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人类的组成性质
- 第1~4条:
人类组成的所有部分当中,只有被称为“物质身”的部分可以被感官及感官智性所触及;然而,人类组成的奥秘,需要通过超感官观察人类的方式才能认知到。就连物质身的奥秘,也要透过超感官观察转向死亡现象及其与矿物界的关联来解释。
在现象界,物质身与矿物界具有相同的性质,那就是人在死亡后剩下尸体,物质身就会开始分解,这与矿物界的运作具有相同的成分与力量。
相对而言,人在活着的期间,有一些隐藏部分与物质身当中的矿物性分解力对抗作战;这个战争在人死亡后停止,矿物性分解力就在尸体上显现出来了。
到底是什么东西在人活着时维持这个战争呢?这只能通过超感官观察才能理解,这些理解是走向超感官认知正确道路的第一步。
- 第5条:
虽然与物质身分解力作战的隐秘事物本身只能通过超感官视觉才能观察到,但它的影响也能在现象界的感官观察中得到清晰的理解。
超感官认知看到人类组成的第二个独立部分,是被称为“以太身”或“生命身”的部分,是它在对抗着物质身的矿物性分解力。
- 第6~7条:
当代主流物质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类身体只是各种物质成分及力量的组合,但这观点在科学历史上一直在反反复复地变动。
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家意识到在生物当中有些与无生命的矿物不同的地方,称之为“生命力”;然后,“生命力”的概念被科学移除掉;接着,又有一些科学家提出反思,类似“生命力”的假设又被允许存在。
其实,超感官知识与物质主义是相伴共生的。自然科学赋予人类精确的感官观察能力,同时也把超感官能力逼退。到了这个时代,必须重新培养超感官能力,才能让隐秘实相在光中展现自己。
- 第8~9条:
以太身是物质身的建筑师,所有物质器官都是依靠以太身的流动和运作来维持其形式及结构。物质器官相对来说是各自独立的部分,以太器官则是相互交织、穿透流动成为整体。
人类与矿物共同之处在于拥有物质身,与植物共同之处在于拥有以太身。
- 第10条:
通过超感官观察死的现象认知到以太身的存在,接下来要通过睡的现象认知下一个人类组成部分。
人类所有创造性活动全都是基于清醒意识状态下的行动,但需要重复地进入睡眠状态取得新力量才不至于筋疲力尽。
当人睡眠时,行为与思考、痛苦与快乐都从有意识的生命中消失;之后当人清醒时,同一个意识又再度浮现。能从无意识当中一次又一次清醒过来,有赖于人类组成的第三个成员,可以称之为星芒身。
睡眠时,星芒身会与以太身分开,星芒身的影响消失了,只剩下以太身在物质身当中维持着植物性的生命状态。
人类与矿物共通之处在于拥有物质身,与植物共通之处在于拥有以太身,与动物共通之处在于拥有星芒身。
植物是持续处于睡眠状态中,某些植物的叶子在遇到外部刺激时会卷曲起来,这只是叶子对外在刺激的自然反应,并不是植物清醒意识的动作。
- 第11条:
动物会经常经验到外在世界的影响,但人类除了身体内部或外资刺激之外,会自己去产生愿望与欲求,这些都来自于特别的源头,那就是人类组成的第四个部分,可以称之为“吾”。
如果只留下星芒身,快乐与痛苦、饥饿与渴的感觉,只是在它当下发生。然而,“吾”能意识到在不断变动的内在经验当中有某些恒久不变的,这时“吾的感觉”就开始显现了。不是只有当下的饥饿感觉驱使他觅食,同时还有过去的快乐感觉也提供他觅食的动力。
死亡之于物质身,就如睡眠之于以太身,以及遗忘之于星芒身;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生命之于以太身,就如意识之于星芒身,以及记忆之于“吾”。
- 第12~13条:
人很容易误解动物具有记忆。当一只狗在长时间没见到主人后,仍然能够认出主人,人很自然地就会认为狗具有记忆。但其实不然,是狗感觉到主人的某种本质属性的吸引力,造成主人出现时狗会觉得快乐,当主人离开又出现时,又更新了这个快乐。
然而,记忆并不是只能感受到当下的经验,而是能保持过去的感受。通过无偏见且训练过的观察,人能够确实地观察动物一连串的行动,注意到动物行为与人类行为的不同,就会承认动物行为当中缺乏记忆。
