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23, 2007

《论语》中的仁道(十一)

《论语·里仁》原文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

孔子说:人犯的过失,各有其不同的类型。懂得观察人的过失,就是懂得仁道了。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注释

党,类也。

  解释党,指类别、类型。

程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类。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

  程子:程颐(1033-1107年),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宋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人。与兄程颢为世人合称二程,程颐为小程,北宋五子之一,程朱学派的开创者。著有《伊川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均收入《二程全书》。

  引用程子的话,解释人犯的过失,各有其不同的类型。君子时常犯过失于厚实,小人时常犯过失于薄情;君子过分溺爱放纵,小人过分忍辱待发。

尹氏曰:“于此观之,则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尹氏:尹焞(1061-1132年),字彦明,一字德充,宋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少师事程颐,北宋靖康初召至京师,不欲留,赐号和靖处士。南宋绍兴期间,召为崇政殿说书,历任秘书少监、太常少卿、权礼部侍郎兼侍讲。著有《论语解》十卷、《孟子解》十四卷等。

  引用尹氏的话,解释从人所犯的过失中观察,则可以知道这个人是仁或是不仁。

吴氏曰:“后汉吴祐谓:‘掾以亲故,受污辱之名,所谓观过知仁’是也。”

  吴氏:吴棫(1100-1154年),字才老,宋建安(今福建建瓯)人,音韵训诂学家。北宋宣和进士,官泉州通判。著有《韵补》、《诗补音》、《学字补韵》、《楚词释音》等。

  吴祐:字季英,东汉陈留长垣(今河南长垣县)人。掾:古代对官府中辅佐官吏的通称。

  吴氏引用典故说明“观过知仁”,这典故出自范晔《后汉书·卷六十四·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相关原文如下:

  啬夫孙性私贼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归伏罪。性惭惧,诣阁持衣自首。祐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祐曰:“掾以亲故,受污秽之名,所谓‘观过斯知人矣’。”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

  这故事讲一个叫孙性的人私下骗取金钱,买衣服给他父亲,父亲得知而发怒说:“有吴祐这样的好官,你为何还忍心欺诈他人!”于是催促他去承认罪状。孙性感到惭愧恐惧,拿了衣服来到吴祐官府自首。吴祐撤退左右问他缘故,孙性具情述说父亲的话。吴祐说:“你因为孝敬父亲的缘故,承受污秽的名声,这就是所谓的‘观察其过失而知道其人了’。”吴祐叫孙性回去向他的父亲谢罪,还把衣服遗弃了。

愚按:此亦但言人虽有过,犹可即此而知其厚薄,非谓必俟其有过,而后贤否可知也。

  愚:朱熹自称。俟:等待。

  朱熹认为,这也只是说人虽然有过失,还可以从过失中知道他的仁德厚薄,并非说必须等待他有过失,然后可以知道他是否贤良。

程树德《论语集释》注释

松阳讲义:学者读这章书,要知修己与观人不同。若论修己,则过是不可一毫有的。若有一毫过当处,虽出于慈祥恺恻,然非中正之道,亦是吾见识未到处,是吾检点未到处,皆是学问病痛,必须如芒刺在背,负罪引慝,省察克治,必去之而后已。所以夫子平日说“过则勿惮改”,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而于欲寡其过之伯玉、不贰过之颜子,则叹赏之,何尝肯教人自恕?若论观人,则不如此。瑕瑜自不相掩,虽视以观由察安,考之之法极严,而待之之心甚恕。其党未分之前,可以过决之。其党既分之后,可以过谅之。若只论其过不过,不论其仁不仁,使君子与小人同弃,此非圣贤观人之道也。

  松阳讲义:清陆陇其著作。陆陇其(1630—1693年),初名龙其,后改陇其,字稼书,清浙江平湖人。清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历官嘉定(今属上海)、灵寿(今属河北)知县及四川道试监察御史,为官清正廉洁,多有政绩。清雍正二年(1724年)从祀文庙,谥清献。著有《问学录》、《读朱随笔》、《松阳钞存》、《松阳讲义》、《三鱼堂文集》等,后人将其著作汇集编为《陆子全书》。

