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5, 2024

我读张德芬《身心灵三部曲》(一)——唤醒篇《遇见未知的自己》

  台湾作家张德芬,成名代表作为《身心灵三部曲》:《遇见未知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

  好多年前,这三本书我都浏览过一遍,当时纯粹把它当成消闲小说来读,读的时候觉得写得挺有意思的,但这么多年以来,情节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

  最近在金文泰图书馆,再次看到这三部曲的全新增订版,增加了一些内容,于是兴起了重读三部曲的念头,就决定借阅。

  这三部曲,相对应着张德芬所描述的生命成长模式的三阶段:唤醒、疗愈、创造。《遇见未知的自己》画出了一张心灵的蓝图,“唤醒”大家重视内在世界;《活出全新的自己》着重在“疗愈”这一块,帮助大家面对自己多年来一直未能被疗愈的创伤,并在其中找到力量;而《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的主题,就是当我们疗愈好自己,解除自己的负面信念和模式后,“创造”自然会来临。

  先介绍《遇见未知的自己》,它是张德芬《身心灵三部曲》的唤醒篇,书封面称之为灵性书籍的入门经典之作!

  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女主角若菱的故事,帮助你看见自己生命的真相,唤醒沉睡的自己,学会将眼光从外在世界转向内在,最终,成就一个全新而自信的自己。

  故事简介如下:

  若菱自名校毕业,拥有令人羡慕的工作,心中却不时自问:为什么我无法拥有想要的生活?为什么我不快乐?我该如何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

  在一个下雨的冬夜,若菱巧遇一名智慧老者,在与智者数度交谈的过程中,她渐渐填补不快乐、挫败的心灵缺口,寻回最真实勇敢的自我……

  本书主角的经历与起伏,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透过书中呈现的种种事件,你得以看清主宰自己人生的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又该如何解除,进而从思想、情绪和身体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活出想要的人生,找回真实的自己!

  故事内容分36章,最后3章是全新增订版加写了一段若菱和老人分开之后的成长经历。

  书中第6章,老人画出了一组同心圆,这幅图可以代表人的心理机制,最中间的圆圈里写的是“真我/爱、喜悦、和平”,真我依次被“身体”、“情绪”、“思想”、“身份认同”团团包围起来,很难碰触得到。我们失去了与真我的连结,但人类还是要有“自我感”,于是我们向外发展,认同自己的身体、情绪、思想、以及角色、身份等,而一般人所谓的“小我”、“自我”(ego)于焉产生,汲汲追求外在的物质事物,以获得满足。

  之后,老人借着若菱的各种经历与她对话,点出了破解这些包围着真我的重重障碍的方式:

  • 破解身体障碍之道:“连结”(第17章)
  • 破解情绪障碍之道:“臣服”(第24章)
  • 破解思想障碍之道:“定静、观照”(第29章)
  • 破解身份认同障碍之道:“觉察”(第29章)

  最终的同心圆,总结了这4层障碍的破解方式:

  以下从书中摘录了一些句子,以供参考:

  • 我们人类所有受苦的根源,都来自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无法代表自己的事物。
  • 追根究底,快乐是大家都在追求的,但为什么真正快乐的人那么少?
  • 既然快乐取决于外在的东西,那么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乐也会随之消失。
  • 但喜悦不同,它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拥有了喜悦,外界是夺不走的。
  • 死亡来临时,会把所有无法代表真正的我们的事物席卷一空,而真正的你,是不会随时间、甚至死亡而改变的。
  • 我们从小到大都有一个意识,那个意识从你有记忆以来就一直存在,陪着你上学、读书、结婚、工作。所以,我们内在有个东西是一直没有变的。
  • 尽管我们的身体、感情、感受、知识和经验一直都在改变,但我们仍然保有一个基本的内在真我,作为目睹一切的观察者。
  • 这个内在真我不会随你的身体而生,也不随着死亡消失。它可以观察人世百态,欣赏日出日落、云起云灭,而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都不会改变它。
  • 我们在世界上扮演的种种角色会遮盖我们的真我,我们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也会影响别人和我们的互动。
  • 任何可以丢弃自己不实的身份认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绪及身体限制和阻碍的人,都能展现出真我的特质。
  • 爱、喜悦与和平是我们曾经拥有的,甚至是我们的本质,我们才会如此热切地追寻它们。
  • 我们通常认为空间是空的,而物质是实在的,但事实上,任何物质在本质上都是空的。
  • 不仅是眼睛所见的一切物质,连看不到的声音、思想、意念、情感,都是某种具备特定振动频率的能量。
  • 好的能量和负面能量一样,都有很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 如果一个人充满快乐、正面的思想,那么,美好的人、事、物都会和他起共鸣,而且被他吸引过来。
  • 同样地,如果一个人老是带着悲观、愤世嫉俗的思想频率,也难怪常常会有倒霉事发生在他身上了。
  • 我们因为没有与自己生命的源头连结,失去了能量的来源,所以不停地向外求取,以获得能量。
  • 更糟糕的是,我们会跟自己的同胞——其他人类——争夺能量。现代社会就像个杀戮战场,每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夺取别人的能量。
  • 例如控制他人、用权力凌驾他人,试图获取别人的关注、认可和喜爱,或者证明自己是对的、好的、高人一等的,不一而足。
  • 心理学家发现了人类的潜意识,它控制了我们的思想、感觉、行为,以及对人、事、物的反应,还有我们的人际关系和做决定的过程。
  • 它是一个看不见的世界,但主宰着我们的外在世界。我们的意识、对自我的了解、思考、理性、判断和感情,都是从潜意识来的。
  • 我们的意识层面对自己的一切认知、喜好,只占了我们自己全貌的百分之一而已。
  • 潜意识是非常强大的力量,它对我们的自我有绝对的影响,而它的百分之九十九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 因为所有事物都是能量的振动,而观察者又会影响被观察者,所以我们创造了自己的世界。
  • 如果你不断重复做某件事,从生理学上来说,我们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关系。
  • 比方说,如果你每天都在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觉得很悲惨、痛苦……那么,你就是天天都在重复为那张神经网路接线和整合,这就变成了你的一个情绪模式。
  • 我们自以为可以操控自己的生活,做出自由的选择,但实际上,我们是一部自动化制约模式下的机器,很多时候身不由己。
  • 性格倾向 X 外在环境 X 各种教育 X 生活事件 X 前世业力 = 人生模式
  • 如果你的人际关系中一再出现相同的模式,这时你就知道是潜意识里的某个模式在主宰你的命运和行为了。
  • 所有造成我们与真我隔绝的事物都像黑暗一样,我们永远没办法去除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拿着觉知之光去照亮它们。
  • 在身体的层面,所谓觉知之光就是重新与自己的身体连结。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只了解和控制了百分之五,其余百分之九十五的身体是在潜意识的状态下用自动导航系统在操控的。
  • 所以,找回与身体的连结就可以帮助我们把百分之五的版图扩大,找回更多的自己。
  • 基本上,任何能让你专心一致、活在当下的运动,都可以帮助你与身体重新连结,运动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做它时的心态和状态。
  • 只要你能够专心地观照自己的身体,无论是什么运动都可以成为一种冥想。而其中,与身体对话、连结的最佳方式就是静坐冥想。
  • 那些具有竞争性的运动,如羽毛球、乒乓球等,是小我对小我的运动,无法让你跟自己好好在一起。
  • 集中你的注意力,把觉知带到那个最紧绷的地方,深呼吸,每次呼气的时候,都带着意念和那个地方沟通,让它放松一点。
  • 在瑜伽里,有一种关于呼吸的说法:人的一生当中,呼吸的次数是固定、有限的,所以呼吸愈慢、愈长的人,活得愈久。
  • 放慢呼吸最有用的方法是腹式呼吸,在吸气的时候腹部突起,呼气的时候腹部回缩。
  • 在吸气腹部突出时,横膈膜下降,按摩腹腔内许多器官,还留出许多空间让肺部扩展,空气可以大量进入肺叶中。呼气时腹部紧缩,横膈膜被挤压向上,按摩心脏,压缩肺部,把肺里的脏空气挤到身体外面。
  • 身体是寻找真我的必经之路,需要倾听身体的讯息、与身体连结。为了把这条路修直、修正,我们必须好好呵护自己的身体,否则等到有一天寸步难行,讲什么心灵的追求也是枉然。
