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23, 2022

七年生命周期回顾(九)

  终于来到现阶段第九个七年生命周期,这周期还没结束,所以本博文会继续更新内容,直至过了2024年为止:

九、56~63岁(2017~2024年)

  • 2017年:卖了幽美林公寓,在武吉班让买了一间四房式组屋,装修期间,在新家附近租了一间五房式组屋,这一年,全家搬了两次家。新家地点交通方便,毗邻武吉班让地铁站、轻轨列车站、巴士总站,附近还有三座购物中心、两间联络所、一个人工湖、两条公园连道(Park Connector Network,缩写为PCN),环境清幽,便利设施齐全,我们都相当满意住处。
  • 2018年:参加新造教会的外展事工部(New Creation Church Outreach Ministry),开始在飞跃活跃乐龄中心(Fei Yue Active Aging Centre)服务,为乐龄人士办一些康乐活动。后来2020年由于冠病疫情而中断,老人家们都很期待何时能恢复活动,直到2021年我们才能恢复一些网购、分发购物卷、庆祝生日、手工艺等活动。
  • 2018年:开始跟着国伟上课,学习史泰纳人智学。隔年(2019年)参加他在中国广东省恩平市举办的第二届成长EQ营,可惜又是由于冠病疫情,到现在都还无法续办,不过我们同仁之间还是坚持继续上课学习,为将来开课做准备。
  • 2019年:接触到1M65运动,那是创办人罗清全发起的一个理财运动,他提倡把公积金纳为个人理财工具之一环,建议夫妇俩趁年轻时把普通户头(Ordinary Account)的资金转入特别户头(Special Account),赚取4%的利息,通过复利效应(Compounding Effect),夫妇俩的公积金户头存款,将有望于65岁时达到一百万新元。在理解1M65运动的内容之后,我参与了各个相关社交媒体上的分享与答疑。(关于1M65运动,可参阅8视界新闻网报道《曾投资失利快破产 理财专家靠公积金滚出百万存款》)
  • 2020年3月13~21日:全世界爆发新冠病毒疫情,各国开始实施各种隔离措施。我全家刚好去了一趟欧洲旅行,当时我和靖邦先出发飞往英国曼彻斯特,他去参加国际魔方比赛。接着我们飞往法国巴黎,然后转搭火车到比利时布鲁塞尔,与后出发的妻子及靖恒会合。由于隔离措施的执行,我们取消了后半部瑞士和意大利的行程,改坐火车前往荷兰阿姆斯特丹住一晚,隔天搭飞机回新加坡。整个行程充满变数,我们是随机应变,根据最新状况做出相应的调整,结果本来25天的行程缩短成9天。不过,靖邦得以实现参加国际魔方比赛的心愿,我们全家也在布鲁塞尔过了整整两天宁静悠闲的生活,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 2020年:成为公积金志愿者(CPF Volunteer),在社交圈内帮助其他人提高对公积金的理解、纠正错误信息、认识到如何明智使用各种公积金方案等等。
  • 2020年:经过了五年的金融交易经验,我决定暂停脚步,开始进行个人财富回顾与规划,融合了公积金、个人保险、组合投资(Portfolio Investing)、房地产投资、金融交易等,然后从投资组合分配(Portfolio Allocation)和现金流(Cash Flow)两方面着手,定出了一个财务计划,并逐步进行实现。(这个回顾与规划的内容,可参阅我的英文博文“My Personal Wealth Review and Planning in 2020”)
  • 2021年:基于我在1M65运动和公积金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年初 mothership.sg 邀请我参与一个关于工作与退休的访谈,深感荣幸,自己的付出得到回应。(在此可点击访谈视频链接
  • 2021年:加入了Seedly个人理财社群,参与回答社群成员的各种理财提问,并受邀为社群写文章。(可通过我的Seedly户头参阅所撰写的文章和答疑)
  • 2021年:新造教会平约瑟牧师出版新书《远征应许之地》(Expedition Promised Land),那正是关于我全家于2008年参加“追踪耶稣脚步之旅”的行程与内容,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了一顿令人赞叹的文字与视觉飨宴。
  • 2021年12月:经过七年空窗期,重启本博客。(重启博客缘由,可参阅博文《博客重启》)
  • 2022年1月:创建英文博客“Personal Wealth Life Cycle Management”(《个人财富生命周期管理》),旨在提供一个关于个人理财的认知和经验来作为参考材料。
  • 2022年7月:上了一堂四天的网上易经课程,是黄有易老师的旗舰课程《命运•应运》。(可参阅系列博文《黄有易旗舰课程《命运•应运》(一)》等)
  • 2023年2月:重返职场,在Providend任职解决方案专家(Solutions Specialist),职责包括研究财富规划解决方案、把理论转化为应用、以简单语言诠释概念、对内对外沟通交流等。(可参阅博文《重返职场》)
  • 2023年3~10月:上了国伟的《华夏领袖学揭秘》课程,一共五堂十讲主课,再加上两堂导修课。
  • 2023年7月:时隔4年,再次踏上中国广东省恩平市,参加国伟举办的第三届成长EQ修炼营,还有第一届成长气度修炼营。
  • 2023年12月:国伟成立“人文与生命学堂”(Centre of Humanistic Studies and Living),我加入为公司秘书与董事。
  • 2024年1月:国伟重新开讲《生命教育理念培训》课程,这可说是人智学2.0系列课程,把先前人智学的教学内容重新整理出来,并分批以三天全日课程形式集中培训,让我们每次都能集中精神学习。
  • 这时期的阅读兴趣,增加了人智学与理财规划两方面。

