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原文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可以持久处于贫穷困苦的处境,也不可以长期处于富贵享乐的处境。有仁德的人自然而然地安于实践仁道,有智慧的人则因知道和爱好仁道的价值而选择实践仁道。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注释
约,穷困也。
解释约,是贫穷困苦的处境,相对而言,乐是富贵享乐的处境。
利,犹贪也,盖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也。
解释利仁,就是贪恋爱好仁道,因为深深知道和爱好它的价值而一定要得到它。
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
解释不仁者不可以长久处约处乐。没有仁德的人,已经失去他的本心,长久处于贫穷困苦的处境,必然会无法坚持操守,转而泛滥成为盗賊,而长久处于富贵享乐的处境,则必然会放纵自己,沉溺于享乐。
惟仁者则安其仁而无适不然,知者则利于仁而不易所守,盖虽深浅之不同,然皆非外物所能夺矣。
解释“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只有有仁德的人能够安于实践仁道而没有不适然的感觉,有智慧的人则贪恋爱好仁道而不改变他持守实践仁道的心,因为虽然这两种人追求仁道的程度深浅有所不同,然而他们都不是外在的处境所能够夺取或动摇的。
谢氏曰:“仁者心无内外远近精粗之间,非有所存而自不亡,非有所理而自不乱,如目视而耳听,手持而足行也。
谢氏:谢良佐(1050-1103年),字显道,世称上蔡先生,宋蔡州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人。师从程颢、程颐,和杨时、游酢、吕大临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又和杨时并称程门二杰。北宋元丰期间登进士,历任州县,为官京师,后因召对忤旨,废为民。著有《论语说》、《谢上蔡语录》等。
引用谢氏的话,说明仁者和智者追求仁道的程度深浅的不同。这里说仁者的心中没有内和外、远和近、精和粗的间隔,不是因为心有所保存而是自然不消亡,不是因为心有所疏理而是自然不零乱,正如眼睛观看、耳朵聆听、双手持物,双脚行走,都是自然而然的。
知者谓之有所见则可,谓之有所得则未可。有所存斯不亡,有所理斯不乱,未能无意也。
至于智者,说他有所见识还可以,说他有所得着则不可以。智者是心有所保存才不消亡,心有所疏理才不零乱,还不能说心中无此意识。
安仁则一,利仁则二。安仁者非颜闵以上,去圣人为不远,不知此味也。
所以安仁是最高境界,利仁则是次等境界。真正称得上安仁者,不是颜渊、闵子骞以上、离圣人境界不远的人,是不知道此中的意味的。
诸子虽有卓越之才,谓之见道不惑则可,然未免于利之也。”
诸子:指颜渊、闵子骞。
颜渊、闵子骞等人虽然有卓越的才能,说他见识到仁道而不疑惑还可以,然而他还不能幸免于贪恋爱好仁道而去实践仁道。
程树德《论语集释》注释
皇疏:约,犹贫困也。夫君子处贫愈久,德行无变。若不仁之人久居约,则必斯滥为盗,故不可久处也。乐,富贵也。君子富贵愈久,愈好礼不倦。若不仁之人久处富贵,必为骄溢也。
皇疏:皇侃《论语集解义疏》,乃南北朝梁朝皇侃用一家之说,以魏朝何晏《论语集解》为主,对《论语》一书作了详尽的讲解,撰成《论语集解义疏》十卷。该书的特点主要是以老、 庄说解《论语》。南宋时此书亡佚,幸运的是唐朝时有该书旧本传入 日本,清乾隆年间又从日本寻回,影印并收入《古逸丛书》。
解释君子和不仁之人对待贫困和富贵之境的不同表现。君子处于贫困越久,他的德行还是不会改变的。如果是不仁之人长久处于贫困,则必然会泛滥而成为盗賊,所以说他不可以久处。君子处于富贵越久,他越会爱好秩序规矩而不觉得厌倦。如果是不仁之人长久处于富贵,则必然会骄气泛溢。
辨行仁之中有不同也,若禀性自仁者则能安仁也,何以验之?假令行仁获罪,性仁人行之不悔,是仁者安仁也。智者,谓识昭前境,而非性仁者也。利仁者其见行仁者若于彼我皆利,则己行之;若于我有损,则使停止,是智者利仁也。
解释仁者安仁和智者利仁的不同。辨别实践仁道之中的不同,如果说禀性仁厚的人能安于仁道,那要如何检验呢?假如令到实践仁道的人获罪,禀性仁厚的人还是会照旧实践仁德而不会后悔,这就是仁者安仁的意思。智者,是能够昭然认识眼前的处境的人,而不是禀性仁厚的人。贪恋爱好仁道的人,他看见实践仁道时,如果是对他人和自己都有好处,就会自己去实践;如果对自己有损害,就会阻止它,这就是智者利仁的意思。
总结
这章句中的“仁”有以下的意思:
1. “仁”是使到人能够不被贫穷困苦和富贵享乐的外在处境所动摇的内在涵养。
2. “仁”是仁者的仁厚本性,促使他自然而然地安于实践仁道。
3. “仁”是智者所贪恋爱好而想得到的价值,促使他选择实践仁道。
Life 有终身与生命二义,而 Study 有学习与学问二义;将 Life 与 Study 之二义合一,Life Study 就有“终身学习生命学问”之义了。因此 Life Study Blog 的内容是关于“终身学习”与“生命学问”两方面;“终身学习”指出学习的过程是没有止境的历程,而“生命学问”则标明学习的内容是有关生命的学问。时间上“终身学习”没有设定期限,而空间上“生命学问”涵盖各种课题。如此定位保留了弹性,让我能够随意遨游于“古今中外”的时空中。
Thursday, August 30, 2007
Friday, August 24, 2007
事上磨练 心中体会
上个星期我把过去十年所写的旧作发表在本博客上,因为我正在重新阅读这些文章,借以回顾自己从1997年去香港上“喜耀生命”初阶课程以来的心路历程。往事历历在目,过去十年的感受和体会纷纷涌上了心头。我之所以成为今日之我,这十年的人生路有其深层的意义和影响,其深刻之处还要通过对比之前的人生路来理解。
我从小就喜欢阅读,从我课外阅读的种类可以看到我的兴趣转向和成长过程。上星期和一群朋友共进晚餐叙旧,就提起小学时期看过黄玉郎的漫画《小流氓》(后来改名为《龙虎门》),所谓“仗义每多屠狗辈”,对漫画中的主角那种行侠仗义、锄强扶弱的行径十分崇拜,甚至花时间把漫画封面的人物摹仿描绘出来。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有趣,也反省到自己小时候就已经有一股正义感,对不合理的事非常反感。
中学时期我十分欣赏一些数学证明的巧妙,甚至对数学产生美感,曾经想过要当数学家,开始阅读一些关于趣味数学和数学家传记之类的书。这种爱好进一步扩展到阅读物理学、天文学等科学普及作品,欣赏宇宙之大至浩瀚无垠,惊叹量子之小至不可测量,然而人却能对此广阔的知识有所掌握,不禁赞叹人自身的无限思维。
中学四年级选择升学时,考虑到父亲多几年就到退休年龄,想早日完成学业出来工作,让父亲卸下家庭担子,所以选择去新加坡理工学院攻读电子工程。由于我是华校生,而理工学院的讲课和所采用的课本、讲义都是用英文,所以第一年上课非常辛苦,字典寸步不离手,讲义上注满华文翻译和拼音符号,好不容易挨了一年,总算渐渐上了轨道,能够掌握工程语言。
新加坡理工学院毕业后,我入伍服兵役。当时政府宣布延迟退休年龄,父亲得以多工作几年,要我继续上大学,我又申请到奖学金,于是进入南洋理工学院(后来升级为南洋理工大学)攻读电脑工程学士学位。大专学府读书和服兵役期间,我所阅读的课外书,不外是一些消闲作品,纯粹为兴趣读书,并且具有疏解压力的功能,不亦乐乎。
南洋理工学院毕业后,加入特许电子工业当电脑工程师,两年后领取公司的奖学金,去美国史丹福大学攻读电脑科学硕士学位,回来后继续为公司服务。1992年加入创新科技当软件经理,就一直留在创新科技,到现在已经十五年了。这段工作时期,我所阅读的书籍,一方面是因工作需要而阅读的电脑及管理书籍,另一方面是由于学会玩股票而阅读的投资书籍以及痴想成功而阅读的激励书籍。
一直到1997年我去香港上“喜耀生命”初阶课程,我的生命之流出现了一个转捩点。可以这么概括性的说,1997年以前,我走的是西方理性之路;1997年,我踏上中国性情之路。
这十年的性情之路,还可分前五年和后五年。前五年是学习性情文化之路,经过“喜耀生命”初阶、进阶、高阶、进升班、少师训练班、少师精进班、少师团等七个班级的学习与锻炼,参与“喜耀生命”少师的实习,我确立了“人内心深处的真实性情都是向善”的信念。
后五年则是实践性情教育之路。我在2002年正式晋升为“喜耀生命”导师,陆续当“喜耀生命”七个班级的导师,接触许多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学历、不同行业、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学员,一再印证了“人性向善”的普遍性。另一方面,我参与了喜耀文化的开展工作,比如筹备“文化之夜”晚会、筹备“星喜五年”纪念特刊的出版、筹备“喜耀文化学会”的成立庆典和周年庆典、承担学会秘书的职责、推动“东亚人文研究所”准研究生专题研习小组的读书与讨论等等,在事上经历许多磨练。
后五年的日子是忙碌和充实的,尤其是最近这一年,更是在家庭、工作、学会事务三方面都面临严峻考验,所承受的精神压力可说是沉重的。幸好我能够在个人学习这方面坚持不懈,自己的文化修养渐渐基础稳固,思维能力渐渐层次分明,处理问题更成熟、更深入、更迅速、更自信,我的生命在考验与锻炼中得到成长,我的信念不再动摇。这段经历,可以用一对联概括:
家事、公事、喜耀事,事上磨练;
天心、人心、自在心,心中体会。
孔子的人生路是层层升进,所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我的人生路虽不能与孔子相提并论,我的体会肯定不如孔子深刻,但还是有其层层升进之处。
凑巧的是,1997年我上“喜耀生命”初阶时35岁,2002年晋升为“喜耀生命”导师时40岁,现在(2007年)我45岁,我的前半生可以大致上概括为“三十有五而志于学,四十而立,四十五而不惑”。接下来我想“五十而知天命”,那就是去认知与感通上帝和耶稣的旨意。
我原本对基督教非常反感。中学时期把科学家当成英雄人物,因此我很痛恨中古时期基督教会迫害维护真理的科学家。大专学府读书时期常常有基督教徒传道,我对他们强调“世人皆有罪”虽无法反驳,却很抗拒。工作时期出席基督教徒的婚礼,他们的宣誓与致辞都不离感激上帝和耶稣的恩典,祈祷上帝和耶稣在婚姻生活中给予指引,我当时难以想象两个人的婚姻有“第三者”介入,在观礼过程中有时会起鸡皮疙瘩。
后来我认识信基督教的妻子,跟着她去教会听牧师讲道,但只听进耳朵,尚未能听进心中。曾经听一个牧师讲道时批评中国文化,他竟然说《老子》第一章的“道可道,非常道”不知所谓,简直是胡说八道。我听了对他十分反感,觉得他非常肤浅,不明白老子的智慧倒也罢,居然胡乱批评。我看到一种宗教信仰的封闭,影响我完全投入基督教的精神世界。
我对基督教的态度有所转变,是有一内因和一外缘。内因是我在中国性情之路上打开了我的心灵,开发了我的性情。当我观看梅尔·吉布森执导的电影《耶稣受难记》(“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时,从画面上看到耶稣受审到上十字架的过程中所承受的那种难以想象的折磨,心中异常感动,我体会到上帝和耶稣对世人的爱是那么的深啊!
