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28, 2025

我读《奥秘科学大纲》(五)——睡眠与死亡(睡眠篇)

  第三章篇幅较长,而且明显地分成两个部分,所以我把这一章的阅读笔记也分成两篇博文:睡眠篇、死亡篇。

第三章、睡眠与死亡(睡眠篇)

  • 第1~2条:

    要解开生命之谜,需要考虑到死亡;要了解睡眠之状态,需要理解清醒意识。但有些人会认为,研究睡眠与死亡是无所事事的白日梦和空洞的幻想,是一种病态。

    这种怀疑与反对的意见,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探究睡眠与死亡背后的真实会导致虚弱和远离现实生活的话,那确实是病态的。

    但是,真实的世界比外在感官能观察到的更为广大,感官世界的知识必须以得自于超感官世界的知识来补充才能有成果;一个人若是不能从睡眠中补充本身耗尽的力量,必定会毁灭自己的生命;同样地,生命屈服于死亡使新生命得以出生。

    一个世界观若是不能从超感官世界的知识得到养分,就必定导致荒芜。所有感官世界的知识必须一再投入超感官领域才能逐步形成,超感官科学能唤醒一般感官世界的生命。当生命单独存在时他会变得虚弱和生病,超感官知识可以给予力量使他更新和健康。

  • 第3条:

    当人们入睡时,物质身及以太身仍睡在床上,但星芒身及吾就不在那里。

    一方面,以太身仍然与物质身相连结,人的生命历程才得以继续,要不然只有物质身单独留在那里,人必定会瓦解死亡的。

    另一方面,心智图像、痛苦和快乐、喜悦和悲伤、表现自身意识意图的能力及其他相似的部分都消失不见,星芒身作为以上所述的载体,也会离开物质身及以太身,以一种不同的形式存在着。

    超感官知识的任务,就是去研究星芒身这种不同的存在形式。星芒身在睡眠中确实消失不见,但我们可以使用超感官观察持续追踪它,直到它在清醒时又重新占有物质身及以太身。之所以一个不带偏见的思考能够理解到超感官观察的陈述,是因为不可见的过程会在可见的世界显现其影响,生命通过感官世界的过程,给自身提供超感官事实存在的证据。

  • 第4条:

    人在清醒时,星芒身及吾活跃于物质身及以太身当中,与它们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清醒的意识状态;在睡眠时,星芒身及吾离开物质身及以太身,存在于心魂及灵性的环境中,不受身体限制的状态下,进入无意识状态。星芒身与吾在睡眠中更新转化,以准备进入下一次的清醒状态,此时进入无意识状态,使人类的心魂及灵性经验到疲劳。

    人类的物质身靠以太身维持适当的形态样貌,而以太身则是从星芒身那里得到力量、指引、刺激,和包含以太身形塑物质身所需的原型模范。

    在清醒的意识状态下,人的心魂由感官从外在环境形成的心智图像,覆盖在以太身接收到的原型模范之上,扰乱了维持物质身的以太身。提供给以太身的原型模范在人类清醒时不能完全发挥作用,而是由星芒身在清醒时在物质身内作用,在睡眠时从物质身外作用。

  • 第5~6条:

    物质身需要由与其有相似特质的外在世界取得营养来维生,事实上,人类的物质身是地球的一部分,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在睡眠时,星芒身融入与其相似的世界;但是当人醒来时,物质身与以太身把星芒身吸收进来并使其充满自身;这两个身体的器官包含了星芒身从其所属世界接收的讯息,但是为了得到这些讯息,星芒身又必须从外在世界分离,才能接收到以太身所需要的原型模范。

    当星芒身离开物质身与以太身时是居于大宇宙当中,而整个人类也是在同一个宇宙中诞生,从这个宇宙人类可以接收到维持形态样貌所需的图像。在睡眠时人可以和谐地融入其中,当清醒时就必须让自己离开这个完全被包容的和谐状态才能得到外在的感知;在睡眠中星芒身一再回到宇宙的和谐之中,当人醒来时就从这个和谐的宇宙带回足够的力量给他的身体,从外在表现来看健康的睡眠使人精神奕奕。

  • 第7条:

    带有物质主义观点的人会说,科学能研究的是睡眠时物质身的状态,必定有某种物理过程,是睡眠这种现象的基础。在正确的物质科学叙述背后,超感官知识是不会与物质科学有冲突的,它还能提供进一步的解释。