七年生命周期回顾(八)

  然后是第八个七年生命周期:

八、49~56岁(2010~2017年)

  • 2011年3月:趁着学校假期,全家前往日本度假,适逢日本仙台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地震和海啸,但我们身处长野,两地距离约300公里,完全没觉察到发生地震了,还是因为家人亲友的关心询问才知晓。(这趟旅游经历,可参阅系列博文《日本行》)
  • 2011年6月:卸下管理创新合肥分公司。
  • 2011年9月:开始接手管理创新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Scotts Valley的一间分公司Creative Advanced Technology Center,再次当上空中飞人,历时33个月。
  • 2014年6月:暂停在本博客发表博文。正如我在《博客重启》博文中说到,很凑巧地发现本博客创建至暂停是一个七年周期,而暂停以来的空窗期又是另一个七年周期,幂幂之中似乎在推动着我于去年重启本博客。
  • 2014年6月底:离开创新科技,结束了在创新长达22年的职业生涯,见证了公司的兴衰史。
  • 离开创新后,我首先是探讨投资生意的可能性,不过在评估甄选的过程中,没有看到什么值得投资的商业提案,因此作罢。
  • 2015年:开始转向金融市场交易,几年来涉及许多金融产品的交易,如差价合约(Contract for Differences,缩写为CFD)、外汇(Forex)、指数(Index)、期货(Futures)、期权(Options)等等,结果有赚有亏。
  • 可想而知,这时期的阅读兴趣,转向金融交易类书籍,学习了各种交易技术,如基本分析(Fundamental Analysis)、技术分析(Technical Analysis)、情绪分析(Sentiment Analysis)、周期分析(Cycle Analysis)、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等等。

七年生命周期回顾(七)

  第七个七年生命周期又碰到一个转捩点:

七、42~49岁(2003~2010年)

