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28, 2009

累了,就把心事放下來

  昨天国才传来的一则小故事:

累了,就把心事放下來
最近认识一位美国籍的出家师父,是个很有趣的事情。
特别是他叫我举起蕃茄汁跟他说话的经验。
我们约在新竹的一家茶馆用英文谈论著心经,
师父用英文跟我解释因果、轮迴这些事情,这都还不稀奇。

有趣的事情在后头呢!
师父一听完我跟他提到的个人烦恼的时候,
他索性要我左手提起他刚买的三罐番茄汁,一边提著,一边跟他说话。
可想而知,我左手感觉到疲劳的程度,跟时间成了正比。
也懊恼著為何师父要我一边提著三罐蕃茄汁,一边跟他说话。
受不了这样的酸楚,我自行把左手放下,
却听到师父跟我说:「Hold it up, and keep talking to me.」

听到这样的话,心理不免起了疑心,
我手提的那麼酸,為何不让我放下手上的重物,轻鬆地与他对谈?
约莫过了15分鐘,我的左手实在承受不住了,
才听见师父跟我说:「Now you can put it down.」。
看著我狐疑的脸,师父居然笑了出来。

「你不喜欢提著重物跟我说话,
為何你却喜欢带著烦恼来跟我说话,过著你的生活呢?
手酸了,放下就好,对待烦恼,不也是这样?
或是这些烦恼就像是那些番茄汁一样,
是你自己用手把它们给举起来的呢?」

有趣的经验,对吧?
最近我开始这样的练习,
一手举起有重量的东西,一边想著事情。
手酸了,自然会放下手上的东西,
看看有一天,我会不会也学到,心累了,就把心事给放下来。
我们能很容易的放下有形的重物,
却很难放下无形的重担。

执著的人生会让自己承担莫需有的重担。
所以学习放下执著也就在学习人生自在。

Tuesday, March 10, 2009

《励志真言》之“为仁由己”(1998年9月5日旧作)

(按:第三届喜耀生命进升班读书报告,写于1998年9月5日,阅读的是霍韬晦教授《励志真言》一书中关于“为仁由己”的注释)

  “为仁由己”,出于《论语•颜渊》。霍师(按:即霍韬晦教授)注释:“这是孔子回应颜渊问仁的话。孔子指出:仁是我们道德人格的成长,其成长的动力就在我们自己身上,也肯定了人有成德的自由。”

  什么是道德人格?是一切具有普遍性、能引起大众认同向往、在人身上显示出来的高尚品格,比如:孝顺、正义、勇敢等等。这些品格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学习体验而来的。人一生出来就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一听到好的道理就会有向往,而要求自己去实行,这就是成长。这种成长不是生理上的长高长大,也不是知识上的增长,而是人格上的进步。

  这里注重的是人格,不是动物格,不是植物格。人能够成为万物之灵,是在于他那颗向善的心。他不会只是局限于生存层次上的努力求生,而是更进一步地追求精神升华,理想实现,道德提升,以完成一个真我,成仁成德。

  为仁就是要在道德人格上能够成长,这不只是空谈,而是要有实际的行动。如果只是在概念上知道孝顺是好的,可是在实际生活上时常对父母不尊敬,整天让父母担心,这也只是很空泛的概念,并没有实质上的体现。所以为仁不单知识化“言行仁”,而是要真正地“行仁道”。(借用钱穆《论语新解》语)

  然而,这道德人格成长的动力在哪里呢?孔子说由己,也就是靠自己的决定。自己在听到道理后,能不能进一步实行,都在自己一念之间,别人是没法子逼自己去做的,就算是有良师益友在身旁督促,如果自己不愿意去做,也是白费心机。所以良师益友只能从旁提醒指引,希望能挑起自己心中的善心,而成就道德人格的体现。

  反过来说,我们自己听到了道理后,要求自己去实践,却不能要求他人也如此,不能整天对别人讲道理,而是身体力行,做一个好榜样,让别人受到感染。当然道理还是要讲,因为他人可能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可是更重要的是自己要以身作则,这样才能言行合一,更有说服力。

  既然能不能成长是在于自己的一念,所以人是有选择成长的自由。这种自由是真正的自由,没有任何制度,任何强权,任何现实局限能够剥夺的。只要自己选择成长,那就会是一个自强不息的局面,人的生命就会越来越充实,持之以恒,成仁成德,指日可待,成圣成贤,又有何难?