    正如一间房屋的物理结构是由砖块层叠而成,房屋建成后也可以用纯粹的力学法则来解释其形式及稳固性,但是建造一间房屋背后,必须有建筑师的想法才能创造出房屋的设计蓝图的,单靠物理法则是无法发现这样的想法的,这就证实了灵性世界的存在了。

  • 第8条:

    梦是介于清醒与睡眠的中间状态,人在梦中会经验到一个彩色图像交织的世界。清醒时人类会被感官认知和理性判断法则所捆绑,但在梦中他又会从当中解放出来;然而,梦仍然服从某种迷人又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法则。

    举三个具有某些特质的梦,来理解梦的深层原因:

    1. 梦境:梦见正在驱逐一只冲向自己的狗
      醒来:发现自己正无意识地推开被子
      意识:感官感知到被子压着身体的不舒服感觉,因此编织出驱赶狗的象征图像,以行动把被子推开,消除这种不舒服感觉
    2. 梦境:梦见身边有火焰燃烧着
      醒来:发现被子太厚而变得过热
      意识:感官感知到过热的感觉,因此编织出身边有火焰燃烧的象征图像,以画面表现这种过热感觉
    3. 梦境:梦见站在悬崖边缘,看到孩子冲向悬崖并掉下去,听到身体落到谷底的声音
      醒来:发现挂在墙上的东西掉下来发出声音
      意识:感官感知到坠落物的声响,因此编织出孩子掉落谷底的象征图像,以戏剧化的方式呈现听到的声响

    这些例子都是发生了一些外在事件被感官感知到,但是人在睡眠中是暂时无法真正感知到实际发生了什么事件,因此人从感知认知和理性判断法则当中解放出来,以杂乱无章的方式,采用日常清醒生活中的一些事件,编织出一些与现实事件不相干的连续图像,这就创造出具有象征性的梦。

    简单来说,人是创作者,他创造了象征图像的梦。

  • 第9条:

    当感官活动在睡眠时暂停,某种创造性活动就出现在人当中。

    在有梦睡眠中,星芒身会与物质身分开而不再与外在感官连结,但它仍然与以太身保持某种连结,因此能以图像形式感知到星芒身中的历程;在无梦睡眠中,星芒身是完全从以太身与物质身断开来的,这些图像立刻沉入无意识的黑暗,进入无梦睡眠。

    梦境中的图像杂乱无章,是因为星芒身与物质身感官的连结断开,使它无法让这些图像与外在环境的事物产生正确的关连。

    举第四个例子,说明没有感官连结也能有梦:

    1. 梦境:梦见坐在教室中无法回答老师的提问,接着老师立刻解答了这个问题
      意识:没有感官感知的启动,但还是能编织出一些象征图像,在这图像中,自我分裂为学生与老师两个身份,他们在经历着两件事情(老师提问学生无法回答、老师回答)

    这个例子显示出,人有能力不经由外在感官而可以意识到自己的吾,这其实是因为人具有超感官意识能力,能够在物质身之外也感知到那个恒久的吾。


第三章睡眠篇总结

  关于睡眠,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要点:

  • 人可能会处于三种状态之一:
    1. 清醒:星芒身及吾活跃于物质身及以太身当中,与它们结合在一起,人呈现出清醒的意识状态
    2. 无梦睡眠:星芒身及吾离开物质身及以太身,完全与它们断开连结,人沉入无意识的黑暗状态
    3. 有梦睡眠:星芒身及吾离开物质身及以太身,但星芒身仍然与以太身保持某种连结,人以图像形式编织出梦
  • 在睡眠时,星芒身融入与其相似的心魂与灵性世界,在其中更新转化,并接收到形塑物质身所需的原型模范,准备进入下一次的情形状态。
  • 梦是介于清醒与睡眠的中间状态。
  • 有些梦是由于感官感知到外在事件的一些感觉,但在睡眠中又暂时无法感知到实际情况,基于这些零星感觉,人发挥创造力,编织出一些与现实不相干的连续图像,这就创造出具有象征性的梦。
  • 另一些梦则不是起因于感官感知,而是意识到物质身之外的吾,进而创造出多视角梦境,在梦中吾分裂为不同角色。

Tuesday, July 15, 2025

我读《奥秘科学大纲》(四)——人类的组成性质

第二章、人类的组成性质

  • 第1~4条:

