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25, 2021

七年生命周期回顾(一)

  在《博客重启》博文中提到,近几年在学习史泰纳人智学,今年由于一项功课的要求,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一次七年生命周期的回顾。接下来,我将逐一以这七年生命周期分段落来描述每个阶段的生活片段、成长经历和心情札记:

一、0~7岁(1961~1968年)

  • 1961年5月25日:河水山(Bukit Ho Swee)发生一场大火,从下午3点烧到晚上10点,火势才得到控制,但已造成4人死亡,85人受伤,2800所房屋焚毁,15694人无家可归,其中一半为15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火灾的直接损失为200万新币。这场大火公认为新加坡历史上最严重的火灾,但也催生出举世瞩目的组屋政策。(这段历史,可参阅《新加坡那场“低端人口”区大火,催生出举世瞩目国策》)
  • 1961年:河水山大火后,我出生于一新加坡家庭,上有三兄三姐。由于生活拮据,不得已在我出生两天后就送给了养父母。当时养父母受到河水山大火的影响,在我亲生家庭租了房间住,由于膝下无儿女,又刚好同姓陈,因此欣然接收我抚养。之后租了中峇鲁一房式组屋搬进去住下,我在那里度过童年。
  • 1966年:妹妹出世,被养父母领养,一家四口就在组屋生活了十几年。
  • 1968年:进入成保政府小学,开始接受正规小学教育。
  • 现在回想起来,家庭虽不富有,但可说是小康之家。父亲在新加坡理工学院当图书馆员,周末还兼职新柔长堤巴士查票员,母亲偶尔接一些针线活来帮补家用。两兄妹是在衣食无忧、备受呵护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
  • 中峇鲁组屋的位置是相当不错的,当时上幼稚园、上小学、去联络所,都是步行可至的。到现在我还能依稀记得当年走去这些场所的途径,不过小学已经因为城市规划而被拆掉了。(成保小学于1987年12月关闭,已经走入历史了。我在“博物馆华文义工:研习坊”网站上,读到一篇关于"成保小学"的文章。)
  • 有一次,父亲带我去联络所,他在所内读报纸,我则在操场玩耍。不知怎的,我忽然看不见父亲,以为他回家了,于是我就径自走回家,母亲看到我还觉得奇怪,为什么我一个人回家,没有跟在父亲身边。
  • 印象中,童年生活是无忧无虑的。当时有邻居家中有黑白电视机,他家的门总是开着一条缝,我有时就在缝隙间观看电视节目。还记得看过日本连续剧“Ultraman”(咸蛋超人),小小年纪不免会想象自己也能变身成为超人,对抗一些从外太空入侵的怪兽或侵略者,保卫地球,拯救世人,想起来还挺有趣的。
  • 记得有一次,组屋前的马路上一辆巴士着火,当时父亲抱着我从窗口望出去,还能感觉到热气逼人,心中有些害怕,担心火势会不会蔓延到我们家。后来消防员来到,把火扑灭了,心中那块石头才放下来。
  • 我从小就知道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并且还和生母兄姐保持联系,时不时上生母家玩。我从来就没有当时那些粤语残片所描述的(想象着背景音乐是哀怨的二胡演奏,一笑),那种发现自己非亲生时晴天霹雳的感觉,而且还有想方设法找回亲生父母的桥段。反正我是始终都秉着“养育之恩比生育之恩重”的想法,心中在意的,还是在养父母身上。

Thursday, December 23, 2021

我读《斯坦纳自传》

  除了史泰纳的四本导论性著作之外,他还有一本自传值得阅读。我读的是中国文联出版社的中文译本《斯坦纳自传》(中国译者多采用斯坦纳为译名,但我则选用史泰纳为其译名,以其较接近Steiner发音之故),英文版可以在史泰纳档案网站找到,即“The Story of My Life”(全集编号为GA028),有声书则在http://www.rudolfsteineraudio.com/autobiosteiner/autobiosteiner.html网页。

  阅读史泰纳的自传可以说很容易或很困难,易与难取决于阅读的目的。如果纯粹只是想了解史泰纳的生平事迹,那很容易,只要细读自传即可。但是想要通过自传来理解他的思想学说,那难度可高了。其中的难处如下:

