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一篇博文《我读《奥秘科学大纲》(五)——睡眠与死亡(睡眠篇)》中提到,把第三章的阅读笔记分成两篇博文,即睡眠篇与死亡篇。然而,我在整理死亡篇时,发现这部分的篇幅是睡眠篇的翻倍,而且内容又是在阐述死后的两段过程:人死后回到灵性世界的经历、人准备于物质世界重生的过程。因此,我决定把这部分进一步分成两篇博文,也就是说,第三章的阅读笔记,最终是分成三篇博文:睡眠篇、死亡篇、轮回篇。
第三章、睡眠与死亡(死亡篇)
- 第10~11条:
死亡的发生,是因为组成人类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改变。
当一个人入睡,星芒身从以太身及物质身当中释放出来,但是以太身及物质身仍然连结在一起。
当人死亡时,物质身与以太身分开,物质身依其本身内在的力量成为一定瓦解的尸体;另一方面,星芒身发挥力量将以太身从物质身中拉开,星芒身与以太身在人死后会持续连结几天;之后,星芒身会脱离以太身继续自己的旅程。
在人生前,星芒身与以太身连结在一起,人有意识地感知到自己星芒身当中的经历;睡眠时,脱离物质身的星芒身,就会从外部修复筋疲力竭的器官;然而,死后物质身已经不在了,这修复器官的力量,就被用来使人感知到星芒身本身的历程。
- 第12~13条:
有些事物超越了感官可及的领域,这些知识也能被一般思考判断能力掌握,这种判断将思考、情感、意志的活动视为非外显世界的展现,这样才能真正清楚理解其外显活动。
当人类连结到物质身,外在世界会以图像的形式进入意识;然而当他放下物质身,星芒身就不再受限于物质感官所感知到的外在世界,开始能有其他的经验。
起初星芒身与以太身连结在一起,会阻止它去经验任何新的事物。但由于以太身拥有整个生命过程的所有记忆,这些记忆会以整体鲜活的图像展现,因此人类在死后最初经验到的,会是从死亡回到出生之间的生命经验,以连串的画面展现在他面前。
在尘世生活中,记忆只有在人类清醒时才会存在,清醒时它会与物质身结合在一起,同时受限于物质身;但是对于心魂来说,所有在尘世生活中使他产生印象的,都会被保存下来。
由于物质身并不是记忆的完美工具,因此我们很难在生活中的每一刻都想起过去发生的所有;但在死亡后,物质身形成的阻碍消失不见,只有人们仍然保有以太身,就能拥有某种完美的记忆。
然而,当以太身失去它与物质身相似的形状,这种完美的记忆就消失了。这也是为何一段时间之后,星芒身就会与以太身分开,因为只有当以太身仍然保持与物质身相似的形状时,星芒身才能与之结合。
在出生到死亡之间,以太身和物质身只有在特殊状态下才能短暂分开,例如:
- 人的肢体受到重压,感觉到肢体麻木,这种感觉源自于一部分以太身和物质身暂时分离;
- 人经历极度震惊的打击,可能有一小段时间以太身与大部分的物质身分离;
- 人发生濒死经验时,整个过去生命的经历会像是一个浩瀚的记忆图像显现在心魂之前。
濒死经验,只会发生在以太身与物质身分开,同时以太身仍然与星芒身结合在一起时。如果这样的震惊使得以太身与星芒身分开,就不会发生濒死经验,因为这时人完全失去意识,就像经历了无梦睡眠一样。
- 第14条:
在死后的瞬间,一生过去的所有经历会总结成为一幅记忆图像;之后,星芒身就脱离以太身继续自己的旅程,它于物质身中活动所得到的一切仍然保留在它之中。
吾已经发展出某种程度的灵自我、生命灵及灵性人,这发展是出于吾的努力,而不是各个身体的不同器官。吾的本质并不需要外在器官来感知自己,也不用外在器官来保存与祂结合的所有。
