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30, 2007

老师与真理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犹爱真理”,显示出西方哲学的特性,即一种追求真理、坚守真理的精神。而中国哲学则重视尊师,较少直接批评老师失误之处,显示出一种饮水思源的感恩精神。

  其实两者是在不同层次而言,并无冲突。西方哲学的坚守真理是在知识的层次说,而中国哲学的尊师则是在性情的层次说。两种精神可融合为一体,一方面在认知的过程中不断精益求精,以至求得真理,另一方面知道自己能如此追求真理,皆因老师的启迪而打下的坚实基础。

  英国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正是此义。

  借用亚里士多德名言,再加以发挥:“吾爱吾师,吾犹爱真理,故吾更爱启迪吾之师”。

Sunday, April 29, 2007

萨特与加缪

  日前读傅佩荣教授《哲学与人生》一书的第七章“荒谬之超越”中介绍法国两位存在主义大师萨特与加缪交往的轶事,与同道讨论,有所领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萨特与加缪都是地下抗德分子。有一天他们在咖啡馆聊天,聊到人的自由问题。萨特主张因为上帝不存在,所以人有绝对自由,可以为所欲为;加缪则认为不管上帝是否存在,人都无法有绝对自由。两人各执一词,谁都无法说服谁。最后加缪想到了一招,他说:“既然你说人有绝对自由,那么请问你能不能把我交给德军,检举我是地下抗德分子呢?”萨特想了半天,最后说:“不行!无论如何我都不能向德军检举你!”

  表面上加缪赢了这场辩论,因为萨特无法为所欲为,违背道义地检举加缪,这似乎显示萨特没有绝对自由。

  但真是如此吗?萨特想了半天,他在想什么?

  想深一层,萨特是在“维护道义”与“胜出辩论”两者之间想了半天,最后选择前者。他虽然输了辩论,但却赢得人格。实际上他是在自己的生命中体现出了道德的自由,而不是意气用事、任性放纵的自由。在意义上“道德的自由”比“放纵的自由”属于更高的层次,前者才是真正的绝对自由。

  孔子七十岁“从心所欲不逾矩”体现的就是生命的绝对自由。

Friday, April 27, 2007

开场白

  今天我上Blogger创建了Life Study博客!

  Blogger的创建博客过程不难,主要是花时间在思考博客名称、撰写博客说明、选定博客网址。


  Life Study博客的内容是关于“终身学习”与“生命学问”两方面;前者指出学习的过程是没有止境的历程,而后者标明学习的内容是有关生命的学问。

  时间上“终身学习”没有设定期限,而空间上“生命学问”涵盖各种课题。如此定位保留了弹性,让我能够随意遨游于“古今中外”的时空中。

  除了另外说明的内容之外,本网志的所有内容都以“知识共享组织”(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3.0通用”许可协议(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3.0 License)发表。

  “知识共享组织”是一个为创造性作品提供灵活的著作权许可协议的非营利性组织。我选择以这种方式的许可协议发表本博客内容,是因为我坚信“生命学问”的学习心得应该是自由共享的,同时我又可以保留自己的著作权。

  是为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