  所以,为仁由己。

《人生之体验》读后感(1998年1月10日旧作)

(按:写于1998年1月10日,依稀记得是在国伟家与好几位喜耀同学一起分享阅读《人生之体验》的感受之后所写的)

  读了唐君毅先生的《人生之体验》中《生活之肯定》的几篇文章,深深感受到唐先生对人生抱着一种非常积极的态度,就算是对一些一般人会觉得不好的感受(如失望、烦恼等等),都能够勇于面对,从中发掘正面意义,并且把它一一化解。

  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奠基在一个自觉反省的心灵,在生命之流上反观自己的心情和行为,实实在在地检讨自己,不怕承担失败的责任,务必吸取经验让以后能做得更好。

  在反观自己的当儿,发觉很多苦痛都是自己造成的。比如失望的根源是在于自己有所期望而不能获得,而这期望本身有时是不合理的。如果在反观时挖掘到这一点,则期望本身就已经不成立,那还有什么失望可言。

  唐先生的文章有一个特色,那就是善用文艺手法来加强对读者的心灵触动。比如在《说失望》中用瀑布上的冰块来比喻祈求,使我感受到其中的几层意义。首先,冰块在急流上是不容易站稳的,这让我意识到不合理的祈求是站不住脚的。其次,急流给我一种匆匆的感觉,让我觉得世事的变化可以很快的。如果我们要能够从一块即将被冲下瀑布的冰块跳到另一块,就需要当机立断,立即行动,才能维持不被随波覆没的结局。最后,这样的跳跃法给我一种累的感觉,不能有一刻静下来,对比之下,不如以一个反观的心去消除失望的根源。

  唐先生是一个身体力行的人,试想如果不是他时时有反省的心,又怎么会有这么丰富的著作留传于世,这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病中记情(1997年12月16日旧作)

(按:第五届喜耀生命高阶反省报告,写于1997年12月16日)

  我病了。

  只怪自己大意,没有穿多点衣服,结果在西雅图受了风寒,再加上舟车劳顿,就这样得了感冒。

  从机场回到家中,已经过了午夜。妻子隔天还要上班,早已蒙头大睡。自己倒了一杯参茶喝,匆匆洗了一个澡,也就倒头入梦乡去会周公。

  第二天早晨,突然有所感应,张开眼睛,只见妻子正在默默注视。看到我醒来,就问我觉得怎么样,还嘱咐我去看医生,话中的关怀,不言而喻,心中不禁生出一股暖流。

  妻子上班去了,我静静地躺了一会,就起身打了一个电话给妈妈,告诉她我要去看医生,看完后就上去吃午餐。

  到了诊所,天空正下着毛毛细雨。我挂了号在等候时,一抬头就见到爸爸站在玻璃门外,手中拿着两把雨傘。

  原来爸妈等了一会,见我还未到,再加上看到天空正下着雨,担心我会淋到雨,爸爸就拿了雨傘来找我。虽然我没有告诉他们我去那一间诊所,可是爸爸还是找到我,让我深深感受到爸妈的爱心。

  接着妹妹也来了。她是在驾车回家吃饭途中达电话给妈妈,才知道我在诊所,于是就绕道而来,好让我在看完医生后,载我一起回家吃饭,可说是用心良苦。

  在家中休息,也有收到朋友的电话。寥寥几句问候的话语,也藏了朋友们的关心。

  回想起我读了几篇张晓风的散文,当时被她那种细腻的心思打动了。对她来说,这世界是多么的美好。在生活中的小插曲里面,无论是对人或对物,她都能从平凡处见深情。

  上天待我不薄,让我在这次病中也能体会到了亲情、爱情和友情的滋润。但愿我能和张晓风一样,永远保留一颗赤子之心,来迎接美好的未来。

  我想起了进阶课程中人生契约背后的赠言:柔情常在我心间!

