境界。
  • 人际扩张
    每当和新朋友或新伙伴聊天交流的时候,可以有礼貌地请对方分享他喜欢的事物与兴趣,或是个人专业与职涯领域,接着认真聆听,从吸收对方的“知道”来扩大自己的知识边界,进而知道自己更多的“不知道”。

第三章 从狭隘到无碍


  过去不等于未来,
  未来从现在开始。
  
  保持成长心态,让自己前行的方向一路无碍
  卡罗•杜维克(Carol S. Dweck)著作《心态制胜》(Mindset):
  只要有了“定型心态”,就会让自己的进步陷入狭隘,但是如果有了“成长心态”,就会让自己前行的方向一路无碍。
    不做,会想一辈子;
    做了,会讲一辈子。
  
  想成长,必须不断打破自我成见与惯例
  在个人成长或人生“逻辑认知”的建立过程当中,最大的障碍常常来自于过去的经历和惯性。这些经历和习惯,常常变成潜意识困住自己的思维逻辑,进而不自觉地告诉自己“没办法”、“不可能”、“算了吧”,最终成了人生没有办法进步的绊脚石。所以,要记得:“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问题多”。
    过去,并不等于未来,
    未来,从现在才开始。
  
  思维工具
  • 逆向思考
    每当别人告诉你:“你这样不可以!”的时候,你就换个不同的问句:“我怎么样才可以?”这样把“否定句”变成“疑问句”,就可以突破“否定”的局限与狭隘逻辑,成为“解决方案”的开放性思维逻辑。
  • 变换方式
    不管你是否已经习惯使用任何的工具,又或者是别人告诉你的处事方式,试着给自己额外提供两到三种不同的方法。姑且不论其他的方法到底是不是好方法,试着去尝试一下,让自己感受不同的方式带给自己跳脱逻辑框架的体验。

第四章 从听过到记住


  记住才会拿来用,
  拿来用才会有用。
  
  记得住才是自己的,也才能运用逻辑推理
  所有记忆汇整的结果,成为我们持续不断累积的知识储备,也可以信手拈来与推荐交流的主要逻辑了。所谓“口碑”,就是“用一句话让消费者说出你的好”,资讯量不能太多,“与其多,不如少”,才能让大家口耳相传,建立口碑。
    记得住,才有逻辑可言,才有机会选择;
    记不住,哪来逻辑可述,没有机会选择。
  
  记不住就无法比较,无法推演逻辑
  很多人都认为,当今是科技时代,不用花费力气去记太多事情,手机是取代记忆的最佳良伴。但在遇到突发状况时,有可能来不及翻查资料,无法及时处理。
    记不住没有逻辑;
    记得住才有逻辑。
  
  思维工具
  • 心智图法
    不论听过、看过、读过、学过任何相关的资讯,可以透过“心智图法”(Mind Mapping),利用“回想”的方式回溯记忆,能够强化我们对资讯的记忆。
  • 教学相长
    透过心智图法的整理之后,可以借由各种不同的机会,分享或者是讲述给他人听。每一次的分享和讲述,都会一次次地强化知识点的记忆,甚至连带着把个人的经验以及新的知识串联在一起。如此一来,可以进一步透过知识的连结让记忆更加深刻,同时加深记忆点和其他相关知识的逻辑。

  

第二篇 原理:大脑运作


  原理,是一种运作基础;
  原理,是一种底层逻辑。
  
  了解运作基础和底层逻辑,就可以顺势而为,而不用费力逆势操作;不单单只是知己知彼,更为了事半功倍。
  
  理解原理,把事情做好,叫做效能。
  根据原理,把事情做快,叫做效率。
  

第五章 因果关系:反馈


  从来没有绝对的对错,
  只有不同逻辑的因果。
  
  因果的反馈是修正思考逻辑的好工具
  在不知原因为何的情况下,不符合有因果关系的逻辑状态,会让大脑产生焦虑的感觉。
    我们除了担心不好的因或不好的果,
    我们也会担心未知的因或未知的果。
  