  • 由于语言文字的障碍,我们无法直接阅读德文原著,只能靠文本翻译的精确度来试着理解内容。所幸《斯坦纳自传》一书译者王剑南乃南京大学德国语言文学学士,涉足图书翻译领域十几年,能直接翻译德文,再加上翻译经验丰富,相信有一定的精确度。而且,我们还可以对照英文版加以推敲书中字句,进一步确定对所读内容的理解。
  • 自传中涉及当时的众多人物,以及他们的著作与思想,我们需要知晓一些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环境,来读懂他们产生这些思想的背景。如果想要深入理解这些人物的思想学说,恐怕还得回去阅读他们的著作,不能只单靠史泰纳在他自传中对他们的描述。
  • 由于自传参杂了史泰纳自己和众多人物的想法,在行文之间需要很细致地去区分每个段落到底是在阐述作者或是他人的思想,不然很容易会产生混淆的情况。
  • 通过文字去理解一个人的思想,那是经过了作者的思想转成文字,然后是读者阅读文字再转成思想,中间再加上文本翻译,可以想象语言与思想之间的转换过程会产生偏差,这是无可避免的障碍。
  • 就算是通过文字能够接收到史泰纳的思想,这些思想的具体内容还得通过我们自身的思考与体验,才能加以吸收与消化,成为自己的内在资源。

  要克服这些困难,别无他法,我们也只能下苦功花力气去精读、细读了。不过,我读自传并不是为了做研究和写论文,倒也无须太过执着于精确度与严谨度,只要认真读出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就可以了。我的目的是想通过史泰纳的生平自述,了解他的成长经历,进入他的灵性体验,探讨他的思想学说,最终的目的是回过头来启迪自己的灵性主体。

  厘清自己读自传的目的后,接下来就是如何阅读自传以达到目的了。针对以上所列出来关于阅读自传的难处,我认为应该采取一个较有系统的阅读方法,于是想到了霍韬晦教授的“如实观研究法”。这是霍教授所提出一个做学问的研究方法,可以借鉴作为阅读自传的指引。这如实观阅读法,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 如语言文字之实
  • 如历史文化之实
  • 如思想义理之实
  • 如生命成长之实

  接下来,我就以这四个“如实”来揭开自传的一些内容。


一、如语言文字之实

  读自传,需要先厘清史泰纳在书中所用的一些人智学名词,这里只列出人的身心灵三元本质为例:

  • 身体,德文 Leib,英文 Body
  • 心魂,德文 Seele,英文 Soul,自传译为灵魂、心灵
  • 灵性,德文 Geist,英文 Spirit,自传译为精神

  书中也有一些“如语言文字之实”的例子。比如在第20章174~175页中,史泰纳介绍了他在魏玛(Weimar)时期结识的一位朋友奥古斯特•弗雷森纽斯博士(Dr. August Fresenius)。弗雷森纽斯是一名语文学家,对语言非常喜爱,认为语言就是人类的启示,反映了宇宙的一切法则。当时所有研究歌德(Goethe)《浮士德》(Faust)注释的人士,全都误解了歌德去世前所说的:“七十多年了,《浮士德》的构想在我的青年时代,从一开始就是清楚的”。注释者们把这句“从一开始”理解为,歌德仿佛从一开始就对整个浮士德剧本拥有了一个观念或一个计划。而弗雷森纽斯则通过恰当使用语文学的手段,阐述歌德只是在空间意义上使用了“从一开始”这个词,他只是说年轻时候就厘清了最初的几个部分,对后面的部分会时不时地展开描述,纠正了所有注释者的误解。


二、如历史文化之实 

  史泰纳出生于19世纪中叶1861年,在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那时候欧洲已经进入了机械时代(The Age of Machines),自然科学抬头,唯物主义盛行,自然科学与道德精神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史泰纳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对生活中的机械强烈吸引着(第5页),他曾经看到一节火车车厢着火,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在思考着“怎么会发生这种事?”的问题(第9页)。

  关于自然科学与道德精神之间的鸿沟(143页),史泰纳体会很深。他先后在歌德-席勒档案馆(Goethe and Schiller Archive)工作(第14章)和在尼采档案馆(Nietzsche Archive)做客(第18章),接触了歌德与尼采(Nietzsche)的思想,看到了两者之间所体现出来的这道思想鸿沟。

