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28, 2024

《自由的哲学》共学笔记(二)

第二周:《自由的哲学》第二章“对科学的基本渴求”总共15张思想卡片

  • 2-1:人并非一个按照统一方式而被组建起来的本质生命。比起世界主动给予他的,他总是索要更多。
  • 2-2:对大自然的每一瞥都会于我们内在引发大量问题。我们遇到的每一个现象都会为我们设置新的任务。每一次经历之于我们都将成为一个谜。
  • 2-3:我们在各种事物当中所探求的东西超出了我们在这些事物当中被直接赋予的东西,这种多出来的东西将我们完整的本质存在分割成了两部分。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对立性。我们作为一个独立的本质存在与世界相面对。宇宙在我们看来有着截然对立的两极:“吾”(I)与世界
  • 2-4:一旦意识在我们的内在中亮起来,我们就在自己与世界之间树起了这道屏障。但尽管如此,我们绝不会丧失这样的情感,即,我们仍属于这世界,有一条纽带将它与我们连在了一起,我们是位于宇宙之内、而非其外的一个本质存在。
  • 2-5:这种情感促使我们努力将对立双方加以弥合连接,从根本上说,人类整体的灵性追求就在于这一连接过程。我们的灵性生命之历史,就是一个为了寻求我们与世界之间的统一而不断探索的过程。宗教、艺术、和科学,都同样在追寻这一目的。
  • 2-6:只有当我们将世界内容转变为自己的思想内容时,才能再次找到自己曾从中分离开来的那种关联。
  • 2-7:我在这里所描述的这整个境况,是在世界历史上的一个现象中与我们相遇的,这个现象就是:一体化的世界观或一元论,与双重性的世界理论或二元论,之间的矛盾对立。
  • 2-8:二元论关注的仅仅是人的意识所带来的吾与世界的分离。它所有的努力,都在于一场调和此对立两极的徒劳奋争,此对立两极它时而称之为灵性与物质,时而称之为主体与客体,时而称之为思维与现象。它有一种情感,那就是,在这两个世界之间一定存在着一座桥梁,但它却无法找到这座桥梁。
  • 2-9:既然人体验到自己即“吾”,所以他只能认为此“吾”为存在于灵性一面的;而当他为了这个“吾”与世界对立起来的时候,他必定会将感官被赋予的知觉世界,即物质世界,归于世界一面。这样的话,人就将自己置身于灵性与物质之对立面的中间了。由于他自己的身就属于物质世界,所以他越发会不得不这样做。
  • 2-10:如此说来,“吾”,属于灵性领域,是其中的一部分;而被感官所感知到的物质性事物与过程,属于“世界”这一面。所有关于灵性与物质的谜题,人定会不可避免地从他自身本质的基本迷题中重新找到。
  • 2-11:一元论仅仅将目光投向了整体统一性,它要么会试图否定、要么会含混掩盖那些现实存在的对立性。(...)二元论将灵(吾)与物质(世界)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本质存有,因而无法理解两者间是如何能够互相作用的。
  • 2-12:面对所有这些观点,我们必须注意一项事实,即,我们首先是在自己的意识中与基本对立面和原始对立面相遇的。正是我们自身,将我们从自然的土壤中分离了开来,并将我们作为“吾”与“世界”对立了起来。
  • 2-13:我们确实已远离了自然,同样千真万确的是,我们感觉到:我们在她之中并归属于她。唯有她自身的运转,才会同样也活在我们的内在中。
  • 2-14:只有首先学会在自己的内在中认识自然,我们才能找到我们之外的她。我们自己的内在中与她类似的那些内容将成为我们的向导。于是,这就预先标明了我们的道路。关于自然与灵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不应试图去做出任何推测。相反,我们应深入到自身本质存在的深层,为了去那里找寻那些我们在飞离自然的旅程中曾挽救下来的元素。
  • 2-15:对自身本质存在的研究一定会为我们揭开那个谜底。我们一定会到达一个时点,在那里, 我们可以对自己说,“现在我们已不再仅仅是‘吾’了,在这里存在着某种超越了‘吾’ 的东西。”