  因果关系是一种反馈,有反馈才知道怎样应对、怎样修正,这是大脑运作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基本逻辑。
    有因就会有果;
    有果也会有因。
  
    没有因果关系,
    感受不到逻辑。
  
    因果不只对错;
    也是一种反馈。
  
  反馈的目的在于扩张思维边界
  生活当中或职场上,有很多乍听之下很有道理的因果逻辑,其真正背后的原理,很多都是大脑的直接反馈而已。对于大脑的反馈,真正需要我们关注的,是导致其因果关系的观点和角度。如果能够花一点时间,理解每个因果关系背后的观点和角度,我们就可以透过不同的反馈和修正,扩张自己认知边界,有机会提供全然不同的思维逻辑。
  
  原理工具
  • 批判思维
    每当了解因果关系的状态之后,可以再试着使用发散性思维(divergent thinking),看看(1)同样的结论,有没有可能存在其他可能的原因;(2)同样的原因,有没有可能导出不同的结论。
  • 追根究底
    多问“为什么”可以理解因果关系背后的观点和角度到底是什么,重点在于我们能够追根究底,了解除了结论之外,真正背后有哪些影响的观点和角度,才是我们更重要的学习机会。

第六章 归类分组:记忆


  散乱是自然结果的存在,
  归类是人为主观的设计。
  
  大脑喜欢有逻辑系统地记忆资讯,运用三数法则来归类分组增强记忆
  “三数法则”就是经由经验累积,发现一般人能够轻松记得的资讯差不多就是3项左右。
    存知识,会提升自己的思维价值;
    存能力,会提升自己的行为价值;
    存人心,会提升自己的连结价值。
  
  原理工具
  • 三数法则
    我们可以将所有的资讯透过归类成三种,进而细分,然后让获取知识的人容易记忆。
  • 字头谐音
    透过字头谐音组成单字,更容易记住,更加深印象。例子:BREAD,预算(Budget)、收入(Revenue)、费用(Expenditure)、分析(Analysis)、获利(Dividend)。

第七章 关联思考:连结


  关联思考扩张认知边界,
  扩张认知连结更多未知。
  
  大脑的运作仰赖“连结”
  关联性思考是大脑用来“连结”各种事物的方式,把我们过去的经验、眼前的所见进行逻辑的判断。
    大脑认知就是像拼图一样,
    慢慢一点一滴地连结起来。
  
    人生历程也是像拼图一样,
    慢慢一点一滴地连结起来。
  
  收敛型连结 vs 扩散型连结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感受到两种不同的连结,分别是“收敛型连结”和“扩散型连结”。
  “收敛型连结”,就是当人、事、时、地、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会“连结”到自己的主观印象上。
  “扩散型连结”,最常运用在扩张我们的思维边界,也就是发生在学习各种不同领域知识的时候。
    只要愈学愈多,
    就会愈学愈快。
  
  原理工具
  • 多元角色
    我们很常对自己或是他人产生单一的关联思考,或者是“人设”。但是如果能够关注别人其他多元的角色,就会对同一个人产生不同的连结,也避免所谓的成见。
  • 兴趣连结
    所有学习,最佳方式就是从兴趣开始。投其所好的学习属于“内在驱动力”,不需要别人激励,不需要外在施压,你自己就会自动自发地开心学习。

第八章 大脑原理:生存


  理解大脑是知己知彼的过程,
  逻辑思考是知己知彼的应对。
  
  大脑对于外界的认知,或者是逻辑,常常会有下面的三种倾向:
  • 因果关系:针对任何现象,或者所见所闻的人、事、时、地、物,人类会习惯性给予一个简单形成的原因,或者是简单可能造成的结果,以利于行为的“反馈”。
  • 归类分组:针对过多的资讯,在没有办法充分理解,甚至记住的情况之下,人们会习惯将其分门别类,变成清晰简单的组别,有助于把资讯变成“记忆”。
  • 关联思考:随着世界不断变化更迭、与时俱进,各种不同事物、讯息和知识也持续推陈出新,人们必须透过从“知道”到“不知道”的关联思考,才能对过去到未来的认知有所“连结。

