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会突然想到要创建Life Study Blog?
今年四月中,我的准研究生专题研习小组正在尝试理解“存在主义”,当时我在读傅佩荣教授《哲学与人生》一书的第六章“存在主义”和第七章“荒谬之超越”,读到几位存在主义大师的思想,包括齐克果(Soren Aabye Kierkegaard)、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l)、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马塞尔(Gabriel Honore Marcel)、萨特(Jean-Paul Sartre)、加缪(Albert Camus)等人。他们的思想虽然各有不同,却是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探讨人的“存在”意义。
存在主义大师的生命探讨给了我启发,让我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和方向。
我在喜耀的十年学习与成长中,深深感受到现代人的“内外隔绝”和“上下不通”(霍韬晦教授《新时代·新动向》)。内外隔绝所描述的是现代人的孤独和封闭的精神状态,人与人之间渐渐难以顺畅地通达彼此的内心世界,亲密如夫妻或父母子女之间也产生隔膜,破碎的家庭已经是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了。上下不通则是描述现代人价值虚无的精神状态,人渐渐丧失理想的追求,视野变得短浅,对眼前一切事物只懂得以现实利益来评估价值,对未来毫无期望,耽于眼下及时享乐,所谓“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米明日愁”。
在这内外隔绝和上下不通的时代里,现代人的精神压力大,影响了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要冲破这封闭和虚无的精神牢笼,还需要唤醒现代人重新拾起对他人的关怀,对理想的追求,这就是人文普及教育的使命,是建立一个真情、善性、美德的高素质社会的起点。
然而当今时代的正统教育体制中,已经越来越偏重于知识的传达,忽略了人文关怀的培育。要普及人文教育,还需要通过其他的渠道。
今年三月底,于丹教授来到新加坡在传媒中心礼堂开讲一场名为“《于丹〈论语〉心得》的激荡与感悟”的讲座,结果听讲者超过1200名,整个礼堂爆满,需要临时增设电视大屏幕让听讲者观看直播。于丹教授的演讲幽默生动,善于用一些生活小故事来阐述道理,让听讲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过后有许多人在报章上反映,没想到《论语》这本儒家经典包涵这么丰富和珍贵的人生智慧,他们因此掀起了一股学习的热诚,希望多读一些其他的中国古典经典。
虽然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诠释精确度有待商榷,但是她已经在人心中播下了一颗人文种子,这颗种子如果得以萌芽和结实,是有助于现代人的觉醒的。
“于丹热”的掀起让我看到一个正统教育体制之外的人文普及教育的渠道,那就是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章、书籍、讲座、影视、影碟、音碟、互联网等。
经过一番反思,我重新整理了自己的人生意义和方向,就是为人文教育的普及尽点绵力。我落实理想之路,一方面是自强不息,学思并进,知行合一,坚持提升自己的知识学养和智慧修养;另一方面是努力笔耕,记录自己学与思的心路历程,与同道分享心得。
于是,我在四月底创建了Life Study Blog,以博客的形式作为我发表“终身学习生命学问”心得的平台。之后,我也选择一些合适的文章投稿,所幸得到报馆编辑的厚爱,得以发表在报章上。
人文教育普及的道路,我只是刚刚踏出第一步。我希望将来有机会结集出书,如果能够给予读者一丁点的启发,那我就心感欣慰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