《切勿错认人生方向》读后感(1997年11~12月旧作)

(按:第五届喜耀生命高阶读书报告,写于1997年11~12月期间,阅读的文章是霍韬晦教授《切勿错认人生方向》一文,该文原刊于《法灯》第140期,后收集于《法住于世•教应篇》一书)

  读了霍师(按:即霍韬晦教授)这篇文章,知道财富、知识、感情都是向外的追求一种量化的价值。这种数字是无限量的,终身不能获得。而且追求拥有之物本身无价值,是拥有者所赋予的。这样的追求将不能得到真正的安宁。

  人生最重要的是成长。虽然成长也是一种长期甚至无限的过程,可是每一分成长所得,则是实实在在体现在自己本身的修养。这种价值是内在的,除非自己不争气,否则是无人能从你身上夺走。

  在成长的过程中是需要实践。唯有在实践中才能印证,才能深化。只要常常维持一颗自觉反省的心,生命成长就会扎实。

Saturday, March 7, 2009

新加坡梦

  二月份以来连续几篇博文都是转载的,因为近来比较忙,转载是保持每个月发表至少一篇博文的方法。

  但这也不是纯粹为了凑数而已。

  自从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以来,负面消息接踵而来,报章上尽是公司裁员、企业倒闭、金融骗局、经济萧条的新闻,早些时候甚至有国家破产的新闻,牵涉款项动辄数百亿美元。今早《海峡时报》头版就报道许多银行股市值大跌,花旗银行股价跌到只剩一美元左右。

  在一些朋友聚会的场合中,知道有些朋友被裁员,有些则对公司的前景觉得不乐观,开始做准备。昨天我就接到一个久未联络的朋友的电话,他向我打听我公司可有适合他的职位空缺。

  在这愁云惨雾的氛围下,我选载的是松懈心情的笑话,或是具有正面启发性的文章,希望带给网友一点阳光气息。

  其实这场金融海啸还是有其正面意义的。

  华侨银行在1月份完成了一项“新加坡人的梦想及目标”的调查,结果显示国人所追求的10大梦想,在优先顺序上与2008年相比有所调整:

20082009
1、环游世界1、家庭与子女
2、自我提升2、成家/开枝散叶
3、赚大钱3、打造家园
4、打造家园4、赚大钱
5、身体健康5、退休
6、家庭与子女6、环游世界
7、慈善义工7、拥车
8、拥车8、身体健康
9、创业做生意9、创业做生意
10、退休10、自我提升

  华侨银行得出了一个结论:在面对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务实的新加坡人已悄悄自我调整步伐、回归原点,把个人物质享受及野心放下,选择了专心安家、打好人脉及照顾家庭。

  是的,面对艰难时刻,家人的支持是度过难关的关键。这场金融海啸让人重新检视“生命中不可忽视之重”,所以我说它还是有其正面意义的。

Friday, March 6, 2009

做孩子的心理医生

  前天万兴在facebook里转载了一篇文章,没有注明作者,于是我上网搜索,找到原作者是曾任专职心理医师的台湾作家游乾桂:

做孩子的心理醫生(值得做父母的一看)
作者:游乾桂

我在臨床工作十六年,前幾年的對象是精神病人,照應精神病人對於我在做親職教育有很深的影響,因為精神病人其實是在囚籠裡頭不會回來的黑暗份子。原先我跟很多人一樣,一直認為一個人會住到精神病院一定是腦袋秀斗,前半段的假設是對的,但是有一部份的假設是錯的,我們以為他笨,事實上我在醫院裡頭看到很多孩子其實很聰明。

我在醫院曾經看到一個從台大醫科畢業的孩子,我花了很長的時間跟他接觸,他只要看到穿白袍的人走近,就會狠狠的瞪著對方,有時甚至會無預警的搥對方,所以所有的醫護人員都很怕他。我大概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才可以跟他坐下來慢慢談,大概半年後他才能意識到我對他的關心。我常常利用下班時間去陪他下五子棋,也就是從這兒開始,讓我覺得很難過。我常在想:「一個這麼聰明的孩子,為什麼現在只能跟我坐在這兒下五子棋?」於是,我開始追尋他生命的歷程。