  • 2004年:喜耀文化学会在新加坡成立,我担任监事会秘书。
  • 2006年:开始每周定期去新造教会(New Creation Church)听平约瑟牧师(Pastor Joseph Prince)讲道,生命之流出现又一个转捩点,这次从生命成长之路,接上了基督信仰之路。
  • 虽然我早在1993年信主,之后跟着妻子去她的教会听讲道,但只是听进耳朵,尚未能听进心中,而且这十几年下来,并不是每周听讲道,中间有不少较长的间断,因此对经文的认识尚属肤浅。
  • 首先是喜耀生命打开了我的心灵,开发了我的性情。当年在观看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执导的电影《耶稣受难记》("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时,从画面上看到耶稣从接受审判到钉上十字架的过程中,祂所承受的那种难以想象的肉体折磨和精神耻辱,我禁不住热泪盈眶,心中异常感动,深深地体会到上帝牺牲了独生子为世人赎罪,对世人的博爱是多么的深厚啊!(关于这部电影和一些相关内容,可参阅在《生命圣经》博客上发表的博文《耶稣受难节》)
  • 然后是新造教会的牧师讲道,开启了我对《圣经》较深刻的认识和体会。牧师对《圣经•旧约》希伯来原文和《圣经•新约》希腊原文都深有研究,也非常熟悉犹太人的民族历史和风俗习惯,所以他能够引用原文的意思和经文所描述事件的历史背景来解读圣经的精神原貌,让我折服于牧师的深度。牧师讲道生动活泼,幽默有趣,言语生活化,不讳言自己内心挣扎的经验,让我看到他是一个把基督教义内化后体现在生命中的模范人物。牧师这些特质,非常契合霍韬晦教授的“如实观研究法”所说的:如语言文字之实、如历史文化之实、如思想义理之实、如生命成长之实。(关于如实观研究法,可参阅在《人文资源》博客上发表的博文《如实观的研究法》)
  • 就是因为喜耀生命和新造教会这两个转捩点,让我真正地接受耶稣为我生命中的主,从此接上基督信仰之路。
  • 2007年:退出喜耀生命和喜耀文化学会,给喜耀生命后五年这一篇章画上句号。五年来的日子是忙碌和充实的,我参与了喜耀文化的开展工作,比如筹备“文化之夜”晚会、筹备“星喜五年”纪念特刊的出版、筹备“喜耀文化学会”的成立庆典和周年庆典、承担学会监事会秘书的职责、推动“东亚人文研究所”准研究生专题研习小组的读书与讨论等等,在事上经历了许多磨练和累积了许多宝贵经验。
  • 2007年:创建本博客《终身学习生命学问》,启动了我的生命之路的记录。
  • 2008年:先后创建了《生命论语》、《生命圣经》、《人文资源》博客,都是本博客的支流。
  • 2008年11月10~19日:我与妻儿全家出动,参加了新造教会举办的以色列十日游,名为“追踪耶稣脚步之旅”("In the Footsteps of Jesus")。
  • 2009年:开始接手管理创新合肥分公司,几乎每个月都需要飞往合肥一趟,历时30个月。
  • 2010年8月28日:我和两个儿子一起前往福康宁山YMCA,父子三人同时接受基督教洗礼仪式。其实只需要做过信主祷告就是基督徒了,并不一定要接受洗礼的。但洗礼是一个正式确立基督信仰的仪式,象征着我们与主耶稣同样经过死亡、埋葬、复活的过程,是我们重生的公开宣言。(此次洗礼,可参阅博文《洗礼》)
  • 这时期的阅读兴趣,由于另一次生命之路的转变,添加了圣经、基督信仰类书籍。

Saturday, January 22, 2022

七年生命周期回顾(六)

  第六个七年生命周期有一个重要的转捩点:

六、35~42岁(1996~2003年)

