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月底去合肥办公,在办公室一幅书法作品,写的是诸葛亮《诫子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人称卧龙先生,东汉末年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这篇《诫子篇》是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227-263年)的家书,显示诸葛亮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更是他总结自己一生经历所得的君子之道。
译文:“君子的修行,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自己,以俭朴节约来长养品德。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有清明高尚的志向,不安宁清静就不能穷极远大。为学要在身心宁静中进行,才智要在不断学习中积累,不学习就不能增广才智,不立志就不能成就所学,放纵散漫则不能奋勉精进,凶险浮躁则不能调治性情,年华随时光飞驰,意志随时日远去,最终枯萎凋落,不能与世接轨,可悲地困守着敝陋的屋舍,到时候就后悔莫及了!”
从这篇家书,可以看到诸葛亮重视修身养性,致力为学,对我们现今学子很有启发性。
Life 有终身与生命二义,而 Study 有学习与学问二义;将 Life 与 Study 之二义合一,Life Study 就有“终身学习生命学问”之义了。因此 Life Study Blog 的内容是关于“终身学习”与“生命学问”两方面;“终身学习”指出学习的过程是没有止境的历程,而“生命学问”则标明学习的内容是有关生命的学问。时间上“终身学习”没有设定期限,而空间上“生命学问”涵盖各种课题。如此定位保留了弹性,让我能够随意遨游于“古今中外”的时空中。
Thursday, November 22, 2007
Tuesday, November 13, 2007
四大圣哲
德国存在主义大师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1883-1969年)研究了历史上各大文明的重要思想家之后,选出四个人作为人类的典范——释迦牟尼、孔子、苏格拉底、耶稣基督。四位圣哲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在面对人生负面的情况时(如烦恼、痛苦、灾难、罪恶等),能够坦然以对,并透过这些困境让自己内在的精神得到淬炼。透过四位圣哲作为表率,我们可以看到生命的庄严。(参阅傅佩荣《哲学与人生》)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Sakyamuni,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原名为乔达摩·悉达多(Siddhartha Gautama),古印度释迦族人,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u,今尼泊尔境内蓝毗尼Lumbini)国王净饭王(名为首图驮那Suddhodana)的王子,属刹帝利(Kshatriya,即帝王将相、王室贵族阶级)种姓。母亲是摩诃摩耶(Mahamaya),在生下释迦牟尼的第七天逝世,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Mahapajapati)养育成人。29岁时,释迦牟尼有感于人世之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80岁时,释迦牟尼在拘尸那迦城(Kushinagar,今印度联合邦迦夏城)逝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母亲是颜征在。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但他在艰难困苦中发愤好学,遍访名师,虚心求教,终于学有所成,颇具名声。30岁左右开始有学生慕名求教,此后,孔子广收门徒,相传一生所收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50岁左右,孔子在鲁国逐渐受重视,先后做过中都宰、司空、大司寇,颇有政绩。后来,因鲁定公接受齐国馈赠的女乐而荒废政事,孔子于是带着弟子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长达十四年之久,却找不到一个明君能重用他,让他实现其政治理想。68岁时,孔子回到鲁国,但未受鲁哀公任用,于是致力于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73岁时,孔子在家中病逝。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腊雅典人,父亲是雕刻师,母亲为助产婆。为了追求真理,苏格拉底与当时的辩士(Sophist)对话,通过不断反问、归纳的辩证方式来厘清概念。据说,戴尔菲神殿祭司传下神谕,说苏格拉底是雅典最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自认自己无知,为了验证神谕,他先后与当时被认为很有智慧的政治家、诗人、工匠对话,结果发现他们都是没有智慧的人。这三种在当时社会上最有权威的人,都因为与苏格拉底的对话而感到尴尬与愤怒,于是找人指控苏格拉底“腐化青年”和“亵渎神明”。尽管苏格拉底在法庭上作出义正词严的申辩,但仍被判处死刑。70岁时,苏格拉底在狱中拒绝接受朋友和学生们安排他逃跑的计划,坦然喝下毒酒而死。