  • 运动时全神贯注地觉察自己的身体,但平时只要保留一部分关注给自己就可以了。如果能够更留意身体的感知,就可以把潜意识的一部分转变成意识,扩大那百分之五的意识了。
  • 天底下只有三种事:我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的事。
  • 把知道的、认为正确的东西和对方分享,但背后不要设定一个预期的结果,如此一来,对方会比较能够接受,这在伴侣之间、亲子之间都是这样。
  • 管好自己的事最重要,为亲人担心,有时是把出于恐惧把担心投射在对方身上,给他很多压力,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加害行为。
  • 一些天生的恐惧、所求不得的愤怒、失望落空的悲伤,都只是生命能量的自然流动而已,它会来,就一定会走。
  • 这些被否定、被压抑的情绪,就滞留在我们的身体里,这些能量叫“痛苦之身”,是自成一格的一个能量场,有自己的生命力。它以痛苦为食,如果不喂养它想要的食物,它就会制造一些事端来产生所需要的情绪,好让自己生存下去。
  • 看见痛苦之身产生的痛苦感受,我们要全心接纳这种感受,然后告诉自己,不需要这种情绪了,放下对它的需要。
  • 当那种熟悉又痛苦的情绪出来时,试着问自己:可不可以欢迎它?可不可以允许它存在?无论你允许不允许,它都存在了,可是当你回答允许时,你的内在会升起一股力量,你就不会那么害怕、排斥让你痛苦的情绪了。
  • 情绪就是一种能量,会来也会走,大人不要干涉,让孩子自己学会怎么处理自己的情绪。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无限的爱与支持,让他们学会和自己的负面情绪共处。如果你用转移焦点的方式教孩子避开负面情绪,孩子长大以后就学会用替代品来逃避情绪。
  • 受苦有两种,一种是无知、无明的受苦,就是任由潜意识操控而受苦,同时还抱怨、抗拒那份痛苦。这样的受苦,无法让你成长。
  • 另外一种是有觉知的受苦,当你感受到撕裂般的痛楚、仿佛要爆炸似的愤怒,你不逃避、不抱怨,全然地经历它,让这个压抑、隐藏多年的能量爆发出来,以不批判、不抗拒的态度,在全然的爱和接纳之中经历它。这样的受苦,是你走出人生模式、成长茁壮的契机。
  • 不要批判、不要抗拒,就是去接纳这个愤怒,让这股能量自然地流露出来,不要压抑。压抑多年的情绪,就像黑暗的能量,唯有带着爱的觉知之光,才能消融它们。
  • 要学习臣服,不是对人臣服,而是对事情臣服,对本然(what is)——已经发生的事情——臣服。
  • 为什么要臣服?因为事实最大,已经发生的事情是无法改变的。如果你不接受它,根本无济于事、徒劳无功。人之所以会受苦,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抗拒事实。
  • 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个经过仔细包装的礼物,只要愿意面对它有时稍嫌丑恶的包装,带着耐心和勇气,一点一点地拆开包装的话,我们会惊喜地看见深藏在里头的礼物。
  • 我们的头脑真的很会欺骗我们,它会看见它想看到的东西,收到它想接收的讯息,无关乎外在的条件或事实是什么!
  • 臣服的好处就是,当你接纳了当下,不徒然浪费力气去抗争时,事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你才发现原来的挣扎真的是白费力气。而且,正因为你把能量充分聚焦在眼前的事物上,有的时候,你会发现更好的解决之道,帮助你脱离眼前的困境,或者你不喜欢的情境。
  • 脑袋里的思想,我们无从控制,只能借由观察它、检视它来转移。
  • 看到自己的思想的同时,你就切断了与它的认同。如果进而去检视它的真实性,你会发现,我们百分之九十的思想几乎都是不正确的。而当你不再盲目地听从脑袋里的声音时,就是它可以止息的时候了。
  • 你如果去看自己的思想,会发现你所想的东西不是在过去,就是在未来,很少关注当下这一刻。
  • 凡是不被允许的那些特质,就被我们压抑在潜意识里,这些东西就是心理学家荣格所说的“阴影”,是被我们否定、压抑、抗拒的内在特质。
  • 这些被我们压抑下去的阴影,以及从小到大不被父母和社会认同的各种情绪,都是没有释放的能量,储存在我们的细胞记忆里。它们不时会浮上台面,造成我们的困扰,但我们并不想去看它们。
  • 接受了这么多的“应该”和理想,我们于是产生了许多信念、价值观、态度和标准,来约束自己,也用来衡量和批判他人。这些就是我们每日所思所想的基础,但我们从来不去检视自己思想的正确性。
  • 当你对某一类人或他们的行为特别有意见、特别看不顺眼的时候,就是一种自我投射的行为,也是一种逃避策略。其实,他们的那些缺点你都有,只是你不想承认罢了。
  •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
  • 面对每天的生活,都去试着活在当下,臣服于所有“已经发生”的事。已经发生的是就是神、因为如果不是神的旨意,它不会发生,所以我们臣服于它。
  • 然后,因为我们相信神的恩典,所以在当下的每个选择中,我们没有惧怕,能做出最好的选择。
  • 而且,由于我们深信神的恩典深藏其中,最好的事物会因为我们有意识的选择而发生。
  • 痛苦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是你对事情的解释造成了痛苦。
  • 事件永远是中立的,但由于不同人有不同的信念、想法,同样的事件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 这整个过程并不那么简单,中间要经过很多的努力和漫长的等待。这些道理都懂了,并不代表你就能做到。
  • 第一步,就是你要下定决心,不再被自己的思想干扰,然后,你要花很多时间去培养觉察和定静的功夫。
  • 觉察和定静,是从静心开始的,可以进行一些身体工作(如瑜伽)和宗教修持(如祷告、读经)来静下心。
  • 静心是培养觉察和包容能力最好的方法,是迈向真我的不二法门,最基本的蹲马步功夫。
  • 倾听自己脑袋里的声音,做一个观察的临在,声音在那里,我在这里听着它、注视它。透过这样的观察(倾听内在的思考、对话),你可以感觉到那些思想下面的一个比较深层次的自我,一个有意识的临在——就是那个永恒的观察者。