外缘则是去年我和妻子经朋友介绍去“新造教会”(New Creation Church),开始每星期日去听该教会的高级牧师讲道。牧师对《圣经·旧约》希伯来原文和《圣经·新约》希腊原文有研究,也熟悉犹太人的历史和民俗风气,所以他能够引用原文的意思和经文所描述事件的历史背景来解读圣经,非常契合“如语言之实”和“如历史之实”的做学问之道,使我折服于牧师的深度。牧师讲道生动活泼,幽默有趣,言语生活化,不讳言自己内心挣扎的经验,让我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道貌岸然的讲道者。
由于这内因和外缘,我真正的接受耶稣为我生命中的主。这心念一转,我的生命中开始出现一些奇妙的经历,在此略举一二共享:
每星期日去教会,其中有一项圣餐仪式,那是耶稣在最后晚餐时,以饼代表耶稣的身体,要门徒以吃饼来纪念祂,还有以酒代表耶稣的血液,要门徒以喝酒立下新约(《圣经·新约·路加福音》第22章)。在我真正接受耶稣后,有一次去教会,我心里想享用圣餐,但我有疑问,不知道自己尚未洗礼是不是能享用圣餐,为安全计,还是把饼和酒传到下一位手上。坐在我旁边是妻子的朋友,他忽然转头跟我说,还没洗礼也可以享用圣餐。我当时呆住,上帝是通过他的口解答我的疑问。最近一次聚会,我提起这件事,这位朋友根本不记得有这回事了。
去年年底学校假期,本来打算全家去日本北海道度假村滑雪,但妻子在定住宿时一直无法拿到我们要的几个时段,最后无法成行。今年三月学校假期,我们总算完成心愿,去到北海道度假村,虽然是冬末,却还是有很好的新雪让我们滑。我们和度假村的工作人员交谈时,才知道这个冬天的雪下得迟,去年十二月根本没有足够的雪,能够启用的滑雪场地不多,而且整个度假村爆满,来滑雪的人很多,僧多粥少,供不应求,根本无法尽兴滑雪。我和太太都很感激上帝的恩典,让我们有一个美好的滑雪度假经验。
今年年初第一个布道会,牧师预言今年是双福年(year of double blessing)。一月底,我忽然收到克明小学的电话,说他们小学二年级现在有空位,问我要不要让大儿子靖邦转校。克明小学本来是我们的首选,去年靖邦报读一年级时进不了,我们只好留下名字在后备名单中,但是一整年都没有消息,以为没有机会了。想不到今年突然收到好消息,能够如愿以偿,而且小儿子靖恒明年报读一年级,就可以跟着进克明小学,果然应验了双福年的预言。
今年七月的一个星期五,靖恒的学校要他星期一带两个空的纸巾纸盒去学校,是手工课要用的材料。我和太太都心想要上哪儿找?试想想我们一般在纸巾用完后,就会很快把纸盒拿去丢掉了,有谁还会留下空纸盒呢?隔天我们上岳母家吃午餐,就这么巧她家里刚好有两个空纸盒。
上星期五我们全家人去滨海湾观看国庆烟花表演,那一天早上和下午都有下雨,我们出门前还特地上网查看天气预报,说那一带将会有雷雨,再看看天空,的确是天色昏暗,很可能会下雨。但我们还是决定出门,相信上帝会照顾我们,果然当晚没有下雨,让我们在露天座位上观赏整个节目。
理性的人,会把上述经历解释为巧合,因为这些经历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然而,这些和更多其他的经历,却是我的亲身体验,让我感受到冥冥中自有主宰。我现在深信我与喜耀结缘,也是一种冥冥中的安排,指引我探索耶稣圣灵之路。
可以这么说,当初我因理性拒绝耶稣,之后我因性情接受耶稣,如今我将以性情与理性为装备,探索耶稣的圣灵之路。圣灵之路的迈进,我可以概括为四句话:
以信仰为基石,以性情为本源;
以体会来感通,以理性来思考。
四句话分别涵盖宇宙论、本体论、东方方法论、西方方法论四个范畴,以此作为我接下来探索耶稣圣灵之路的指引。
我从小就喜欢阅读,从我课外阅读的种类可以看到我的兴趣转向和成长过程。上星期和一群朋友共进晚餐叙旧,就提起小学时期看过黄玉郎的漫画《小流氓》(后来改名为《龙虎门》),所谓“仗义每多屠狗辈”,对漫画中的主角那种行侠仗义、锄强扶弱的行径十分崇拜,甚至花时间把漫画封面的人物摹仿描绘出来。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有趣,也反省到自己小时候就已经有一股正义感,对不合理的事非常反感。
中学时期我十分欣赏一些数学证明的巧妙,甚至对数学产生美感,曾经想过要当数学家,开始阅读一些关于趣味数学和数学家传记之类的书。这种爱好进一步扩展到阅读物理学、天文学等科学普及作品,欣赏宇宙之大至浩瀚无垠,惊叹量子之小至不可测量,然而人却能对此广阔的知识有所掌握,不禁赞叹人自身的无限思维。
中学四年级选择升学时,考虑到父亲多几年就到退休年龄,想早日完成学业出来工作,让父亲卸下家庭担子,所以选择去新加坡理工学院攻读电子工程。由于我是华校生,而理工学院的讲课和所采用的课本、讲义都是用英文,所以第一年上课非常辛苦,字典寸步不离手,讲义上注满华文翻译和拼音符号,好不容易挨了一年,总算渐渐上了轨道,能够掌握工程语言。
新加坡理工学院毕业后,我入伍服兵役。当时政府宣布延迟退休年龄,父亲得以多工作几年,要我继续上大学,我又申请到奖学金,于是进入南洋理工学院(后来升级为南洋理工大学)攻读电脑工程学士学位。大专学府读书和服兵役期间,我所阅读的课外书,不外是一些消闲作品,纯粹为兴趣读书,并且具有疏解压力的功能,不亦乐乎。
南洋理工学院毕业后,加入特许电子工业当电脑工程师,两年后领取公司的奖学金,去美国史丹福大学攻读电脑科学硕士学位,回来后继续为公司服务。1992年加入创新科技当软件经理,就一直留在创新科技,到现在已经十五年了。这段工作时期,我所阅读的书籍,一方面是因工作需要而阅读的电脑及管理书籍,另一方面是由于学会玩股票而阅读的投资书籍以及痴想成功而阅读的激励书籍。
一直到1997年我去香港上“喜耀生命”初阶课程,我的生命之流出现了一个转捩点。可以这么概括性的说,1997年以前,我走的是西方理性之路;1997年,我踏上中国性情之路。
这十年的性情之路,还可分前五年和后五年。前五年是学习性情文化之路,经过“喜耀生命”初阶、进阶、高阶、进升班、少师训练班、少师精进班、少师团等七个班级的学习与锻炼,参与“喜耀生命”少师的实习,我确立了“人内心深处的真实性情都是向善”的信念。
后五年则是实践性情教育之路。我在2002年正式晋升为“喜耀生命”导师,陆续当“喜耀生命”七个班级的导师,接触许多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学历、不同行业、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学员,一再印证了“人性向善”的普遍性。另一方面,我参与了喜耀文化的开展工作,比如筹备“文化之夜”晚会、筹备“星喜五年”纪念特刊的出版、筹备“喜耀文化学会”的成立庆典和周年庆典、承担学会秘书的职责、推动“东亚人文研究所”准研究生专题研习小组的读书与讨论等等,在事上经历许多磨练。
后五年的日子是忙碌和充实的,尤其是最近这一年,更是在家庭、工作、学会事务三方面都面临严峻考验,所承受的精神压力可说是沉重的。幸好我能够在个人学习这方面坚持不懈,自己的文化修养渐渐基础稳固,思维能力渐渐层次分明,处理问题更成熟、更深入、更迅速、更自信,我的生命在考验与锻炼中得到成长,我的信念不再动摇。这段经历,可以用一对联概括:
家事、公事、喜耀事,事上磨练;
天心、人心、自在心,心中体会。
孔子的人生路是层层升进,所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我的人生路虽不能与孔子相提并论,我的体会肯定不如孔子深刻,但还是有其层层升进之处。
凑巧的是,1997年我上“喜耀生命”初阶时35岁,2002年晋升为“喜耀生命”导师时40岁,现在(2007年)我45岁,我的前半生可以大致上概括为“三十有五而志于学,四十而立,四十五而不惑”。接下来我想“五十而知天命”,那就是去认知与感通上帝和耶稣的旨意。
我原本对基督教非常反感。中学时期把科学家当成英雄人物,因此我很痛恨中古时期基督教会迫害维护真理的科学家。大专学府读书时期常常有基督教徒传道,我对他们强调“世人皆有罪”虽无法反驳,却很抗拒。工作时期出席基督教徒的婚礼,他们的宣誓与致辞都不离感激上帝和耶稣的恩典,祈祷上帝和耶稣在婚姻生活中给予指引,我当时难以想象两个人的婚姻有“第三者”介入,在观礼过程中有时会起鸡皮疙瘩。
后来我认识信基督教的妻子,跟着她去教会听牧师讲道,但只听进耳朵,尚未能听进心中。曾经听一个牧师讲道时批评中国文化,他竟然说《老子》第一章的“道可道,非常道”不知所谓,简直是胡说八道。我听了对他十分反感,觉得他非常肤浅,不明白老子的智慧倒也罢,居然胡乱批评。我看到一种宗教信仰的封闭,影响我完全投入基督教的精神世界。
我对基督教的态度有所转变,是有一内因和一外缘。内因是我在中国性情之路上打开了我的心灵,开发了我的性情。当我观看梅尔·吉布森执导的电影《耶稣受难记》(“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时,从画面上看到耶稣受审到上十字架的过程中所承受的那种难以想象的折磨,心中异常感动,我体会到上帝和耶稣对世人的爱是那么的深啊!
