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23, 2021

我读《斯坦纳自传》

  除了史泰纳的四本导论性著作之外,他还有一本自传值得阅读。我读的是中国文联出版社的中文译本《斯坦纳自传》(中国译者多采用斯坦纳为译名,但我则选用史泰纳为其译名,以其较接近Steiner发音之故),英文版可以在史泰纳档案网站找到,即“The Story of My Life”(全集编号为GA028),有声书则在http://www.rudolfsteineraudio.com/autobiosteiner/autobiosteiner.html网页。

  阅读史泰纳的自传可以说很容易或很困难,易与难取决于阅读的目的。如果纯粹只是想了解史泰纳的生平事迹,那很容易,只要细读自传即可。但是想要通过自传来理解他的思想学说,那难度可高了。其中的难处如下:

  • 由于语言文字的障碍,我们无法直接阅读德文原著,只能靠文本翻译的精确度来试着理解内容。所幸《斯坦纳自传》一书译者王剑南乃南京大学德国语言文学学士,涉足图书翻译领域十几年,能直接翻译德文,再加上翻译经验丰富,相信有一定的精确度。而且,我们还可以对照英文版加以推敲书中字句,进一步确定对所读内容的理解。
  • 自传中涉及当时的众多人物,以及他们的著作与思想,我们需要知晓一些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环境,来读懂他们产生这些思想的背景。如果想要深入理解这些人物的思想学说,恐怕还得回去阅读他们的著作,不能只单靠史泰纳在他自传中对他们的描述。
  • 由于自传参杂了史泰纳自己和众多人物的想法,在行文之间需要很细致地去区分每个段落到底是在阐述作者或是他人的思想,不然很容易会产生混淆的情况。
  • 通过文字去理解一个人的思想,那是经过了作者的思想转成文字,然后是读者阅读文字再转成思想,中间再加上文本翻译,可以想象语言与思想之间的转换过程会产生偏差,这是无可避免的障碍。
  • 就算是通过文字能够接收到史泰纳的思想,这些思想的具体内容还得通过我们自身的思考与体验,才能加以吸收与消化,成为自己的内在资源。

  要克服这些困难,别无他法,我们也只能下苦功花力气去精读、细读了。不过,我读自传并不是为了做研究和写论文,倒也无须太过执着于精确度与严谨度,只要认真读出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就可以了。我的目的是想通过史泰纳的生平自述,了解他的成长经历,进入他的灵性体验,探讨他的思想学说,最终的目的是回过头来启迪自己的灵性主体。

  厘清自己读自传的目的后,接下来就是如何阅读自传以达到目的了。针对以上所列出来关于阅读自传的难处,我认为应该采取一个较有系统的阅读方法,于是想到了霍韬晦教授的“如实观研究法”。这是霍教授所提出一个做学问的研究方法,可以借鉴作为阅读自传的指引。这如实观阅读法,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 如语言文字之实
  • 如历史文化之实
  • 如思想义理之实
  • 如生命成长之实

  接下来,我就以这四个“如实”来揭开自传的一些内容。


一、如语言文字之实

  读自传,需要先厘清史泰纳在书中所用的一些人智学名词,这里只列出人的身心灵三元本质为例:

  • 身体,德文 Leib,英文 Body
  • 心魂,德文 Seele,英文 Soul,自传译为灵魂、心灵
  • 灵性,德文 Geist,英文 Spirit,自传译为精神

  书中也有一些“如语言文字之实”的例子。比如在第20章174~175页中,史泰纳介绍了他在魏玛(Weimar)时期结识的一位朋友奥古斯特•弗雷森纽斯博士(Dr. August Fresenius)。弗雷森纽斯是一名语文学家,对语言非常喜爱,认为语言就是人类的启示,反映了宇宙的一切法则。当时所有研究歌德(Goethe)《浮士德》(Faust)注释的人士,全都误解了歌德去世前所说的:“七十多年了,《浮士德》的构想在我的青年时代,从一开始就是清楚的”。注释者们把这句“从一开始”理解为,歌德仿佛从一开始就对整个浮士德剧本拥有了一个观念或一个计划。而弗雷森纽斯则通过恰当使用语文学的手段,阐述歌德只是在空间意义上使用了“从一开始”这个词,他只是说年轻时候就厘清了最初的几个部分,对后面的部分会时不时地展开描述,纠正了所有注释者的误解。


