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11, 2007

曹操用人之道

  今天早上听《958城市频道》张劲东的“水煮三国”节目,讲到曹操用人之道可以用八句话来概括,觉得很有意思。我知道节目的材料来自《易中天品三国》,于是上网搜索,找到这八句话:

  一、真心实意,以情感人;
  二、推心置腹,以诚待人;
  三、开诚布公,以理服人;
  四、言行一致,以信取人;
  五、令行禁止,以法制人;
  六、设身处地,以宽容人;
  七、扬人责己,以功归人;
  八、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易中天还说:曹操用人之道的核心就是——洞察人性,洞悉人心。他太了解人是怎么回事了,他知道他的将士们跟着他出生入死是为了什么,因此有“以功归人,以奖励人”。他知道人都是有弱点的,也都是有缺点的,因此有“以法治人,以宽容人”。他也知道人是理性的动物,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通情达理的,因此有“以理服人,以信取人”。他还知道人是有感情的,有时候感情的维系比利益的维系更重要,更起作用,因此有“以诚待人,以情感人”。

  对这八句话加以分析,可以看出第一、二句立基于性情,第三、四句立基于理智,第五、六句应用了惩罚,第七、八句应用了奖赏。要留意的是前四句与后四句有层次的不同:性情与理智是内在的本质,而惩罚与奖赏是外在的方法;前者为“体”,后者为“用”;前者是儒家,后者是法家。

  曹操用人之道可说是“情理具备、内外兼施、恩威并重、赏罚分明”,也可说是“以儒为体、以法为用”。

2 comments:

貽德 said...

用另外一个观点来看这”用人之道”:

1.曹操是怎么样的人?一代枭雄乎?
2.既是“用人之道”,那对人也就心存利用-把人工具化。若使用这“用人之道”来利用人来完成自己的私欲,能否真正推心置腹、坦诚待人?

如果领袖是诚心待人,无私,公正,廉明,正直,对人或下属必然会表现出这样的态度,并且贯彻始终。

当后人把这些成功案例总结,归类为“用人之道”,背后是不是有一个利用的心态?用这一些“方法“必能成功的用人。但重要的是我们应不应该去学习,体会这背后的真谛是什么?

如存“利用”之心,诚意必定不能出,装得再象,学得再象,最后必定不能贯彻。这决不是儒家。

陈春辉 Tan Choong Hwee said...

  “曹操用人之道”这篇文章只根据易中天所总结出来的八句话加以分析,并没有如你所提问:“曹操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易中天品三国》就提到历史人物的三个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历史形象是历史学家的记载所呈现的人物形象,是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文学形象是文学家通过艺术加工所展现的人物形象,免不了用了一些夸张、美化、丑化的艺术手法,给历史人物化了妆;而民间形象则是通过民间传说、说书、戏曲、宗教等的传播而演变出来的人物形象,很多时候与本来面目是差距很大的。

  我自己对曹操的印象就是纯粹从《三国演义》得来的,属于文学形象。要真正了解曹操这个人物,还要回到《三国志》。这就是易中天所做的,通过正史还原三国人物的本来面目。目前我没有读过《三国志》,也只是读了《易中天品三国》的部分段落,无法如实地对曹操有所了解,只好脱离曹操这个人物来分析其“用人之道”。

  “用人之道”的确有工具理性的意味,关键在于“用人”者的心。毕竟世间一切事物总是要有人去执行的,身为领袖总得要动用人力去完成任务的,而这八句话能提供领袖如何“用人”的原理。

  正如你所言,这“用人之道”必须立基于领袖本身的“正心、诚意”,才能真正表现出这八句话所描述的态度,才能贯彻始终,这才是真正的儒家,才是更深一层的“以儒为体”。

  姑且不论后人总结成功案例的背后是不是有一颗“利用心”,只要我们身为读者能够“正心”,我们还是可以从他们的文章中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

  经过消化、融合的道理,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