  不管是因果关系的”反馈“,又或者是归类分组的”记忆“,以及关联思考的”连结“,我们可以发现,大脑认知的运作模式,主要追求愈”简单“愈好。因为简单的认知不仅减少能量耗损,还有利于人类面对外在环境的时候,可以迅速做出反应与判断,有利于“求生存”的“趋吉避凶”。
  简单来说,整个大脑设计原理,就是为了“求生存”,而它的底层逻辑,可以总结成两个原因:减少耗能、趋吉避凶。
    减少耗能,
    趋吉避凶。
  
  大脑为了“减少耗能”和“趋吉避凶”,人类可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忽略复杂的原因”以及“期待简单的结论”两种关键行为模式。如果想要扩张思维边界,就得善用这两种模式。
    忽略复杂的原因;
    期待简单的结论。
  
  善用模式一、最好不要忽略复杂的原因
  很多时候,我们的大脑运作在作祟,导致我们很容易把期待的结果,归因于心中一个非常简单的执念。但这忽略了成就这结果的背后,原因实在是可以太多太多了,我们不能强迫人只注重自己所认为的一项。
  对孩子:
    我们不是要灌输兴趣,
    而是协助他找到兴趣。
  对团队:
    我们不是要激励他人,
    而是协助他自我激励。
  
  善用模式二、提供大脑期待的简单结论
  大脑习惯:
    简单甚于复杂;
    单一甚于多元。
  我们尽量:
    避免简单归因,尽量广泛求证;
    避免陈述冗长,尽量简洁总结。
  
  原理工具
  • 事前验尸:多找原因
    我们做决策之前,很容易忽略可能造成失败的各种原因,而简单地认为决策一定会成功,也就是常见的“过度乐观”或“无知乐观”。透过“事前验尸”的做法,在做出结论、执行之前刻意“唱反调”,以避免简单归因所造成的误判。
  • 标题总结:少就是多
    试着在阅读文章或观看电影时,为内容订一个言简意骇的标题,接着请他人分享他们对同样文章或电影的心得,和你的标题是否吻合。一方面可以锻炼自己浓缩心得和总结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借此观察自己浓缩的观点和他人相同及相异之处,是否有你没发觉或是忽略的重点。

  

第三篇 心法:十六字诀


  心诀,是一种内化;
  口诀,是一种转化。
  
  很多人都说学习只要知道就好,不需要记忆,但是很多研究证明显示,主导行为很多是潜意识,而潜意识是持续不断地记录练习,进而内化成行为模式的过程。
  
  记住才会拿来用,
  拿来用才会有用。
  

第九章 结论先行:焦点


  言简意骇记住为先,
  数字时间理解为要。
  
  结论说得少,
  记忆才会牢。
  
  先讲结论可以提高听众的记忆与工作效率
  把结论放在最前面的其中一个优点、也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人类的注意力属于稀缺的资源。最好趁着听众在一开始全神贯注的时候,牢牢记住我们想要传递的重点,否则说一堆不是重点的内容,听众根本记不住我们说了些什么。
    注意力是稀缺资源,
    说重点是掌握稀缺。
  
  “数字”和“时间”能够增加客观性和方向感
  先说结论也是一种贴心的表现,如果听众临时有事要离开,也不会感到遗憾,甚至觉得自己的时间被你浪费了。
    结论说在前面是贴心,
    聊天放在后面才开心。
  
  结论先行的概念和训练,其实是职场必备的基本技能,最有名莫过于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 & Company)提出的“30秒电梯理论”。这是训练主管拥有在短时间之内把事情“说清楚、讲明白”的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结论先行”。
    提纲挈领说清楚,
    言简意骇讲明白。
  
  言简意骇地陈述结论的要素,不外乎是人、事、时、地、物,加上“数字”和“时间”,就会让结论具有“客观性”和“方向感”。
    结论为了反馈,
    反馈为了优化。
  
  心法工具
  • 执行摘要
    试着将大量的资讯集中在一张简报上,并在内容当中加上“数字”和“时间”,让相关的资讯尽量能够以列点形式浓缩到三到五项。主要目的是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重点,并且快速记住。
  • 言简意骇
    将前述执行摘要用90秒的时间口述分享给他人,并收集他人听过之后的反馈,做为自己参照及修正的依据。