  陆陇其认为修己以严,观人以恕。因此对待自己的过失,要严加省察克制,改过迁善;然而对待他人的过失,虽然也要严加省察,分辨其过失的类型,但是却要体谅宽恕他。如果只是论定他人的过失,而不论他人的仁德,那就会把君子和小人等同摒弃,这不是圣贤观察人的道理。

总结

  这章句中的“仁”有以下的意思:

1. “仁”是人能够观察他人的过失从而知道其仁德的内涵。

Tuesday, October 16, 2007

有空来坐坐

  第16届高阶同学准备搞一个聚会,筹备的同学选了姜育恒的歌《有空来坐坐》作为这次聚会的主题,还在网上找到这首歌的MTV(用Macromedia Flash的SWF文件格式呈现,网址是http://xz7.2000y.net/admin/uploadpic/20047111048637.swf)。

  姜育恒有“忧郁王子”之称,他演唱的歌曲一向来都是比较忧郁和伤感,这首歌也不例外。《有空来坐坐》的开头有一段颇长的口白,细细玩味整首歌词,可以从中想象一个孤独的都市人,独自一人在家中喝闷酒,望着窗外的车水马龙,慨叹着人生的迷惑,怀念着与朋友相聚时的欢欣情景,渴望着朋友来家中坐坐,互诉心情,以解心中的寂寥和落寞。

  这显然是在描述一个无法安顿心灵的生命,他问自己“曾经获得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正在追求什么?”但是答案真能在与朋友开怀畅叙之间变得清晰吗?而心情又如何能在朋友走后莫名的安定下来呢?不然。关键在于,人只有在确立自己的人生意义和方向之后,才能通过学习与思考来成长自己的生命,才能真正的安身立命,才能做到既能安于独处的时刻,也能珍惜与朋友相聚的缘分。

  我想高阶同学选这首歌的用意,是在于呼唤久违的同学回来叙旧。但是高阶同学与歌曲中的都市人不同之处,在于同学已经踏上生命成长的路,我相信到时候同学如果有唱这首歌的话,将会是在欢愉的气氛下唱出来的。

(这里附上《有空来坐坐》的歌词,以供读者参阅)

  歌曲:《有空来坐坐》
  歌手:姜育恒
  作词:李子恒
  作曲:李子恒

  口白:

  朋友越来越多
  但是寂寞并不因此而少一点
  屋子里如果没有朋友来
  就感觉自己好象孤零零的
  站在十字路口一样

  窗外车水马龙
  我的朋友们
  想必也在里面穿梭不息吧
  而生活又不情愿只有一种感觉而已
  上班 只是另一种舞台
  平凡 但真实的

  当然 寂寞并不代表空虚
  在某些时候 避免不了的寂寞
  可以让自己赤裸裸的面对自己
  想一想 我曾经获得了什么?
  失去了什么? 正在追求什么?
  而答案 往往是在朋友来了之后
  在开怀畅叙之间 浮印得更清晰
  而心情 也往往在朋友走了之后
  才莫名的安定下来

  大家都忙吧
  连彼此真诚的相互关怀一下
  也要抽个空
  也许这就是我们共同的悲哀吧
  朋友 真的希望
  有空来坐坐

  歌词:

  朋友 你是否还寂寞
  有什么伤心话还没有说
  请你 有空来坐坐 来坐坐

  朋友 明天要往哪儿走
  我们都把作梦的时间
  用得太久
  没有空执着 没时间掌握

  一杯红茶 几句实话
  胜过那穿肠烈酒
  岁月不曾改变什么
  只能够尽兴的生活

  朋友 烦恼是这么多
  我们 每个人都在承受
  请你 有空来坐坐 有空来坐坐

  朋友 明天要往哪儿走
  我们都把作梦的时间
  用得太久
  没有空执着 没时间掌握

  一杯红茶 几句实话
  胜过那穿肠烈酒
  岁月不曾改变什么
  只能够尽兴的生活

  朋友 梦想是这么多
  我们 每个人都在追求
  请你 有空来坐坐 有空来坐坐

  朋友 你是否还执着
  有什么心事让你不敢说
  请你 有空来坐坐 有空来坐坐

Monday, October 15, 2007

《论语》中的仁道(十)

