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18, 2008

天意?巧合?

  今早收到惠晶一则简讯:

  1月25日,雪灾=天灾
  3月14日,藏独=人祸
  5月12日,地震=地灾

  1+2+5=08
  3+1+4=08
  5+1+2=08

  08年08月08日奥运会
  巧合?天意?地震发生当天正好是距08年08月08日奥运会日子88天!

  诗人李白在唐朝仿佛已预知今年奥运与地震:

  北暮苍山兰舟四
  京无落霞缀清川
  奥年叶落缘分地
  运水微漾人却震

  前四个字——北京奥运
  后四个字——四川地震!


  这简讯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于是上网搜索,发现这内容已经在网上流传数日。

  314藏独暴动、512四川地震,都是明确的日期,但125中国雪灾,却不是那么明确。我一月底去中国公干,1月28日抵达北京,出席当晚北京分公司的年会。我原定于1月30日飞往合肥分公司,但因为听到雪灾的消息,合肥也连降大雪,于是临时取消行程。

  为了确定雪灾开始的日期,我上网搜索,在《联合早报网》找到《中国雪灾专题报道集》(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others/snow.shtml),1月26日报道“贵州发生凝冻灾害”,1月27日报道“中国普降大雨雪”。所谓凝冻,是飘下的细雨因摄氏零下的温度而凝结成冰,尚不能称之为下雪,125作为雪灾开始的日期稍嫌勉强。

  512四川地震距离808北京奥运的确是88天,真亏原创者心思如此细腻!

  至于李白的预言诗,则纯属伪作,之前还出现过两个版本:

  日暮苍山兰舟小,
  本无落霞缀清泉。
  去年叶落缘分定,
  死水微漾人却亡。

  法暮苍山兰舟家,
  国无落霞缀清乐。
  去年叶落缘分福,
  死水微漾人却亡。

  这首诗的“日本版”出自网络武侠小说:燕随心《侠客梦》第一百零一章“日暮苍山兰舟小(1)”(http://www.45shu.com/html/13877/662638.html)。原诗最后一个字是“忘”,而非“亡”。

  这首诗的三个版本都没有押韵,而“法国版”和“北京版”的语句都不很通畅,怎么可能是出自李白之手呢?这不是玷污了李白诗仙之名吗?

  如果这只是一种文字游戏之作,倒可一笑置之。但令我觉得不安的,是“日本版”和“法国版”诗中所呈现的那种攻击性、报复性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这绝非“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之道。

  天意?巧合?……还是……人为?

Friday, May 16, 2008

故宫(六)

养心殿


  从宁寿宫区外往西走,经过乾清门到后三宫的西边,那里也有一条长街。沿着长街往北走,穿过左边的第一扇门,就会看到养心门,养心殿就在养心门内。


  养心殿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建成。在偌大的紫禁城内,养心殿的地位仅次于前三殿和后三宫,因为自清雍正年间开始,这里一直是皇帝的寝宫和日常理政之所。主体建筑呈“工”字形布局,前殿训政,后殿寝息,两殿通过穿堂相连。此外,这里还有后妃侍寝的附属建筑,有完备的御膳房、御茶房等服务设施,可谓朝寝兼备。

  “养心”出自《孟子•尽心下》:“养心莫善于寡欲”,意即修养心性的最好方法是减少各种欲望,以示皇帝专心治国之志。


  养心殿正殿明间、东暖阁、西暖阁3大间。明间是引见官员的场所,正中设宝座,座前置御案,后设屏风,上方悬挂雍正御笔“中正仁和”匾,意即皇帝应当中庸正直,仁爱和谐,这是雍正对自身行为准则的高要求。


  西暖阁被分隔成数间,其中一间是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之处,墙上悬挂雍正御笔“勤政亲贤”匾,意即勤于政事,亲近贤能,体现了雍正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西暖阁内还有一间“三希堂”,是乾隆设置的书房,由内外两间小阁组成,每间面积只有4平方米,但室内装修却十分精致典雅。乾隆曾在此收藏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并对这三件稀世墨宝情有独钟,故亲笔题写“三希堂”匾额,悬挂于外间东墙。匾额两旁还有一幅对联:“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