二、如历史文化之实 

  史泰纳出生于19世纪中叶1861年,在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那时候欧洲已经进入了机械时代(The Age of Machines),自然科学抬头,唯物主义盛行,自然科学与道德精神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史泰纳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对生活中的机械强烈吸引着(第5页),他曾经看到一节火车车厢着火,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在思考着“怎么会发生这种事?”的问题(第9页)。

  关于自然科学与道德精神之间的鸿沟(143页),史泰纳体会很深。他先后在歌德-席勒档案馆(Goethe and Schiller Archive)工作(第14章)和在尼采档案馆(Nietzsche Archive)做客(第18章),接触了歌德与尼采(Nietzsche)的思想,看到了两者之间所体现出来的这道思想鸿沟。

  歌德细致地观察动植物形状以及人的外形,带着灵魂游走在外形中,却处处走向精神,发现了在物质中活动着的精神。然而,他却不想去体验那独立自在、自行活动的精神,没能形成“以精神为本”的自然认识。为了不丧失现实性,他面对纯粹的精神认识止步不前(153页)。

  而尼采则以神话形式开始了精神体验,阿波罗(Apollo)和狄奥尼索斯(Dionysos)是他体验到的精神形象。然而,他只到了对这些精神人物展开神话想象的层面,却没有进而去体验真正的精神本质。从精神—神话出发,他冲进了自然(153页)。

  歌德在自然现实中发现了精神,尼采在他所做的自然梦中丢掉了精神—神话(153页)。自然科学与道德精神之间的鸿沟,使他们无法跨越彼岸,充分显示出当时历史文化的烙印。


三、如思想义理之实

  史泰纳的思想是介于歌德与尼采这对立的两者之间的(154页)。

  史泰纳在《自由哲学》一书中阐明,在感官世界里面有精神世界,而人的观念世界,是存在于这个精神世界中。当我们除了感官感觉之外还能体会到观念,我们的意识将会体验到感官世界的客观实质(145~146页)。

  在人的灵魂体验的中心点,灵魂与精神世界完美地共存着。灵魂为了去认识,必须跟认识对象区分开来,只有当灵魂往返于与精神本性合一和自我内省之间时,这种区分才是可能的。灵魂会“无意识地”潜入客观的精神,却又在内省过程中把完善的本性带进意识(146~147页)。

  人类自己的个性若是能潜入宇宙的精神实相,在这个实相中也就能体验到道德激励的世界。道德便拥有了人的个性精神世界所启示的内涵,扩展到精神领域的意识便可以体验到这种启示内容了。道德行动中的人若是能体会到与精神世界的往来沟通,他便体验到了他的“自由”(147页)。这自由,我认为就是孔子所说的:“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史泰纳在直接观察中体验了精神世界,以此将歌德与尼采的思想对立融为一体,创立了一门以精神为出发点的自然科学(147页),称之为“自由哲学”(即人智学、灵性科学)。

  史泰纳写《自由哲学》有两个目标(147页):

  • 阐明感官世界其实本质上就是精神,以灵魂为本质的人通过真正认识感官世界,在精神领域不停地活动。
  • 将道德世界阐述成一个在灵魂所体验的精神世界中显示其存在的世界,以便在自由中的人能够接近它。

  史泰纳把自然科学与道德精神融为一体,但这个思想学说却得不到身边朋友们的认可。他在自传中多次提到自己心中的一股孤独感,诸如“我的精神世界从来没有过访客”(140页)、“我只能十分孤独地自说自话了”(145页)、“这样的我在那时有多么孤独”(157页)等等。


四、如生命成长之实

  史泰纳在第22章提到,他在35岁时,灵魂开始了一次深刻的转变,这一转变发展为一个影响深远的体验。他在精确而透彻的感官观察过程中,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摆脱灵魂中的一切主观,让自己客观地面对感性世界,从而揭示出精神体验无从说起的东西,同时也反过来照亮了精神世界(186~187页)。对他来说,精神生命位于思想的背后,思想仅仅是精神在人的心灵中的体现,这思想方法无以名之,只能称之为“客观唯心论”了(57页)。