  歌德细致地观察动植物形状以及人的外形,带着灵魂游走在外形中,却处处走向精神,发现了在物质中活动着的精神。然而,他却不想去体验那独立自在、自行活动的精神,没能形成“以精神为本”的自然认识。为了不丧失现实性,他面对纯粹的精神认识止步不前(153页)。

  而尼采则以神话形式开始了精神体验,阿波罗(Apollo)和狄奥尼索斯(Dionysos)是他体验到的精神形象。然而,他只到了对这些精神人物展开神话想象的层面,却没有进而去体验真正的精神本质。从精神—神话出发,他冲进了自然(153页)。

  歌德在自然现实中发现了精神,尼采在他所做的自然梦中丢掉了精神—神话(153页)。自然科学与道德精神之间的鸿沟,使他们无法跨越彼岸,充分显示出当时历史文化的烙印。


三、如思想义理之实

  史泰纳的思想是介于歌德与尼采这对立的两者之间的(154页)。

  史泰纳在《自由哲学》一书中阐明,在感官世界里面有精神世界,而人的观念世界,是存在于这个精神世界中。当我们除了感官感觉之外还能体会到观念,我们的意识将会体验到感官世界的客观实质(145~146页)。

  在人的灵魂体验的中心点,灵魂与精神世界完美地共存着。灵魂为了去认识,必须跟认识对象区分开来,只有当灵魂往返于与精神本性合一和自我内省之间时,这种区分才是可能的。灵魂会“无意识地”潜入客观的精神,却又在内省过程中把完善的本性带进意识(146~147页)。

  人类自己的个性若是能潜入宇宙的精神实相,在这个实相中也就能体验到道德激励的世界。道德便拥有了人的个性精神世界所启示的内涵,扩展到精神领域的意识便可以体验到这种启示内容了。道德行动中的人若是能体会到与精神世界的往来沟通,他便体验到了他的“自由”(147页)。这自由,我认为就是孔子所说的:“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史泰纳在直接观察中体验了精神世界,以此将歌德与尼采的思想对立融为一体,创立了一门以精神为出发点的自然科学(147页),称之为“自由哲学”(即人智学、灵性科学)。

  史泰纳写《自由哲学》有两个目标(147页):

  • 阐明感官世界其实本质上就是精神,以灵魂为本质的人通过真正认识感官世界,在精神领域不停地活动。
  • 将道德世界阐述成一个在灵魂所体验的精神世界中显示其存在的世界,以便在自由中的人能够接近它。

  史泰纳把自然科学与道德精神融为一体,但这个思想学说却得不到身边朋友们的认可。他在自传中多次提到自己心中的一股孤独感,诸如“我的精神世界从来没有过访客”(140页)、“我只能十分孤独地自说自话了”(145页)、“这样的我在那时有多么孤独”(157页)等等。


四、如生命成长之实

  史泰纳在第22章提到,他在35岁时,灵魂开始了一次深刻的转变,这一转变发展为一个影响深远的体验。他在精确而透彻的感官观察过程中,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摆脱灵魂中的一切主观,让自己客观地面对感性世界,从而揭示出精神体验无从说起的东西,同时也反过来照亮了精神世界(186~187页)。对他来说,精神生命位于思想的背后,思想仅仅是精神在人的心灵中的体现,这思想方法无以名之,只能称之为“客观唯心论”了(57页)。

  史泰纳发现,在观察物质世界的时候,人完全是以自我为出发点,通过这种方式,人在精神观察能力上才得到提高,从而重新进入了精神世界。就这样,精神世界与感性世界在针锋相对的状态下走进了他的心灵。生命本身就在这种状态中持续不断地克服对立,但同时也在重新创造对立,在这种正反合辩证思维下,生命得以成长(188页)。

  史泰纳在冥想中跟宇宙建立适当的关系,发现这宇宙充满了奥秘,很想认识并靠近它们。他不去思考感性世界的整个本质,而是用感官去感受他,一个奥秘就会作为实相展现出来,这就是他称之为“以实相为本的认识”(188~189页)。

  史泰纳总结出三种类型的认识(191页):