超感官才能直接观察的事物,当人使用充满思想活动的感官也可以认出它在感官世界的影响。一个人要能判断自己具有记忆,仍然要经由观察外在世界的生命脉络。当代心理学受制于本身完全未经训练的思考与不精确的概念,基于错误的观察而产生许多误解。
- 第14~15条:
对于星芒身,睡眠使白天的挂虑与担忧消失,将耗尽的生命力重新振作起来;而对于吾,遗忘将不愉快的生命经验覆盖掉,才能得到接收新经验的力量。
记忆以不同的阶段和程度出现,最简单的形式,是人感知到客体时形成心智图像,而在他转身看不见客体时,仍然可以在心中回忆起客体的心智图像。星芒身使人对外在事物形成的印象有意识,但这个意识只能存在于吾完全吸收它的内容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之前。
外在事物的相关知识是伴随着星芒身浮现,但要持续这知识则必须要有心魂的作用,星芒身和持续知识的心魂是非常紧密连结的,前者可称为心魂身,后者可称为感觉心。
- 第16~17条:
人在吸收外在客体知识之后,吾在更高层次对客体知识下工夫,这部分心魂可称为理知心。
心魂不只是由感觉心与理知心组成,还有第三个成员可称为意识心。前两者让人接收到外在事物的印象及记忆,而后者则让人感知到自己内在的存在及本质。
人类的最深内在本质(吾),具有与上帝相同本质的神圣性,这并不是主张吾就是上帝,而是吾的内在神圣性是来自于上帝。
从奥秘科学的观点来看,心魂由三个部分组成:感觉心、理知心、意识心;身体由三个部分组成:物质身、以太身、星芒身。
- 第18~20条:
爱德华•冯•哈特曼说:“自我意识比吾这个词汇更加古老,吾只是一个代称而已,并不能提供任何自我意识的概念,而是从自我意识的概念中得到了完整的内容。”
但史泰纳认为,一件事物的本质并不是取决于指称它的词汇如何演变,真正重要的是,存在于自我意识当中的吾的本质,是比吾这个词汇更加古老。
“吾”的真实本质最初在意识心当中揭露自己,因为感觉心与理知心失之于外物,而意识心能守住自己。感觉心通过感官感知到外在事物,理知心从外物形成的心智图像下工夫,而意识心则从自身内在深处的本质存在察觉到“吾”的存在。
吾在意识心当中显现的力量与上帝在其他世界展现的力量是相同的,而在身体(物质身、以太身、星芒身)及另外两个心魂部分(感觉心、理知心)这个力量是间接显示其不同程度的影响;最低层由物质身展现,然后一步一步提升到理知心的程度;每向上提升一步,就揭开一层掩盖奥秘的帷幕,一直提升到意识心程度,心魂最深处的隐秘要素就显露出来了。通过掌握人内在神圣性,我们才能发现上帝在其他地方显现的神圣性。
- 第21~22条:
灵性以这种方式渗透到意识心当中,将感知吾的内在活动转向外在世界,发展自己在身体与心魂层次之上添加了灵性层次。
这条路从吾对心魂下工夫开始,逐步征服心魂较低层的欲望与感受,转向较高尚与灵性化的层次,吾就成为心魂生命的主人。
基本上,整个人类的文化活动及灵性努力,都是要使吾成为整个心魂的主宰,所有活在当代的人类都涉入到这个工作。
人类不只是经由吾下工夫成为整个心魂的主宰,吾这样的工作延申到完全掌握星芒身,这个完全被吾征服与转化的星芒身,可称为灵自我。
- 第23条:
吾征服了星芒身之后,也会进一步努力征服以太身,只是对以太身下工夫需要更强烈及严格的锻炼,因为对吾来说,以太身是隐藏在两重帷幕之后,比星芒身多了一层帷幕掩盖。
让我们通过人类生命会发生的改变来区分吾对星芒身与以太身下工夫的不同之处:
- 吾对心魂下工夫时改变了人的热情与欲望、快乐与痛苦等感觉,因为星芒身是这些感觉的载体,因此吾改变了星芒身;
- 有些思想家否认人有改变基本个性的可能性,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这是基于不完整的观察;其实通过足够仔细的观察,就会发现人的性格与气质会受到吾的影响而改变,即使相对来说这样的改变是缓慢的。改变个人性格与气质的力量,是属于以太身的隐秘领域,因此吾改变了以太身。
导致星芒身转化的较小的生命驱动力,来自于人的学习、反省、情感的升华等等;而能够改变以太身的驱动力,则是宗教信仰与艺术熏陶。