  东暖阁内,面西设置了前后两重宝座,中有黄色纱帘相隔,是晚清慈安、慈禧两太后垂帘听政的场所。因为同治、光绪两位皇帝都是幼年登基,小皇帝召见大臣时,就坐在前面的宝座上,两太后则坐在后面。大臣跪在皇帝面前奏事,太后于帘后定夺。

  养心殿后殿为皇帝寝宫,东西两侧各有皇后、皇妃侍寝的宫室,东为“体顺堂”,西为“燕禧堂”。同治幼年两太后垂帘听政时,为了照顾小皇帝的生活,东太后慈安住体顺堂,西太后慈禧住燕禧堂,东、西太后的称呼即源于此。

体顺堂前陈放一巨大水晶石

西六宫

  养心殿以北,就是西六宫:永寿宫、太极殿、翊坤宫、长春宫、储秀宫、咸福宫。西六宫的布局与东六宫相似,也是呈方格状、纵横通道相隔、两宫并排,北有储秀宫、咸福宫,中有翊坤宫、长春宫,南有永寿宫、太极殿。

永寿宫

永寿宫展示品:清代皇帝后妃服装

太极殿

长春宫

翊坤宫

储秀宫

储秀宫展示品:1919年聘用英国人庄士敦为溥仪师傅的合同

储秀宫展示品:麻将

咸福宫

咸福宫展示品:慈禧朝服像

  来到这里,我的数码相机已经没电了。观赏完咸福宫内其他展示品,天色不早,我也觉得有点累,于是决定不回去宁寿宫区,而是从咸福宫走到御花园,然后从紫禁城北门神武门出宫去,结束了这一趟故宫之旅。

珍惜生命感受爱

  这几天不管是《联合早报》或是《海峡时报》,头版都是关于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在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7.8级大地震的图片和报道,报章内页还有更多更详尽的内容。这次大地震伤亡惨重,死亡人数已达19500余人(截至15日下午4时人民网报道),最终遇难人数估计高达5万人以上。

我本身也经历过地震,那是发生于1989年10月17日美国三藩市湾区的7.1级大地震(http://www.sfmuseum.net/alm/quakes3.html#1989)。那时我在史丹福大学修读电脑硕士学位,地震发生时我正在上课,忽然间感到地上在猛烈摇晃,那是一种很奇异的感受,难以想象地板可以变得那么柔软,心好象吊在半空似,没有踏实感。当时我愣在那儿,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一直到有同学喊“地震啊!”,我才回过神,然后跟着教授和同学们冲出课室。

一出课室,就看到外面停放的脚车都东歪西倒。我找到自己的脚车就踩回宿舍,一路上看到有一些建筑物的墙壁破裂,地上有或多或少的碎片。回到自己的房间,看到书櫥已经倒下来,櫥中的书本掉到满地都是。

当然我在这地震经历中所受的丁点惊吓,是远远比不上四川地震的灾民所承受的。从报章上的图片中,可以看到当地建筑物的破坏程度,更触目惊心的是那一具具尸体,尤其是那些可爱的小朋友们,还有那些抱住孩子尸体号啕大哭的家长,这真是一部令人伤感的人间惨剧啊!

但黑暗中还是有光明的。拯救人员的全力以赴和不舍不弃、获救的孩子和亲人紧紧拥抱的场面、当地人民的积极输血、各地人民和海外华人的踊跃捐款、各国政府纷纷伸出援手,都令人感动。

令我慨叹的是,为什么国与国之间要等到发生如此严重灾难时才能同心一致呢?为什么在无灾无难的时刻却有两岸关系、藏独纷争、奥运风波等诸多冲突呢?难道人类的和谐要靠天灾人祸的发生来建立吗?