我從他身上發現兩個秘密:第一個令我驚訝的是──他從小學到高中從來沒有考過第二名。這讓我想到了金庸筆下的一個人──東方不敗,這時我才領悟到原來東方不敗指的就是一敗塗地。有人是東方不敗,但是只要一敗就會塗地,所以由中抽離出一個很重要的物質就叫做成功。有人十幾歲就成功,有人中年成功,也有人老年才成功,但是太早成功所代表的就是壓力重重。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裡頭並不是靠第一名長大的,他要的是學習動機,學習動機及學習歷程比學習結果重要,但是我們現在往往只在乎結果,不重視歷程,這樣一來,對孩子而言就是壓力。我們期望孩子成績好,永遠名列前茅,而孩子就會想辦法保持第一,壓力因此而來。在心理學來講這就是「高期望」,但是「高期望」=「高壓力」。沒有一個人能夠永遠得第一,有一個專家勞瑞爾曾說:「我是物理學專家,所謂的『專家』就是在我的領域裡我會,其它的領域我就叫白痴。」但是現在我們要求我們的孩子全會,全會也就代表了全不會。所以一個人要演活自己,何謂演活自己?就是一個人演一個自己才能全心全意的演好自己,如果一個人分兩顆心,就叫做半心半意,一個人要學三樣好,就叫三心兩意,一個人要多才多藝、四項全能就叫做分明找死。因為一個人不可能什麼都會,如果什麼都會就不叫「專家」。從這個孩子身上我又想到金庸筆下的另外一個人,叫做獨孤求敗,獨孤倒過來就叫做孤獨,獨孤求敗好孤獨,這意謂著人在高處不勝寒。我們看到我們的孩子成績很好,考試第一名,但是我們忘記了孩子他好孤獨、好寒冷,也忘了他有壓力。所以我們一直以為孩子成績好應該很有自信,但是由研究中我們發現:成績好的孩子大多沒有自信,成績差的孩子大多數很自卑。

以前有部連續劇叫保鑣,裡面有個人物我非常喜歡,叫做賈糊塗,我喜歡他那種難得塗糊的個性,所有不能解決的問題,最後都是賈糊塗解決。我們在老子裡頭有看到一句話:大智若愚。有的時候有些人看起來笨笨的,學習笨笨的,走的笨笨的,其實是最聰明的。有很多人都是這樣子,例如非洲之父史懷哲,他是一個醫生,他的成長過程並不順遂,他大學沒考上,後來因為他手風琴拉得很好,所以進了大學唸歷史系,他大學畢業後,三十歲才開始念醫科,卅八歲醫科畢業,人生過半的史懷哲畢業之後到了非洲創造了一個不朽的基業,成為非洲之父─慈悲的代言人。另外一位,印度的勝雄叫甘地,甘地是印度的國父,但是他在四十歲之前是紈跨子弟,他一直以為自己是英國人,穿著很英國、打扮很英國,直到有人告訴他,他是印度人,四十歲他的夢才幻滅。他四十歲的時候帶領著印度做和平的革命,創造了不朽的勝雄甘地。

還有一位我們更熟悉的人叫做劉其偉,他今年九十二歲過逝,卅八歲才學畫,畫了廿八年,在六十六歲時才成名,活了九十二歲,但是他畫出了畫壇奇葩。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有一位是日本人叫小才昌俊,他研究微粒子。他念書時的成績是慘得不能看,但他在得獎時說過一句話:「成績單不是人生的保證,我就是例子。」

我花很多時間在做研究、做實驗,所以我不可能背很多東西,「背」跟「思考」、「想像」、「創意」是有差別的,我們現在的教育就是背得多分數就高,但是你可有想過,有位禪師講過一句話:「這一分鐘你找到美好,這一分鐘你就不會找到不美好」。而我的理解是:「這一分鐘你拿書來背,這一分鐘你就不會思考、不會想像、不會創意。」因為它同時進行,但是未來的世界是送給會想的人,不是送給會背的人。196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叫費曼,他曾說過他爸爸送給他三個能力:會思考、會想像、有創意。從他爸爸的教育中他才知道,一個問題可以有很多個答案。

宇宙是無限大,而地球在宇宙中並不是唯一,我們的孩子也許可以贏得全台灣、全亞洲,甚至全世界,但是他在宇宙中還是渺小的。很多事情以前是對的,現在卻是錯的。例如:飛機在以前不會飛是對的,現在卻是錯的。所以,我們的腦袋如果只是死記,我想孩子未來有的只是壓力,未來學歷並不難拿到,而未來徵才要的是會工作的孩子,不是會讀書的孩子。因此,我們要培養的是孩子的能力。未來有些東西是很重要的,例如:志氣要高、勇氣要足、骨氣要硬,我想這是一個孩子應該要具備的。而這些是我在這個台大醫科的孩子身上所發現的。