思想卡片2-1~2-2

  人天生的本质生命,并不是一个被统一组建的个体,对世界所给予的,人总是索求更多。因此,对大自然的每一瞥,总会在我们内心引发大量问题,致使我们在每一个经历中都想去解谜。

  柏拉图(Plato)经典名言:“哲学始于惊奇”(Philosophy begins in wonder),正是关于人的天生本质,它引起我们对科学的基本渴求,进一步启动我们的思考,去解释世界赋予我们的谜题。

  如此看来,人天生的好奇心,就是思考的起源了。

思想卡片2-3~2-5

  人的探求超出世界直接赋予我们的,这多出来的东西将我们分割成两部分,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对立:“吾”(I)与世界。

  虽然如此,我们的情感还是意识到我们仍位于宇宙之内、而非其外的一个本质存在。这情感促使我们努力将对立的“吾”与世界加以弥合连接,这种寻求统一的灵性探索,不断出现于宗教、艺术、科学等领域中。

思想卡片2-6~2-7

  要找到自己与世界的关联,我们需要将世界内容转变为自己的思想内容。整个关于“吾”与世界的思想内容,在历史舞台上出现了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单一世界理论或一元论、双重世界理论或二元论。

思想卡片2-8~2-11

  二元论关注的是在努力调和“吾”与世界的两极对立:灵性与物质、主体与客体、思维与现象,但却无法找到两个世界之间的桥梁。

  当人体验到自己即“吾”时,他只能将“吾”归于灵性层面;而当“吾”面向对立的世界时,他必然将通过感官被赋予的知觉世界归于物质层面。

  二元论将灵性(吾)与物质(世界)看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本质存有,因此无法理解两者间如何能够互相作用。

  一元论只将目光投向整体统一性,企图否定或模糊现实存在的对立性。

思想卡片2-12

  这张卡片提到所有这些观点,指的是书中介于卡片2-11与2-12段落之间所描述的,关于一元论的三种形式,与对这些形式的质问。原文相当长,在这里只精简地提出要点:

  1. 唯物论:否定灵性的物质主义(Materialism)
    质问:物质主义尝试把思考能力归于物质(大脑),但物质怎么能思考自己的本性呢?
  2. 唯灵论:否定物质的灵性主义(Spiritualism)
    质问:如果物质是思考所创造出来的,为什么思考付诸行动时必须依靠物质实体来实现呢?
  3. 单子论(Monadology):宣称物质与灵性是不可分割的实体(Indivisible Entity)
    质问:如果一个实体是不可分割的,它为什么以二元方式来呈现自己呢?

  事实上,“吾”与世界这个基本与原始的对立,首先是在我们的意识中形成的,是我们自己把“吾”从自然(世界)分离出来,然后形成“吾”和世界的对立。

  换句话说,“吾”与世界的分离对立,是我们咎由自取的。

思想卡片2-13~2-15

  我们确实已经远离自然,同时又真实地感觉到我们依然在自然之中、属于自然的一部分,这种真实感觉只能是由于自然的一切运作也活在我们的内在中。

  因此,我们要先学会认识自己内在的自然,才能认识外在世界的自然。我们要探索自然与灵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深入体验自身本质存在的深层,找寻我们离开自然时所遗留下来的元素。

  这种探索方式,会让我们体验到某种超越“吾”的东西。

Tuesday, December 24, 2024

《自由的哲学》共学笔记(一)

  2024年9月29日,《自由的哲学》年度共学计划正式启动,当天有两场大型 Zoom 视频大会。德国时间早上9点15分(即新加坡时间下午3点15分)是英语会议,同时有中文、韩语、日语、俄罗斯语、捷克语现场翻译;下午7点15分是德语会议,会有英语、西班牙语翻译。

  首先由 Andreas Schmitt 开场致欢迎辞,介绍了《自由的哲学》这本书,还有这次共学计划的学习方式,包括每天15分钟阅读《自由的哲学》思想卡、每周一封鼓励及说明信函、固定一位伙伴交流、语言区域小组交流、手机应用程序等。

  接着由 David Martin 带领我们做冥想练习,内容包括在脑海中想象一个圆的图像,将它放大、缩小、翻转;还有想象一个乞丐的画面,想象这乞丐可能面临的什么困境,观察自己内心产生什么情绪;另外想象一只狗,也可以像想象圆变大变小一样的想象狗变大变小。这些练习,是在引领我们去理解《自由的哲学》第一章至第三章的内容。