《论语·里仁》原文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好仁德的人,厌恶不仁的人。喜好仁德的人,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加在他身上了;厌恶不仁的人,他会实践仁道,不让不仁的事物加在他身上。有没有人能够一天致力于实践仁道吗?我没有见过用力不足的人。那种肯用力而力不足的人,我没有见过。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注释

夫子自言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盖好仁者真知仁之可好,故天下之物无以加之。恶不仁者真知不仁之可恶,故其所以为仁者,必能绝去不仁之事,而不使少有及于其身。此皆成德之事,故难得而见之也。

  解释本章第一节“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孔子自称没有见过喜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的人。因为喜好仁德的人真正知道仁德可被喜好之处,所以天下的事物无法得以加在仁德之上。厌恶不仁的人真正知道不仁可被厌恶之处,所以他实践仁道,必定能够杜绝不仁的事物,而不使到这些不仁的事物加在他身上。这些都是成就仁德之事,所以难以见到这种人。

言好仁恶不仁者,虽不可见,然或有人果能一旦奋然用力于仁,则我又未见其力有不足者。盖为仁在己,欲之则是,而志之所至,气必至焉。故仁虽难能,而至之亦易也。

  解释本章第二节“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说到喜好仁德厌恶不仁的人,虽然不可见到,然而或许有人果然能够有一天奋起致力于实践仁道,则孔子又没有见过用力不足的人。因为实践仁道在于自己,想要实现它就是了,而志向所到达之处,力气也必定能到达的。所以成就仁德之事虽然难以见到,而致力于实践仁道却也容易。

盖,疑辞。有之,谓有用力而力不足者。盖人之气质不同,故疑亦容或有此昏弱之甚,欲进而不能者,但我偶未之见耳。盖不敢终以为易,而又叹人之莫肯用力于仁也。

  解释本章第三节“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这一节的“盖”字,是有一点怀疑之言辞。“有之”,则是指有致力于实践仁道而用力不足的人。因为每个人的气质不同,所以孔子怀疑或许会有一些非常昏庸怯弱、想上进而又不能的人,只是孔子刚好没有见过而已。因此孔子最终不敢以实践仁道为容易,而且也慨叹人不肯致力于实践仁道。

此章言仁之成德,虽难其人,然学者苟能实用其力,则亦无不可至之理。但用力而不至者,今亦未见其人焉,此夫子所以反复而叹惜之也。

  本章说实践仁道之成就仁德,虽然难有这种人,然而学习的人如果能够真正用力,则又没有不可以到达的理由。但是用力而不能到达的人,现在也没有见过这种人,这是孔子之所以反复其辞而有所慨叹和惋惜的原因。

总结

  这章句中的“仁”有以下的意思:

1. “仁”使到人喜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的人。
2. “仁”使到喜好仁德的人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加在他身上。
3. “仁”使到厌恶不仁的人不让不仁的事物加在他身上。
4. “仁”是推动人致力于实践仁道而不会力道不足的动力因。

Thursday, October 4, 2007

傅佩荣的网上文章

  最近介绍了傅佩荣教授的书《生命的精彩由自己决定》,大家也可以在网上读到傅教授的其他文章,这里筛选了一些网址与大家共享之。

新浪博客:傅佩荣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fupeirong/

新浪读书选载:傅佩荣《论语》心得
http://book.sina.com.cn/nzt/history/his/fupeironglunyu/index.shtml

新浪读书选载:傅佩荣《四书》心得
http://book.sina.com.cn/nzt/history/his/fprssxd/index.shtml

新浪读书选载:傅佩荣《庄子》心得
http://book.sina.com.cn/nzt/history/his/fupeirongzhuangzixinde/index.shtml

