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11, 2008

故宫(一)

2008年2月23日

  今年二月去北京与合肥公干,由于行程跨过周末,难得在北京有一天的闲暇时间,于是我决定去故宫一游。

故宫[1]

故宫卫星鸟瞰图(Google Earth)[2]

  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始建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至今已有超过600年的历史。古时候,人们认为紫微星(即北斗星)位居中天,众星环绕,为天帝所居之所,故称“紫宫”。皇帝自称天子,是天帝的儿子、人间的主宰,所以也用紫微星垣来比喻自己的居处。明清皇宫就是取“紫微正中”的意思,建在北京城的中心。又由于这里戒备森严,是不可随意逾越的禁地,所以得名“紫禁城”。

  故宫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周长3420米,占地72万多平方米,现存宫殿建筑8700多间,共有4座城门:午门、神武门雄踞南北,东华门、西华门分列东西。规模之大、计划之周和构造之精,都是建筑史上的奇迹,堪称集中华5000年文明之大成。

天安门


  未到紫禁城之前,首先会经过天安门。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包括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4重城垣。外城、内城的正门分别是永定门和正阳门,而天安门则是皇城的正门。

  天安门正中挂着大家熟悉的毛泽东画像,画像两侧分别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两幅标语。据说这画像和两幅标语是在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之前挂上去,只是当时右边的标语是“中央人民政府万岁”。开国大典之后,政协会议会场布置科科长钟灵向周恩来请示是否要撤掉标语,周恩来决定保留标语,只是把右边的标语改成现在所看到的。

  现在重新体会这两幅标语:“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包含了毛泽东当时所宣称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民族自强精神;“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则蕴涵了当今胡锦涛、温家宝所提出的“和平崛起、和谐世界”的国际和谐精神。当然,当初周恩来修改这幅标语时,不可能预知胡锦涛、温家宝会提出的理念;然而,这本来就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具体的字句不可能预知,但其中所蕴涵的精神却是贯通的。

明清红夷炮


  穿过天安门往紫禁城走去,可以看到一批中国历史博物馆收集的十余门明清红夷炮。根据展示说明,红夷炮源于欧洲,因最早由荷兰(明清称荷兰人为红夷)传入而得名,后成为所有欧制和明清仿制的此型火炮的通称。清朝因恶“夷”,改名红衣炮。由于红夷炮在当时实战中所显示的巨大威力,很快被大量仿制,取代了中国传统的火炮,作为最主要的重型火器,从明末一直沿用至19世纪中期。

  有趣的是,这些火炮有些是有名字的,其中有现存最早的清代红衣炮“神威大将军”、代表了清代铸炮最高水平的“武成永固大将军”等铜炮,这些名字都是威风凛凛的,非常有气势。

午门


  继续往北走,就到了午门。在这个建筑平面呈凹形的午门左侧,就是故宫博物院购票处的所在地,我在这里购买参观卷,票价是人民币40元,也租用了自动讲解器,租金是人民币10元。这自动讲解器就犹如随身导游,当它感应到我来到一些景点时,就会自动讲解该景点的资料。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称午门。

  一提起午门,大家可能会想到“推出午门斩首”这句话,眼前这午门是否就是那斩首之处呢?其实“午门斩首”是根据野史小说衍生而来,历史上并无此事,但却有相关的“廷杖”刑罚在此执行。

  廷杖是明代独有的惩处大臣的一种刑罚,当臣子触犯皇帝时,就会被绑赴午门之外,由锦衣卫用棍杖严刑拷打。据统计,明代在午门外共责打大臣500多人次,其中约有1/10的人毙命杖下。

太和门


  午门之内,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有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分别为前朝和内廷的核心建筑。

  走进午门,首先看到的是前三殿的正门:太和门。在午门与太和门之间,有一片宽阔的矩形广场:太和门广场。

  在太和门广场范围内有一条护城河,这条河的河水源自京西玉泉山,西方属金,“金生丽水”,因此得名“金水河”。为了与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河区分开来,又称其为“内金水河”。

  内金水河上横跨5座汉白玉石桥,这就是著名的“内金水桥”。5座桥中,正中的主桥最长、最宽,而且处在御道上,是皇帝专用的御路桥。当然,今天任何游人都能走过去,我走在桥上,也不觉得有什么希奇了。

  根据资料介绍,内金水河和桥如同一张拉开的弓,而中轴线则像即将射出的箭。我游览时还未阅读资料,没留意到这河、桥和御道构成的弓箭图布局,现在从卫星鸟瞰图上就可以清楚看到了,真是设计精巧,很有心思。

太和殿


  太和门左右两侧还有贞度、昭德2座辅门,我从贞度门走进去,就看到太和殿,只可惜太和殿正在装修,只能从远处拍个远景,不能就近参观。

  从资料上得知,太和殿在明代称奉天殿、皇极殿,清代改称太和殿,而在民间则俗称金銮殿,它是明清两代皇帝的政治活动中心。

中和殿


  太和殿以北,就是中和殿,为前三殿的中殿。与太和殿相比,中和殿小得多,建筑形式也很不同,采用的是正方形亭式造型。

  中和殿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华盖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中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名中和殿。“中和”出自《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即凡事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保持和谐,天地万物就能兴旺发达。


  中和殿内,宝座居中,其上方悬挂有乾隆御笔“允执厥中”匾。这四字出自《尚书•虞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是舜告诫禹的话,表明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只有自己精审纯一,精诚恳切的秉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

保和殿


  绕过中和殿往北走,就到了保和殿。保和殿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谨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 年)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名保和殿。“保和”出自《易经•乾卦•彖辞》:“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意即天道的变化,在于万物各自端正其精神生命(性)与物质生命(命),如此保有、契合天地万物间的最大和谐,才是正道。


  保和殿内,宝座上方悬挂有乾隆御笔“皇建有极”匾。这四字出自《尚书•周书•洪范》,乃“洪范”九畴之五:“皇极:皇建其有极”。据说大禹治洪水时,上天赐给他《洛书》(传说中出于洛水神龟上的图象),上刻有洪范九畴,后来周武王伐纣后访问箕子,又由箕子传给武王。洪范九畴是治理天下的九类法典,其中第五条目是“皇极”,意即由天子来制定建立中正的天下最高准则。

[1]许多关于故宫的资料,出自故宫博物院编的《带你游故宫》一书。
[2]转载自网上文章《故宫的匾额》(http://flyboy.blogdriver.com/flyboy/1046634.html),除了故宫卫星鸟瞰图之外,该文章尚收集了故宫著名大殿上由皇帝御笔亲题的匾额,值得参考。

2 comments:

貽德 said...

这“旅游札记”也许不久可独自成为新的博客成员了!加油!

天安门的照片,云朵与天安门交接,似乎是从门顶发出微微的光芒。冬天时刻,青天与薄薄的云层,看起来总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

陈春辉 Tan Choong Hwee said...

  写旅游札记也是从你的博客中得到灵感的。一直很享受阅读你的旅游文章,图文并茂,情景具备;我这篇文章是第一次尝试加入照片,内容偏重于知识性,许多资料是事后从阅读和搜索而来,而当场的心情写照则着墨不多。

  写完故宫,接下来打算写宏村、黄山、惠州西湖,但暂时不打算转成另一独立博客。其实我想写的题材很多,但墨水有限,无法落笔成章,难以兼顾太多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