  •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情绪上的抗拒和反对,可以改变我们不想要的事实,但实际上自己的抗拒就像是拿脑袋去撞墙,真的是“徒劳无功”,而且对事情的后续发展一点帮助都没有。
  • 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这些负面情绪就像黑暗一样,你是赶不走它们的。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把光带进来。光一出现,黑暗就消融了,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
  • 要怎么把光带进来呢?首先,你的自我觉察就会带来觉知之光。其次,喜悦是消融负面情绪最好的光。
  • 定静的功夫,是对治纷乱的思想和负面情绪最有效的工具,因为它可以帮助你建立觉知,提升你对事物及自我的觉察能力。
  • 你会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逐渐看到让你喜悦的事物,它们是无所不在的。一朵迎风招展的小花、婴儿的一个微笑、一片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的树叶、朋友随口的一句赞美,这些都是无声的问候、喜悦的祝福。
  • 我们和真我距离愈来愈远时,会失去自我感,因此,我们必须抓一些东西来汲取自我感,小我于焉产生。它不停地向外抓取,只为了加强自己的真实性,好继续苟延残喘地存活下来。
  • 小我不但向外抓取,还进而与自己的思想、情绪及身体认同。比如,有些人觉得受害者是他们的一种身份认同,此生如果不控诉那些“迫害”他们的人,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 觉知是破除身份认同的第一步,要放下身份认同是很难的,“看见”是第一步——你必须先看见自己认同于某样事物。也许你没办法立刻放下,但如果你可以彻底了解到,你认同的那些事物其实不是你,也不属于你,你就有可能从这个向外追逐的恶梦中醒来。
  • 心想事成的第一个定律就是,你所向往的事物必须是命中注定该是你的,或者与你的更高目的一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要不然就是你能深入潜意识和真我的层面,破除人生模式,学好自己该学的功课,破解你的命运,否则心想事成只是纸上谈兵罢了。
  • “真心想要”的意思是,不仅在思想层面而已,你必须打心眼里渴望这样东西,每次想的时候,都会进入浑然忘我的境界。
  • 宇宙并不知道你正在散发的振动频率,是因为你观察到或实际经历的事物,或者是你记得或想象出来的东西。它只是接收到你发出的振动频率,然后用和它相配的事物做出回应。
  • 一直以来,我们所做的,就是和现实抗争、对现实不满、想要改变他人或环境,却都徒劳无功,甚至适得其反。
  • 我们不知道一切的问题都出在自己身上,只要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心境,所有外境,包括人事物都会境由心转地随之改变。
  • 外遇问题是现代社会非常普遍的现象,从心灵、灵修的角度来看,在某些婚姻里,它其实是双方想要更进一步亲密地连结彼此的手段。
  • 两个原本素不相识的人,婚后开始紧密地生活在一起,双方其实都有一个不自觉的自动保护机制,试图不让两个人变得更加亲密。于是双方就僵持在那里,无法更进一步地亲近彼此,有个关卡过不去。
  • 为了打破这个僵局,其中一方会向外发展,探索别的领域,其实是在向自己的伴侣发出求救信号。如果两人的感情基础深厚,本来就是天生一对,经过外遇事件之后,反而会更加地紧密相连。
  • 当然,前提是被外遇的那一方必须能够面对并放下自己那份“被抛弃”、“无价值感”的痛苦信念,愿意真心原谅,就能以喜剧收场。
  • 我们的人生,在不同阶段会有适当的人出现,提供你灵魂需要学习的课题,甚至帮助你完成这项功课。
  • 有些亲密关系是业力关系,对方扮演黑天使的角色,用痛苦的方式让你学习你的课题。有些伴侣之间的关系则是疗愈性的,对方可以让你在一个比较理性、温和、有安全感的环境下疗愈内在的一些创伤。
  • 只有你自己能够改变自己,愈是迷信大师或埋头苦修,愈走不出自己内在的问题。最终,我们还是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阴暗面,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光明。
  • 想要走出自己的思想牢笼,你首先必须看见自己有很多想法,而且你的想法是阻挡你进入自己内在的和平、喜悦的唯一障碍——你一定要有这个负责任的态度。
  • 人类生活在这个二元对立的世界中,每天都在自己的价值观上面打转,终其一生庸庸碌碌,都在这“取”与“舍”之间打转。
  • 我们人类以为快乐、满足时透过不断地累积“有”而获得的,没有人去体会或重视“无”,每个人的做事和应对方式,以及想法和说话内容,都是在“有”的世界里取舍、打转。我们所有人都被自己的价值观操控,进入了一个死胡同,困在里面找不到出口。
  • 大多数人每天都为了有意义的事物忙碌着,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去观照念与念之间的空隙、声音与声音之间的宁静,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就能启动回归“空”的能力。
  • 想要脱离自己思想的牢笼,必须具备看着“空”、运用“空”的能力,而这个能力可以经由观空、体会空的行为来训练。
  • 我们每天还是照常生活、工作,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只是加入了“空”这个概念,去冲撞我们无数个“有”的概念。你就会有一个观察者,在观照着这一切“有”和“无”的概念,过一段时间以后,你就有能力脱离自己思想的牢笼了。
  • 这个能够包容“有”和“无”的观察者,其实就是一个黑白分明的太极图。我们每一个完整的人,都应该是一个兼具“有”和“无”的太极图,而这个太极图,最终会回归到我们原始身份的空无——无极。那个时候,就是真正大解脱、大自在的时刻了。
  • 其实我们早就认识了自己,只是因为妄想、执着,而产生了“未知的自己”。放下那些概念,就回到最原始的状态了。