至于人在睡眠当中感知不到灵自我、生命灵及灵性人,是因为从出生到死亡之间,吾都受到物质身的束缚;即使在睡眠中,吾和星芒身结合在一起而在物质身之外,吾仍然与物质身紧密相连,星芒身的活动仍然会被导向物质身,吾及其感知就会导向外在感官世界,而无法直接得到灵性启示。
在死亡之后,吾从物质身及以太身的连结当中解放出来,这时吾才能开始接收到灵性启示;当心魂脱离了一生束缚他的物质世界,另一个世界就为他点亮。
即使到了这个时刻,人与外在感官世界的连结还没有完全终止;相反地,某些仍然存在的欲望维持了这样的连结,这些欲望是经由他意识到“吾”而创造出来的;出于其他三个较低阶身体的欲望与希求,只会在外在世界中作用,当这些身体被放下后,这些欲望就停止了。
但是,吾除了出于其灵性本质的欲望之外,祂也会从物质世界中寻找快乐;然而,在灵性世界中并没有方法可以得到这样的快乐。
对于吾来说,人生在世会有三种欲望:
- 第一种欲望/本能欲望,是源自于外在的身体;这些欲望必须经由身体来满足,随着身体瓦解就会自然停止;
- 第二种欲望/灵性欲望,是出于吾的灵性本质;只要吾在身体里,这些欲望就会经由身体器官来满足;
- 第三种欲望/感官享乐,是吾于感官世界的生命过程中产生的;这些欲望,是吾在没有灵性显现的层面寻求到快乐。
最基础的享乐,也可能是灵性的真实展现;经由摄食来满足饥饿感,也是灵性的展现,因为如果没有摄取到营养,在某个层面的灵性要素就无法逐步成长。然而,吾也会追求这些必要需求以外的享乐,例如,忽略营养及灵性满足去追求好吃的食物。
灵性的存有者活在身体里时,仍然会需要感官享乐,吾其实是经由投身于感官感知的事物去享受灵性之光的照耀,即使外在感官不再做为灵性之光的媒介,吾仍然可以继续享受这光。
然而在灵性世界中,那些在感官世界中不含灵性本质的欲望,就不可能被满足;当死亡发生时,如果吾仍然想要追求那种只能经由身体器官得到满足的快乐,就必定会处于欲求不满的状况,即仍然心怀对外在世界快乐的欲望,但又缺乏可以满足那种欲望的器官。
吾在下一个阶段的任务,是使自己不再受到外在世界吸引力的束缚,吾必须做到内在的净化及解放,所有人生在世出于身体的欲望必须被根除。
上述欲望的世界,在死后会被“灵性焚毁之火”消解与毁灭,所有出于感官而又不传达灵性内涵的欲望,都会被这个“火”烧尽。
- 第15条:
那些希望能经由感官满足的期待,在死后完全不可能实现,只能由物质世界满足的欲望,必定转变为剧烈的剥夺感。死后会被“焚毁之火”烧尽的欲望,是破坏生命的力量,这样的力量使吾过于紧密地与感官世界捆绑在一起,超出其能从感官世界得到对其发展有益的需要。
感官世界事实上展现隐藏在其背后的灵性,而灵性会以某种形式向物质感官显现。如果不使用物质感官,就无法享受隐藏在感官世界背后的灵性本质;然而若是吾欲求的感官享受并不包含灵性本质,那他就会远离这个世界当中真实的灵性实相。
当感官享受展现出灵性,就能提升与发展吾;无法展现灵性的享受,则使吾贫乏与荒芜。在感官世界追求没有灵性的欲望,对吾的伤害已经造成,但是直到死后它的影响才能被吾觉察。
在有生之年去满足这样的欲望,只会创造出与之相似的新欲望。当下人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作为,会使自己被“焚毁之火”包围,直到死后人才会开始觉察到包围他的焚毁之火,而这种觉察使其疗愈与助益变得明显。
