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18, 2007

傅佩荣《生命的精彩由自己决定》

  吾友贻德送我一本傅佩荣教授的著作《生命的精彩由自己决定》,单单书名就已经吸引了我,其涵义和我在《理想与现实》一文中提到的唐君毅先生的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人生所遭遇的命运,其价值要由自己去赋予”)有相通之处。

  傅佩荣教授是我非常欣赏的学者。几年前曾经从图书馆借过傅教授的一些书,我就读过傅教授关于孟子“人性本善”的意见,非常赞赏他提出应该改为“人性向善”的说法。对两者做出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人性本善是根源性、本体论、静态的说法,而人性向善则是方向性、实践论、动态的说法,这跟牟宗三先生和霍韬晦教授分别把做人的学问称为“生命的学问”和“生命成长的学问”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本《生命的精彩由自己决定》的序一开头就这么说:“不能问‘人生有什么意义?’只能问‘我的人生有什么意义?’若是离开了主体,意义是无法呈现的。”这可说是一语道破,人生的意义总是离不开“我”这个主体而言,每一个人都必须寻求自己的答案。诚然,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我们或许会听从老师的教诲,或许会从别人身上得到启发,但“我”的人生意义别人是无法强加于心上的,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反省、成长才能确立的。

  这本书正是傅佩荣教授反省人生的心得,书分五辑:“以乐观积极改变逆境”、“以生活经验奠定成功”、“以家庭亲情学习爱人”、“以宗教信仰启发心灵”、“以休闲文化品味人生”。

  贻德介绍《生命的精彩由自己决定》给我时所说的话,我读完书后很有同感。这本书用的是励志小品的写法,少了说教,多了生命历程的分享与感悟。傅佩荣教授描述了许多个人经验,如小时候患严重口吃,却因此发奋读书,并且克服了口吃的毛病(“困境使人发挥潜力”);又如在耶鲁大学读博士生时,指定的阅读材料平均每天多达100页,以当时阅读英文书的速度,是无法读完的,但他不气馁,还是努力坚持读书听课,终于可以应付自如(“机会来临你可以紧紧把握”);又如一时贪心,居然学别人玩股票,结果损失一万美元,得到一个宝贵的教训(“不要在绝望时孤注一掷”)。

  这些个人经验在整本书中随处可见,让我们看到一个学者很踏实的努力,很真诚的分享。我们看到的傅佩荣教授,是一个谦卑有礼、平易近人的人,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学者。

  在“有你这样一位读者,已经够了”一文中,傅佩荣教授描述了一位年轻读者对他说曾经想要自杀,后来读了傅教授两本书,才决定活下去。傅教授听了,马上回应说:“我的书有你这样一位读者,已经够了。”接着,傅教授写了以下一段文字:

  “写作时的隔离与寂寞,在这一杀那化为乌有。许多陌生的心灵因为一本书而找到互动的园地。我只是觉得很荣幸,能扮演桥梁的角色,把人生的正确讯息传扬出去。如果读者乐于接受我的讯息,那是因为:我从来不写自己不了解、不相信的东西;我所写的一切未必是自己做到的,但一定是自己愿意去做,并且努力去做的。如果这些文章带给任何一位读者力量,那是因为它们先带给我力量。”

  傅佩荣教授这种真诚的写作态度,是我学习的榜样。

3 comments:

Yeo Hwee Zen said...

我有幸也获贻德赠予傅教授《生命的精采由自己决定》一书。细细读了此书,不禁令我联想到另一本书,它是本地写作人张千玉女士所著的《我不怕生命冷场》。为此,我重新阅读旧书《我不怕生命冷场》。

此书出版于1992年,时空相距了十几年,然发觉两书有共同之处:字里行间少说教,作者都用他们的真情与读者作生命历程的分享与感悟,让读者陪着他们一起关照生命,对生命感恩和礼赞。书中收录了张女士自十八岁到卅二岁的文章,正如学者华慧珍对此书的评价:“年轻时的千玉主观地谈生命,而成长后的千玉却退到客观的立场描述生命;年轻的千玉为自己哭泣,但是成长的千玉却陪着别人流泪。”