  • 1997年:前往香港上“喜耀生命”初阶课程,生命之流出现了一个转捩点。可以这么概括性的说,以前我走的是西方的理性思考之路,以后我踏上了东方的生命成长之路。这喜耀生命成长之路,我走了十年,可以分为前五年和后五年两个阶段。
  • 1997~2002年:喜耀生命前五年,是学习性情文化之路,经过初阶、进阶、高阶、进升班、少师训练班、少师精进班、少师团等七个班级的学习与锻炼,参与“喜耀生命”当少师的实习,我确立了“人内心深处的真实性情都是向善”的信念。
  • 1998年:开始参与”喜耀生命“在新加坡开办的课程工作,从幕后负责音响的操作,到台前当司仪带动流程,还有下组当少师辅助导师跟进学员,这些都是宝贵的性情教育实践经验。
  • 1998年:卖了蔡厝港房子,买了山景区一间私人公寓幽美林,我和妻子搬进公寓,而父母亲与妹妹则搬到武吉巴督组屋。
  • 1999年:大儿子出世。我从父亲那里知道,儿子属于“邦”字辈,而我和妻子都喜欢金庸武侠小说中的郭靖,原本想取名“邦靖”。当时请教霍韬晦教授,他提议改为“正邦”。我们考虑再三,想到“靖”字有安定、平定之义,最终决定取名“靖邦”。
  • 2001年:小儿子出世。我观察到他出世第二天,就急不及待地尝试抬头张望,当时直觉地认为他的性子较为急躁,因此期望他长大后做事能有恒心毅力,因此决定取名“靖恒”。(两个儿子的取名细节,可参阅我的博文 《给孩子取名字》)
  • 2002年:晋升为”喜耀生命“导师,开始喜耀生命后五年的实践性情教育之路。我陆续当“喜耀生命”七个班级的导师,接触许多不同性格、不同背景、不同学历、不同行业、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学员,一再印证了“人性向善”的普遍性。
  • 这时期,我的阅读兴趣再次随着生命之路的转变,而转向人文类书籍,即文学、历史、哲学三类作品。

七年生命周期回顾(五)

  跟着是第五个七年生命周期:

五、28~35岁(1989~1996年)

  • 1989年10月17日:三藩市发生大地震,里氏震级达6.9级。当时我正在课室上课,突然感觉坚实的地板怎么变软了,正在做波浪式的上下蠕动。同学们意识到发生地震了,于是我们立刻冲出课室,发现屹立课室外的脚车都东歪西倒了。我骑着脚车回到宿舍,房间里的书架也倒下来了,书本撒满地,幸好没有造成什么严重破坏。三藩市离史丹福大学有45公里之遥,但我还是能够感受到震荡之强度,真是百年难得一遇的体验。后来我买了一件T恤,上面印着“我在三藩市大地震中幸存下来”(I Survived the 1989 San Francisco Great Earthquake)字样!(这次大地震的历史,可参阅《San Francisco Earthquake of 1989》)
  • 1990年:美国史丹福大学毕业,获得电脑科学硕士学位。当时安排父母亲到加利福尼亚州出席毕业典礼,接着租车带他们沿着美国西海岸做自驾游,北上至三藩市,南下至圣地亚哥,最后从三藩市机场飞回新加坡,结束了这两年的海外学子生涯。回国后,我继续为公司服务了两年。
  • 1991年:首次投资了SAL这间公司的公开募股(IPO),从此激起了我对股票投资的浓厚兴趣。
  • 1992年:转换工作,加入了创新科技当软件经理。当时还没踏入公司在新加坡的办事处,就直接飞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出席微软开发者大会,也就在抵达三藩市机场时,在美国创新办公的几位新加坡同事来接机,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妻子。
  • 1992年:创新公司在美国NASDAQ上市,两年后跟着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股价曾经几乎高达70新元,成为当年的股王。
  • 1993年:与妹妹联名在蔡厝港买下一间公寓式组屋,首次在名下拥有房屋。
  • 1993年:妻子从美国回到新加坡公司工作,为了与她同步,我在一名牧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信主祷告,开始去教会听牧师传道。
  • 1994年:与妻子共结连理,同一天早上在婚姻注册局登记,中午和傍晚分别设宴款待朋友和亲戚。
  • 1995年:以父母名义在武吉巴督买了一间三房式组屋,我和妻子搬去过我们的二人世界,留下父母亲和妹妹住在蔡厝港房子。
  • 在特许和创新这两段工作时期,我进一步扩大阅读范畴,一方面是因工作需要而阅读的电脑及管理书籍,另一方面则是为学习玩股票而阅读的投资书籍,以及痴想成功而阅读的激励书籍。