外缘则是去年我和妻子经朋友介绍去“新造教会”(New Creation Church),开始每星期日去听该教会的高级牧师讲道。牧师对《圣经·旧约》希伯来原文和《圣经·新约》希腊原文有研究,也熟悉犹太人的历史和民俗风气,所以他能够引用原文的意思和经文所描述事件的历史背景来解读圣经,非常契合“如语言之实”和“如历史之实”的做学问之道,使我折服于牧师的深度。牧师讲道生动活泼,幽默有趣,言语生活化,不讳言自己内心挣扎的经验,让我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道貌岸然的讲道者。
由于这内因和外缘,我真正的接受耶稣为我生命中的主。这心念一转,我的生命中开始出现一些奇妙的经历,在此略举一二共享:
每星期日去教会,其中有一项圣餐仪式,那是耶稣在最后晚餐时,以饼代表耶稣的身体,要门徒以吃饼来纪念祂,还有以酒代表耶稣的血液,要门徒以喝酒立下新约(《圣经·新约·路加福音》第22章)。在我真正接受耶稣后,有一次去教会,我心里想享用圣餐,但我有疑问,不知道自己尚未洗礼是不是能享用圣餐,为安全计,还是把饼和酒传到下一位手上。坐在我旁边是妻子的朋友,他忽然转头跟我说,还没洗礼也可以享用圣餐。我当时呆住,上帝是通过他的口解答我的疑问。最近一次聚会,我提起这件事,这位朋友根本不记得有这回事了。
去年年底学校假期,本来打算全家去日本北海道度假村滑雪,但妻子在定住宿时一直无法拿到我们要的几个时段,最后无法成行。今年三月学校假期,我们总算完成心愿,去到北海道度假村,虽然是冬末,却还是有很好的新雪让我们滑。我们和度假村的工作人员交谈时,才知道这个冬天的雪下得迟,去年十二月根本没有足够的雪,能够启用的滑雪场地不多,而且整个度假村爆满,来滑雪的人很多,僧多粥少,供不应求,根本无法尽兴滑雪。我和太太都很感激上帝的恩典,让我们有一个美好的滑雪度假经验。
今年年初第一个布道会,牧师预言今年是双福年(year of double blessing)。一月底,我忽然收到克明小学的电话,说他们小学二年级现在有空位,问我要不要让大儿子靖邦转校。克明小学本来是我们的首选,去年靖邦报读一年级时进不了,我们只好留下名字在后备名单中,但是一整年都没有消息,以为没有机会了。想不到今年突然收到好消息,能够如愿以偿,而且小儿子靖恒明年报读一年级,就可以跟着进克明小学,果然应验了双福年的预言。
今年七月的一个星期五,靖恒的学校要他星期一带两个空的纸巾纸盒去学校,是手工课要用的材料。我和太太都心想要上哪儿找?试想想我们一般在纸巾用完后,就会很快把纸盒拿去丢掉了,有谁还会留下空纸盒呢?隔天我们上岳母家吃午餐,就这么巧她家里刚好有两个空纸盒。
上星期五我们全家人去滨海湾观看国庆烟花表演,那一天早上和下午都有下雨,我们出门前还特地上网查看天气预报,说那一带将会有雷雨,再看看天空,的确是天色昏暗,很可能会下雨。但我们还是决定出门,相信上帝会照顾我们,果然当晚没有下雨,让我们在露天座位上观赏整个节目。
理性的人,会把上述经历解释为巧合,因为这些经历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然而,这些和更多其他的经历,却是我的亲身体验,让我感受到冥冥中自有主宰。我现在深信我与喜耀结缘,也是一种冥冥中的安排,指引我探索耶稣圣灵之路。
可以这么说,当初我因理性拒绝耶稣,之后我因性情接受耶稣,如今我将以性情与理性为装备,探索耶稣的圣灵之路。圣灵之路的迈进,我可以概括为四句话:
以信仰为基石,以性情为本源;
以体会来感通,以理性来思考。
四句话分别涵盖宇宙论、本体论、东方方法论、西方方法论四个范畴,以此作为我接下来探索耶稣圣灵之路的指引。
Sunday, August 19, 2007
《论语》中的仁道(五)
《论语·里仁》原文
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
孔子说:邻里地区富有仁厚淳朴的社会风气,那是很美善的。选择不里居于这种富有仁厚淳朴风气的地方,怎么算得上有聪明智慧呢?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注释
里有仁厚之俗为美。
里:邻里、居所;《说文解字》:“里,居也”;《周礼》:“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解释“里仁为美”。留意“里”在朱熹的注释中是主词,指邻里。当一个邻里富有仁厚淳朴的民俗风气,那可称得上是美善之事。
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
择:选择;《说文解字》:“择,柬选也”。不居于是焉的“是”字:指富有仁厚淳朴风气的邻里。知:聪明智慧。
解释“择不处仁,焉得知?”。当一个人在选择里居之处时,却不选择富有仁厚淳朴风气的邻里,可见这个人是丧失了明辨是非之本心,那可说是没有聪明智慧了。
总结
这章句中的“仁”有以下的意思:
1. “仁”是仁厚淳朴的社会风气。
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
孔子说:邻里地区富有仁厚淳朴的社会风气,那是很美善的。选择不里居于这种富有仁厚淳朴风气的地方,怎么算得上有聪明智慧呢?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注释
里有仁厚之俗为美。
里:邻里、居所;《说文解字》:“里,居也”;《周礼》:“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解释“里仁为美”。留意“里”在朱熹的注释中是主词,指邻里。当一个邻里富有仁厚淳朴的民俗风气,那可称得上是美善之事。
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
择:选择;《说文解字》:“择,柬选也”。不居于是焉的“是”字:指富有仁厚淳朴风气的邻里。知:聪明智慧。
解释“择不处仁,焉得知?”。当一个人在选择里居之处时,却不选择富有仁厚淳朴风气的邻里,可见这个人是丧失了明辨是非之本心,那可说是没有聪明智慧了。
总结
这章句中的“仁”有以下的意思:
1. “仁”是仁厚淳朴的社会风气。
Friday, August 17, 2007
第三代新儒家的风范(2006年9月8日旧作)
(按:写于2006年9月8日,经过编辑修改后,刊于《喜耀文化学会与东亚人文研究所2周年联合纪念特辑》)
今年5月,唐端正教授接受东亚人文研究所之邀来新加坡授课,开讲“先秦哲学”课程,对先秦时期诞生的儒、道、墨、法四家之义理旨趣加以阐述。另外,唐教授也分别以“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及“唐君毅的人文思想”为题作专题演讲。
唐教授是唐君毅先生的大弟子,新亚书院的第一届毕业生,乃霍韬晦教授的师兄,对法住的文化理想事业十分支持。时常听到黎斯华博士在课堂上提起唐教授的前辈风采,早就生起“愿能一睹风采”之意。知道唐教授来新授课,心中自然即兴奋而又有所期待。直至亲眼目睹唐教授的讲课,不禁为之折服。
唐教授讲儒家的天道观乃观“生”,这可直接在唐教授身上感受到那种生机勃勃、生生不息之气概。虽然现年已76岁,唐教授讲课时还是活力充沛,语音抑扬顿挫,感情丰富;讲到激昂处,激动愤慨之气油然而生;讲到伤痛处,黯然神伤之情让人心痛;讲到情深处,温情赞许之意不言而喻。唐教授所激昂者,不外乎世人对儒家正统不但不了解、不学习,还要加以摧残破坏;所伤痛者,是感叹此学问即将沦为绝学;所情深者,出于对儒家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体会,进而发起“为往圣继绝学”(张载语)之宏愿。
这就是第三代新儒家的风范,在其生命中展现出儒家“忧患与担当”的精神。谨以唐教授名讳撰一赞辞,略表心意:
唐门嫡系
四端皆生
绝学正统
深情人师
今年5月,唐端正教授接受东亚人文研究所之邀来新加坡授课,开讲“先秦哲学”课程,对先秦时期诞生的儒、道、墨、法四家之义理旨趣加以阐述。另外,唐教授也分别以“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及“唐君毅的人文思想”为题作专题演讲。
唐教授是唐君毅先生的大弟子,新亚书院的第一届毕业生,乃霍韬晦教授的师兄,对法住的文化理想事业十分支持。时常听到黎斯华博士在课堂上提起唐教授的前辈风采,早就生起“愿能一睹风采”之意。知道唐教授来新授课,心中自然即兴奋而又有所期待。直至亲眼目睹唐教授的讲课,不禁为之折服。
唐教授讲儒家的天道观乃观“生”,这可直接在唐教授身上感受到那种生机勃勃、生生不息之气概。虽然现年已76岁,唐教授讲课时还是活力充沛,语音抑扬顿挫,感情丰富;讲到激昂处,激动愤慨之气油然而生;讲到伤痛处,黯然神伤之情让人心痛;讲到情深处,温情赞许之意不言而喻。唐教授所激昂者,不外乎世人对儒家正统不但不了解、不学习,还要加以摧残破坏;所伤痛者,是感叹此学问即将沦为绝学;所情深者,出于对儒家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体会,进而发起“为往圣继绝学”(张载语)之宏愿。
这就是第三代新儒家的风范,在其生命中展现出儒家“忧患与担当”的精神。谨以唐教授名讳撰一赞辞,略表心意:
唐门嫡系
四端皆生
绝学正统
深情人师
生命在锻炼中成长(2006年9月7日旧作)
(按:喜耀文化学会和东亚人文研究所2周年纪念文原稿,写于2006年9月7日,刊于《喜耀文化学会与东亚人文研究所2周年联合纪念特辑》)
喜耀文化学会和东亚人文研究所基于去年丰盛的成果上继续开步迈进。
对我而言,这一年来经历了不少冲击和挑战,但也给予我考验与锻炼的机会,在生命成长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这一年的日子是过得很忙碌与充实的,不管是在喜耀生命课程的付出、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学会事务的执行、家里的装修、财务的管理、公司人事与项目的处理,都把时间占得满满的,精神更是要提起,才能一一付诸实行。
然而,最大的冲击还要属爸爸的健康突然出问题。开始时,自己还不懂得如何处理爸爸情绪上的反应,很担心爸爸的健康会恶化。之后,我渐渐感受到爸爸由于双脚因跌倒水肿而行动不便,心情不免有点郁闷,过去所受的委屈与挫折涌上心头,情绪异常波动。我学会静静聆听爸爸的话语,从爸爸描述我出世前与小时候的往事中,我深深感受到爸爸对我十分疼爱,让我非常感动。我也开始懂得如何安抚爸爸,劝他放开胸怀,忘掉过去一些不如意的往事。
妈妈与妹妹在照顾爸爸的过程中,不只感到身体上的疲累,还加上精神上所承受的压力,她们也需要我的支持。这让我意识到自己是家里的精神支柱,我更坚强地面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情,更冷静地思考其轻重缓急,更清晰地作出相应的处理方式,让她们能够放松紧张的情绪,更如实地接受及面对当前的状况。我也反省到家庭的支持是很重要的,我更珍惜和太太及孩子们的相处时间,太太也很体谅和支持,并给予我不少宝贵的意见。
在这期间,我同时还要兼顾工作、学会事务和研究生学习各方面所面对的各种事情,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不能说不重。但我发现自己在处理问题时更成熟了,能更深入的作出层次性分析,能更迅速的作出对应性决定。
工作方面,公司在上个年度亏损超过一亿美元,又和一间美国公司打上官司。虽然公司胜诉的机会很大,但毕竟打官司通常都要花上好几年的时间,对公司的重要人事资源及财务消耗也不小。职员对公司的前景不免有所担忧,也看到公司流失了一些资深的经理,所以职员士气受打击,有些职员因此另寻出路,这几个月职员的辞职率相对增加。面对这种处境,我能沉着应对,知道最重要的是先安顿职员的心,所以我向职员传达领导层制定的策略与方向,并让职员了解自己手上项目的重要性,带动职员把心思转到努力完成这些项目,这才是以静制动之道。
学会方面,我需处理的事务更多更繁杂,有些事务更需要在紧凑的时间限制下完成。在一次学会的会议中,我与一位喜耀同道发生冲突。事后我反省到自己当时有情绪,不能如实的审时度势,不由自主地用了不恰当的话语,因而引起冲突。过后我有机会与这位同道通电话,很坦诚地把事发当时的心态说明,彼此之间的芥蒂在谈话中化解了。这事件让我更生警惕,我一向来自认为生性较温和,不易发脾气,但还是免不了动气之时,越发使我更感受到情绪的可怕之处,难怪“嗔”是三毒之一,难怪孔子答颜渊问仁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研究生方面,是使我的学习更上一层楼的关键。我在喜耀生命的锻炼中,得到很多的体会和反省。我当喜耀生命的导师,让我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士,在他们所面临的各式各样的处境中,体会到他们都有一股想改善自己的意愿,更坚信人人内心深处都有真实性情。我在研究生的学习中,细读几篇钱穆先生、唐君毅先生、霍韬晦教授的文章,对中国历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读到“历史是人生全部经验的总记录和总检讨”(钱穆语),体会到人类的发展是一部不断追求理想的奋斗史,在不同的时空中不断地印证了“人有性情”的信念。这个信念进一步落实于我心,至此不渝,心灵得到安顿。
