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29, 2009

破船上的大智慧

  收到程波传给我的另一篇文章,文章以故事的形式,讥讽丹麦世界气候大会,读了令人莞尓:

评丹麦世界气候大会:破船上的大智慧

  如果一百多人在漏水的船上讨价还价谁该往外多舀水,那是明摆着的蠢,事实上没人会这么干,连船上那最自私最无耻的人,也会拿出最大公无私的精神拼命舀水的。

  但是事情如果再复杂一点,就会有新鲜的现象了。如果船上的人算计一下,在这条船沉没前,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安全抵达港口,危险属于下一船乘客时,有很多人就会停下来安静地欣赏海景了。

  哪怕这条船在抵达港口前的确会沉没一部分,比如灌满一个叫“马尔代夫”的船舱,其他舱室的人,基本上都会无动于衷。

  更复杂的是,如果这艘船超重,需要乘客们把身上的金银细软抛下船的话,扯蛋就来了。穷人们说,富人钱多经得起糟蹋你先扔,至少得再扔40%;富人则说穷鬼你那堆破烂儿又沉又不值钱你先扔;穷人说我扔也可以但你富人得拿出年收入的0.5%-1%,即3000块补偿给我,还得教会我发财致富的秘诀,富人说你丫做白日梦吧老子已经一年白给你100块了,多了别想,你救的不是我是你自己。

  穷人说老子才刚坐这船没两天,你狗日富人坐好几年了,生生把新船坐成了破船,现在多出点血是天经地义的;富人说以前天杀的知道这船是会坐破的,再说如果不是我们富人天天捣鼓这船,你这帮农民今天还在刨地球,能懂航海术、看西洋景?今天这船要沉了也是我们发现的,要不你们这帮賤人淹死了都不知道咋回事。

  蛋还没扯完,眼见船越来越漏的厉害。于是船客们聚到“日本”房间,穷人们靠着人多强行通过了一份《京都协议书》,要求富人赶紧扔东西,穷人却可以不扔。最富的富人米利坚说,这是明显的仇富嘛,天下哪有这道理,俺不玩了。穷人说你B一家最重,负担就占了全船的近1/5,你不扔谁扔?米利坚说我的东西是最重,但也最值钱。俺以全船1/4的值钱物件才占了1/5的重量,凭啥我扔?你们看看那叫拆哪的穷鬼,以不到3%的价值也占了近1/5的负担,为啥不让他多扔?

  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拆哪一听急了:穷兄弟们别听他的,俺们可都是穷苦人家出身,你们要是把我推出来,以后你们中有人小偷小摸耍流氓谁罩着啊?好歹这船是大家的,你米利坚就是东西最多最重,这船也属你坐的时间最长次数最多,看我干啥?凭啥?你凭啥?这最怕船沉的不是咱穷棒子是富人,他们经不起大规模人员伤亡。

  为了尽快把蛋扯完,船客们最近又在一间叫“丹麦”的房间开了一个会。据最新消息,把蛋扯完的机会已经很渺茫。最重大的成果将是形成一份《哥本哈根共识》,这份有所有船客签名的共识说:“我们都发现并且承认,这船在漏水,而且是会沉的。”

  这份共识发表后,船客们纷纷接到恭喜电话,表扬他们表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并且坚定地捍卫了国家利益。

Monday, December 28, 2009

道德与智慧

  先后收到秋香(9月底)与程波(12月底)传给我这篇文章,值得推荐。

  文章最后引用意大利诗人但丁(Dante Alighieri,1265年—1321年)的一句话:

  “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
  然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

  这句话我至今还找不到出处,无法确认真是但丁所言,但其中的涵义还是能引人深思,又何必追究真假呢!

  道德与智慧,两者兼备最好;若是不能,你会作何取舍呢?

道德是国力提升的基础
为什么欧洲许多先进国家还是很富强?

  在某个电视访谈节目中,嘉宾是一位当今颇具知名的青年企业家。节目渐近尾声时,按惯例,主持人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

  请问:你认为事业成功的最关键质量是什么?