耶稣基督
耶稣基督(Jesus Christ,公元前6年—公元30年),上帝之子,基督教创始人,父母是约瑟(Joseph)及玛利亚(Mary)。童贞女玛利亚受圣灵感孕,在马槽内产下耶稣。耶稣长大后领受表兄施洗者圣约翰(St. John the Baptist,公元前6年—公元36年)的洗礼,开始在加利利(Galilee)收徒传道,驱逐恶鬼,治疗病人。耶稣在信徒中挑选12人为使徒,后来被其中的加略人犹大(Judas Iscariot)出卖,被控以“自称为犹太人的王”的罪名,判处钉死在耶路撒冷(Jerusalem)附近的各各他(Golgotha)的十字架上,死后被安葬于各各他附近的一个墓室,并于第三天复活。之后耶稣回到加利利与众门徒见面,并于40日后升天。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Sakyamuni,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原名为乔达摩·悉达多(Siddhartha Gautama),古印度释迦族人,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u,今尼泊尔境内蓝毗尼Lumbini)国王净饭王(名为首图驮那Suddhodana)的王子,属刹帝利(Kshatriya,即帝王将相、王室贵族阶级)种姓。母亲是摩诃摩耶(Mahamaya),在生下释迦牟尼的第七天逝世,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Mahapajapati)养育成人。29岁时,释迦牟尼有感于人世之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80岁时,释迦牟尼在拘尸那迦城(Kushinagar,今印度联合邦迦夏城)逝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母亲是颜征在。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但他在艰难困苦中发愤好学,遍访名师,虚心求教,终于学有所成,颇具名声。30岁左右开始有学生慕名求教,此后,孔子广收门徒,相传一生所收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50岁左右,孔子在鲁国逐渐受重视,先后做过中都宰、司空、大司寇,颇有政绩。后来,因鲁定公接受齐国馈赠的女乐而荒废政事,孔子于是带着弟子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长达十四年之久,却找不到一个明君能重用他,让他实现其政治理想。68岁时,孔子回到鲁国,但未受鲁哀公任用,于是致力于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73岁时,孔子在家中病逝。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腊雅典人,父亲是雕刻师,母亲为助产婆。为了追求真理,苏格拉底与当时的辩士(Sophist)对话,通过不断反问、归纳的辩证方式来厘清概念。据说,戴尔菲神殿祭司传下神谕,说苏格拉底是雅典最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自认自己无知,为了验证神谕,他先后与当时被认为很有智慧的政治家、诗人、工匠对话,结果发现他们都是没有智慧的人。这三种在当时社会上最有权威的人,都因为与苏格拉底的对话而感到尴尬与愤怒,于是找人指控苏格拉底“腐化青年”和“亵渎神明”。尽管苏格拉底在法庭上作出义正词严的申辩,但仍被判处死刑。70岁时,苏格拉底在狱中拒绝接受朋友和学生们安排他逃跑的计划,坦然喝下毒酒而死。
耶稣基督
耶稣基督(Jesus Christ,公元前6年—公元30年),上帝之子,基督教创始人,父母是约瑟(Joseph)及玛利亚(Mary)。童贞女玛利亚受圣灵感孕,在马槽内产下耶稣。耶稣长大后领受表兄施洗者圣约翰(St. John the Baptist,公元前6年—公元36年)的洗礼,开始在加利利(Galilee)收徒传道,驱逐恶鬼,治疗病人。耶稣在信徒中挑选12人为使徒,后来被其中的加略人犹大(Judas Iscariot)出卖,被控以“自称为犹太人的王”的罪名,判处钉死在耶路撒冷(Jerusalem)附近的各各他(Golgotha)的十字架上,死后被安葬于各各他附近的一个墓室,并于第三天复活。之后耶稣回到加利利与众门徒见面,并于40日后升天。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