    人类组成的所有部分当中,只有被称为“物质身”的部分可以被感官及感官智性所触及;然而,人类组成的奥秘,需要通过超感官观察人类的方式才能认知到。就连物质身的奥秘,也要透过超感官观察转向死亡现象及其与矿物界的关联来解释。

    在现象界,物质身与矿物界具有相同的性质,那就是人在死亡后剩下尸体,物质身就会开始分解,这与矿物界的运作具有相同的成分与力量。

    相对而言,人在活着的期间,有一些隐藏部分与物质身当中的矿物性分解力对抗作战;这个战争在人死亡后停止,矿物性分解力就在尸体上显现出来了。

    到底是什么东西在人活着时维持这个战争呢?这只能通过超感官观察才能理解,这些理解是走向超感官认知正确道路的第一步。

  • 第5条:

    虽然与物质身分解力作战的隐秘事物本身只能通过超感官视觉才能观察到,但它的影响也能在现象界的感官观察中得到清晰的理解。

    超感官认知看到人类组成的第二个独立部分,是被称为“以太身”或“生命身”的部分,是它在对抗着物质身的矿物性分解力。

  • 第6~7条:

    当代主流物质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类身体只是各种物质成分及力量的组合,但这观点在科学历史上一直在反反复复地变动。

    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家意识到在生物当中有些与无生命的矿物不同的地方,称之为“生命力”;然后,“生命力”的概念被科学移除掉;接着,又有一些科学家提出反思,类似“生命力”的假设又被允许存在。

    其实,超感官知识与物质主义是相伴共生的。自然科学赋予人类精确的感官观察能力,同时也把超感官能力逼退。到了这个时代,必须重新培养超感官能力,才能让隐秘实相在光中展现自己。

  • 第8~9条:

    以太身是物质身的建筑师,所有物质器官都是依靠以太身的流动和运作来维持其形式及结构。物质器官相对来说是各自独立的部分,以太器官则是相互交织、穿透流动成为整体。

    人类与矿物共同之处在于拥有物质身,与植物共同之处在于拥有以太身。

  • 第10条:

    通过超感官观察死的现象认知到以太身的存在,接下来要通过睡的现象认知下一个人类组成部分。

    人类所有创造性活动全都是基于清醒意识状态下的行动,但需要重复地进入睡眠状态取得新力量才不至于筋疲力尽。

    当人睡眠时,行为与思考、痛苦与快乐都从有意识的生命中消失;之后当人清醒时,同一个意识又再度浮现。能从无意识当中一次又一次清醒过来,有赖于人类组成的第三个成员,可以称之为星芒身。

    睡眠时,星芒身会与以太身分开,星芒身的影响消失了,只剩下以太身在物质身当中维持着植物性的生命状态。

    人类与矿物共通之处在于拥有物质身,与植物共通之处在于拥有以太身,与动物共通之处在于拥有星芒身。

    植物是持续处于睡眠状态中,某些植物的叶子在遇到外部刺激时会卷曲起来,这只是叶子对外在刺激的自然反应,并不是植物清醒意识的动作。

  • 第11条:

    动物会经常经验到外在世界的影响,但人类除了身体内部或外资刺激之外,会自己去产生愿望与欲求,这些都来自于特别的源头,那就是人类组成的第四个部分,可以称之为“吾”。

    如果只留下星芒身,快乐与痛苦、饥饿与渴的感觉,只是在它当下发生。然而,“吾”能意识到在不断变动的内在经验当中有某些恒久不变的,这时“吾的感觉”就开始显现了。不是只有当下的饥饿感觉驱使他觅食,同时还有过去的快乐感觉也提供他觅食的动力。

    死亡之于物质身,就如睡眠之于以太身,以及遗忘之于星芒身;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生命之于以太身,就如意识之于星芒身,以及记忆之于“吾”。

  • 第12~13条:

    人很容易误解动物具有记忆。当一只狗在长时间没见到主人后,仍然能够认出主人,人很自然地就会认为狗具有记忆。但其实不然,是狗感觉到主人的某种本质属性的吸引力,造成主人出现时狗会觉得快乐,当主人离开又出现时,又更新了这个快乐。

    然而,记忆并不是只能感受到当下的经验,而是能保持过去的感受。通过无偏见且训练过的观察,人能够确实地观察动物一连串的行动,注意到动物行为与人类行为的不同,就会承认动物行为当中缺乏记忆。