  沉思片刻之后,他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平静地叙述了这样一段故事:

  十二年前,有一个小伙子刚毕业就去了法国,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留学生活。渐渐地,他发现当地的的公共交通系统的售票处是自助的,也就是你想到哪个地方,根据目的地自行买票,车站几乎都是开放式的,不设检票口,也没有检票员。甚至连随机性的抽查都非常少。他发现了这个管理上的漏洞,或者说以他的思维方式看来是漏洞。

  凭着自己的聪明劲,他精确地估算了这样一个概率:逃票而被查到的比例大约仅为万分之三。他为自己的这个发现而沾沾自喜,从此之后,他便经常逃票上车。他还找到了一个宽慰自己的理由:自己还是穷学生嘛,能省一点是一点。

  四年过去了,名牌大学的金字招牌和优秀的学业成绩让他充满自信,他开始频频地进入巴黎一些跨国公司的大门,踌躇满志地推销自己,因为他知道这些公司都在积极地开发亚太市场。但这些公司都是先热情有加,然而数日之后,却一次次的失败,使他愤怒。他认为一定是这些公司有种族歧视的倾向,排斥中国人。最后一次,他冲进了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的办公室,要求经理对于不予录用他给出一个合理的理由。然而,结局却是他始料不及的。下面的一段对话很令人玩味。

  “先生,我们并不是歧视你,相反,我们很重视你。因为我们公司一直在开发中国市场,我们需要一些优秀的本土人才来协助我们完成这个工作,所以你一来求职的时候,我们对你的教育背景和学术水平很感兴趣,老实说,从工作能力上,你就是我们所要找的人。”

  “那为什么不收天下英才为贵公司所用?”

  “因为我们查了你的信用记录,发现你有三次乘公交车逃票被处罚的记录。”

  “我不否认这个。但为了这点小事,你们就放弃了一个多次在学报上发表过论文的人才?”

  “小事?我们并不认为这是小事。”

  “我们注意到,第一次逃票是在你来我们国家后的第一个星期,检查人员相信了你的解释,因为你说自己还不熟悉自助售票系统,只是给你补了票。”

  “但在这之后,你又两次逃票。”

  “那时刚好我口袋中没有零钱。”

  “不、不,先生。我不同意你这种解释,你在怀疑我的智商。我相信在被查之前,你可能有数百次逃票的经历。”

  “那也罪不至死吧?干吗那么认真?”

  “不、不,先生。此事证明了两点:

  一、你不尊重规则。不仅如此,你擅于发现规则中的漏洞并恶意使用。
  二、你不值得信任。

  而我们公司的许多工作的进行是必须依靠信任进行的,因为如果你负责了某个地区的市场开发,公司将赋予你许多职权。

  为了节约成本,我们没有办法设置复杂的监督机构,正如我们的公共交通系统一样。

  所以我们没有办法雇用你,可以确切地说,在这个国家甚至整个欧盟,你可能找不到雇用你的公司。”

  直到此时,他才如梦方醒、懊悔难当。然而,真正让他产生一语惊心之感的,却还是对方最后提到一句话:

  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但丁)

Tuesday, December 22, 2009

知与不知

  在网上读到这则阿拉伯谚语:

He who knows not, and knows not that he knows not, is a fool... shun him.
He who knows not, and knows that he knows not, is simple... teach him.
He who knows, and knows not that he knows, is asleep... wake him.
He who knows, and knows that he knows, is wise... follow him.

  尝试翻译为中文:

不知者不知其不知为愚……避之
不知者知其不知为简……教之
知者不知其知为眠……醒之
知者知其知为智……随之

  不能把这谚语当成是在将人分成四类,因为很少人是完全无知者,也没有人是全知者。

  所以,人总是有其知与不知之处,关键在于人知不知其知与不知之处。

  以此谚语用于观人用人,观察其知与不知,分辨其愚、简、眠、智之处,即可采取相应的避、教、醒、随之法。

  能如此观人用人,可谓知者。

  然而,能以此观己吗?

  我想这谚语可提供一反省之法,以此反观己之知与不知之处,转愚为简,化眠成智,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可谓知者。

  这是不是格物致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