另外一個秘密,就是他告訴我:「如果我學音樂,我現在會是一個快樂的音樂家。」

換言之:如果他學音樂,他就不會住在精神病院,如果他沒有住在精神病院,他就會有人生。

還有另外一個個案,原本應是孩子住進來,最後卻是媽媽住進來。這個孩子他的求學過程很辛苦也很順利,因為他媽媽對他的期望很高,而他也很順遂的考上托福出國留學,在他畢業拿到學位的當天,寫了封信寄回台灣給媽媽,之後便跳河自殺死亡。信中有句話非常刺痛人心,他說:「媽媽,妳的夢,我幫妳圓了,請妳放我一馬。」媽媽看完信之後受不了,住進了精神病院。

我們千萬不要忘了,每個孩子都有適合他的位置,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心理學家早已提出多元智慧的理論,意思是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舞台,都有一套不同的智慧結構,有些人長於音樂,有些人長於科學,有些人長於運動,會音樂的人學不成科學;會科學的孩子藝術並非頂尖;我們不要老想把孩子當做科學家來養,重要的是找出孩子擅長與眾不同的智慧。我們一定要記住一件事情:行行有狀元,而且未來一定是每一行每一業都有狀元。當然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必定是跌跌撞撞,所以,我們要教孩子:這一條路走不通可以走另一條路,不要因一時的跌倒而失志,人生是可以轉個彎的,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是可以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你是否記得當你的孩子小時候哭鬧時,你敏銳的聽聲音便能知道他是尿床還是肚子餓。我發現在孩子六歲以前,每一個爸爸媽媽都像心理醫生,為什麼孩子長大以後,你就不像了呢?你以為孩子長大了嗎?還是你敏銳的特質不見了?還是有些東西去阻礙了你敏銳的特質?或者是你不夠用心呢?其實這些因素都包括,但是我認為不夠用心是最重要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請你記住,孩子的名字永遠叫『小孩』。」縱使是資優,他還是小孩。專制成性的中國父母最不會利用同理心了解孩子心裡想什麼,我們以為孩子自己生的,應該了解的;其實不然,孩子在每個年紀都有一些不一樣的成長使命,三歲的孩子與十一歲的孩子絕對不一樣,孩子需要我們做父母的用心去了解。何謂了解?就是三歲時就把他當做三歲的孩子來看,五歲時就當做五歲來看,十歲時就當做十歲的孩子來看,這才是了解。

一個孩子的學習需要動機,動機是成就的原動力。例如:閱讀是一種動機,假若閱讀不是一種動機的時候,閱讀就是一種考試,如果閱讀是一種考試,那麼閱讀不會持久,也就不會有成就。因為人生是一輩子的事,閱讀也是一輩子的事,假如你唸完書就不再閱讀,那麼你就會變成草包。

而做學問不是死記東西,是要知道它在哪裡。

所以爸爸媽媽們對面孩子的詢問時,可以常常用「我不知道,我們一起來查書」來回答。「我不知道」表示人有進步的空間,如果全知道,就是全不知道,假若一個五歲的孩子全都知道,那就完了,表示他已經滿了。有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孩子在這個年紀不夠飽滿、不夠豐富,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也正因為他不夠,表示他正等待吸收很多東西。所以滿分哲學到底是對或錯?一個每一次都考滿分的孩子,對他而言已經足夠了,因為他沒有再進步的空間,也不能夠退步,那麼下一次的考試該怎麼辦呢?這時他的壓力就來嘍!所以我們應該要讓孩子有進步的空間,即使退步了,我們也要給孩子鼓勵使他有唸書的動力。孩子專心的時間會因興趣而有變化,例如對數學有興趣的孩子,他的專心時間就會加長。若孩子常常忘東忘西並不表示他不夠聰明,因為在十歲以前的孩子腦袋裡頭只能專心做一件事情,但是我們可以想別的方法加強孩子對事情的專注,使他不容易忘記。例如:下雨天時,我們可以將雨傘掛在電梯門口,提醒孩子不要忘記帶雨傘。

可以用很多種不同的方法,如果一種方法行不通,我們可以用二種、三種,甚至更多種,盡量少責備、多了解。在做教育之前,我們要學會一件事:會愛自己的人才會愛別人。人生有四個要件,而這四個要件是做教育的準備:健康、快樂、時間、美好生活,若再加上一點金錢,就叫做富有的人。如果一個人只是努力工作、努力賺錢,然後逼著孩子好好讀書未來努力工作、賺錢,那麼這就叫做有錢人。人生裡頭有二件事情是很重要的:一是努力得到我們想要的;二是享受我們得到的更為重要。