我能如此面对挑战、接受锻炼,是来自于自己心灵的安顿,家庭成员的支持,以及喜耀教育的锻炼。
我的生命在考验与锻炼中得到成长。
喜耀文化学会和东亚人文研究所基于去年丰盛的成果上继续开步迈进。
对我而言,这一年来经历了不少冲击和挑战,但也给予我考验与锻炼的机会,在生命成长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这一年的日子是过得很忙碌与充实的,不管是在喜耀生命课程的付出、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学会事务的执行、家里的装修、财务的管理、公司人事与项目的处理,都把时间占得满满的,精神更是要提起,才能一一付诸实行。
然而,最大的冲击还要属爸爸的健康突然出问题。开始时,自己还不懂得如何处理爸爸情绪上的反应,很担心爸爸的健康会恶化。之后,我渐渐感受到爸爸由于双脚因跌倒水肿而行动不便,心情不免有点郁闷,过去所受的委屈与挫折涌上心头,情绪异常波动。我学会静静聆听爸爸的话语,从爸爸描述我出世前与小时候的往事中,我深深感受到爸爸对我十分疼爱,让我非常感动。我也开始懂得如何安抚爸爸,劝他放开胸怀,忘掉过去一些不如意的往事。
妈妈与妹妹在照顾爸爸的过程中,不只感到身体上的疲累,还加上精神上所承受的压力,她们也需要我的支持。这让我意识到自己是家里的精神支柱,我更坚强地面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情,更冷静地思考其轻重缓急,更清晰地作出相应的处理方式,让她们能够放松紧张的情绪,更如实地接受及面对当前的状况。我也反省到家庭的支持是很重要的,我更珍惜和太太及孩子们的相处时间,太太也很体谅和支持,并给予我不少宝贵的意见。
在这期间,我同时还要兼顾工作、学会事务和研究生学习各方面所面对的各种事情,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不能说不重。但我发现自己在处理问题时更成熟了,能更深入的作出层次性分析,能更迅速的作出对应性决定。
工作方面,公司在上个年度亏损超过一亿美元,又和一间美国公司打上官司。虽然公司胜诉的机会很大,但毕竟打官司通常都要花上好几年的时间,对公司的重要人事资源及财务消耗也不小。职员对公司的前景不免有所担忧,也看到公司流失了一些资深的经理,所以职员士气受打击,有些职员因此另寻出路,这几个月职员的辞职率相对增加。面对这种处境,我能沉着应对,知道最重要的是先安顿职员的心,所以我向职员传达领导层制定的策略与方向,并让职员了解自己手上项目的重要性,带动职员把心思转到努力完成这些项目,这才是以静制动之道。
学会方面,我需处理的事务更多更繁杂,有些事务更需要在紧凑的时间限制下完成。在一次学会的会议中,我与一位喜耀同道发生冲突。事后我反省到自己当时有情绪,不能如实的审时度势,不由自主地用了不恰当的话语,因而引起冲突。过后我有机会与这位同道通电话,很坦诚地把事发当时的心态说明,彼此之间的芥蒂在谈话中化解了。这事件让我更生警惕,我一向来自认为生性较温和,不易发脾气,但还是免不了动气之时,越发使我更感受到情绪的可怕之处,难怪“嗔”是三毒之一,难怪孔子答颜渊问仁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研究生方面,是使我的学习更上一层楼的关键。我在喜耀生命的锻炼中,得到很多的体会和反省。我当喜耀生命的导师,让我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士,在他们所面临的各式各样的处境中,体会到他们都有一股想改善自己的意愿,更坚信人人内心深处都有真实性情。我在研究生的学习中,细读几篇钱穆先生、唐君毅先生、霍韬晦教授的文章,对中国历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读到“历史是人生全部经验的总记录和总检讨”(钱穆语),体会到人类的发展是一部不断追求理想的奋斗史,在不同的时空中不断地印证了“人有性情”的信念。这个信念进一步落实于我心,至此不渝,心灵得到安顿。
我能如此面对挑战、接受锻炼,是来自于自己心灵的安顿,家庭成员的支持,以及喜耀教育的锻炼。
我的生命在考验与锻炼中得到成长。
霍韬晦《为己之学的真谛》(2005年12月30日旧作)
(按:东亚人文研究所2004-2005学年准研究生读书报告,写于2005年12月30日,阅读的文章是霍韬晦教授《为己之学的真谛》一文,该文原刊于《法灯》第228期,后收集于《天地唯情》一书)
文章大纲
文章首先借孔子之言「古之学者为己」(《论语·宪问》)带出儒学是「为己之学」这个课题,然后进一步诠释何谓「为己」,何谓「学」,最后点出生命成长必定回归自己,所以「为己之学」的真谛实乃锻炼自己,跨越难关,得到成长。
儒学是「为己之学」,这「为己」就是成长自己的意思。具体地说,成长自己有正反两方面的工夫,一是从反面克制自己的本能欲望,二是从正面长养自己为仁的力量,进一步体会到「为仁由己」。
成长的基地有两个意义:一是根据义,即人有其上进的本源;二是方向义,即人唯一能作的就是成长自己,此中关键在于「学」。各家之「学」的途径虽不同,但最终必须回归人格的成长,在生命中接受锻炼,才能体会道理。
要成长自己,必先了解自己,但后者非通过知识或经验,而是经历考验、绝境后才能彰显,然后才能有所突破。所以「为己」,其实是锻炼自己面对难关,唯有跨越难关,才能得到成长。
何谓「为己」?
「为己」很容易被误解成只为满足自己的私利,其实不然;孔子真正的意思是人应该为成长自己的人格、修养而努力学习,然后「学而优则士」,对国家社会有所承担,这就不是一己之私,而是一种深情大愿。从实践上说,「为己」可在正反两方面下工夫:克制欲望及长养性情。
克制欲望
这就是孔子教导颜渊的「克己复礼」(《论语·颜渊》),即克制自己的本能欲望,恢复人应守的规矩。人虽然和动物一样受到本能欲望的牵制,但人可贵之处在于其内心有一向上的力量推动自己跨越本能欲望的牵制,这是动物所不能做到的。
长养性情
要面对和克服克制欲望时的拉扯,我们要有一颗坚定的心,这就要通过努力学习长养自己的性情。所谓「修己以敬」(《论语·宪问》),就是以认真、诚敬的态度去修养自己;「君子上达」(《论语·宪问》),则是以圣贤、理想秩序作为自己成长的榜样;「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是勉励自己应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求学;「为仁由己」,则点出成长自己的主权在我,我要成长,谁能阻挡?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成长之根据义
人与动物不同,在于人有其上进的本源,这是难以通过西方心理学来理解的。佛洛依德和容格都是西方心理学家:佛洛依德通过对精神病患者的研究,发现人内心深埋一些被遗忘的久远记忆,这些记忆形成了个人的无意识,佛洛依德进一步总结人被「生存」和「性欲」的本能所牵制;容格则阐述集体无意识,构想出一些原型来概括人的共性。这种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理论已陷入了本能欲望的层次,是无法理解生命的本源层次的。真正能进入生命本源的途径是所谓的「逆觉体会」,就是人能够通过克制本能欲望(即逆觉)而体会到人是可以超越本能欲望,进一步肯定人有其上进的本源。
成长之方向义
根据人有其上进的本源,则人自然要以成长自己的人格为努力的方向,这就要靠「学」了。「学」包括「知」与「行」两方面:通过读书、上课,我们知道做人的道理;但这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进一步有所行动,从实践中得到启发、体会,才能真正明白道理。此即「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通过「知」「行」的互动,人才能走出一条有厚度、有深度的生命成长之路。
生命成长总要回归自己
人的一生,总会碰到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难关,这些难关都是在锻炼我们,让我们在难关中学习过关。我们面对的难关,必定是针对我们生命中的弱点而成其难关,所以我们欢迎难关、欢迎锻炼,因为一旦过关,我们的生命又再成长多一步。这样的成长,不是空空洞洞、毫无内容的,而是回归自己本身具体的材质而言。
文章大纲
文章首先借孔子之言「古之学者为己」(《论语·宪问》)带出儒学是「为己之学」这个课题,然后进一步诠释何谓「为己」,何谓「学」,最后点出生命成长必定回归自己,所以「为己之学」的真谛实乃锻炼自己,跨越难关,得到成长。
儒学是「为己之学」,这「为己」就是成长自己的意思。具体地说,成长自己有正反两方面的工夫,一是从反面克制自己的本能欲望,二是从正面长养自己为仁的力量,进一步体会到「为仁由己」。
成长的基地有两个意义:一是根据义,即人有其上进的本源;二是方向义,即人唯一能作的就是成长自己,此中关键在于「学」。各家之「学」的途径虽不同,但最终必须回归人格的成长,在生命中接受锻炼,才能体会道理。
要成长自己,必先了解自己,但后者非通过知识或经验,而是经历考验、绝境后才能彰显,然后才能有所突破。所以「为己」,其实是锻炼自己面对难关,唯有跨越难关,才能得到成长。
何谓「为己」?
「为己」很容易被误解成只为满足自己的私利,其实不然;孔子真正的意思是人应该为成长自己的人格、修养而努力学习,然后「学而优则士」,对国家社会有所承担,这就不是一己之私,而是一种深情大愿。从实践上说,「为己」可在正反两方面下工夫:克制欲望及长养性情。
克制欲望
这就是孔子教导颜渊的「克己复礼」(《论语·颜渊》),即克制自己的本能欲望,恢复人应守的规矩。人虽然和动物一样受到本能欲望的牵制,但人可贵之处在于其内心有一向上的力量推动自己跨越本能欲望的牵制,这是动物所不能做到的。
长养性情
要面对和克服克制欲望时的拉扯,我们要有一颗坚定的心,这就要通过努力学习长养自己的性情。所谓「修己以敬」(《论语·宪问》),就是以认真、诚敬的态度去修养自己;「君子上达」(《论语·宪问》),则是以圣贤、理想秩序作为自己成长的榜样;「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是勉励自己应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求学;「为仁由己」,则点出成长自己的主权在我,我要成长,谁能阻挡?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成长之根据义
人与动物不同,在于人有其上进的本源,这是难以通过西方心理学来理解的。佛洛依德和容格都是西方心理学家:佛洛依德通过对精神病患者的研究,发现人内心深埋一些被遗忘的久远记忆,这些记忆形成了个人的无意识,佛洛依德进一步总结人被「生存」和「性欲」的本能所牵制;容格则阐述集体无意识,构想出一些原型来概括人的共性。这种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理论已陷入了本能欲望的层次,是无法理解生命的本源层次的。真正能进入生命本源的途径是所谓的「逆觉体会」,就是人能够通过克制本能欲望(即逆觉)而体会到人是可以超越本能欲望,进一步肯定人有其上进的本源。
成长之方向义
根据人有其上进的本源,则人自然要以成长自己的人格为努力的方向,这就要靠「学」了。「学」包括「知」与「行」两方面:通过读书、上课,我们知道做人的道理;但这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进一步有所行动,从实践中得到启发、体会,才能真正明白道理。此即「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通过「知」「行」的互动,人才能走出一条有厚度、有深度的生命成长之路。
生命成长总要回归自己
人的一生,总会碰到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难关,这些难关都是在锻炼我们,让我们在难关中学习过关。我们面对的难关,必定是针对我们生命中的弱点而成其难关,所以我们欢迎难关、欢迎锻炼,因为一旦过关,我们的生命又再成长多一步。这样的成长,不是空空洞洞、毫无内容的,而是回归自己本身具体的材质而言。
喜耀周岁有感(2005年9月8日旧作)
(按:喜耀文化学会和东亚人文研究所1周年纪念文原稿,写于2005年9月8日,经过编辑修改后,刊于《喜耀文化学会与东亚人文研究所1周年联合纪念特辑》)
一岁了!