  然后,各国参与者就分头前往各自的语言区域 Zoom 会议,我加入中文区域小组会,主持是黄爱华,主要是回答参与者的一些疑问,还有让我们做简短的自我介绍,从中去寻找伙伴组成二人学习小组。区域小组会议定为每两周一次,在有全球共学会议的那一周,是接着全球共学会议进行的;其他周则定于周日晚上7点进行;至于二人小组,可以每周一次讨论思想卡片内容,交流学习心得、想法、挑战等。


第一周:《自由的哲学》第一章“有意识的人的行为”总共17张思想卡片

  • 1-1:人在其思考和行为中是一个灵性自由的存在,还是他会受制于一种纯粹自然法则的铁一般的必然性呢?很少有哪个问题会如此这般凝聚了众多敏锐的洞察力。
  • 1-2:这一思路中的错误很快就会被发现。斯宾诺莎以及所有像他那样思考的人,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人不仅会对他的行为有意识,而且也会对指引他的那些原因有意识。
  • 1-3:关于我们的意志自由这一问题可以完全孤立地单方面地被提出来吗?如果并非如此,那么它必须与哪些其它问题联系起来呢?
  • 1-4:如果在我的行为的一个有意识的动机与一种无意识的推动力之间存在着区别的话,那么有意识的动机所导致的行为,就一定要与出于盲目渴望的行为区别开来加以评判。因此我们的首要问题就涉及到这种区别。并且,我们针对真正的自由之问题必须采取何种态度,也将取决于探究这一首要问题所得出的结果。
  • 1-5:获知人的行为之原因意味着什么呢?这一问题得到的关注实在是太少了,因为,不幸的是,人们往往会把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人,一分为二。人们将行动者与认知者区分开来了,只不过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却对最为重要的一种人——出于认知而行动的人——视若不见。
  • 1-6:因为问题恰恰在于,理智、目的和决定,是否像动物性欲望那样,会以同样的方式对人施加一种强制性呢。
  • 1-7:问题的关键之处并不在于一旦做出一项决定之后我能否执行它,而在于此决定是如何于我内在形成的。
  • 1-8:将人与所有其它有机生命区别开来的东西是以人的理性思考为基础的。人与其它有机生命共有的一点就是积极的作为。
  • 1-9:一项其执行者并不知晓为什么要执行它的行为,不可能是自由的,这完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那种已知道其原因的行为又如何呢?
  • 1-10:这将我们带向了如下问题:什么是思考的起源与意义?因为,如果不具备对心之思考行为的认知,则不可能形成某种事物之知识的概念,因此,也不可能形成一项行为之知识的概念。
  • 1-11:如果我们认识到思考从总体上来说意味着什么的话,就会容易弄清楚思考在人类行为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 1-12:正如黑格尔确切地说过:“是思考才将同样也被赋予了动物的心(die Seele)转变为灵的。”
  • 1-13:爱、同情以及爱国主义,是行为的推动力,不可以将其分解为冰冷的智性概念。人们说:在此,是内心(das Herz)和性情(das Gemüt)在行使着它们的权利。这毫无疑问。但是,内心与性情并没有创造出行为的动机,而是,它们以动机为先决条件并将其纳入了自己的范畴。
  • 1-14:当一个能引发同情心的人的心象呈现在我的意识中时,同情就会出现在我的内心之中。通往内心的途径会经由头脑。在这一方面,爱,也不例外。
  • 1-15:人们说:爱让人对所爱之存在的缺点视而不见。但这件事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并宣告:爱恰恰会为那些优秀的品质睁开双眼。许多人与这些优秀品质擦肩而过却毫无察觉。有一个人,他看到了这些优秀品质,正因如此,爱在他的心中苏醒了。
  • 1-16:他形成了一幅千百人不曾拥有的心象,除此之外,他还做过别的什么吗?他们没有这份爱,因为他们缺少了这幅心象。
  • 1-17:无论我们想要以何种方式来对待此问题,有一点一定会变得越来越清晰,那就是,人类行为的本质这一问题是以思考的起源这一问题为先决条件的。因此,我要首先转向这一问题。