昨天早上,我在1003电台听到一段时事探讨,正是对四川大地震的讨论,我很欣赏黄文鸿提出的反省:“珍惜生命感受爱”[1]。的确,天灾的降临是人无法控制的,但我们无须杞人忧天,而是应当把握当下珍惜生命,积极感受爱的真谛。

[1] 文鸿引用了1003电台呈献、Mr. Bean赞助的“东京铁塔之老妈和我”广播剧的标语。这部30集广播剧的mp3录音可在Mr. Bean网站http://mrbean.com.sg/member/home.asp下载。另外,《东京铁塔》的电影预告片可在YouTube网http://www.youtube.com/watch?v=NhrXyPeSlDU观看。

Thursday, May 15, 2008

故宫(五)

东六宫


  从御花园西南角的出口往南走,就到了一条南北向长街。这条长街的西边,是之前游览过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而东边则有6座相对独立的院落,称为东六宫:景仁宫、延禧宫、承乾宫、永和宫、钟粹宫、景阳宫。在明代,这里是妃嫔们的生活区域;到了清代,则后妃均可居住。


  东六宫的每座宫院,均呈深广各50米的方格状,院落之间以纵横通道相隔,高墙深院,门户严谨。一般来说,只有皇后、贵妃才有独立的宫院,地位较低的妃嫔只能多人合住一个院落。

  东六宫的布局是两宫并排,北有钟粹宫、景阳宫,中有承乾宫、永和宫,南有景仁宫、延禧宫。我游览东六宫的路线是由北往南走,应该是先到钟粹宫、景阳宫,但我不得其门而入,大概是没开放给游客游览。

承乾宫

永和宫

永和宫内一间寝室

景仁宫


  东六宫中,以延禧宫院内的一座名为“水晶宫”的西洋式建筑遗迹最为特殊。原来,延禧宫曾屡遭雷击,最后在道光年间被完全焚毁。根据堪舆家的说法,这里地处八卦“艮”位,不宜修建宫室。到了宣统元年(1909年),朝廷决定“以水克火”,在此兴建一座“水殿”。它地上2层,地下1层,四角各有一亭。主体以钢铁铸成,墙壁和地面嵌以玻璃,玻璃夹层中储水,水中养鱼。置身其中,四望空明,犹如一座晶莹的水晶殿堂。

  岂料工程刚刚进行一半,清朝便在革命风暴中覆亡,于是留下了一处仅见雏形的钢铁建筑遗迹。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又在这片旧址上建造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周皆为铁铸门窗的二层楼式文物库房。为了保持紫禁城宫殿的整体风格,这座库房又采用了上覆黄色琉璃瓦的宫殿式屋顶。

  东六宫以南还有斋宫、毓庆宫、奉先殿,不过我没找到入口,估计也是没开放给游客游览。

宁寿宫区

  从奉先殿南往北走,就到了宁寿宫区,这是包括宁寿宫在内的建筑组群的总称,坐落在紫禁城东北部。明代曾是太皇太后、皇太后、太妃居住的宫殿,清代乾隆在此修建了一组规划整齐、机构严密的太上皇宫殿,作为自己退位后的养老之所。整组建筑仿中轴线上的前三殿和后三宫而建,前半部是接受群臣朝拜的“前朝”——皇极殿和宁寿宫,后半部则是太上皇及其眷属生活的“内庭”——养性殿、乐寿堂和颐和轩,建筑形式如同一座微缩的紫禁城。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职务”属于终身制,太上皇或后世追封,或无奈退位。乾隆十分敬重其皇祖康熙,于是在即位不久便许下诺言:自己在位时间不能超过康熙的61年之数,如果能够享有高寿,那么执政60年时便禅位于新皇。乾隆果然不食前言,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让位于其子嘉庆。不过,他却在“归政仍训政”的名义下,继续在养心殿居住并掌控皇权,直到85岁崩逝为止,始终没有住过宁寿宫。

  宁寿宫区内景点除了几座宫殿外,还有九龙壁、珍妃井、宁寿宫花园、禊赏亭、珍宝馆等。游览宁寿宫区是需要另购参观卷的,我考虑到紫禁城内还有其他景点要观看,打算看完其他景点后才决定是否回来宁寿宫区,后来由于时间不早和脚力不支,就没有回来这里了。

Wednesday, May 14, 2008

故宫(四)