七年生命周期回顾(四)

  来到了第四个七年生命周期:

四、21~28岁(1982~1989年)

  • 在服兵役期间,政府宣布了延迟退休年龄,父亲得以多工作几年,于是他要我继续上大学深造,再加上我申请到中华总商会的奖学金,因此决定报读大学。
  • 1983年:以新加坡理工学院毕业生身份,直接进入南洋理工学院(后来升级为南洋理工大学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电机电子工程系第二年。
  • 1985年:根据南大课程需要,在惠普公司(Hewlett Packard)当六个月的实习生,这是当时南大独特之处,着重于理论与实践并存的教育理念。
  • 1985~1986年:连续两年获得惠普奖学金(Hewlett Packard Scholarship),并以第二年考试的优异成绩得到惠普卓越表现奖(Hewlett Packard Prize)。
  • 1986年:南洋理工大学毕业,获得一等荣誉学士学位(Bachelor Degree with First Class Honour),并以优异成绩得到新加坡工程师学会金牌奖(Institution of Engineers Singapore Gold Medal)。
  • 1986年:加入特许电子工业(Chartered Electronics Industries)当电子工程师,承担起家庭开支。
  • 工作之余,参加了当时政府为单身大学生牵线的社交发展单位(Social Development Unit,缩写为SDU),旨在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认识多一些异性朋友,并上了一些带点艺术性的趣味课程,如建筑、室内设计等。
  • 1988年:获得新加坡科技海外研究生奖学金(Singapore Technologies Overseas Graduate Scholarship),前往美国史丹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攻读电脑科学硕士学位(Master Degree in Computer Science)。
  • 在美国读书的这一段日子,常常和一班新加坡同学到其中一对夫妇的宿舍里共进晚餐。这班同学不乏基督徒,因此常听到他们分享圣经的体会,让我这身处异乡的游子有一种家庭的温暖感觉,对这对夫妇和蔼可亲的人品留下深刻的印象,消减了一些对基督教的反感。
  • 之所以会对基督教反感,是因为我从小理性能力比较强,擅长数理学科,爱屋及乌,因此喜爱读数学家、科学家的传记,对他们即佩服又尊敬,把他们当成模范人物。当我读到中古时期一些科学家为维护科学真理而受到教会的迫害时,总是义愤填膺,恨不得时光倒流,让我回去解救他们,因此对基督教产生反感。
  • 在美国较长时间的生活下,我真正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和欣赏西洋音乐。

Friday, January 21, 2022

七年生命周期回顾(三)

  接下来是第三个七年生命周期:

三、14~21岁(1975~1982年)