例如,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并不只是被那个人物质感官可及的层面吸引。然而,只有这个层面是死后不能再被感知的部分,直到死后人才能理解,所爱的人能被物质感官感知的部分,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如果无法根除那些只能经由物质器官才能满足的欲望,就无法在死后有意识地感知所爱的人。
从这个观点来看,超感官知识所描述的死后经历,会由恐怖而绝望的图像,转化为深层的安慰与满足。
- 第16条:
死后的经历与人生在世还有另一个不同之处,在净化期间人的生命可以说是倒过来活的。人会重新经历从出生开始一生的过程,只不过它是从死亡生前的那一刻开始,以倒叙的方式回溯到童年,如此他从灵性上看到一生中并非出于吾的灵性本质的一切,并以相反方向经验到。
例如,一个人在60岁过世,他在40岁时曾经发怒使另一个人的身体及心魂受伤,那么他在死后回溯其生命旅程到40岁的那时重新经历这个事件,只不过他所经历到的并非攻击别人得到的快感,而是感受到对方因此所遭受的痛苦。
之所以这类事件会在死后造成痛苦的经历,是因为这当中吾的欲望是源自于外在的物质世界。事实上,吾满足这样的欲望不只伤害了其他人,同时也伤害了自己,只是伤害自己的部分在有生之年隐而未现;然而在死后,整个造成伤害的欲望世界会对吾显现,此时吾会感觉被所有曾经引动这类欲望的事物吸引,以便能将这些欲望以其被创造出来相同的方式由“焚毁之火”烧尽。
当回溯旅程到达出生那一刻,所有这类欲望都已经被焚毁之火净化,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任何能阻碍他完全献身于灵性世界,人进入了新的阶段;正如人在死后时放下了物质身,之后放下以太身,接着只能存活于外在物质世界意识中的星芒身也瓦解了。对于超感官知识而言,共有三个不同的尸体:物资身、以太身和星芒身。
净化期大约会持续尘世生命三分之一的期间,到净化期的终点人就会脱下星芒身。
- 第17条:
净化期后吾提升到一种全新的意识状态,在死亡前人的感知由外在流向吾,但是到这个时候另一个世界会由内在涌出进入意识。虽然在出生到死亡的期间,吾也同时会活在这个世界,但是它会被感官显现的帷幕所遮蔽,只有当吾能放下所有感官感知而从“内在至圣之所”去觉察,才能发现当中的实相。在死亡之前吾的自我感知只会发生于内在,死后经历完净化期,灵性世界会完全由内在展现。
事实上这个灵性世界在人放下以太身之后就已经显现,只是人朝向物质世界的欲望会像乌云般遮蔽了它;这就像是会被“火”焚毁的欲望形成了黑暗邪恶的阴影,散布在灵性体验的至福世界中,甚至这些欲望是实体的存有者;当吾脱离了物质器官而能够感知到何谓灵性时,这些邪恶存有者就会立刻显现,它们看起来就像人们之前透过感官经验到的扭曲变形漫画,住满于净化之火的世界中,展现在灵性之眼前的是可怕和痛苦,并且似乎是以破坏为乐,热衷于灵性的邪恶。当人将这类欲望带入到超感官世界,对这些邪恶存有者而言,就是可以滋养与增强力量的食物。
净化之火中的那些邪恶存有者,只能被超感官意识到而无法被物质感官感知,然而它们会伤害吾以获得养分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若是适当的享受放纵到缺乏节制和过度时,这些影响就变得清楚可见。
当人去观察动物界,如残酷潜行觅食的野狼,从灵性的眼光来看,它无非就是一个心魂依从其欲望生活及行动;被人类眼睛看见的野狼行为,是人感知不到的潜行觅食欲望的具体呈现。