御花园

  坤宁宫后面有坤宁门,穿过坤宁门就来到御花园了。御花园于明永啦十八年(1420年)建成,清略有改建,现存多为明嘉靖、万历朝建筑。明代称之为宫后苑,清代始名御花园。东西宽130米,南北长90米,占地近12000平方米,是紫禁城内年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宫廷园林。御花园内嘉木葱茏,奇石罗布,是明清两代皇帝、后妃玩赏游乐的御苑。










Tuesday, May 13, 2008

故宫(三)

乾清门


  乾清门是内廷的正门,清朝皇帝日常早朝就在乾清门进行,称为“御门听政”。时间一般从早晨六七点开始,届时皇帝坐在临时安设在门厅中央的宝座上,座后置屏风,座前摆黄案,案前再铺大臣跪奏时使用的毡垫。清朝皇帝以康熙听政最勤,许多军国大事都是在这个时候决定的。


  仔细看乾清门的匾额,会发现在“乾清门”三个字右边有一直行的奇形文字,那是乾清门的满文。在清朝,紫禁城各殿宇的匾额都采用满汉文合璧的形式。但是,如果回去仔细看中和殿和保和殿的照片,就会发现其匾额只有汉文,没有满文。事实上,整个前朝的宫殿、门楼匾额,都是只有汉文,没有满文的。这是因为1912年清帝退位后,逊清皇室仍占据紫禁城的内廷部分,前朝则被收归中华民国政府管理。1915年,时任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准备恢复帝制,建立“中华帝国”,于是下令将前朝所有匾额上的满文全部去掉。这些汉文匾额,正是袁世凯窃国称帝的见证。

乾清宫


  乾清门内,就是乾清宫,是后三宫的第一座宫殿。乾清宫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建。明至清康熙年间,此宫是皇帝居住并处理政务的寝宫。雍正即位后,将寝宫移至养心殿,这里就成为举行内廷典礼活动和引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臣的场所。另外,清代皇帝无论死于何处,灵柩都要运回乾清宫停放27天,以示“寿终正寝”。

  “乾”是《易经》中的卦名:乾为天、为阳、为父。将皇帝寝宫命名为乾清,意即皇帝之心应如上天之清澈明亮。


  乾清宫内,宝座上方悬挂顺治御笔“正大光明”匾。一看到这正大光明匾,马上想到雍正窜改康熙遗诏继位的民间传说。据说,康熙生前最喜欢皇十四子胤祯,他曾写遗诏“传位十四子”,秘密放在正大光明匾后。皇四子胤禛私将遗诏从正大光明匾取出,将“传位十四子”窜改为“传位于四子”,因此胤禛继位,年号雍正。

  雍正窜改遗诏之说纯属民间传说,其中疑点重重:

  第一、“传位于四子”的“于”字按当时的写法应写为“於”;整句话即为“传位於四子”或“传位於十四子”,为此,便不会有改“十”为“于”的可能性。

  第二、皇帝对皇子的称呼一般都在序数前加上“皇”字,传位诏书这样正式的官方文书更不会例外,所以诏书应为“传位皇四子”或“传位皇十四子”,假如是后一种,改“十”为“于”根本就讲不通。

  第三、皇帝传位的正式说法应该是立储,皇帝驾崩后,储君继位,不管是先期立储还是临终前立储,撰写诏书时皇帝还都在世,所以不可能写成传位给谁,而应写作立谁为太子。那么如果康熙写的是“立皇十四子为太子”的话,无论如何也改不成“四子”的。

  第四、在清代,皇帝发布的官方文书都是满汉文合壁,也就是既有汉字又有满文。汉字“十四“可以改作“于四”,满文又将如何改法呢?