新浪读书选载:儒家与现代人生
http://book.sina.com.cn/nzt/history/his/rjyxdrs/index.shtml

新浪读书选载:傅佩荣说孔孟论人生
http://book.sina.com.cn/nzt/history/his/fprskmlrs/index.shtml

新浪博客网上大讲堂傅佩荣系列讲座之一:《易经》对现代人的启示
http://blog.sina.com.cn/lm/8/2007/0730/42341.html
  
新浪博客网上大讲堂傅佩荣系列讲座之二:道家逍遥自在的人生
http://blog.sina.com.cn/lm/8/2007/0731/42446.html

新浪博客网上大讲堂傅佩荣系列讲座之三:儒家与现代人生
http://blog.sina.com.cn/lm/8/2007/0801/42587.html

新浪博客网上大讲堂傅佩荣系列讲座之四:现代人亟需重建心灵
http://blog.sina.com.cn/lm/8/2007/0805/43008.html

新浪博客网上大讲堂傅佩荣系列讲座之五:哲学与人生
http://blog.sina.com.cn/lm/8/2007/0814/44114.html

Tuesday, October 2, 2007

《生命的精彩由自己决定》书中的名家名言

  傅佩荣教授《生命的精彩由自己决定》书中每一篇文章后面,都筛选了一段名家名言作为注脚。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所以抄录于此,每一段名言都置于书中文章标题之下,与君共享之。

以乐观积极改变逆境

困境使人发挥潜力

  在这个世界上,出人头地的人都是运筹帷幄,主动找寻自己想要的环境。要是遍寻不获,他们就创造一个。
——爱尔兰剧作家 萧伯纳

机会来临你可以紧紧把握

  人生的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仆屡起。
——法国政治家 拿破仑

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改变自己是上策,要求他人改变是下策。
——美国诗人 爱默生

我那三位耶鲁挚友

  我们由朋友处得到的忠言,它的功效比我们自己的理解与判断所发出的,更明朗,更纯净;因为我们自己的理解与判断永远有感情与习俗上的成见。
——英国散文家 加莱尔

不要在绝望时孤注一掷

  做一件事情做得几乎对,和做一件事情做得完全对,两者之间,就是成功与失败的分别。
——英国教育家 赛蒙兹

有你这样一位读者,已经够了

  每一种工作中都蕴藏著诉说不尽的乐趣,只是有些人不知如何去发现它们而已。
——英国数学家 伯特兰·罗素

难道你还想上当吗?

  反省是一面镜子,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楚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机会。
——德国诗人 海涅

让考试无往不利,乐在其中

  天才?绝对没有那种东西。有的只是用功、方法和不断的计划。
——法国艺术家 罗丹

灯塔是我的幸福记忆

  最美好的东西是看不到、摸不到的,但可以用心感觉。
——美国作家 海伦·凯勒

以生活经验奠定成功

每一次抉择都是转捩点

  人们可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那错不在命运,而是在我们自己。
——希腊哲学家 亚里斯多德

生命的精彩由自己决定

  做你真正想做的事,如果有办法的话,不要等待一切条件具备,你永远等不到那一天。
——英国作家 卢迪亚·吉卜林

回去吧!以后不要再犯了

  承认过往的错事,绝非可耻之事,至少是意味着你比昨日聪明了一点。
——英国作家 斯威夫特

夜大生可以更快乐的学习

  宿名论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藉口。
——法国文学大师 罗曼·罗兰

人间到处有“误会”

  人不过是一根芦苇,它是大自然最脆弱的东西。不过,人却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法国科学家 帕斯卡

圣贤,都是比喻高手

  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
——德国哲学家 康德

成长有必经的反叛期

  人都会犯错误,在许多情况下,大多数仍是由于欲望或兴趣的引诱而犯错误的。
——英国哲学家 洛克·J

人生哪里是联考可以决定的?