喜耀文化在新加坡建立基地后踏出了丰盛的第一步。
这一年来,我们主办的核心课程「喜耀生命」打开了许多人的心灵,让学员体会到人的真诚,进一步感受到与家人、朋友、同事等的关系更加和谐,生命更充实。
这一年来,我们开办了「喜耀小生命」和「喜耀少年领袖班」,长养了许多小朋友的美善性情,启发了许多青少年的志气,以期为将来造就社会栋梁。
这一年来,我们主办的修养课程从初始的数门课发展到如今数十门涵盖人文、历史、哲学、心理、财经、幼教、健康、品艺等范畴的课程,为学员提供了更全面的人文教育。
这一年来,我们开办了准研究生课程,通过每个星期不间断的上课、读书、讨论,让学员学习为自己的生命体悟找到更深的人文根据,并为将来奠定了进行人文研究的学术基础。
这一年来,我们举办了超过二十场属于深情小聚、亲亲家庭、企业、文化、学术等范畴的系列讲座,为喜耀学员及社会人士提供了精神粮食,其中有些讲座还引起了社会人士的关注。
我们能够献出如此丰盛的成果,首先要感激霍师(按:即霍韬晦教授)的苦心教化,让我们的性情得到开发、能力有所提高、思维更有层次、涵养越见深度;其次要感激法住导师们的悉心指导,为我们在事上的磨练提供了一盏明灯,从中学习到待人处世的智慧;最后要感激所有的喜耀同仁,在我们所有的活动中无私地付出、尽心地承担、踊跃地参与、积极地推动,充分发挥了喜耀精神。
藉此周庆,祝愿喜耀诸君秉承传统文化的忧患与担当的精神,在这一年来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成长,继续坚持承担,为光大东方传统、传扬性情文化踏出第二步、第三步、……
为往圣继绝学,舍东亚人文其谁?
为万世开太平,非喜耀文化莫属!
与君共勉之。
一岁了!
喜耀文化在新加坡建立基地后踏出了丰盛的第一步。
这一年来,我们主办的核心课程「喜耀生命」打开了许多人的心灵,让学员体会到人的真诚,进一步感受到与家人、朋友、同事等的关系更加和谐,生命更充实。
这一年来,我们开办了「喜耀小生命」和「喜耀少年领袖班」,长养了许多小朋友的美善性情,启发了许多青少年的志气,以期为将来造就社会栋梁。
这一年来,我们主办的修养课程从初始的数门课发展到如今数十门涵盖人文、历史、哲学、心理、财经、幼教、健康、品艺等范畴的课程,为学员提供了更全面的人文教育。
这一年来,我们开办了准研究生课程,通过每个星期不间断的上课、读书、讨论,让学员学习为自己的生命体悟找到更深的人文根据,并为将来奠定了进行人文研究的学术基础。
这一年来,我们举办了超过二十场属于深情小聚、亲亲家庭、企业、文化、学术等范畴的系列讲座,为喜耀学员及社会人士提供了精神粮食,其中有些讲座还引起了社会人士的关注。
我们能够献出如此丰盛的成果,首先要感激霍师(按:即霍韬晦教授)的苦心教化,让我们的性情得到开发、能力有所提高、思维更有层次、涵养越见深度;其次要感激法住导师们的悉心指导,为我们在事上的磨练提供了一盏明灯,从中学习到待人处世的智慧;最后要感激所有的喜耀同仁,在我们所有的活动中无私地付出、尽心地承担、踊跃地参与、积极地推动,充分发挥了喜耀精神。
藉此周庆,祝愿喜耀诸君秉承传统文化的忧患与担当的精神,在这一年来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成长,继续坚持承担,为光大东方传统、传扬性情文化踏出第二步、第三步、……
为往圣继绝学,舍东亚人文其谁?
为万世开太平,非喜耀文化莫属!
与君共勉之。
喜耀文化的开展(2004年8月20日旧作)
(按:喜耀文化学会和东亚人文研究所成立纪念文原稿,写于2004年8月20日,经过编辑修改后,以《光大东方传统 传扬性情文化》为题,刊于《喜耀文化学会与东亚人文研究所成立庆典纪念特刊》)
还记得去年是「喜耀生命」课程在新加坡踏入第五年的时刻,我们几位喜耀“先锋”在接受「星喜五年」纪念特刊主编采访时,我说出自己对喜耀在新加坡推广的展望,就是希望我们有一个固定场所,以此为基地开展喜耀文化教育。没想到只过了短短一年的时间,我们成立了喜耀文化学会和东亚人文研究所,设立了新会所,我的心愿很快就要实现了。
「星喜五年」是新加坡喜耀在时间上的里程碑,对比起来,喜耀文化学会和东亚人文研究所的成立,则是我们在空间上的转捩点。当初我们需要飞去香港上「喜耀生命」课程,回来新加坡后没有一个固定场所学习,只好轮流聚在各个同学家里听录音带和开会讨论;后来「喜耀生命」课程在新加坡开办,间中也换了好几个地点;到现在我们终于设立了新会所,正如一叶扁舟在大海中漂浮,最后找到了栖身的港口,得以靠岸、添油、维修,以备游走于更远的航程,更广的天地。
我们能有今天,关键在我们敬重的老师霍韬晦教授,一位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涵盖乾坤的气魄、截断众流的坚定、随波逐浪的处世智慧的智者、仁者、勇者。在霍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开始了解深层的自己,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进而生起一股继承东方传统文化的使命感,我们毅然承担起在新加坡建立一个推广性情教育的基地的任务。经过众多喜耀同道的劳心劳力和无私付出,我们终于成立了学会和研究所。
九月十九日,我们为学会和研究所的成立志庆,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站在这历史性的时刻展望未来,我们会继续朝着霍老师定下的方向迈进,以朝气蓬勃、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在新会所这个基地上,举办更多活动,开办更多课程,让会所成为喜耀学员和社会人士来凝聚同道、共同学习、互相交流的好场所。
我在此祝愿喜耀文化学会和东亚人文研究所在新加坡蓬勃发展,把东方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给社会带来新气象。
还记得去年是「喜耀生命」课程在新加坡踏入第五年的时刻,我们几位喜耀“先锋”在接受「星喜五年」纪念特刊主编采访时,我说出自己对喜耀在新加坡推广的展望,就是希望我们有一个固定场所,以此为基地开展喜耀文化教育。没想到只过了短短一年的时间,我们成立了喜耀文化学会和东亚人文研究所,设立了新会所,我的心愿很快就要实现了。
「星喜五年」是新加坡喜耀在时间上的里程碑,对比起来,喜耀文化学会和东亚人文研究所的成立,则是我们在空间上的转捩点。当初我们需要飞去香港上「喜耀生命」课程,回来新加坡后没有一个固定场所学习,只好轮流聚在各个同学家里听录音带和开会讨论;后来「喜耀生命」课程在新加坡开办,间中也换了好几个地点;到现在我们终于设立了新会所,正如一叶扁舟在大海中漂浮,最后找到了栖身的港口,得以靠岸、添油、维修,以备游走于更远的航程,更广的天地。
我们能有今天,关键在我们敬重的老师霍韬晦教授,一位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涵盖乾坤的气魄、截断众流的坚定、随波逐浪的处世智慧的智者、仁者、勇者。在霍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开始了解深层的自己,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进而生起一股继承东方传统文化的使命感,我们毅然承担起在新加坡建立一个推广性情教育的基地的任务。经过众多喜耀同道的劳心劳力和无私付出,我们终于成立了学会和研究所。
九月十九日,我们为学会和研究所的成立志庆,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站在这历史性的时刻展望未来,我们会继续朝着霍老师定下的方向迈进,以朝气蓬勃、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在新会所这个基地上,举办更多活动,开办更多课程,让会所成为喜耀学员和社会人士来凝聚同道、共同学习、互相交流的好场所。
我在此祝愿喜耀文化学会和东亚人文研究所在新加坡蓬勃发展,把东方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给社会带来新气象。
性情教育的见证(2004年4月15日旧作)
(按:法住喜耀生命10周年纪念文原稿,写于2004年4月15日)
「喜耀生命」课程已踏入第十年了!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许多现代人都陷入了一种无穷尽追求物质享受的困境,只有在夜深人静、斯人独处之时,心里不油然会生起一种虚无感,难道人生只是如此而已?「喜耀生命」的出现犹如沙漠中的一股清泉,为现代人洗涤心灵,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喜耀十年」是个振奋人心的日子。试想在现今这个功利社会里,举办这么一个非主流课程,而且是在毫无政府资助的环境下办了十年,谈何容易?但我们做到了,并且还从香港扩展到新加坡,「喜耀生命」的学员日益茁壮成长,这是何等令人欣喜的成果,这也显示了现代人正需要这种性情教育。
在此我愿意分享自己在「喜耀生命」的锻炼中成长的心路历程,为这性情教育作一见证。
我自己接受「喜耀生命」各阶段的锻炼已经有七年了,每个阶段都有得着。我在初阶看到自己的懦弱,在进阶看到自己的莽撞,在高阶体会到人可以有很强劲的爆发力,在进升班感受到人很容易会松懈下来,所以人要有坚定的心,才能克服惰性,坚持理想。至此,我的人生方向已立,我要成长的心已坚定,以此心坦然地投入少师班、少师精进班,少师团的锻炼,从中一点一滴地提升自己。
回顾这七年的学习与锻炼,我最重要的进步在于思维能力的提升。这思维能力不单是指思考分析的方法,还包括对人性有多层次的反省。因此,思维能力的提升,对我待人处事都有帮助。
现在我对事物的处理不再流于平面,而是开始懂得把事物的各个要点定位在不同的层次上,从中分出轻重缓急,进而作出相应的处理方案。至于待人方面,我通过反省而体会到人内心深处的真性情都是向善的,但往往受到自身的无明或外在的诱惑的影响而作出偏离原始动机的行为。有了这个反省后,再转过来以己度人,我就更能体谅和包容别人不合理的行为。
这个对人性的体会,我在参与当「喜耀生命」初阶的导师中时常得到印证。参加「喜耀生命」初阶的学员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学历、不同行业、甚至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然而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拥有一颗向善的真心,只是这颗真心被习气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罢了。当学员对我有无礼的话语时,我都能因体谅而不动怒,反而心中升起一股悲情,推动我去帮他把尘擦掉。当他的真性情终于破尘而出,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喜悦时,我的心中仿佛有一股暖流经过,也能更深刻地体会性情教育的价值。