作者的人生信念:
生命的盼望在于真善美的追求
人生的价值在于信望爱的表征

文中处处流露作者真诚、感人肺腑的自剖与感悟,她与傅教授一样,在个人成长的历程中也踯躅难免。自一出世的家庭遭遇使她自闭,常常跟自己说话,对外变成一个内向而口舌笨拙的人。她在文章中如此写道:“回顾成长的日子,自我重建是一段艰苦又漫长的路程,心理上的残缺比五官的残缺来得可怕……幸而地上没有天上医治不了的伤痕,上苍有情,祂一直没有忘记我。透过一种持续而深刻的自省,透过一份天外的亮光启迪,我在复杂中选择了单纯,在丑恶中设法看见良善,在咒诅中定意要让这一生成为祝福。”

因此,当时年纪很轻的她已学会了珍惜,认为这个世界本来就堕落了,所以遇见一个件美事、一句好话、一个奇景、一份情缘,她都感恩,并且将它们融化为生命的一部分。她说道:“要在砂海中寻找一粒珍珠,要在囚牢中的小窗瞥见一颗星子,是怀着这样的深情,我走过了无数低落、失望和打击,又重新秉持信、望、爱作我生活的指标。”

作者在文中提到个人悲凉的身世及如何走出悲观消沉的围墙,继而为自己的暗晦的生命开创一片蓝天,贡献自己。她一出世就要被父亲以五十元卖掉作为赌本,有一天在观画的人潮中,与父亲迎面擦过,却认不出对方,但她仍为着父亲赶在离世前及时给她一个完整的身份而感恩……她是个虔诚的教徒,她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如果没遇到天上那永恒的父亲,她将一生流浪……她懂得认识一个地方,是从认识人开始……她体会社会中下层人士及华校生在现实生活上的无助、尴尬和委屈。于是在十年间,张女士开创了本地首间华语辅导中心,接着成立家庭服务中心、乐龄服务中心等义工团体,也推动青少年活动、办剧场演出,更致力与出版,于是让我们曾经拥有一份备感贴心的《华校生》城市人月刊,她即是该杂志主编。她对自己的耕耘如此分享道:“最大的成就是拥有一群日益壮大的义工群,一群愿意种树的人,并且让自己的生命成为一棵又一棵树的人。就是这样,我们彼此衔接各人的生命形成了一片小小的绿洲。”她还说道:“对于一个相信奇迹的人,奇迹几乎会天天发生!”

她在卅三岁那年,将自己的心路历程整理出版此书,并告诉自己是“出一趟远门的时候了”,原来当时她已计划到特丽莎修女的“垂死人之家”当义工,以行动来纪念自己走过卅三年的生命历程。读了此书,我体会到张女士那颗柔软的心背后却隐含着一股开拓生命的豪情,所以她“不怕生命冷场”,她说道:“每个人心中都必须珍藏一幅绮丽的画,才有勇气走过万水千山;唯有触动过响自内心灵深处的美善感召,此生才无悔无怨。”正因为张女士对生命充满光明的希望,对人具有燃烧不尽的关爱和热忱,生活中再大的剥削和疑惑也不能动摇她心中的一份富足和踏实感。


分享至此,我摘录了张女士在书中一语共勉:

我们虽然难保不遭遇生命中的投石,
但我们可以小心使湖水保持清澈,
使天地可以反映在其间。


在追求生命精彩的同时,我们不妨也学习张女士那坦荡荡的胸襟和高远的志气:
“生命的冷场,我不怕!”

Yeo Hwee Zen said...

向来不够细心的我刚刚才发觉傅教授的《生命的精采由自己决定》一书原名《人生取向》是于民国八十一年,即一九九二年出版,与张千玉女士的《我不怕生命冷场》同年出版。我庆幸有这份福缘接触到这两本书,温故知新,从中得启迪,谢谢赠书人。

陈春辉 Tan Choong Hwee said...

  能够说出“生命的冷场,我不怕!”,那是因为张千玉女士能够主动决定自己生命的精彩。生命中的任何一段历程是精彩还是冷场,取决于自己以什么心态去看待、去面对。

  值得反省的是,傅教授和张女士都是虔诚的教徒,都存有一颗感恩的心。对于生命中美善的一面,他们会感激、会珍惜;对于生命中挫败的一面,他们不怨天、不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