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25, 2021

七年生命周期回顾(一)

  在《博客重启》博文中提到,近几年在学习史泰纳人智学,今年由于一项功课的要求,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一次七年生命周期的回顾。接下来,我将逐一以这七年生命周期分段落来描述每个阶段的生活片段、成长经历和心情札记:

一、0~7岁(1961~1968年)

  • 1961年5月25日:河水山(Bukit Ho Swee)发生一场大火,从下午3点烧到晚上10点,火势才得到控制,但已造成4人死亡,85人受伤,2800所房屋焚毁,15694人无家可归,其中一半为15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火灾的直接损失为200万新币。这场大火公认为新加坡历史上最严重的火灾,但也催生出举世瞩目的组屋政策。(这段历史,可参阅《新加坡那场“低端人口”区大火,催生出举世瞩目国策》)
  • 1961年:河水山大火后,我出生于一新加坡家庭,上有三兄三姐。由于生活拮据,不得已在我出生两天后就送给了养父母。当时养父母受到河水山大火的影响,在我亲生家庭租了房间住,由于膝下无儿女,又刚好同姓陈,因此欣然接收我抚养。之后租了中峇鲁一房式组屋搬进去住下,我在那里度过童年。
  • 1966年:妹妹出世,被养父母领养,一家四口就在组屋生活了十几年。
  • 1968年:进入成保政府小学,开始接受正规小学教育。
  • 现在回想起来,家庭虽不富有,但可说是小康之家。父亲在新加坡理工学院当图书馆员,周末还兼职新柔长堤巴士查票员,母亲偶尔接一些针线活来帮补家用。两兄妹是在衣食无忧、备受呵护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
  • 中峇鲁组屋的位置是相当不错的,当时上幼稚园、上小学、去联络所,都是步行可至的。到现在我还能依稀记得当年走去这些场所的途径,不过小学已经因为城市规划而被拆掉了。(成保小学于1987年12月关闭,已经走入历史了。我在“博物馆华文义工:研习坊”网站上,读到一篇关于"成保小学"的文章。)
  • 有一次,父亲带我去联络所,他在所内读报纸,我则在操场玩耍。不知怎的,我忽然看不见父亲,以为他回家了,于是我就径自走回家,母亲看到我还觉得奇怪,为什么我一个人回家,没有跟在父亲身边。
  • 印象中,童年生活是无忧无虑的。当时有邻居家中有黑白电视机,他家的门总是开着一条缝,我有时就在缝隙间观看电视节目。还记得看过日本连续剧“Ultraman”(咸蛋超人),小小年纪不免会想象自己也能变身成为超人,对抗一些从外太空入侵的怪兽或侵略者,保卫地球,拯救世人,想起来还挺有趣的。
  • 记得有一次,组屋前的马路上一辆巴士着火,当时父亲抱着我从窗口望出去,还能感觉到热气逼人,心中有些害怕,担心火势会不会蔓延到我们家。后来消防员来到,把火扑灭了,心中那块石头才放下来。
  • 我从小就知道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并且还和生母兄姐保持联系,时不时上生母家玩。我从来就没有当时那些粤语残片所描述的(想象着背景音乐是哀怨的二胡演奏,一笑),那种发现自己非亲生时晴天霹雳的感觉,而且还有想方设法找回亲生父母的桥段。反正我是始终都秉着“养育之恩比生育之恩重”的想法,心中在意的,还是在养父母身上。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