霍师(按:即霍韬晦教授)说:「人的成长须从思维能力的成长始」,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行动,不断的反省,不断的突破,我们才能充分体会到真正的自由是成长生命的自由,我们才能以坚定的心踏上生命成长的道路。
趁此「喜耀十年」志庆,写下对性情教育的赞颂,与君共勉之:
人性本善
真情可贵
有教无类
德育英才
「喜耀生命」课程已踏入第十年了!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许多现代人都陷入了一种无穷尽追求物质享受的困境,只有在夜深人静、斯人独处之时,心里不油然会生起一种虚无感,难道人生只是如此而已?「喜耀生命」的出现犹如沙漠中的一股清泉,为现代人洗涤心灵,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喜耀十年」是个振奋人心的日子。试想在现今这个功利社会里,举办这么一个非主流课程,而且是在毫无政府资助的环境下办了十年,谈何容易?但我们做到了,并且还从香港扩展到新加坡,「喜耀生命」的学员日益茁壮成长,这是何等令人欣喜的成果,这也显示了现代人正需要这种性情教育。
在此我愿意分享自己在「喜耀生命」的锻炼中成长的心路历程,为这性情教育作一见证。
我自己接受「喜耀生命」各阶段的锻炼已经有七年了,每个阶段都有得着。我在初阶看到自己的懦弱,在进阶看到自己的莽撞,在高阶体会到人可以有很强劲的爆发力,在进升班感受到人很容易会松懈下来,所以人要有坚定的心,才能克服惰性,坚持理想。至此,我的人生方向已立,我要成长的心已坚定,以此心坦然地投入少师班、少师精进班,少师团的锻炼,从中一点一滴地提升自己。
回顾这七年的学习与锻炼,我最重要的进步在于思维能力的提升。这思维能力不单是指思考分析的方法,还包括对人性有多层次的反省。因此,思维能力的提升,对我待人处事都有帮助。
现在我对事物的处理不再流于平面,而是开始懂得把事物的各个要点定位在不同的层次上,从中分出轻重缓急,进而作出相应的处理方案。至于待人方面,我通过反省而体会到人内心深处的真性情都是向善的,但往往受到自身的无明或外在的诱惑的影响而作出偏离原始动机的行为。有了这个反省后,再转过来以己度人,我就更能体谅和包容别人不合理的行为。
这个对人性的体会,我在参与当「喜耀生命」初阶的导师中时常得到印证。参加「喜耀生命」初阶的学员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学历、不同行业、甚至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然而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拥有一颗向善的真心,只是这颗真心被习气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罢了。当学员对我有无礼的话语时,我都能因体谅而不动怒,反而心中升起一股悲情,推动我去帮他把尘擦掉。当他的真性情终于破尘而出,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喜悦时,我的心中仿佛有一股暖流经过,也能更深刻地体会性情教育的价值。
霍师(按:即霍韬晦教授)说:「人的成长须从思维能力的成长始」,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行动,不断的反省,不断的突破,我们才能充分体会到真正的自由是成长生命的自由,我们才能以坚定的心踏上生命成长的道路。
趁此「喜耀十年」志庆,写下对性情教育的赞颂,与君共勉之:
人性本善
真情可贵
有教无类
德育英才
从「天地唯心」到「喜耀生命」(2003年8月5日旧作)
(按:新加坡喜耀生命5周年纪念文原稿,写于2003年8月5日,刊于《星喜五年》)
天地唯心
心为何物?
从生物层次看,心乃一跳动不息之器官。心要跳动,方能推动血液通达身体各部,促成血液循环,新陈代谢,致使生物体之不断成长。
从感情层次看,心乃一感受别人之窗户。心要打开,方能感受到别人内心的感受,才能通情,进而生出动力,为别人付出,接受别人,关心别人,体谅别人,成全别人。
从义理层次看,心乃一体会道理之基地。心要真诚,方能体会到自己所学的道理在生命中的体现,才能达理,进而生出信心,义无反顾,成长自己。
从心灵层次看,心乃一感通天地之泉源。心要统摄,方能感通天地万物,从中体会天心为自心之楷模,进而开阔胸襟,加强眼光,增加智慧,提升修养。
《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象辞〉)上天刚健,日月星辰从来不曾为人间任何事物停止运行。成长自己之心,正当如此自强不息。此为至诚也。
《易经》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象辞〉)大地宽厚,对世间万物皆能承受和包容,毫无怨怼。成全别人之心,亦当如此厚德载物。此为至情也。
至诚至情,方能通情达理;人能如此,方可无愧于天地。
天地唯心。
喜耀生命
至诚至情,皆发自内心深处之真实性情,此孔子所谓「仁」也。
赤子之心,本来光明。然而现代人缺乏性情教育,已不懂得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在于至诚至情,反而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容易造成彼此的对立,纠纷丛生,最终走向孤立自己、封闭自己的道路。
人心被扭曲了,如何才能把它转回来?那就要把心上的尘抹掉,让赤子之心重现光明,开发本来就有的性情。
喜耀生命,正是如此一个直指人心、开发性情的课程。
性情开发后,进而奠定人生方向,通过不断学习、锻炼、实践、反省,让自己开阔胸襟、加强能力、提高智慧、增加修养,从而获得生命成长的喜耀。
喜耀生命。
喜从成长来
耀由生命显
天地唯心
心为何物?
从生物层次看,心乃一跳动不息之器官。心要跳动,方能推动血液通达身体各部,促成血液循环,新陈代谢,致使生物体之不断成长。
从感情层次看,心乃一感受别人之窗户。心要打开,方能感受到别人内心的感受,才能通情,进而生出动力,为别人付出,接受别人,关心别人,体谅别人,成全别人。
从义理层次看,心乃一体会道理之基地。心要真诚,方能体会到自己所学的道理在生命中的体现,才能达理,进而生出信心,义无反顾,成长自己。
从心灵层次看,心乃一感通天地之泉源。心要统摄,方能感通天地万物,从中体会天心为自心之楷模,进而开阔胸襟,加强眼光,增加智慧,提升修养。
《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象辞〉)上天刚健,日月星辰从来不曾为人间任何事物停止运行。成长自己之心,正当如此自强不息。此为至诚也。
《易经》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象辞〉)大地宽厚,对世间万物皆能承受和包容,毫无怨怼。成全别人之心,亦当如此厚德载物。此为至情也。
至诚至情,方能通情达理;人能如此,方可无愧于天地。
天地唯心。
喜耀生命
至诚至情,皆发自内心深处之真实性情,此孔子所谓「仁」也。
赤子之心,本来光明。然而现代人缺乏性情教育,已不懂得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在于至诚至情,反而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容易造成彼此的对立,纠纷丛生,最终走向孤立自己、封闭自己的道路。
人心被扭曲了,如何才能把它转回来?那就要把心上的尘抹掉,让赤子之心重现光明,开发本来就有的性情。
喜耀生命,正是如此一个直指人心、开发性情的课程。
性情开发后,进而奠定人生方向,通过不断学习、锻炼、实践、反省,让自己开阔胸襟、加强能力、提高智慧、增加修养,从而获得生命成长的喜耀。
喜耀生命。
喜从成长来
耀由生命显
法住二十周年感想(2002年5月20日旧作)
(按:法住20周年纪念文原稿,写于2002年5月20日,经过编辑修改后,以《我学到的心法》为题,刊于《法喜二十年》)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在法住学习已过五载!
这五年来,经过喜耀生命各阶段的锻炼,通过修养课程的熏陶,还有法住志业的参与,自己更能体会到生命的追求在于如何成为真真正正的一个「人」。
人之可贵,在于人有真性情,能思考,能反省,能超越自身的生理本能,进而衍生出涵盖寰宇的精神空间。人在天地间是很渺小的,但人的心却可以是无限量的,分别只在一念之间。
回想我接触法住以前,生活圈子围绕着家庭和公司,对于国家大事也只抱着「事不关己,无须过问」的心态。如此一日复一日,似乎没什么,但心中偶尔会想,人生就是如此过吗?现在生活中多了喜耀事业的承担,心中感到充实许多,因为明白自己正在为喜耀文化出一分力,就连自己在家里和公司的经历,也是一种磨练,一种生命成长的资源。
在参与喜耀生命初阶的少师工作中,我更能感受到喜耀文化的价值。特别是在星期六晚上,看到学员们的突破和喜悦,总会泪盈满眶,心中感到欣慰。隔天早上,常有「人间有爱」的赞叹,心情也很舒畅。
就是这样的一个星期天早上,有一次我去家附近的咖啡店吃早餐,吃完后往停车场走,忽然听到鸟鸣声,心念一动,信步往前走。途中经过一道沟渠,听到流水声,十分悦耳。再往前走,是一片草地,看到一些人,有些在做早操,有些在闲聊。就是如此「平凡」的情景,我感动了,人生是可以如此美好啊!我第一次有了写诗的冲动,以记当时的情景。
诗云:「忽闻鸟鸣声,流水复铮錝,林间二三子,悠然话家常。」
想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忙忙碌碌,时常忽略了身边的事物,甚至身边的人。这次的经历,让我体会到心打开了,就更能接收到人、事、物所传达的讯息。
这启发让我在最近和孩子的相处中有了进一步的加深。那是一个晚上,我在孩子临睡前叫他来厕所抹脸换衣服,当时他却使性子说不要,我开始时只会问他为什么不要和催促他听话,他还是不肯。对峙了一阵子,我心念一动,就蹲在他面前,轻轻摸他的头,柔声问他是不是不舒服。他虽然说不出所以然,但也平静下来,肯让我帮他抹脸换衣服了。
我的反省是,起初我认为他不听话,所以讲话带有责问的语气。后来我的心开了,就想到他或许有些不舒服,而以关怀的心去接受他,反而能拉近他的心。
以前的我,是粗枝大叶的,是莽撞的,是理性的。现在的我,开始有一颗开放的心,有一点感性。这是在法住所学的「心法」。
趁此法住二十周年喜庆,愿此「心法」得以流传,与志同道合者共勉之!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在法住学习已过五载!