动物只能被三个身体的欲望驱使向外在世界追求满足,人类则能拥有更崇高的享受,因为他们除了三个身体之外,还有第四个组成部分——吾。如果吾的欲望不用来维持或发展自己,反而对自身存在造成破坏,那么这样的欲望并非出于三个身体或吾自身。引起这样欲望的存有者的实相无法被感官感知,它们能影响吾的更高本质,引诱其产生与感官无关但又只能经由感官满足的欲望。
这些存有者的食物,是比动物欲望更邪恶有害的激情与渴望,它们不存在于感官世界,但是又能抓住灵性并将之拖入感官世界,因此从灵性的眼光来看,这些存有者的形式,比最野蛮的动物还要更丑陋可怕。
- 第18条:
当人在死后穿过这个世界,会发现自己面对一个纯粹只有灵性内涵的世界,在这个世界当中升起的欲望,只能从灵性层面得到满足。然而,在此人仍然能区分属于自身的吾及构成外在的环境,可以经验到环境流向人的方式。
有生之年感知到吾的方式,是在出生到死亡期间由人的身体器官向他诉说;一旦他放下所有的身体,新环境的语言会直接向吾深处的“内在至圣之所”诉说。整个环境当中充满了与人内在吾相似特质的存有者,事实上只有吾能亲见另一个吾。正如在感官世界中人类被矿物、植物及动物组成的环境包围,在死后他会被灵性本质组成的世界包围。
然而还有一些不属于环境的,会随着人进入灵性世界,那就是吾在感官世界的经历;在人死后,只要以太身仍然与吾连结,这些经验的总和,就会以全观的记忆图像短暂呈现;之后,当以太身被放下,仍然有一部分来自记忆图像的,会被吾永久保存。
死亡后,吾觉得出于感官世界的灵性成果,是他自己的内在世界;透过它吾进入了灵性世界,那里的存有者都像是吾一般由其内在最深处展现自己。吾从感官世界带来的,就像是种子,它进入灵性世界后接收到环境的影响力而开始发展。
- 第19条:
在感官世界当外物作用在眼睛时会展现为色彩,在“灵性领域”当吾受到某个灵性存有者影响也会产生与色彩相似的经验,只是这样的经验是以人类在有生之年从内心深处体验到吾的方式产生,因此在灵性环境当中存有的吾都是在放射出光的世界中展现自己。
另一种灵性经验,灵性世界的声音与感官世界对声音的印象最为接近,当人越深入灵性世界,他内在的生命脉动会越像是感官世界中的声音与合声,这样的力量之流经由吾涌向灵性世界。
在“灵性领域”中声音更高的展现就成为“灵性语言”,不只是另一个存有者的生命脉动经由吾涌出,那个存有者最深处的本质也与吾交流。
- 第20条:
灵性领域展现在超感官意识之前可以区分为三个不同的国度,可以被类比为感官世界的三个领域:第一是灵性世界的“土地”,第二是灵性世界的“水域”,第三是灵性世界的“大气”。
灵性领域的第一个国度是“灵性土地”,所有在地球上可以被物质感官感知到的,都可以在此感知到它们的灵性本质,只是它们在此的展现会与它们在感官世界的展现形成对比。在物质世界充满石材的空间从灵性视觉来看会形成某种空洞,而形成空洞的力量会在这个空洞的四周被看见;在感官世界中这个石头的颜色,在灵性世界会被经验为互补色;其他所有性质也都会以对比的形式呈现。
灵性领域的第二个国度是“灵性水域”,所有在感官世界的生命都在此。对灵性眼睛来说,生命具有流动的本质,就像海洋及河流般渗透遍及灵性土地,这股生命之流,被经验为活生生的灵性声音。
灵性领域的第三个国度是“灵性大气”,所有在感官世界呈现为感觉的,在灵性领域都会像在地球上的空气般弥漫,可以想象它像是流动的感觉之海。人的各种感觉,如悲伤、痛苦、快乐、高兴等,就像是感官世界中的大气有清风及暴风,在灵性领域可以被灵性感知为气象变化,也可类比为“灵性语言”吹过灵性领域的存有者及事件。
- 第21条:
更进一步在灵性世界被感知到的,还有第四和第五个国度,可以被比拟为物质世界的热及光。