第十章 由上统下:发散


  想要有一个好点子,
  首先要有很多点子。
  
  结论是由不同角度和很多观点汇集而成,而不是狭隘主观的个人意识。“一言堂”式的结论,得不到来自于多方角度和观点的推论,也没有办法理解到底是什么样的逻辑能够推导出这样的结论。
  与其说在结论之后,要“由上统下”理解如何得到这个结论,更重要的解读关键在于,展开并理解结论背后,真正具有价值的理由或原因,也就是由下至上推论的过程。
    结论是由上统下;
    推论是由下至上。
  
  毕竟,结论是经由推论得到的逻辑,推论范围如果愈小,逻辑就愈狭隘;推论范围如果愈大,逻辑就愈宽泛。
    推论范围如果愈小,逻辑就愈狭隘;
    推论范围如果愈大,逻辑就愈宽泛。
  
  了解结论与推论
  不做不知道,
  做了才知道,
  输得起就好。
  
  推论在前;
  结论在后。
  
  行动的过程就是推论;
  行动的成果就是结论。
  
  所谓“结论先行”之后的“由上统下”,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底层的资讯和验证要足够广泛,汇整到高层的结论才不会失之偏颇,才是考虑周全之下的结论。
   想要有一个好点子,
   首先要有很多点子。
  
  少了由下至上的观点,思维就会缺乏包容与多元性
  尽管所有的结论是“由上统下”,但是所有的结论就是透过过关斩将,就是透过独立思考之后才会有的结果。其过程必须经过实证,也就是“由下而上”,真正玩一场游戏,真正做决策去实践,才会透过推论的过程得到有意义的结论。
  
  心法工具
  • 便利贴法:各自表述
    为了得到结论而需要收集各种不同意见的时候,建议可以采用“便利贴”这项工具,把每个人的想法、观点或意见写下来。这种方式能够让每个人在思考过程中,不会被别人干扰,借此做出客观且独立的表述。其所得到的结论,在阐述“由上统下”的过程中,才会真正包含更多不同角度跟观点。
  • 实验测试:买单为大
    直接透过行动,在非常小的成本或者是费用之下,测试各种不同方案可能会有的结果,然后从中找出效益最高的结论。就像各种不同的行销方案,如果可以在小范围的市场上测试,直接让消费者买单,那么再去进行大规模的行销推广,才能获取更大的效能。

第十一章 归类分组:收敛


  从问题变成主题,
  从无序变成索引。
  
  归类选项,让决策更有方向感
  “由上统下”看似非常简单,但是描述从结论到最底层的资讯,如果不能描述出“清晰途径”的话,我们也很难理出逻辑脉络。
  因此,我们需要运用类似“索引”这种归类分组,将庞大的资讯透过某些共同特性,把各种物品聚在一起,便于识别和寻找的一种方式,这是一个收敛、化繁为简的逻辑过程。
  总之,分类等于拥有不同的“主题”,不同的“索引”。
    主题,是让我们知道地图上有哪些地方;
    索引,是带我们去到地图上想去的地方。
  
  归类分组,需要“便于记忆”和“聚焦重点”,前者收敛庞大的资讯,后者找到专注的方向,其实都是要让我们极大化地利用有限资源。
    团队要共同目标,
    共同目标要收敛。
  
    面对意见的不同,
    找出洞见的相同。
  
  收敛是为了异中求同,增进共同使命感
  这种透过归类分组达到“异中求同”,并进一步建立共同目标的逻辑,不仅适用在工作上面,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不同的人只要找出相同的交集,感情立刻就连结在一块。
    透过相同归类,拉近彼此的距离;
    透过不同延申,扩张彼此的边界。
  
  心法工具
  • 分析属性
    当面对众多资讯的时候,又或者是众多的问题以及事务,试着拆解这些资讯、问题或者事务,变成各种不同的特征或者是属性。然后,再透过这些特征和属性进行归类分组。分析拆解属性并重新归类分组,可以找出聚焦的主题,给策略方向一个清晰的索引。
  • 找出共性
    试着从完全不同的事物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特性,然后加以归类。经过长时间的刻意练习,不仅能够将过多的资讯化繁为简,也可以提升自己的记忆效率,进而持续扩张自己的认知边界。