我們常常盲目的生活、工作、賺錢,而賺錢的目的不就是要讓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嗎?但是大多數的人卻不知道要享受我們得到的。我認為人生過四十之後一定要有兩個圓在交集,一個圓是「精神」、另一個圓是「物質」。四十歲之前我們可能為了過更好的生活而每天工作、賺錢,假設人的一生能活八十歲,四十歲已是過半了,所以四十歲之後,我們不能永遠只想到工作而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要擁有美好的生活,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健康,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之母,心理健康是家庭健康之母。沒有健康,教育便是虛假,所以有健康的身體才會有好心情,有好心情就不會對孩子亂發脾氣,也就能夠有耐心聽聽孩子說的話,相對的親子關係就會更融洽,家庭氣氛會更和諧。

另一個重要的要件便是快樂。現代的孩子普遍都不快樂,因為功課太多、壓力太大,所以如果孩子有機會開懷暢笑時,我們不要去嚇阻他,要尊重孩子的快樂。研究指出:快樂的人比不快樂的人學習效率多了1.76倍,假若我們的孩子是快樂的,那麼他的學習≠壓力、學習≠高期望。我們甚至可以花點心思製造快樂,例如:每天找個時間全家坐在一起說說笑話。當孩子說笑話給我們聽時,即便不好笑,我們也要笑得很開心,孩子會說得更多,並且從中得到自信與快樂。

童年,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很遙遠的事,有些人甚至沒有美好的童年回憶,但我們別忘了,現在正是孩子的童年,我們有機會再過一次童年,陪著孩子一同成長、一同過童年。所以,我們要學習拒絕忙碌,錢是永遠賺不完的,事情是永遠做不完的,而孩子的童年卻只有一個,撥出一些時間陪陪孩子、了解孩子,親子關係才會建立,互動會更好。

Thursday, March 5, 2009

招聘妙法

  达明的facebook笑话集里,介绍了一个招聘各种职位的妙法,老板们或许可以考虑一用:

HOW TO RECRUIT THE RIGHT PERSON FOR THE JOB?
Put about 100 bricks in some particular order in a closed room with an open window. Then send 2 or 3 candidates in the room and close the door. Leave them alone and come back after 6 hours and then analyze the situation.

If they are counting the bricks,
Put them in the accounts department.

If they are recounting them,
Put them in auditing.

If they have messed up the whole place with the bricks,
Put them in engineering.

If they are arranging the bricks in some strange order,
Put them in planning.

If they are throwing the bricks at each other,
Put them in operations.

If they are sleeping,
Put them in reception.

If they have broken the bricks into pieces,
Put them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f they are sitting idle,
Put them in human resources.

If they say they have tried different combinations, yet not a brick has been moved,
Put them in sales.

If they have already left for the day,
Put them in marketing.

If they are staring out of the window,
Put them on strategic planning.

And then last but not least,

If they are talking to each other and not a single brick has been moved,
Congratulate them and put them in top management.

Wednesday, March 4, 2009

男人+女人

  达明在facebook上收集了不少笑话,这里又是一则关于男人和女人的笑话,没想到可以如此应用数学来探讨人生:

人 = 吃饭 + 睡觉 + 上班 + 玩
人 = 吃饭 + 睡觉 + 上班 + 玩
猪 = 吃饭 + 睡觉
代入:人 = 猪 + 上班 + 玩
即:人 - 玩 = 猪 + 上班
结论:不懂玩的人 = 会上班的猪

男人 = 吃饭 + 睡觉 + 挣钱
猪 = 吃饭 + 睡觉
男人 = 猪 + 挣钱
男人 - 挣钱 = 猪
结论:男人不挣钱等于猪

女人 = 吃饭 + 睡觉 + 花钱
猪 = 吃饭 + 睡觉
代入上式得:女人 = 猪 + 花钱
移项得:女人 - 花钱 = 猪
结论:女人不花钱的都是猪

综上:
男人为了让女人不变成猪而挣钱!
女人为了让男人不变成猪而花钱!

男人 + 女人 = 两头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