灵性领域的第四个国度是“灵性之热”,遍及于所有事物之中的思想,正如同遍及于尘世间所有事物之中的热一样。然而,必须想象这些思想都是活生生的存有者,人之内的思想其实是独立于人之外本身具有内在生命的活跃实体。所有人类发展出来能丰富物质世界的想法,其实都源自于这个灵性领域。
这里与第三个国度做一个区分:所有由外在世界引起的感觉及热情,都可以说是源自于灵性领域的第三个国度;但是在心魂中使人具有创造力来转化及丰富这个世界的想法,都可以在灵性领域的第四个国度当中找到它们的原型。
灵性领域的第五个国度是“灵性之光”,在此智慧以其朴素的原型显现,就像太阳光照亮物质世界,被智慧之光找亮才能在灵性领域展现出真正的重要性及意义。
在灵性领域还有更高层次的国度,将在本书稍后章节中提到。
- 第22条:
死亡后吾带着感官世界生命的精华深入灵性世界,前世的产出直到净化期结束前仍然与部分星芒身结合在一起,直到朝向物质生命的欲求和渴望在死亡后完全被放下,吾连同祂在感官世界得到的,才深入灵性世界发展与成长。
建构物质身的力量来自物质世界,建构以太身的力量来自生命世界,建构星芒身的力量来自星芒世界。当吾转化进入灵性领域,祂会遇见这些隐藏在物质感知背后的力量。
那些环绕着人类并且建构人类物质身的灵性存有者,在灵性领域的第一个国度当中能被吾所感知;在第二个国度当中,人会发现自己被形成以太身的力量包围;在第三个国度当中,组织星芒身的力量会涌向他;在灵性领域更高层次的国度也会注入他,形成他尘世生命的架构。
第三章死亡篇总结
关于死亡,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要点:
- 人死后四元身的变化:
- 尸体瓦解:人死后,以太身、星芒身与吾离开去到灵性世界,留下物质身依其本身的瓦解力量成为尸体,继续腐烂乃至归于尘土。
- 倒序回溯:人死后瞬间,以太身以倒序回溯的方式,重现死亡前一刻到刚出生那一刻的人生经历,这记忆图像的倒序回播,会持续几天的时间。当人回看一生,不只看到自己个人的感官感受和欲望,而且还能从灵性上看到一生中并非出于吾的灵性本质的一切,包括能亲自体验并觉察到自己施加于他人的伤害和痛苦。
- 净化火焰:经过以太身的倒序回溯之后,星芒身脱离以太身继续自己的旅程。那些在倒序回溯时所体验到的感官欲望,在灵性世界中不可能被满足,它们就会被灵性焚毁之火烧尽。这净化期大约会持续尘世生命三分之一的期间,到了净化期的终点,人就会脱下星芒身,只剩下吾。
- 吾的提升:脱下星芒身之后,吾提升到一种全新的意识状态。吾放下所有的感官感知,从内在至圣之所去觉察和发现当中的灵性实相,灵性世界会完全由内在展现。
- 灵性领域的不同国度:
- 灵性土地:在此感知到所有物质的灵性本质,它们形成了灵性世界的土地,只是它们在灵性世界展现的,会与感官世界的展现成对比:灵性世界的空间是内外倒反的、灵性色彩是感官世界色彩的互补色。
- 灵性水域:在此感知到所有感官世界的生命,它们具有流动的本质,就像一股生命之流川流在灵性水域中,被经验为活生生的灵性声音。
- 灵性大气:在此感知到所有感官世界的感觉,它们就像是弥漫在灵性世界的大气,可以想象为一片流动的感觉之海,或是被灵性感知为气象变化,也可以类比为灵性语言。
- 灵性之热:在此感知到的是人的思想,它们就像是热遍及所有事物之中,都是活生生独立的存有者。
- 灵性之光:在此感知到的是人的智慧,它们以智慧之光照亮所有存有者,在灵性领域展现出真正的重要性及意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