  • 概念式认识:通过感性观察而获得概念,被灵魂据为己有,留在了内心深处。
  • 灵魂式认识:抛开了感官,在内心深处所体验到的,保证了概念得以在精神实相中创立起来。
  • 精神式认识:不仅导向精神世界的深处,而且也允许自己与精神世界紧密共处。

  这关键在于冥想,即所谓的内修功夫。人在观想当中会得知,这个”自我“既先于有形身体中的生命而存在,又后于它而存续。在这冥想中,我们“内在的精神人”的意识会逐渐形成。这个“内在的精神人”完全摆脱了有形生物体,存在于精神当中,能够感知并活动(192页)。

  史泰纳已经认识到,将灵魂划分为思想(thinking)、感觉(feeling)和意愿(willing),其意义是有限的。真相是,思想当中同时包含了感觉和意愿,只不过,思想主导者后两者。感觉当中存在思想和意愿,意愿中也同样有思想和感觉(193页)。


我读《斯坦纳自传》之发现

  史泰纳具有强大的灵性主体,从小就在心中种下许多谜题,虽然当时没有答案,却会持续不断地寻求与思考其中的道理,显示出他那契而不舍的意志是多么的坚强的。

  他广泛地阅读各种领域的文章与书籍,举凡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哲学思想等皆有涉略,并加以精读和消化,显示出他那海纳百川的胸怀是多么的宽广的。

  他一生结交许多师友,时常与他们进行交心的谈话甚至辩论。他总是能在他人身上汲取思想光芒中的养分,同时又能看到并接纳其中的欠缺与误差,借此让自身的学养与思想得以升华,显示出他那真诚待人、和而不同的心魂是多么的美善的。


我与史泰纳的生命契合度

  我发现我与史泰纳的生命倒是有一些契合之处:

  • 我出生于1961年,正巧是史泰纳出生后100年。
  • 我和他同样会广泛地阅读各种领域的文章与书籍。
  • 我们都喜欢以文字为媒介撰写一些所思所受所行的内容。
  • 我们都有理智心魂的追求。
  • 我们都有意愿成长我们的灵性主体。

  当然,史泰纳思想的高度和他一生的成就是我望尘莫及的,但他肯定可以成为我一个很好的典范。


读《斯坦纳自传》给我的启迪

  在阅读自传时,有一段文字特别触动到我的感受心魂:“心灵渴望努力投入到外在的生活中,想要与生活实现紧密结合”(139页),我的理智心魂很快地剖析出这么一段句子:史泰纳的生命追求是,身心灵达到天地人我合一之境界!

  我是这样剖析的:施泰纳说他的“心灵渴望”,那是他整个身心灵生命主体(我)在宣告;“外在的生活”则包含了灵性世界(天)、自然世界(地)和人文世界(人);还有“紧密结合”,也就是合一了。这身心灵达到天地人我合一之境界,也成为了我的生命追求,我为此制作了一幅“天地人我合一图”:

  图左边是“我”,拥有身心灵三元本质,身心灵又各自划分成三层,呈现出人的九层结构。图右边则是“天地人”三个世界,与“我”的身心灵相对应,代表着我的灵性与灵性世界的关系,我的心魂与人文世界的关系,我的身体与自然世界的关系。其中灵性世界和自然世界已经各自有其法则与规律,”我“需理解和遵循其法则而参与其内;但是人文世界里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性和唯一性,“我”和“他人”的关系可以千变万化、错综复杂,因此天地人我合一的关键,在于人我合一,这就有待于“我”有一个真诚待人、和而不同的心魂了。

Monday, December 20, 2021

人智学——史泰纳导论性著作

  史泰纳一生的著作甚丰,经过整理出版的全集有超过350卷之多,全集资讯可参考以下网页:

  史泰纳全集可分成文章书信、讲座记录、艺术遗产等三部分,著作以GA编号,GA为德文 Gesamtausgabe 的缩写,即完整版之意。

  在如此大量的著作当中,要如何选择哪些著作来认识与理解史泰纳的思想学说呢?我们可以集中阅读他的一些属于导论性质的著作,这里列出的导论性著作的书目与简介来自于海因茨·齐默曼《什么是人智学》这本书(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642021/)。