这五年来,经过喜耀生命各阶段的锻炼,通过修养课程的熏陶,还有法住志业的参与,自己更能体会到生命的追求在于如何成为真真正正的一个「人」。
人之可贵,在于人有真性情,能思考,能反省,能超越自身的生理本能,进而衍生出涵盖寰宇的精神空间。人在天地间是很渺小的,但人的心却可以是无限量的,分别只在一念之间。
回想我接触法住以前,生活圈子围绕着家庭和公司,对于国家大事也只抱着「事不关己,无须过问」的心态。如此一日复一日,似乎没什么,但心中偶尔会想,人生就是如此过吗?现在生活中多了喜耀事业的承担,心中感到充实许多,因为明白自己正在为喜耀文化出一分力,就连自己在家里和公司的经历,也是一种磨练,一种生命成长的资源。
在参与喜耀生命初阶的少师工作中,我更能感受到喜耀文化的价值。特别是在星期六晚上,看到学员们的突破和喜悦,总会泪盈满眶,心中感到欣慰。隔天早上,常有「人间有爱」的赞叹,心情也很舒畅。
就是这样的一个星期天早上,有一次我去家附近的咖啡店吃早餐,吃完后往停车场走,忽然听到鸟鸣声,心念一动,信步往前走。途中经过一道沟渠,听到流水声,十分悦耳。再往前走,是一片草地,看到一些人,有些在做早操,有些在闲聊。就是如此「平凡」的情景,我感动了,人生是可以如此美好啊!我第一次有了写诗的冲动,以记当时的情景。
诗云:「忽闻鸟鸣声,流水复铮錝,林间二三子,悠然话家常。」
想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忙忙碌碌,时常忽略了身边的事物,甚至身边的人。这次的经历,让我体会到心打开了,就更能接收到人、事、物所传达的讯息。
这启发让我在最近和孩子的相处中有了进一步的加深。那是一个晚上,我在孩子临睡前叫他来厕所抹脸换衣服,当时他却使性子说不要,我开始时只会问他为什么不要和催促他听话,他还是不肯。对峙了一阵子,我心念一动,就蹲在他面前,轻轻摸他的头,柔声问他是不是不舒服。他虽然说不出所以然,但也平静下来,肯让我帮他抹脸换衣服了。
我的反省是,起初我认为他不听话,所以讲话带有责问的语气。后来我的心开了,就想到他或许有些不舒服,而以关怀的心去接受他,反而能拉近他的心。
以前的我,是粗枝大叶的,是莽撞的,是理性的。现在的我,开始有一颗开放的心,有一点感性。这是在法住所学的「心法」。
趁此法住二十周年喜庆,愿此「心法」得以流传,与志同道合者共勉之!
生命成长的道路(1999年5月10日旧作)
(按:法住17周年纪念文原稿,写于1999年5月10日,经过编辑修改后,收集在《喜耀心程(一)》)
我出生于一个小家庭,除了父母之外,还有一个妹妹。父亲身兼两职,母亲替人缝衣服,就为了这个家的三餐温饱和我们两兄妹的学业。我小时候也有顽皮的时候,记得有一次因此被妈妈大打一顿,虽然很疼,可是我看到了妈妈的泪眼,也明白了「打在儿身上,痛在娘身上」的道理。我当时在心中发誓,从此要用功读书,不再顽皮,不再惹妈妈生气了。
长大后倒也长进,读书成绩很好,中学开始到大学就一直领取奖学金,读书的费用可说是自给自足,减轻父母的负担。毕业后很容易地找到一份电脑工程师的工作,兴趣所在,工作十分愉快。两年后再一次领取奖学金,去美国攻读电脑科学硕士学位,接触到另一个天地,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之后回来继续工作,时不时都有回去美国公干,美国成为我另一个熟悉的国家。
在其中一次去美国公干的机会,认识了妻子,经过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我的生命进入了另一个阶段,开始组织自己的小家庭。人生至此,一切似乎都很顺利,接下来生儿育女,将会是一个幸福美满的局面。
然而自己的工作陷入一个停滞不前的阶段,心中开始生怨气,觉得自己的才华不受重视,觉得自己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心中有了一个结。当雅顺和裕生介绍法住的「喜耀生命」课程给我时,知道他们对这课程有很高的评价,雅顺的妻子佳丽甚至辞职去上课,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于是和妻子一起飞去香港上「喜耀生命」初阶,或许能为我解开心中结。
在初阶三十个小时的锻炼下,我很快地觉察到自己所谓的不平事其实不算什么,那都是自己小气,而且还把怨气出在无辜的人身上,真是莫名其妙。当我想通后,忽然觉得自己的胸襟扩大了,能够容纳更多人与事。
通过初阶的环节,我更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缺乏主见,没有勇气,对很多事情拿不定主意。虽然知道要多读书充实自己的内涵,然而却没有目标,于是继续上进阶寻找答案。在进阶的锻炼下,我挖掘到自己性格冲动莽撞的一面,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在上高阶之前有点犹豫,认为七七四十九天的锻炼时间太长了,将会不容易申请到假期去香港上课。在国伟导师的鼓励和雅顺所分享的前车之鉴的借镜下,我决定先报名,然后才安排去香港的旅程和机票。我发现自己一做了决定,心就定下来,接下来的安排则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这给我一个很好的启发,那就是自己的优柔寡断,常常是因为自己思前想后,太多顾虑,造成自己裹足不前。要破除这个障碍,最重要是要立刻行动,事情就能迎刃而解了。
高阶的锻炼在时间上虽然不像初阶进阶那么紧张,但是每天要持续地完成自己规定的生活细节,却是一大考验。我在开始时不能很好的坚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进入状况,到今天还能维持其中的一些项目。这考验也培养了我的耐性,以前驾车时遇到塞车,很容易会产生烦躁的情绪,现在则很少有不耐烦的情况了。
在高阶期间曾经生了一场小病,从中感受到家人的关怀。我在锻炼营中分享这个感受,霍师(按:即霍韬晦教授)的回应是难道要等到生病才感受到家人的关怀,这不是很病态吗?我顿时明白自己在平时把家人的关怀当成是理所当然,所以只在身心衰弱而特别渴望关怀的时刻才感受到,这是自我在作祟。现在明白了,就应该珍惜家人的关怀。
高阶的重点项目是每个同学都负责筹备或参与喜耀教育文化基金的筹款晚会。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同学在导少师指引下做好筹备工作,练好我们的表演项目,促销晚会的餐卷和赞助卷,对我来说,这是不可思议的,但是我们做到了,还做得相当成功。我认识到只要大家同心协力,是能够完成任务的。
在筹款的过程中,开始时对找人捐款有点犹豫,心里觉得很不舒服。还没有开口就替对方预设了各种拒绝的理由,好像有些朋友已经很久没有联络,觉得一找他就是为了筹钱,似乎很不应该,于是拿起电话又放下来,不敢打电话去。其实很多情形都是自己在设障碍,当我鼓起勇气开口时,有些朋友很爽快地答应,有些问了几句就大方地捐款。我对朋友的大方很感动,虽然法住是一个香港的团体,他们还是慷慨解囊,热心捐款,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朋友对我的信任,反映了自己本身有可取之处,才会受到朋友的信任,所以感到欣慰。
当然也有遇到朋友的拒绝,开始时觉得失望,甚至觉得朋友小气,心中有点不高兴。后来反省到这种情绪其实是出于自己对朋友有所要求,以自己的尺度去衡量朋友,一旦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就生起失望和不高兴的情绪。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接受别人,包括接受别人的拒绝,这样才能处之泰然。
在筹款活动的后期,由于接近晚会的日子,时间越来越紧凑,加上筹款的目标还未达到,于是奋起直追,结果筹款的成绩不错。我感受到那种强烈的爆炸力,激发出了我的动力。这动力的来源,出于我对文化教育的感受,打定主意要为基金出一份力,所以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这动力一旦爆发出来,是一股很大的力量。
在高阶毕业营中,自己提出「自强不息」的意愿,下决心在今后的日子继续努力学习成长,霍师再加上一句「承担责任」,我明白到自己如果只顾自己学习,那只是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而应该进一步地挑起本身在家庭、公司和社会的岗位上所应尽的责任,在各种角色中发挥能力,那才是真正的成长。
霍师所赠的锦囊是「体会复体会,心中结自解;承担又承担,人际自和谐。」每个字我都认识,句子的表面意思也很简单,但其中却包涵很深的人生道理。我当时并不完全领会透彻,只是很表面地知道自己要多用心去感受别人,承担起自己在各种角色中的责任,这样就能建立起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知道霍师漏夜为我们五十多位高阶同学呕心沥血,一一写出我们的人生锦囊。在同学分享得着的时候,我也看到一些导师疲倦的模样。霍师、导师和少师们为我们的那种付出的精神,为我们的不争气而忧心忡忡,为我们的进步成长而高兴,在那一刻,我真正的能够体会到那种无私的爱。我深受感动,我起身分享自己的感受,我向霍师、导师和少师们致谢,我知道同学也是疲累了,我呼吁同学在毕业营后好好休息,养足精神,然后继续在生命成长的道路上冲刺。
「休息是为了走更长的路」这句话很容易理解,但是要做到并不简单。高阶过后,我的确是抱着「先休息再继续」的心态,结果真的休息了好一阵子。我体会到心中一有了休息的念头,人就很容易松懈下来。当然人不是铁打的,身体肯定会有疲倦的时刻,所以肉体的休息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在精神上却要保持坚持进取的心力。
接下来进升班的锻炼是一种细水长流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累积人生体验和反省,没有那种强烈的爆炸力,却更需要一种连绵不绝的心力来坚持走这条漫长的生命成长的人生路。在整个进升锻炼中,我深深体会到要坚持一个信念并不简单。
在读唐学(按:指唐君毅学)的过程中,一直听到一个讯息,就是人的内心深处都是向善的。然而在报纸上接触到一宗发生在印尼的命案之后,我对「人都是向善」这个信念起了疑心,要不然为什么案中的印柠人能够昧着良心把对他有恩的主人和小孩都杀掉呢?这件事我提出来和其他进升同学讨论,一个解释是那印尼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所以才会下此毒手。
后来听到Jill导师在唐学的一节课上对这事件有个回应,才知道重点并不在于那印尼人所做的事,是他最初的动机。他并不是为了想杀人而杀人,而是为了要钱。报纸上没有资料肯定他要钱的动机,不过可以猜测他是为了使家里的生活过得更好。不管什么原因,他最初的动机可以是善的,只是他不晓得如何去进行,才会造成悲剧。
这就牵涉到文化问题,人的思想行为是直接受到当世文化的影响的。那印尼人之所以不知道怎么样去实现他原本的好动机,反而演变成动用残酷的手段,就在于他生长在一个野蛮的土著文化的土壤上。了解了这一点,对接下来在印尼发生的各种事件,如印尼人对华族妇女的残暴行为、基督教徒与回教徒的互相残杀行为,就不会觉得意外了。
我很庆幸自己是生长在一个东方社会中。新加坡虽然是一个现代城市,然而民间依然保留了一些传统价值观。我更庆幸自己接触到法住的课程,让我对东方文化有深一层的了解。既然体会到东方文化的价值,我要更努力地读书听课,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去学习东方文化,来提高自己的内涵与修养。我要进一步「承担责任」,在家中建立好榜样,用心培育下一代成材。我要把法住的文化教育信息传扬开来,好让更多人能够受益,能够获得生命成长的秘密。
「人都是向善」这个信念让我妥善地处理了公司里发生的一件事。最近公司赞助一名学生去美国读书,在面试时公司要求他在暑假期间去美国的一间子公司实习,以吸取经验。然而年轻人好玩,想趁暑假去游玩,于是要求公司让他去,不过公司坚持立场要他去实习,他最终只好勉强答应。后来他写一封电邮回来,说是学生签证的第一年不能在美国工作,然而一名同事向校方求证,得到的答案是去子公司实习并不算是工作,所以没有问题。另一名同事觉得该学生存心扭曲真相,应该给他一个警告。我当时本着「人都是向善」的信念,认为不应该一口断定他存心不良,于是我回去详细读那封电邮,读到那学生有提议向学校当局询问,如果他存心想欺骗公司,就不会如此了。显然是他误解了学生签证的条例,我如果没有这个信念,就很可能会错怪那学生了。