第十二章 逻辑递进:扩张


  已知愈多逻辑宽广,
  未知愈多逻辑狭隘。
  
  归纳法,从个人经验法则推导出结论
  归纳法(induction),就是透过观察个别性的前提,然后推论出一般性的结论。这个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会成立,只要个别性的前提被打破,结论也就会有所变化,通常我们称为“例外”。
  像我们常听到的“黑天鹅效应”,说的就是类似这种情况,主要指“发生机率非常低,而且难以预测,但是最后还是发生的事件”。
  显而易见地,在这种逻辑思维之下,如果你接触的事物、亲身的经历,或者学习的范围不够多,那么透过归纳所得到的结论很容易失之偏颇。在认知不全面的情况之下,所做出来的归纳结论,就可能造成错误判断或决策。
    资讯多,归纳容易全面;
    资讯少,归纳容易片面。
  
  演绎法,探究事物本质来推导出结论
  演绎法(deduction),则是以一般性为前提,来推论个别性的结论。因为这种“以一般性为前提”,是透过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从前提到结论有其必然的关联性。
    观察现象,洞察本质;
    洞察本质,明察结论。
  
  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差异
  归纳法:透过观察现象得到结论;
  演绎法:透过洞察本质得到结论。
  
  归纳法:扩张边界玩游戏;
  演绎法:慢下结论多提问。
  
  归纳法:观察看现象,个别性前提到一般性结论,常有例外;
  演绎法:洞察看本质,一般性前提到个别性结论,比较严谨。
  
  心法工具
  • 延申学习
    当我们阅读书籍或者是文章,常常会有所谓的“附注”或者是“参考来源”,这些相关的资讯都会延申我们学习和理解相关的知识主题。这种延申学习,会持续扩张我们的认知边界,强化我们的归纳能力。
  • 追根究底
    演绎法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观念称为“第一性原理”,这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哲学观点,那就是“每个系统中都存在一个最基本的命题,不能被违背或删除”。透过不断追根究底的提问,可以让我们清晰理解事物本质,这就是“第一性原理”,也是提升我们演绎逻辑思维的好方法。

  

第四篇 应用:问题分析


  知识,就是用来解决问题;
  问题,就是持续扩张知识。
  
  应用,就是把知识拿来解决问题的过程;知识用得愈多,解题就会更加熟练,而问题解决得愈多,就愈能持续扩张知识边界。
  
  不做,不知道,
  做了,才知道。
  

第十三章 界定问题:厘清


  别让问题成为问题,
  多提问题厘清问题。
  
  用麦肯锡的SCQA思考法来界定问题
  麦肯锡的金字塔原理,有一个名为“SCQA”的四步骤思考法,是帮助我们“界定问题”非常好的工具。
  • 情境S(Situation):期望或稳定的状况。
  • 冲突C(Complication):发生颠覆稳定的情况。
  • 议题Q(Question):解决冲突的观点有哪些。
  • 解答A(Answer):针对课题各种替代方案。

  情境S是我们期望或者是稳定的状况,我们的心情肯定波澜不惊。但是当有颠覆稳定的事故发生时,就打破了原来我们心情稳定的状况,冲突C就发生了。冲突C的英文单字Complication代表“复杂”,可以解释成,单一事件发生的时候,不会只存在一种单纯的角度和观点。
  我们最好透过持续不断的提问,也就是议题Q,才可以厘清我们真正想要达到的目的,也才能真正对症下药,找到好的解答A方案。
  利用SCQA的方法,一开始厘清问题的界定方式,可以避免让自己陷入单一结论的成见里。在下结论之前,不妨给自己来三下:
    停一下、
    等一下、
    问一下。
  