宗教情怀在思考、情感、意志当中留下了一致的铭印,发出普遍一致的光照亮整个心魂生命,让人发现了某些恒久不变的,可以让今日及明日的心魂经验都归结到相同的基本情怀,如此不断重复穿透影响整个心魂生命,这个影响力量随着时间越来越强,会强大到足以影响以太身。
艺术作品则通过外在形式、颜色及调性,使人的思考与情感都穿透进入其背后的灵性,吾就能接受到这种驱动力而将其作用延申到以太身,这就是艺术对人类的发展及演化有着巨大的重要性。
吾逐渐发展到影响以太身的过程中,形成了人类灵性的第二部分,可称为生命灵。
- 第24~25条:
人类理智的发展、升华的情感及展现高尚的意志,都是衡量星芒身转化为灵自我的方法;同时宗教及艺术经验,在以太身留下铭记使之转化为生命灵。
吾的活动并不局限于影响星芒身和以太身,也会延申到对物质身下工夫,这工夫不只是纯物质性的外显部分,其背后还有不可见的灵性力量部分。
这个吾对于物质身的作用,是人类灵性的第三部分,可称为灵性人。
物质身对灵性活动而言隔着三层帷幕,人类最高层次的内修,需要结合吾及隐藏在物质身中的灵性。
- 第26条:
奥秘科学展示了人类的几个不同的组成部分:
- 身体部分:物质身、以太身、星芒身;
- 心魂部分:感觉心、理知心、意识心;(吾的光芒在心魂之中照亮)
- 灵性部分:灵自我、生命灵、灵性人。
其中,感觉心和星芒身非常紧密地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共同工作,可视为一个成员星芒身;因为灵性会在意识心当中闪耀,照亮人类组成的其他部分,因此意识心和灵自我也形成一个整体,可视为一个成员灵自我;而理知心具有吾的特质,只是还没有意识到其灵性本质而已,因此可简称为吾。
如此,人类组成也可以视为以下七个部分:
- 物质身
- 以太身
- 星芒身
- 吾
- 灵自我
- 生命灵
- 灵性人
- 第27条:
有些物质主义者会觉得用七这个数字去划分人类的组成部分,其中具有某种“朦胧的魔力”及迷信的特质,但如果依循前面的解释而不加入“魔力”元素,其实会发现这一点完全不神秘。谈论人有七个组成部分,正如谈论光有七种颜色、音有七个音阶一样,是完全没有任何迷信的成分的。
其实说光有七种颜色也不正确,因为在“红色”与“紫色”的光谱之外,还有眼睛不可见的红外线与紫外线的“颜色”。即使把这个也考量进去,这样的类比依然适当,因为在人类的组成部分当中,也仍然有超越物质身到灵性人以外的部分,只是这些延申部分即使以超感官观察也不可见罢了。
超感官观察运用自然科学概念,事实上并没有与真正的自然科学观察方法起冲突的。
第二章总结
这一章的标题,是人类的组成性质,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要点:
- 人类的组成性质可以有多种不同划分的方式,首先可以划分为四元组成结构:
- 物质身:矿物性本质,具有分解力、无意识
- 以太身:植物性本质,具有生命力、睡眠意识
- 星芒身:动物性本质,具有感受力、清醒意识、遗忘属性
- 吾:人性本质,自行产生愿望与欲求,具有自我意识、记忆属性
- 将吾进一步划分,可以得到人类的九元组成结构:
- 物质身:物质性的感官组成结构
- 以太身:也可称为生命身,物质身的建筑师,将各自独立的物质器官相互交织、穿透流动而成为整体
- 星芒身:也可称为心魂身,对外在客体形成印象
- 感觉心:与星芒身紧密连结,持续保存着星芒身接收到的外在客体知识
- 理知心:在更高层次对感觉心吸收到的外在客体物知识下工夫
- 意识心:感知到人的内在存在及本质
- 灵自我:逐步征服心魂较低层的欲望与感受,转向较高尚与灵性化的层次,通过发展理智、升华情感、高尚意志的方法,进一步延申到掌握并转化星辰身
- 生命灵:通过宗教信仰与艺术熏陶的驱动力,进一步征服并转化以太身
- 灵性人:进一步延申至对物质身的征服与转化
- 将九元组成结构中紧密结合的星芒身与感觉心合一,以及意识心与灵自我合一,并简称理知心为吾,可以简化人类的组成而得到七元组成结构:
- 物质身
- 以太身
- 星芒身
- 吾
- 灵自我
- 生命灵
- 灵性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