参考资源

  • 关于快乐,可参考达赖喇嘛的《快乐》与《人生的四大秘密》。
  • 关于真正的爱,可参考奇迹资讯中心出版的《无条件的爱》。
  • 关于水能接收讯息和意念,可参考江本胜的《生命的答案,水知道》。
  • 在《圣境预言书》这本灵性小说中,对于人类的能量争夺有很清晰的描述。
  • 关于心理学,可参考张老师文化出版的《荣格自传——回忆•梦•省思》。
  • 关于电影《我们懂个X》,原片名为“>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是一部从量子物理学的角度探讨心灵世界语物质世界交互作用的电影
  • 肯恩•威尔伯(Ken Wilber)是超个人心理学界的天才、意识研究领域的爱因斯坦。他的著作相当多,其中比较容易读的是《万事本无碍》(光启文化)以及《恩宠与勇气》(张老师文化)。
  • 跟解梦有关的书(由浅到深):《看梦在说话》(方智)、《你是做梦大师》(张老师文化)、《做梦改变人生》(角色)、《梦境地图》(方智)、《解梦圣经》(尖端)、《荣格解梦书》(心灵工坊)、《梦:私我的神话》(立绪)、《梦的智慧》(立绪》、《梦与意识投射》(方智)。
  • 关于简单的腹式呼吸法,可参考《奥修谈身心平衡》。
  • 关于保留一部分的关注给自己的身体,可参考《当下的力量》(橡实文化)第六章。
  • 《一个新世界》(方智)这本书对“痛苦之身”(pain body)有详细的解说。
  • 宽恕的真义,可参考《宽恕十二招》(奇迹资讯中心)。
  • “臣服”的概念在《修炼当下的力量》(方智)这本书中有精彩的描述。
  • 拜伦•凯蒂的转念作业,可参考她的书《一念之转——四句话改变你的人生》(奇迹资讯中心)与《我需要你的爱。这是真的吗?——四个问句改变爱的关系》(方智)。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