    超感官才能直接观察的事物,当人使用充满思想活动的感官也可以认出它在感官世界的影响。一个人要能判断自己具有记忆,仍然要经由观察外在世界的生命脉络。当代心理学受制于本身完全未经训练的思考与不精确的概念,基于错误的观察而产生许多误解。

  • 第14~15条:

    对于星芒身,睡眠使白天的挂虑与担忧消失,将耗尽的生命力重新振作起来;而对于吾,遗忘将不愉快的生命经验覆盖掉,才能得到接收新经验的力量。

    记忆以不同的阶段和程度出现,最简单的形式,是人感知到客体时形成心智图像,而在他转身看不见客体时,仍然可以在心中回忆起客体的心智图像。星芒身使人对外在事物形成的印象有意识,但这个意识只能存在于吾完全吸收它的内容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之前。

    外在事物的相关知识是伴随着星芒身浮现,但要持续这知识则必须要有心魂的作用,星芒身和持续知识的心魂是非常紧密连结的,前者可称为心魂身,后者可称为感觉心。

  • 第16~17条:

    人在吸收外在客体知识之后,吾在更高层次对客体知识下工夫,这部分心魂可称为理知心。

    心魂不只是由感觉心与理知心组成,还有第三个成员可称为意识心。前两者让人接收到外在事物的印象及记忆,而后者则让人感知到自己内在的存在及本质。

    人类的最深内在本质(吾),具有与上帝相同本质的神圣性,这并不是主张吾就是上帝,而是吾的内在神圣性是来自于上帝。

    从奥秘科学的观点来看,心魂由三个部分组成:感觉心、理知心、意识心;身体由三个部分组成:物质身、以太身、星芒身。

  • 第18~20条:

    爱德华•冯•哈特曼说:“自我意识比吾这个词汇更加古老,吾只是一个代称而已,并不能提供任何自我意识的概念,而是从自我意识的概念中得到了完整的内容。”

    但史泰纳认为,一件事物的本质并不是取决于指称它的词汇如何演变,真正重要的是,存在于自我意识当中的吾的本质,是比吾这个词汇更加古老。

    “吾”的真实本质最初在意识心当中揭露自己,因为感觉心与理知心失之于外物,而意识心能守住自己。感觉心通过感官感知到外在事物,理知心从外物形成的心智图像下工夫,而意识心则从自身内在深处的本质存在察觉到“吾”的存在。

    吾在意识心当中显现的力量与上帝在其他世界展现的力量是相同的,而在身体(物质身、以太身、星芒身)及另外两个心魂部分(感觉心、理知心)这个力量是间接显示其不同程度的影响;最低层由物质身展现,然后一步一步提升到理知心的程度;每向上提升一步,就揭开一层掩盖奥秘的帷幕,一直提升到意识心程度,心魂最深处的隐秘要素就显露出来了。通过掌握人内在神圣性,我们才能发现上帝在其他地方显现的神圣性。

  • 第21~22条:

    灵性以这种方式渗透到意识心当中,将感知吾的内在活动转向外在世界,发展自己在身体与心魂层次之上添加了灵性层次。

    这条路从吾对心魂下工夫开始,逐步征服心魂较低层的欲望与感受,转向较高尚与灵性化的层次,吾就成为心魂生命的主人。

    基本上,整个人类的文化活动及灵性努力,都是要使吾成为整个心魂的主宰,所有活在当代的人类都涉入到这个工作。

    人类不只是经由吾下工夫成为整个心魂的主宰,吾这样的工作延申到完全掌握星芒身,这个完全被吾征服与转化的星芒身,可称为灵自我。

  • 第23条:

    吾征服了星芒身之后,也会进一步努力征服以太身,只是对以太身下工夫需要更强烈及严格的锻炼,因为对吾来说,以太身是隐藏在两重帷幕之后,比星芒身多了一层帷幕掩盖。

    让我们通过人类生命会发生的改变来区分吾对星芒身与以太身下工夫的不同之处:

    1. 吾对心魂下工夫时改变了人的热情与欲望、快乐与痛苦等感觉,因为星芒身是这些感觉的载体,因此吾改变了星芒身;
    2. 有些思想家否认人有改变基本个性的可能性,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这是基于不完整的观察;其实通过足够仔细的观察,就会发现人的性格与气质会受到吾的影响而改变,即使相对来说这样的改变是缓慢的。改变个人性格与气质的力量,是属于以太身的隐秘领域,因此吾改变了以太身。