  只有具备真才实学,既了解自己的力量,又善于适当而谨慎地使用自己力量的人,才能在世俗事务中获得成功。
——德国作家 歌德

求知是充实人生必要途径

  教育最大的目标,并不是知识,而是行动。
——英国哲学家 斯宾塞

中国文化还剩下什么?

  一个聪明人知道自己的愚昧,一个傻人以为他什么都懂得。
——英国教育家 赛蒙兹

以家庭亲情学习爱人

珍惜人间的亲情

  幸福的家庭,父母靠慈爱当家,孩子也是出于对父母的爱而顺从大人。
——英国哲学家 培根

父母也需要教育

  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今天的世界所饥渴的,不仅是面包而已,而且还对爱饥渴;人们饥渴着被需要,以及被爱。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德蕾莎修女

婚姻越过暴力界线难再回头

  我们要时时刻刻筑起勇气的堤防,阻遏恐惧的泛滥。
——美国民权运动领袖 马丁·路德·金

自杀不是想通了,而是想错了

  一个好人生命中最珍贵的那部分,就是他微小,没没无闻,不为人知的,发自仁慈与爱的善行。
——英国诗人 威廉·渥兹华斯

爱就是爱,不分中外

  避免嫌弃人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发现对方的长处。人的长处是一定可以发现的。
——美国演说家 戴尔·卡内基

每一个孩子都是可造之才

  我们不应该像蚂蚁,只是收集食物;也不可以像蜘蛛,只从自己腹中抽丝;而要像蜜蜂一样,采集之后加以整理消化,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蜂蜜。
——英国哲学家 培根

以宗教信仰启发心灵

信仰是恩典


  以简单的行为愉悦他人的心灵,胜过千人低头祷告。
——印度国父 甘地

以行动印证自己的信仰

  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藉由改变心中的态度来改变人生。
——美国哲学家 威廉·詹姆斯

宗教与迷信截然不同

  给我一个立足点,我就可以移动地球。
——希腊科学家 阿基米德

做一个合格的知识分子

  美好的人生是由爱激发,由知识所引导。
——英国数学家 伯特兰·罗素

道德与人格不能分离

  在一个人的谈话中,可以明了一个人的内涵。有智慧的人往往都紧闭着咀唇,但那些平凡人却说个不停。
——德国哲学家 尼采

人生体验必须重质不重量

  一个人回顾每一天时,若不能感到若干乐趣、喜悦、一些真正的满足,那么,那一天就算是白过了。
——美国政治领袖 艾森豪

信仰是一种力量,清洁人的内心

  生命像一股激流,没有岩石和暗礁,就激不起美丽的浪花!
——法国文学大师 罗曼·罗兰

生者,善尽做人的责任

  发现别人就是发现你自己。
——美国诗人 怀特曼

以休闲文化品味人生

不要哭,不要笑,要理解

  你必须先对自己忠实,然后才不会欺骗别人。
——英国剧作家 莎士比亚

在荷兰,做一头牛也很快乐

  即使我明知道在一千个构想中只有一个可用,我也非常满足。
——瑞典科学家 诺贝尔

吃饭与快乐的关系

  经验给我们太多的教训,告诉我们人类最难管制的东西,莫过于自己的舌头。
——荷兰哲学家 史宾诺莎

天空原来可以蓝得那么柔和

  你不可能只是站着注视海水就渡过了海洋,不要让自己耽溺于虚幻的希望之中。
——印度诗人 泰戈尔

真正的娱乐,应有分享的人

  大多数人错失机会,因为机会穿着工作裤,看似需要费很大功夫的工作。
——美国科学家 爱迪生

真正的休闲与工作无关

  气度宽宏的人,无论遭遇的命运是善是恶,都能以适当的心态来面对它。成功不以为喜,失败也不以为悲,外界的毁誉褒贬,毫不介怀,只是为所当为,为所可为而已。
——希腊哲学家 亚里斯多德

请善加利用有钱又有闲

  财富有无价值,端看拥有者的心智:对知道如何使用钱的人来说,是福报;对不知如何使用的人来说,是咒诅。
——古罗马剧作家 泰伦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