    让自己缓一下,
    结论别太快下。
  
  破除局限认知逻辑的“价值习惯”
  创新大师克雷顿•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在著作《创新的两难》(The Innovator's Dilemma)里面说到,很多企业在面对商业竞争的时候,常常会陷在“狭隘或者成见的角度”看待问题,因此让结论和决策把公司带向险境。这种“狭隘或者成见的角度”,称之为“价值习惯”,成了制约我们在界定问题逻辑时的角度和观点。
  界定问题可以说是打蛇打七寸,问对问题才可以找对答案。在不确定是否能够直指核心的提问之下,接纳不同的观点,容许多一点的角度,就可以给自己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多的选择权。
    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答案;
    多一点问题,多一点答案。
  
    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视野;
    多一点角度,多一点选择。
  
  应用工具
  • 引导提问
    英国学者罗贵荣(Roger Greenaway)提出“动态回顾循环”(Active Reviewing Cycle)的引导技巧,归纳出4F提问的方式:
    • 事实(Facts):可以从不同人的眼中,针对发生的事件,提出不同的观察和观点为何?
    • 感受(Feeling):除了外在的事实,经过每个人情绪的感觉和直觉,可以提问了解他们转化成为内在的感受是如何?
    • 发现(Finding):不管是个人或者是群体,都会有独特的认知和经验,透过观察外在的事实、内在感受的转化之后,结合过去的经历,可以提问会有什么样的思考和判断发现?
    • 未来(Future):所有待解决的问题都是针对未来,所以从上面的提问过程当中,可以想想针对未来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和选择?
  • 拆解问题
    避免让问题本身成为单一一个问题,所以另外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就是直接拆解或质疑问题。透过反问和反思,可以厘清问题的本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拆解问题并不是为了抬杠,而是避免直接回答跳入结论,落入了答非所问或者是钻牛角尖式的辩论当中。

第十四章 分析问题:框架


  知识分类就是问题解决框架,
  分析问题就找对应解决框架。
  
  利用麦肯锡的MECE概念来避免对号入座
  透过世世代代经验累积,汇整流传下来之后,自然而然形成了不同归类分组的解决框架。就算碰到新的问题,没有办法用旧有的框架来解决,也能借由新的问题持续累积新的经验,持续扩大框架的范畴,进而在未来分析问题的时候有更多参考的方向和空间。
    经验能形成知识分类基础;
    知识能提供分析问题框架。
  
  麦肯锡金字塔理论里面有一个概念叫做MECE,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在分析问题时,可以运用MECE的框架概念来归类分组。
  我们可以想象一间屋子,屋子里有着独立的房间,而所有独立的房间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一间屋子,以房子来说:
    所有房间彼此都各个是“相互独立”的;
    所有房间组成对屋子是“完全穷尽”的。
  
    分析问题找框架;
    分析框架找答案。
  
  应用工具
  • 寻找框架
    书籍和论文是非常好的工具,让我们针对各种不同的问题有了依循参考的框架。每当我们要分析问题的时候,可以参考相关书籍或者是研究论文,然后选择一个与研究问题互相匹配的框架来做为分析问题的基础。
  • 建立框架
    框架除了过去知识之外,也可以透过自身的经验来建立。由于每一个人的经验都不一样,所以分析问题当中使用的框架也不一定相同。学习“归类分组”建立自己的分析框架,可以不限时间空间随时刻意练习。
    分类没有对错,只有切合需要。可以依照MECE的概念,“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分析问题的时候可以分别罗列出变数,形成属于自己的框架。一般常见的有“人、事、时、地、物”、“5W1H”都可以当成是建立框架的基础。

第十五章 评估方案:选择


  扩张边界才有更多选择,
  更多选择才能善用资源。
  
  决策过程一、穷举方案:多利点子
  有了框架为基础后盾,思考方案的时候会有更多元的观点,以及更广泛的思路,当然才有可能发掘更好的机会。
    想要一个好点子,
    先要有很多点子。
  