    导致星芒身转化的较小的生命驱动力,来自于人的学习、反省、情感的升华等等;而能够改变以太身的驱动力,则是宗教信仰与艺术熏陶。

    宗教情怀在思考、情感、意志当中留下了一致的铭印,发出普遍一致的光照亮整个心魂生命,让人发现了某些恒久不变的,可以让今日及明日的心魂经验都归结到相同的基本情怀,如此不断重复穿透影响整个心魂生命,这个影响力量随着时间越来越强,会强大到足以影响以太身。

    艺术作品则通过外在形式、颜色及调性,使人的思考与情感都穿透进入其背后的灵性,吾就能接受到这种驱动力而将其作用延申到以太身,这就是艺术对人类的发展及演化有着巨大的重要性。

    吾逐渐发展到影响以太身的过程中,形成了人类灵性的第二部分,可称为生命灵。

  • 第24~25条:

    人类理智的发展、升华的情感及展现高尚的意志,都是衡量星芒身转化为灵自我的方法;同时宗教及艺术经验,在以太身留下铭记使之转化为生命灵。

    吾的活动并不局限于影响星芒身和以太身,也会延申到对物质身下工夫,这工夫不只是纯物质性的外显部分,其背后还有不可见的灵性力量部分。

    这个吾对于物质身的作用,是人类灵性的第三部分,可称为灵性人。

    物质身对灵性活动而言隔着三层帷幕,人类最高层次的内修,需要结合吾及隐藏在物质身中的灵性。

  • 第26条:

    奥秘科学展示了人类的几个不同的组成部分:

    1. 身体部分:物质身、以太身、星芒身;
    2. 心魂部分:感觉心、理知心、意识心;(吾的光芒在心魂之中照亮)
    3. 灵性部分:灵自我、生命灵、灵性人。

    其中,感觉心和星芒身非常紧密地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共同工作,可视为一个成员星芒身;因为灵性会在意识心当中闪耀,照亮人类组成的其他部分,因此意识心和灵自我也形成一个整体,可视为一个成员灵自我;而理知心具有吾的特质,只是还没有意识到其灵性本质而已,因此可简称为吾。

    如此,人类组成也可以视为以下七个部分:

    1. 物质身
    2. 以太身
    3. 星芒身
    4. 灵自我
    5. 生命灵
    6. 灵性人
  • 第27条:

    有些物质主义者会觉得用七这个数字去划分人类的组成部分,其中具有某种“朦胧的魔力”及迷信的特质,但如果依循前面的解释而不加入“魔力”元素,其实会发现这一点完全不神秘。谈论人有七个组成部分,正如谈论光有七种颜色、音有七个音阶一样,是完全没有任何迷信的成分的。

    其实说光有七种颜色也不正确,因为在“红色”与“紫色”的光谱之外,还有眼睛不可见的红外线与紫外线的“颜色”。即使把这个也考量进去,这样的类比依然适当,因为在人类的组成部分当中,也仍然有超越物质身到灵性人以外的部分,只是这些延申部分即使以超感官观察也不可见罢了。

    超感官观察运用自然科学概念,事实上并没有与真正的自然科学观察方法起冲突的。


第二章总结

  这一章的标题,是人类的组成性质,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要点:

  • 人类的组成性质可以有多种不同划分的方式,首先可以划分为四元组成结构:
    1. 物质身:矿物性本质,具有分解力、无意识
    2. 以太身:植物性本质,具有生命力、睡眠意识
    3. 星芒身:动物性本质,具有感受力、清醒意识、遗忘属性
    4. 吾:人性本质,自行产生愿望与欲求,具有自我意识、记忆属性
  • 将吾进一步划分,可以得到人类的九元组成结构:
    1. 物质身:物质性的感官组成结构
    2. 以太身:也可称为生命身,物质身的建筑师,将各自独立的物质器官相互交织、穿透流动而成为整体
    3. 星芒身:也可称为心魂身,对外在客体形成印象
    4. 感觉心:与星芒身紧密连结,持续保存着星芒身接收到的外在客体知识
    5. 理知心:在更高层次对感觉心吸收到的外在客体物知识下工夫
    6. 意识心:感知到人的内在存在及本质
    7. 灵自我:逐步征服心魂较低层的欲望与感受,转向较高尚与灵性化的层次,通过发展理智、升华情感、高尚意志的方法,进一步延申到掌握并转化星辰身
    8. 生命灵:通过宗教信仰与艺术熏陶的驱动力,进一步征服并转化以太身
    9. 灵性人:进一步延申至对物质身的征服与转化
  • 将九元组成结构中紧密结合的星芒身与感觉心合一,以及意识心与灵自我合一,并简称理知心为吾,可以简化人类的组成而得到七元组成结构:
    1. 物质身
    2. 以太身
    3. 星芒身
    4. 灵自我
    5. 生命灵
    6. 灵性人