  其实,清朝皇帝秘密建储的制度,还是雍正建立的。雍正鉴于自己争夺皇位时骨肉相煎的惨痛教训,就采用了秘密建储的办法:皇帝生前不公开立皇太子,而是秘密写出所选皇位继承人的文书,一式两份,一份保存在自己身边,一份封在被称为“建储匣”的盒子里,放在“正大光明”匾背后。皇帝死后,由顾命大臣共同取下“建储匣”,与皇帝身边的一份对照检证,经核实后才宣布皇位继承人。

  “正大光明”这四字出自《易经》:“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也。”(《易经•大壮•彖辞》),“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易经•履•彖辞》),意即天子必须效法天地,刚直中正,居于皇帝的位子而无愧疚,才是正大光明之道。

交泰殿


  从乾清宫往北走,就到了交泰殿,后三宫的中殿,是一座正方形鎏金圆顶宫殿。交泰殿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清嘉庆时重建。清代皇后于千秋(皇后生日)、元旦、冬至三大节日在此接受嫔妃、皇子等人的朝贺。

  “交泰”出自《易经•泰卦•象辞》:“天地交泰”,表示交泰殿处于乾清宫(天)、坤宁宫(地)之间。


  交泰殿内,宝座上方悬挂康熙御笔“无为”匾。“无为”出自《老子》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旨在体现老子以身言教、无为而治的为政理念。宝座后面有一屏风,上书乾隆御制《交泰殿铭》。

  宝座后面及左右两侧,还摆放25个明黄色宝匣,里面安放25方宝玺。清朝早期印玺的运用非常混乱,一般不管什么文件上都胡乱盖印,没有章法。乾隆有荐于此,下令内务府大臣到大内库房中,挑选25方上等的印玺加以重刻,这就是所谓的“二十五宝”。

坤宁宫


  交泰殿以北,就是坤宁宫,是后三宫的最后一座宫殿。坤宁宫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在明代一直作为皇后的寝宫。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按盛京(今沈阳)皇宫清宁宫的格局进行改建,将其一分为二:西侧4间改为萨满教的祭祀神堂,东侧2间留作皇帝大婚的洞房。清嘉庆三年(1798年)大修。

  “坤”也是《易经》中的卦名:坤为地、为阴、为母。将皇后寝宫命名为坤宁,意即皇后之心应如大地之安宁祥和。乾清与坤宁合起来,就有天清地宁,江山永固之寓意了。

Monday, May 12, 2008

故宫(二)

军机处


  在保和殿后有一小型广场,这是前朝与内廷的分界地段,因地处乾清门前,故称乾清门广场。我信步走到乾清门广场西北部,无意间在一矮房的柱子上看到写着“军机处”的牌子,让我想起在一些清朝连续剧中有提过军机处,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军机处”牌子上有如是说明:清雍正七年(1729年)用兵西北,为及时处理军报,特设军机房,清乾隆即位后,改称总理处,三年(1738年)始名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无定额,均为兼职。军机大臣由皇帝亲信的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兼任。……军机处职能原为承命拟旨,参与军务,后逐渐演变为全国政令的策源地和行政中心,其地位远远高于作为国家行政中枢的内阁。宣统三年(1911年)4月,“责任内阁”成立后撤消。

  试想从雍正到宣统,经历了八个皇帝,这一百八十余年的军务与政务,就在这里处理。在清朝历史中,这毫不起眼的小矮房,可说是占了举足轻重的一席之地啊。

  现在,军机处被用来展示一些文献。我隔着玻璃拍了一些照片,由于玻璃反光,拍出来的效果不是太理想,在这里选了一些,通过这些照片一窥清朝的历史片段:

清部分军机大臣像
从左到右:张之洞、荣禄、恭亲王奕訢

《八旗通志》
记述清代八旗规制的史书

《西域同文志》
用满、汉、蒙、藏、托忒文及维吾尔6种文字记载北方少数民族历史、地理的辞书

《大清一统志》
清代官修全国地理总志

雍正帝关于西北军务事的朱笔谕旨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军机大臣尊旨传谕苏杭织造如期解运伊黎等处所需贸易绸缎的上谕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兵部关于办理军机档案处供事官员品级事的咨文

道光四年(1823年)达赖喇嘛给清帝的奏书

道光二十年(1837年)英国驻清政府领事为占领香港一事致两广总督的照会

同治十三年(1874年)关于恭亲王奕訢降为郡王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的朱笔谕旨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两广总督关于黄岗革命党起义事致军机处请代奏电文

宣统三年(1911年)关于在京组织医队办理救济事致袁世凯的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