  • 1976年:我升上了中三,到了需要选修文科、理科、工科的时候。当时以职业出路为考量,选修了工科,因为觉得有一门技艺,就算无法升上大学,还是能找到一份工作的。而且我还选了电工,原因是能在冷气房工作,不像金工、木工那么辛苦,真是典型的好逸恶劳心态。
  • 中学后期,我开始阅读一些关于趣味数学和数学家传记之类的书籍,对数学家的钦佩,致使我兴起了相当一名出色数学家的理想。这种爱好进一步扩展到阅读物理学、天文学等科学普及作品,欣赏宇宙之大至浩瀚无垠,惊叹量子之小至不可测量,然而人却能对此广阔的知识有所掌握,不禁赞叹人自身的无限思维。
  • 1977年:华义中学毕业,剑桥O水准考试成绩不错,除了英文拿A2和英文口试及格之外,其他6个科目都拿到A1。如果没有搞错,我好像是当年华义中学的状元哦!(趁机炫耀一下,一笑)
  • 当年剑桥O水准考试成绩名单会在报章上刊登,本来还想找出自己的成绩是否登在报章上,结果搜到海峡时报在1977年2月13日刊登了一篇报道,教育部宣布将停止在报章上刊登剑桥考试成绩了。
  • 1978年:考虑到父亲多几年就到退休年龄,心想早日完成学业出来工作,让父亲卸下家庭担子,所以选择报读新加坡理工学院(Singapore Polytechnic),攻读电机电子工程系。
  • 工院的教学、讲义、课本等都纯粹是以英文为媒介,对我这个华校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当年是随身带着英汉双解字典,讲义密密麻麻地标注着中文翻译,好不容易熬过了痛苦的第一年,总算渐渐踏上轨道,能够掌握工程语言,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 凭借着坚实的数理根底和刻苦学习,我在工院取得了相当卓越的成绩,依然得到中华总商会的奖学金资助。
  • 1980年:举家搬去金文泰四巷的三房式组屋,这是父亲以公积金与现金存款买下来的,受益于当初60年代新加坡政府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的成果。(新加坡的建屋历史,可参阅《夏磊:新加坡如何实现居者有其屋》)
  • 1981年:工院毕业,获得电子与通讯工程技术员文凭,随即征召入伍,在新加坡海军开始两年半的国民服役。入伍前特地找朋友教我游泳,那是我第一次在游泳池中体会到入水时身体承受水压的感觉,不由自主地升起了一股压迫感,还有害怕可能会溺水的恐惧感。
  • 我还记得服兵役时的月薪是90元,除了少许生活费用和给父母的家用之外,居然还能存到钱,真正做到自给自足。
  • 随着学业告一段落,我有更多的闲暇时刻阅读课外读物了,除了已经接触的象棋、数学、科普作品,我也阅读一些消闲作品,如小说、历史等类书籍,此时纯粹是为兴趣读书,并且具有疏解压力的功能,不亦乐乎。

Thursday, January 20, 2022

七年生命周期回顾(二)

  紧接着是第二个七年生命周期,我进入了小学时期:

二、7~14岁(1968~1975年)

  • 1968~1973年:在成保小学度过六年的小学生涯,接受正规的小学教育,科目包括语文(中英文)、科学(数理)、德育(好公民)、体育等。
  • 我读书是趴在桌子上做功课的,由于光线不足,再加上没有注意坐姿,保护视力,在小学时期就带上近视眼镜,当时还觉得读书人就是应该带眼镜的(一笑)。
  • 我从小就喜欢阅读,小学时期读的是漫画,当时看过黄玉郎画的《小流氓》(后来改名为《龙虎门》),所谓“仗义每多屠狗辈”,对漫画中的主角那种行侠仗义、锄强扶弱的行径十分崇拜,甚至花时间把漫画封面的人物模仿描绘出来。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有趣,也看到自己从小就有一股正义感,对不合理的事物非常反感。
  • 1974年:升上华义政府华文中学,这是一所华校,除了英文科目以英文为教学与书写媒介之外,其他科目都是用华文教和写的,就连剑桥O水准考试也是如此。
  • 从小学到中学,我都发现自己擅长数理科目,尤其欣赏数学带给我的美感,特别是证明题写下 QED(拉丁短句“quod erat demonstrandum”的缩写,用于数学证明结尾处来表示证明完毕)时的乐趣,很有满足感和成就感。
  • 我的中文、英文科目成绩还可以,但历史、地理科目则完全是靠死背强记过关的。
  • 课外活动我参加了象棋学会,这又是一项理智型的活动,我乐于运筹帷幄、排兵布阵、破解残局,尤其赞叹残局制胜之巧思。当年还和学会同仁参加了校际比赛,得过奖项。
  • 我的中学学业成绩还相当优秀,因此获得了中华总商会奖学金的资助,减轻了父亲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