Friday, June 6, 2025

我读《奥秘科学大纲》(三)——奥秘科学的性质

  上一篇《奥秘科学大纲》的阅读笔记写于2022年3月(参阅博文《我读《奥秘科学大纲》(二)》),迄今已经三年多了。

  写完该篇博文之后,我的人智学相关阅读转去《日常生活里的人智学》与《运命》两本书,并基于《运命》为自己进行了个人生命史的回顾和探讨。(参阅系列博文《我读《日常生活里的人智学》》、《我读《运命》》、《个人生命史》)

  在回顾个人生命史期间,我在2023年2月重返职场,在 Providend 以每周三天的部分时间方式,工作了21个月。(参阅博文《重返职场》、《暂离职场》)

  接着,我在2024年9月29日,参加了《自由的哲学》全球共学计划,直到2025年4月13日进行最后一场全球共学会议,完成了这个共学计划的学习。(参阅系列博文《《自由的哲学》共学笔记》)

  在这段共学期间,我参加了一些伙伴们发起的晨读会,每天早晨一起共读《自由的哲学》。全球共学结束后,我们这班伙伴们意犹未尽,发起意愿继续晨读会,一致决定共读《奥秘科学纲要》(即《奥秘科学大纲》三元版),并且参考了《自由的哲学》共学模式,大家一起制作了读书卡片。(参阅博文《后灵性开展阶段的个人生命史(一) 》)

  因此机缘,我回到了本博文系列,继续撰写《奥秘科学大纲》的阅读笔记。


第一章、奥秘科学的性质

  • 第1条:

    “奥秘科学”这个词汇很容易引起人们两个极端之间的反应:一个极端是站在科学真知的立场上,轻视奥秘科学没有任何科学根据,因此判定它是空想、幻梦、迷信;另一个极端是出自于强烈的好奇心,被奥秘科学中那些无法完全理解的玄妙知识所吸引。

    后者其实并不想把这些玄妙知识搞清楚,他们只是想满足心魂最深层的渴望。这里好奇者存在着一个矛盾,有关知识的最深渴望,他们一方面放弃所有“已知”清楚的知识,另一方面却珍爱那些以自然研究方式“不可知”的东西。

  • 第2条:

    有些人认为“科学”只限于研究感官及受限于感官的智性所揭露的内容,因此“奥秘科学”并不构成一门科学。然而,本质上科学是依赖于进行研究时的心魂活动及态度而定的,无关乎研究的客体是否感官感知到的。

    其实,奥秘科学是以自然科学运用于感官客体的研究方法与思考方式去研究超感官事物的,这种在自然世界中的心魂活动是一种自我教育,并且把这种心魂能力运用于超感官领域中。

    由于奥秘科学保存了自然科学方法的精神态度,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核心,因此奥秘科学是可以称得上科学的。

  • 第3~5条:

    人类心魂在自然活动中体验自己的意识生命及存在,在体验中得到自我发展。奥秘科学家更能理解,自然科学的真正价值,是在于其思考方法的严谨精确性,这股心魂的内在力量可以运用于其他领域。

    在观察研究自然时,心魂在更大程度上被观察客体所引导着;在观察研究超感官世界时,心魂缺少客体引导而只能出于纯粹内在脉动,它会需要更大的内在力量才能坚持住严谨精确的科学思考方法。

    因此,奥秘科学的阐述者,只需要简单清楚地去陈述他自认为正确的内容,这包括展示他所呈现的内容与其他知识及生命领域的成就之间的关系,展示可能存在的反对意见,以及给出一些外在感官的生命实相来证实他的观察。所谓事实胜于雄辩,要通过清晰的内容而不是雄辩的方式去说服他人。

  • 第6条:

    心魂在研习自然知识中发展能力,然后在心魂的演化过程中将会接触超感官事物。

    在自然科学中,心魂退居于感官领域之后;然而在灵性科学中,心魂处于最前位;灵性科学的事实必须经由人类心魂的活动才能为人类所感知。

    灵性科学的表达是完全基于所发现的事实,不参杂任何个人喜恶,并且完全符合自然科学的精神态度。在灵性科学中,证明是已经存在于追寻真相的心魂活动中。

  • 第7~8条:

    奥秘科学有两个植根于人类心魂深处的想法:

    1. 在可见世界背后,有一个隐秘世界;
    2. 人类能发展内在潜能进入这个隐秘世界。

  • 第9~13条:

    对这两个想法,人们有四种反对声音:

    1. 不存在隐秘世界,感官体验及物质科学将给出所有答案;
    2. 不排除隐秘世界的存在,但人类认知能力无法进入那个世界;
    3. 对隐秘世界的宗教生活,只能满足于“信仰”而非“认知”,想把认知带入那个世界的人是傲慢的;
    4. 超感官领域只有个人化的意见,没有普遍的确定性。

  • 第14~17条:

    对这四种反对声音,史泰纳做出了相对应的反驳:

    1. 感官世界的谜团已经指向一个隐秘世界,奥秘科学只是无偏见地提出问题去探寻隐秘世界,这是人类心魂的正当展现;
    2. 感官感知方式的确无法进入隐秘世界,但人类可以发展出另一种进入超感官世界的认知方式,无偏见的思想应该坚持只对自己知道的东西发表意见,而不去论断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3. 奥秘科学的观点认为人是有可能进入隐秘世界的,不善用这种认知能力的人才可说是傲慢的;
    4. 只要每个人努力走得足够深远,对隐秘世界的洞见将会是一致、共通的。

  • 第18条:

    如果一个人能够接受外显世界背后有一个隐秘世界,又意识到人能够发展认知能力让隐秘世界显现出来,这样的心魂经验就会引领人朝向奥秘科学。

    当一个人被迫否认超感官世界的存在,代表一个人生命的衰弱,甚至是心魂的死亡,将他导向绝望。这些死亡与绝望会在心魂层次去对抗奥秘科学的努力,当这内在心魂力量减弱时,人必须从外部得到生命力量,然后他去感知从感官来的客体及事件,用理智去分析它们,它们使人喜悦和痛苦,促使让人采取相应的行动。

    这种方式或许能持续一段时间,但假以时日由于心魂力量的衰减,将会使人筋疲力尽。能使人免于这种耗尽的,是潜伏于事物深处的隐秘要素。如果这种在人深处提升出来的生命活力也渐渐消失的话,那么从外部得到的生命力量也无法对生命提供助益了。

  • 第19~21条:

    奥秘科学的精确观察,可以确定一个人的福祉或不幸与整个世界的福祉与不幸紧密结合在一起。

    人类可以欺骗自己说没有隐秘世界,但这种欺骗只停留于表面意识,而非深层意识,人的情感及欲望就不会被骗。认知到那个隐秘世界,能帮助人超越没有期待、不确定和绝望。

    灵性科学知识能带给生命的美丽果实,不只是满足求知欲,更重要的是能带给生命以力量和坚定。

  • 第22~23条:

    一些人认为对现实世界感到厌恶而去寻求隐秘世界的援助是一种软弱,因为隐秘世界只不过是人们古怪的幻想。这种想法确实是基于健全的判断力,但这只能达到一半的真实而非完整的真实,只停留于事物表面而非深入其中。

    对无偏见的人来说,奥秘科学的价值在于,以正确方式进入会增加生命活力及力量。真心追求奥秘科学不会使人们变得不切实际或避世,反而是会从本身心魂及灵性深处的生命源头不断得到力量。

  • 第24条:

    奥秘科学描述一些心魂体验,引导人朝向超感官世界的内容,但仍需要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在直接经验到这些内容之前,必须先吸收大量由别人传述的超感官经验。

    对于心魂来说,这些超感官知识是活的内容,沉浸其中将点燃心魂的冲动,使他朝向相对应的超感官实相。一个人以正确方式读取超感官实相,将自己沉浸于灵性存有之流,吸收灵性研究结果,走上朝向灵性结果的内在道路。

    任何人想单靠“修炼”就进入超感官世界,而没有将心魂转向去注意超感官世界的某些必要事实,这个世界将会保持模糊和令人疑惑的混沌;一开始一个人天真地学习特定必要的资讯做为进入超感官世界的方法,之后他必须放下无怀疑的天真,完全有意识地去体验自己得到的资讯。

    一个人必须先排除暗示的力量,心魂活动才能得到超感官知识,这些知识只能经由警醒健全的判断之后,才能如实地传递给另一个人。

    经由研读本书第一部分,一个人会开始参与分享超感官世界的知识,接着经由实际练习第二部分的心魂锻炼,他将会独立地得到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