思想卡片1-1

  这张卡片是第一章开头的句子,马上提出一个问题:人的思考和行为是自由的,还是被限制于纯粹自然法则的不自由呢?这是关于人类自由意志的问题,这一章就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思辨。

  对于这个问题,当时代的哲学家、思想家有着众说纷纭的热烈争论,其中有热情的支持者,也有固执的反对者。支持者认为,人类生活中的行为,都是自主决定而进行的;反对者则认为,人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当然是受到自然法则的制约。

  这些自由的反对者,他们主要攻击的,仅仅是针对选择自由来争论的,并没有触及自由意志的意义。

思想卡片1-2

  这张卡片提到斯宾诺莎(Spinoza)的思路,这套卡片没有提取相关内容,需要回到书本中去了解他的论说。

  斯宾诺莎可说是反对自由争论的始作俑者,他对自由的定义如下:

如果一个事物的存在与行为,是出自于其本质的纯粹必然性,我称之为自由;
如果它是由某种其他事物以明确且固定的方式所决定的,我称之为不自由。
I call a thing free that exists and acts out of the pure necessity of its nature;
and I call it unfree, if its existence and activity are determined in a precise and fixed manner by something else.

  斯宾诺莎举例说明:小孩之渴求乳汁、愤青之寻求复仇、懦夫之遇事逃跑、醉汉之胡言乱语,这些事件的当事人,都相信他们的行为是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的;然而斯宾诺莎认为,他们其实是受到一些激情的推动(相对应的情绪为:饥饿、愤怒、害怕、混乱),且无法抑制这些激情推动出来的渴求,这其实是不自由的。

  这一思路的错误在于,他忽略了人不只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他也可能会意识到导致行为的原因。小孩、愤青、懦夫、醉汉的这些行为,的确是不自由的,但那是他们不晓得这些行为背后有一些在他们内心深处运作且不可抑制的原因。

思想卡片1-3

  这张卡片对斯宾诺莎的论说提出质问,他提出人的行为是在其激情、情绪的抑制下而决定的,因此是不自由的。但他只是孤立地、单方面地从行为本身去攻击人的选择自由,而忽略了导致行为背后的原因。

思想卡片1-4

  这张卡片进一步质问,斯宾诺莎举出的那些无意识行为,怎么能和另一种“既意识到行为,也意识到导致行为原因”的行为混为一谈呢?前者是无意识的性格推动,后者是有意识的行为动机,这两大要素需要被明确区别开来,才能加以评判人的意志是否自由。

思想卡片1-5~1-9

  那获知了行为动机,是不是就是自由的呢?问题是,原因、目的、决定(有意识的动机),是否像动物性欲望(无意识的推动)那样,会同样地对人施加强制性的影响(不自由)呢?此中关键在于那决定是如何于我内在形成的,要知道人与其它有机生命的区别在于,人是以理性思考为基础来决定行为的,为什么要把人类行为自由与动物性欲望搭钩呢?

思想卡片1-10~1-12

  我们应该探讨思考的起源与意义,因为如果没有认清心魂之思考行为,便不可能形成事物和行为之知识概念。只有认识到思考意味着什么,才会比较容易弄清楚思考在人类行为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了。这就是黑格尔(Hegel)所说的:

正是思考,将动物也具有的心魂(soul),转变成灵性(spirit)。
Thinking turns the soul, with which beasts too are gifted, into spirit.

  换句话说,思考赋予了人类行为其特有的印记。

思想卡片1-13~1-16

  这些卡片举出爱、同情、爱国主义等感受,这些是人的行为背后的原因、动机、推动力,它们引发了相对应的心象,经由头脑通往内心思考,呈现在我们的意识中,升起了动机,发挥了这动机的推动力,以自由意志付诸行动,完成了相应的行为。

  这里所描述“从动机到行为”的过程,是由心魂中的感受、思考、意志能力而完成的。

思想卡片1-17

  这张卡片对此做了一个总结:人类行为的本质这一问题,是以思考的起源这一问题为先决条件的。

  因此接下来,将对思考的起源这一问题加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