  史泰纳发现,在观察物质世界的时候,人完全是以自我为出发点,通过这种方式,人在精神观察能力上才得到提高,从而重新进入了精神世界。就这样,精神世界与感性世界在针锋相对的状态下走进了他的心灵。生命本身就在这种状态中持续不断地克服对立,但同时也在重新创造对立,在这种正反合辩证思维下,生命得以成长(188页)。

  史泰纳在冥想中跟宇宙建立适当的关系,发现这宇宙充满了奥秘,很想认识并靠近它们。他不去思考感性世界的整个本质,而是用感官去感受他,一个奥秘就会作为实相展现出来,这就是他称之为“以实相为本的认识”(188~189页)。

  史泰纳总结出三种类型的认识(191页):

  • 概念式认识:通过感性观察而获得概念,被灵魂据为己有,留在了内心深处。
  • 灵魂式认识:抛开了感官,在内心深处所体验到的,保证了概念得以在精神实相中创立起来。
  • 精神式认识:不仅导向精神世界的深处,而且也允许自己与精神世界紧密共处。

  这关键在于冥想,即所谓的内修功夫。人在观想当中会得知,这个”自我“既先于有形身体中的生命而存在,又后于它而存续。在这冥想中,我们“内在的精神人”的意识会逐渐形成。这个“内在的精神人”完全摆脱了有形生物体,存在于精神当中,能够感知并活动(192页)。

  史泰纳已经认识到,将灵魂划分为思想(thinking)、感觉(feeling)和意愿(willing),其意义是有限的。真相是,思想当中同时包含了感觉和意愿,只不过,思想主导者后两者。感觉当中存在思想和意愿,意愿中也同样有思想和感觉(193页)。


我读《斯坦纳自传》之发现

  史泰纳具有强大的灵性主体,从小就在心中种下许多谜题,虽然当时没有答案,却会持续不断地寻求与思考其中的道理,显示出他那契而不舍的意志是多么的坚强的。

  他广泛地阅读各种领域的文章与书籍,举凡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哲学思想等皆有涉略,并加以精读和消化,显示出他那海纳百川的胸怀是多么的宽广的。

  他一生结交许多师友,时常与他们进行交心的谈话甚至辩论。他总是能在他人身上汲取思想光芒中的养分,同时又能看到并接纳其中的欠缺与误差,借此让自身的学养与思想得以升华,显示出他那真诚待人、和而不同的心魂是多么的美善的。


我与史泰纳的生命契合度

  我发现我与史泰纳的生命倒是有一些契合之处:

  • 我出生于1961年,正巧是史泰纳出生后100年。
  • 我和他同样会广泛地阅读各种领域的文章与书籍。
  • 我们都喜欢以文字为媒介撰写一些所思所受所行的内容。
  • 我们都有理智心魂的追求。
  • 我们都有意愿成长我们的灵性主体。

  当然,史泰纳思想的高度和他一生的成就是我望尘莫及的,但他肯定可以成为我一个很好的典范。


读《斯坦纳自传》给我的启迪

  在阅读自传时,有一段文字特别触动到我的感受心魂:“心灵渴望努力投入到外在的生活中,想要与生活实现紧密结合”(139页),我的理智心魂很快地剖析出这么一段句子:史泰纳的生命追求是,身心灵达到天地人我合一之境界!

  我是这样剖析的:施泰纳说他的“心灵渴望”,那是他整个身心灵生命主体(我)在宣告;“外在的生活”则包含了灵性世界(天)、自然世界(地)和人文世界(人);还有“紧密结合”,也就是合一了。这身心灵达到天地人我合一之境界,也成为了我的生命追求,我为此制作了一幅“天地人我合一图”:

  图左边是“我”,拥有身心灵三元本质,身心灵又各自划分成三层,呈现出人的九层结构。图右边则是“天地人”三个世界,与“我”的身心灵相对应,代表着我的灵性与灵性世界的关系,我的心魂与人文世界的关系,我的身体与自然世界的关系。其中灵性世界和自然世界已经各自有其法则与规律,”我“需理解和遵循其法则而参与其内;但是人文世界里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性和唯一性,“我”和“他人”的关系可以千变万化、错综复杂,因此天地人我合一的关键,在于人我合一,这就有待于“我”有一个真诚待人、和而不同的心魂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