  • 第25条:

    超感官知识的研究工具,是人本身;人类“天生自然”未经训练开发的能力及力量,必须经过转化成为更高的能力及力量,才能把自己准备好成为超感官研究的工具。


第一章总结

  这一章的标题,是奥秘科学的性质,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要点:

  • 人们对奥秘科学有两个极端之间的误解:轻视奥秘科学是空想、幻梦、迷信,称不上科学;基于强烈好奇心,盲目接受奥秘科学的玄妙知识。
  • 奥秘科学有两个植根于人类心魂深处的想法:在可见世界背后有一个隐秘世界;人类能发展心魂能力进入隐秘世界。
  • 秉持着自然科学的精神态度和严谨精确的思考方法,人类通过训练开发将心魂转化成具备更高的能力及力量,做好进入超感官世界的准备,独立地得到超感官实相。

Sunday, May 11, 2025

母亲节

  今天2025年5月11日,是妈妈离世两个月正,恰巧碰上了母亲节,是我第一个妈妈不在身边的母亲节。

  往年母亲节,我家四口和父母及妹妹七人,总是会聚餐庆祝节日,开始时是出外用餐,后来妈妈行动不方便,我们便点外卖来到父母家聚会。

  一家人聚在一起,妈妈总是笑容可掬,尤其疼爱两个孙子。我的小儿子靖恒,近几年来他出国旅行,回国时会带一些纪念品给公公嫲嫲。妈妈总是在聚会时,拿出其中一把折扇,很开心地称赞靖恒很乖,懂得选这么漂亮的扇子送给她,看得出她是爱不释手,孙子的乖巧,让她开怀不已。

  这两个月来,我偶尔会清理一下手机里的相片,时不时会刷到家庭照,我总会停下来端详一会,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妈妈都是那么的慈祥、温和、开心。

  占据我心中的,都是一些美好的回忆。妈妈的身影,会永远留在我心中。

Monday, April 7, 2025

人智学——史泰纳华德福教育著作

  1919年,全球第一所华德福学校在斯图加特(Stuttgart)创立了,史泰纳特别为当时的华德福教师们,进行了为期两周非常密集的教育研习课程,揭示华德福教育的理念与图像,深入探讨华德福教育的教学与应用,成为华德福教师持续修习和自我成长的基础。

  在这两周里,早上有两堂课(9点、11点半),下午一堂(3点),每天三堂课分别讲述普遍教学法、教学方法论、教学实践三个部分,后依序集结为GA293、GA294、GA295三本书,以下为这三本书的简介:

一、《人的普遍智识》

德文书名: Allgemeine Menschenkunde als Grundlage der Pädagogik
英文书名: The Study of Man
全集编号: GA293
中译本:
•《人学》,颜维震译,2010年,洪叶文化
•《作为教育学基础的人的普遍智识》,芮虎、李泽武、廖玉仪译,2014年,财团法人人智学教育基金会
•《人学》,潘定凯译,2018年,琉璃光
著作简介:
  本书集结了史泰纳在早上9点第一堂课程的演讲内容,从人智学的观点,探讨人的本性、人的发展、身体与心灵之间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建立了华德福教育的人类学理论基础。

二、《教育艺术方法论》

德文书名: Erziehungskunst: Methodisch-Didaktisches
英文书名: Practical Course for Teachers
全集编号: GA294
中译本:
•《实用教学指引》,林琦珊译,2013年,洪叶文化
•《教育艺术方法论——教学法》,沈柏年译,2022年,财团法人人智学教育基金会
著作简介:
  本书集结了史泰纳在上午11点半第二堂课程的演讲内容,依据第一堂课程的理论基础,运用在教育领域的教学方法学。

三、《教育艺术专题研讨与教案设计》

德文书名: Erziehungskunst: Seminarbesprechungen und Lehrplanvorträge
英文书名: Discussions with Teachers
全集编号: GA295
中译本:
•《与教师的讨论》,王智弘、尤清、陈宝珠、何修瑜、张琴珮译,2022年,财团法人人智学教育基金会
•《教育艺术专题研讨与教案设计讲座》,芮虎译,2024年,三元翻译社
著作简介:
  本书记录了史泰纳在下午3点第三堂课程与教师讨论的内容,针对班级经营和孩子气质的了解,以及语言的练习和课程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