  透过“穷举方案”的概念,可以避免在决定方案的时候,一不小心掉入“我认为、我觉得、我喜欢”的成见陷阱里。
    方案不只为了喜欢,
    方案更是为了选择。
  
  决策过程二、效益评估:优劣排序
  穷举方案的目的,当然是希望在众多方案当中,进行效益评估,选出好的方案,从“多一点点子”当中选出“好一点点子”。
  做效益评估的时候,不要忘记随时重新检视一下方案最初的目的(本质),避免看起来选择了一个好方案,但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不仅着眼当前方案,
    更要反思本质目的。
  
  决策过程三、资源评估:量力而为
  效益评估之后,原则上就可以进行方案的选择。但是所有方案在执行过程当中,都需要资源的投入。方案再好,遇到资源不足或是没有资源,也没有办法成为最后的选项。资源评估能让我们量力而为,成为评估方案的最后一个关键的步骤。
    方案的选择,未必匹配现有的能力;
    能力的准备,就是为了更好的选择。
  
  应用工具
  • 投资回报:投资评估方案
    通常在评估方案的时候,最常遇到的核心决策是怎么让原来稀缺资源变得更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有更多的回报。进一步透过比较不同方案的总资产报酬率(= 净利率 x 总资产周转率),来决定评估方案优先次序的选择。
  • 时间模式:价值评估方案
    通常除了金钱回报之外,”时间价值“也是评估方案当中的决定因素。“花费时间多寡”,以及是否能够“扩大时间资源”,都可以成为重要的评估方案关键。

第十六章 行动制胜:持续


  不做不知道,
  做了才知道。
  
  边界扩张第一阶段:持续学习,增加知识边界
  成长过程中,我们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迎向它,并持续不断地学习,扩张我们的知识边界,才能继续朝向好的结果迈进。最重要的关键在于,不要想太多,先“行动”就对了。一旦行动开始了,才会碰到各种不同的问题,才会借着解决问题达到学习的目的,进而扩张知识的边界。
    不做不知道,
    做了才知道,
    输得起就好。
  
  边界扩张第二阶段:持续练习,增加能力边界
  学习开始之后,为了让自己的知识更加的熟练,就必须进入第二个练习的阶段。唯有不中断地练习,才会慢慢有进步,提升能力的边界。滴水穿石、铁杵成针,说的都是时间力量、复利效应,能够带来巨大成果的道理。
    时间在哪里,
    成就在哪里。
  
  边界扩张第三阶段:持续研习,增加智慧边界
  除了靠练习提升能力之外,心态上也要持续地研习,让自己蕴含智慧地探索事物的本质。智慧,就是从观察到洞察的过程,而行动,是扩张智慧边界的重要关键。
    只有持续行动,才会一直被看见,
    只有持续行动,才会一直去看见。
  
    不做,想一辈子;
    做了,讲一辈子。
  
  应用工具
  • 游戏设计
    虽然“持续行动”很重要,但是最好要找到自己的热爱,才会让“持续行动”这件事情不显得这么费力和吃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不用靠意志力坚持,而会有进入心流、上瘾的状态,这过程和玩游戏的体会非常类似。所以在建立自己“持续行动”这个机制当中,加入游戏化设计会很有帮助。游戏化设计主要的重点有三个:
    • 开始门槛很低:行动一开始不要订太大的目标,目标可以愈小愈好,非常容易破关。门槛很低有三个好处:降低防御、快速达成、优先级高。
    • 即时奖励反馈:游戏最重要的本质,就是建立即时奖励的反馈。当你达标或超标的时候,会很有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愿意鼓励自己持续行动下去。
    • 明确游戏规则:明确的游戏规则,让我们清楚知道经由什么样的努力得到什么样的奖励。让自己的规则跟着自己的习惯,持续地与时俱进。
  • 仪式设定
    建立仪式感是一种让自己进入行动状态的好方式。找到自己仪式感有三个潜在的重要价值:
    • 认真:仪式感会传递一种“我准备好了”的讯息,不仅对外,更是对内在自我的宣示,让自己对待行动有更认真的体悟。
    • 信念:同一种仪式,同一个时间,习惯性会让自己适应这种流程,也会让自己有坚定的信念可以持续下去。
    • 期待:认真对待,加上坚持信念,随之而来的幸福感,是自己对行动结果的期待。这种期待,也会强化自己持续行动的动机和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