一、《自由的哲学》

德文书名: Die Philosophieder Freiheit
英文书名: The Philosophy of Freedom
全集编号: GA004
中译本:
•《自由的哲学》,王俊译,2017年,财团法人人智学教育基金会
•《自由的哲学》,常湧译,2020年,三元翻译社
•《自由的哲学》,张家瑞译,2022年,柿子文化
HiWaldorf 网页连载:https://hiwaldorf.com/special/freedom
著作简介:
  史泰纳的代表性哲学著作。在这一著作里, 史泰纳系统地探讨了有关人的认知活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也把“对思考的观察”作为一种精神体验加以系统性探讨。此外,他还发展了一门关于自由的伦理学。这一伦理学把人看成是一种朝着自由发展自己的存在。

二、《神智学》

德文书名: Theosophie
英文书名: Theosophy
全集编号: GA009
中译本:
•《神智学》,廖玉仪译,2011年,财团法人人智学教育基金会
•《神智学》,李静宜译,2022年,财团法人人智学教育基金会
著作简介:
  史泰纳的这本著作是作为人智学的导论而写的。在这本书里,他从歌德、费希特和自然科学的概念出发,用连贯一致的思想架构描述了人智学对人的基本理解。之后,这本书还阐述了精神命运的思想,并对精神世界的基本特征以及认识精神世界的手段作了描述。

三、《人如何认识高等世界?》

德文书名: Wie Erlangt Man Erkenntnisse der Höeheren Welten?
英文书名: Knowledge of the Higher Worlds And Its Attainment
全集编号: GA010
中译本:
•《超越生死门》,潘定凯译,2008年,琉璃光
•《认识更高层的世界》,何画瑰译,2012年,光佑文化
•《秘修学徒的高等灵性修炼法门》,邓捷文译,2020年,柿子文化
•《如何获得更高世界之认知?》,常湧译,2024年,三元翻译社
著作简介:
  这是一本生命之书。史泰纳在这本书里发展出了认知精神性的各种基本训练方法。除了有关冥想的指导外,其中还有许多有关生命成长、意识发展以及自我认知的指引。

四、《神秘科学概述》

德文书名: Die Geheimwissenschaft im Umriß
英文书名: An Outline of Occult Science
全集编号: GA013
中译本:
•《奥秘科学大纲》,李怡达译,2020年,奇异果文创
•《奥秘科学纲要》,常湧译,2022年,三元翻译社
著作简介:
  这本书是最为综合地介绍人智学的著作。它把基本的方法论与对以人智学为基础的人学、死后生命以及人智学的冥想方法的介绍相结合。本书的中心是对地球和人类的共同演化及其精神性之维的描述。

Tuesday, December 14, 2021

博客重启

  14年前(2007年)我创建了“终身学习生命成长”博客,7年前(2014年)我迈开了“告别创新、迎向未来”之步伐,因此暂停在本博客发表博文,没想到一停就是七年。现在我重启博客,继续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

  为什么会突然想重启博客呢?

  离开创新后这七年,我经历了投资生意的探讨、金融市场的交易、教会外展事工的服务、史泰纳人智学的学习、投资组合的规划,并于近两年参与了1M65运动、公积金、Seedly 等理财社群的学习、交流与答疑。

  在学习人智学的过程中,我接触到鲁道夫•史泰纳(Rudolf Steiner)所阐述的七年生命周期(可参考博文最后引述的资料),因此今年对自己的七年生命周期做了一次回顾。在这回顾的过程中,凑巧发现到本博客创建至暂停是一个七年周期,而暂停以来的空窗期又是另一个七年周期,这意外的发现埋下了重启本博客的动因。

  其实我在本博客已经发表过一些回顾博文,其中发表于2007年的两篇博文《内心有主 生命有向》与《事上磨练 心中体会》是当时比较总体性的人生回顾。而这次的回顾补充了之前的内容,再加上回顾近七年的生命历程,并纳入了施泰纳的七年生命周期框架,是比较系统性的人生回顾。这七年生命周期回顾的细节和人智学的学习心得,我将陆续在本博客发表,从中可以看到我的生命追求。

  是为博客重启缘起。


七年生命周期的参考资料:

  1. The 7-Year Cycles of Life by Tom Monte
  2. How Your Body, Mind and Spirit Evolves Every 7 Years by Emi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