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21, 2008

《论语》中的仁道(十二)

《论语·公冶长》原文

5.4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译文

或许有人说:“冉雍有仁德而无口才。”孔子说:“何必需要用口才?回应他人时只是仗着能言善道而随意应对,常常会被他人所憎恨厌恶的。不知道冉雍的仁德,但何必需要用口才呢?”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注释

雍,孔子弟子,姓冉,字仲弓。

  介绍冉雍,孔子的学生,姓冉名雍,字仲弓,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小孔子29岁。

佞,口才也。仲弓为人重厚简默,而时人以佞为贤,故美其优于德,而病其短于才也。

  佞,就是能言善道的口才。仲弓的为人稳重厚道简约沉默,而当时的人以好口才为贤能,所以赞美仲弓的优点在于德行,而弊病仲弓的短处在于口才不好。

御,当也,犹应答也。给,辨也。憎,恶也。

  御,就是抵挡,犹如应对回答的意思;给,就是分辨的意思;憎,就是憎恶的意思。

言何用佞乎?佞人所以应答人者,但以口取辨而无情实,徒多为人所憎恶尔。我虽未知仲弓之仁,然其不佞乃所以为贤,不足以为病也。再言焉用佞,所以深晓之。

  质问何必需要用口才。能言善道的人所用来应对回答他人的,只是以口才来分辨而没有真心诚意,徒然为他人所憎恨厌恶。孔子虽然不知道冉雍的仁德,然而他不善口才乃是他的贤德,不足以成为他的弊病。再一次说何必需要用口才,是对此中真义有深刻的认识理解。

或疑仲弓之贤而夫子不许其仁,何也?曰:“仁道至大,非全体而不息者,不足以当之。如颜子亚圣,犹不能无违于三月之后;况仲弓虽贤,未及颜子,圣人固不得而轻许之也。”

  或许怀疑冉雍的贤德不被孔子称许他有仁德,为什么?朱憙认为:“仁的境界非常高远,如果不是全面体现而且不停息的体现仁道,是不足以当之无愧的。比如颜渊号称亚圣,还不能在一段长时间后持续不违背仁道;何况冉雍虽然贤德,却还不如颜渊,孔子固然不得轻易称许他。”

总结

  这章句中的“仁”有以下的意思:

1. “仁”不是表现在能言善道的口才上。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