另外一次经验让我体会到「承担又承担,人际自和谐」的道理。最近在公司参与一个计划,自己是属于辅助性质,而主导的是一名同事,所以一向来是由他主动去推动。在新春期间他请假回家过年,临走前交代他的一名下属负责。怎料到公司一名高级人员急需那计划的结果,知道他请假,又还没有结果,于是大发雷霆。我知道后,二话不说,就和几名同事一起齐心协力把初步的结果做出来,以缓和当时的气氛。这件事过后,感觉到和该同事的关系更和谐,大家互相帮助,互相照应。
我当时能够如此处理,主要是受了袁尚华导师在高阶晚会上的表现而有所启发的。当时的票务方面出了一些乱子,尚华导师并不去追究谁是谁非,只是当机立断,很冷静地帮同学解决票务问题。事隔年余,记忆犹新,可见印象深刻。正所谓言教不如身教,自己也反省到应当注意本身的坐言起行,以求树立一个好榜样。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的正义和气节,令我深受感动,心湖为之澎湃不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横渠的抱负和气概,令我为之心折。这些人物都是在东方文化的熏陶下培养出来的,他们和更多的历史人物都可成为我辈学习的榜样,也显示出东方文化那种注重在生命成长学问的智慧。
法住十七年的努力,正是集中在东方文化的教育事业上。于此十七周年之庆,愿此生命成长之学问得以流传千秋万世,也愿自己能够为此事业稍尽棉力。珠玉当前,愿君多珍惜。
我出生于一个小家庭,除了父母之外,还有一个妹妹。父亲身兼两职,母亲替人缝衣服,就为了这个家的三餐温饱和我们两兄妹的学业。我小时候也有顽皮的时候,记得有一次因此被妈妈大打一顿,虽然很疼,可是我看到了妈妈的泪眼,也明白了「打在儿身上,痛在娘身上」的道理。我当时在心中发誓,从此要用功读书,不再顽皮,不再惹妈妈生气了。
长大后倒也长进,读书成绩很好,中学开始到大学就一直领取奖学金,读书的费用可说是自给自足,减轻父母的负担。毕业后很容易地找到一份电脑工程师的工作,兴趣所在,工作十分愉快。两年后再一次领取奖学金,去美国攻读电脑科学硕士学位,接触到另一个天地,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之后回来继续工作,时不时都有回去美国公干,美国成为我另一个熟悉的国家。
在其中一次去美国公干的机会,认识了妻子,经过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我的生命进入了另一个阶段,开始组织自己的小家庭。人生至此,一切似乎都很顺利,接下来生儿育女,将会是一个幸福美满的局面。
然而自己的工作陷入一个停滞不前的阶段,心中开始生怨气,觉得自己的才华不受重视,觉得自己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心中有了一个结。当雅顺和裕生介绍法住的「喜耀生命」课程给我时,知道他们对这课程有很高的评价,雅顺的妻子佳丽甚至辞职去上课,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于是和妻子一起飞去香港上「喜耀生命」初阶,或许能为我解开心中结。
在初阶三十个小时的锻炼下,我很快地觉察到自己所谓的不平事其实不算什么,那都是自己小气,而且还把怨气出在无辜的人身上,真是莫名其妙。当我想通后,忽然觉得自己的胸襟扩大了,能够容纳更多人与事。
通过初阶的环节,我更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缺乏主见,没有勇气,对很多事情拿不定主意。虽然知道要多读书充实自己的内涵,然而却没有目标,于是继续上进阶寻找答案。在进阶的锻炼下,我挖掘到自己性格冲动莽撞的一面,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在上高阶之前有点犹豫,认为七七四十九天的锻炼时间太长了,将会不容易申请到假期去香港上课。在国伟导师的鼓励和雅顺所分享的前车之鉴的借镜下,我决定先报名,然后才安排去香港的旅程和机票。我发现自己一做了决定,心就定下来,接下来的安排则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这给我一个很好的启发,那就是自己的优柔寡断,常常是因为自己思前想后,太多顾虑,造成自己裹足不前。要破除这个障碍,最重要是要立刻行动,事情就能迎刃而解了。
高阶的锻炼在时间上虽然不像初阶进阶那么紧张,但是每天要持续地完成自己规定的生活细节,却是一大考验。我在开始时不能很好的坚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进入状况,到今天还能维持其中的一些项目。这考验也培养了我的耐性,以前驾车时遇到塞车,很容易会产生烦躁的情绪,现在则很少有不耐烦的情况了。
在高阶期间曾经生了一场小病,从中感受到家人的关怀。我在锻炼营中分享这个感受,霍师(按:即霍韬晦教授)的回应是难道要等到生病才感受到家人的关怀,这不是很病态吗?我顿时明白自己在平时把家人的关怀当成是理所当然,所以只在身心衰弱而特别渴望关怀的时刻才感受到,这是自我在作祟。现在明白了,就应该珍惜家人的关怀。
高阶的重点项目是每个同学都负责筹备或参与喜耀教育文化基金的筹款晚会。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同学在导少师指引下做好筹备工作,练好我们的表演项目,促销晚会的餐卷和赞助卷,对我来说,这是不可思议的,但是我们做到了,还做得相当成功。我认识到只要大家同心协力,是能够完成任务的。
在筹款的过程中,开始时对找人捐款有点犹豫,心里觉得很不舒服。还没有开口就替对方预设了各种拒绝的理由,好像有些朋友已经很久没有联络,觉得一找他就是为了筹钱,似乎很不应该,于是拿起电话又放下来,不敢打电话去。其实很多情形都是自己在设障碍,当我鼓起勇气开口时,有些朋友很爽快地答应,有些问了几句就大方地捐款。我对朋友的大方很感动,虽然法住是一个香港的团体,他们还是慷慨解囊,热心捐款,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朋友对我的信任,反映了自己本身有可取之处,才会受到朋友的信任,所以感到欣慰。
当然也有遇到朋友的拒绝,开始时觉得失望,甚至觉得朋友小气,心中有点不高兴。后来反省到这种情绪其实是出于自己对朋友有所要求,以自己的尺度去衡量朋友,一旦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就生起失望和不高兴的情绪。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接受别人,包括接受别人的拒绝,这样才能处之泰然。
在筹款活动的后期,由于接近晚会的日子,时间越来越紧凑,加上筹款的目标还未达到,于是奋起直追,结果筹款的成绩不错。我感受到那种强烈的爆炸力,激发出了我的动力。这动力的来源,出于我对文化教育的感受,打定主意要为基金出一份力,所以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这动力一旦爆发出来,是一股很大的力量。
在高阶毕业营中,自己提出「自强不息」的意愿,下决心在今后的日子继续努力学习成长,霍师再加上一句「承担责任」,我明白到自己如果只顾自己学习,那只是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而应该进一步地挑起本身在家庭、公司和社会的岗位上所应尽的责任,在各种角色中发挥能力,那才是真正的成长。
霍师所赠的锦囊是「体会复体会,心中结自解;承担又承担,人际自和谐。」每个字我都认识,句子的表面意思也很简单,但其中却包涵很深的人生道理。我当时并不完全领会透彻,只是很表面地知道自己要多用心去感受别人,承担起自己在各种角色中的责任,这样就能建立起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知道霍师漏夜为我们五十多位高阶同学呕心沥血,一一写出我们的人生锦囊。在同学分享得着的时候,我也看到一些导师疲倦的模样。霍师、导师和少师们为我们的那种付出的精神,为我们的不争气而忧心忡忡,为我们的进步成长而高兴,在那一刻,我真正的能够体会到那种无私的爱。我深受感动,我起身分享自己的感受,我向霍师、导师和少师们致谢,我知道同学也是疲累了,我呼吁同学在毕业营后好好休息,养足精神,然后继续在生命成长的道路上冲刺。
「休息是为了走更长的路」这句话很容易理解,但是要做到并不简单。高阶过后,我的确是抱着「先休息再继续」的心态,结果真的休息了好一阵子。我体会到心中一有了休息的念头,人就很容易松懈下来。当然人不是铁打的,身体肯定会有疲倦的时刻,所以肉体的休息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在精神上却要保持坚持进取的心力。
接下来进升班的锻炼是一种细水长流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累积人生体验和反省,没有那种强烈的爆炸力,却更需要一种连绵不绝的心力来坚持走这条漫长的生命成长的人生路。在整个进升锻炼中,我深深体会到要坚持一个信念并不简单。
在读唐学(按:指唐君毅学)的过程中,一直听到一个讯息,就是人的内心深处都是向善的。然而在报纸上接触到一宗发生在印尼的命案之后,我对「人都是向善」这个信念起了疑心,要不然为什么案中的印柠人能够昧着良心把对他有恩的主人和小孩都杀掉呢?这件事我提出来和其他进升同学讨论,一个解释是那印尼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所以才会下此毒手。
后来听到Jill导师在唐学的一节课上对这事件有个回应,才知道重点并不在于那印尼人所做的事,是他最初的动机。他并不是为了想杀人而杀人,而是为了要钱。报纸上没有资料肯定他要钱的动机,不过可以猜测他是为了使家里的生活过得更好。不管什么原因,他最初的动机可以是善的,只是他不晓得如何去进行,才会造成悲剧。
这就牵涉到文化问题,人的思想行为是直接受到当世文化的影响的。那印尼人之所以不知道怎么样去实现他原本的好动机,反而演变成动用残酷的手段,就在于他生长在一个野蛮的土著文化的土壤上。了解了这一点,对接下来在印尼发生的各种事件,如印尼人对华族妇女的残暴行为、基督教徒与回教徒的互相残杀行为,就不会觉得意外了。
我很庆幸自己是生长在一个东方社会中。新加坡虽然是一个现代城市,然而民间依然保留了一些传统价值观。我更庆幸自己接触到法住的课程,让我对东方文化有深一层的了解。既然体会到东方文化的价值,我要更努力地读书听课,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去学习东方文化,来提高自己的内涵与修养。我要进一步「承担责任」,在家中建立好榜样,用心培育下一代成材。我要把法住的文化教育信息传扬开来,好让更多人能够受益,能够获得生命成长的秘密。
「人都是向善」这个信念让我妥善地处理了公司里发生的一件事。最近公司赞助一名学生去美国读书,在面试时公司要求他在暑假期间去美国的一间子公司实习,以吸取经验。然而年轻人好玩,想趁暑假去游玩,于是要求公司让他去,不过公司坚持立场要他去实习,他最终只好勉强答应。后来他写一封电邮回来,说是学生签证的第一年不能在美国工作,然而一名同事向校方求证,得到的答案是去子公司实习并不算是工作,所以没有问题。另一名同事觉得该学生存心扭曲真相,应该给他一个警告。我当时本着「人都是向善」的信念,认为不应该一口断定他存心不良,于是我回去详细读那封电邮,读到那学生有提议向学校当局询问,如果他存心想欺骗公司,就不会如此了。显然是他误解了学生签证的条例,我如果没有这个信念,就很可能会错怪那学生了。
另外一次经验让我体会到「承担又承担,人际自和谐」的道理。最近在公司参与一个计划,自己是属于辅助性质,而主导的是一名同事,所以一向来是由他主动去推动。在新春期间他请假回家过年,临走前交代他的一名下属负责。怎料到公司一名高级人员急需那计划的结果,知道他请假,又还没有结果,于是大发雷霆。我知道后,二话不说,就和几名同事一起齐心协力把初步的结果做出来,以缓和当时的气氛。这件事过后,感觉到和该同事的关系更和谐,大家互相帮助,互相照应。
我当时能够如此处理,主要是受了袁尚华导师在高阶晚会上的表现而有所启发的。当时的票务方面出了一些乱子,尚华导师并不去追究谁是谁非,只是当机立断,很冷静地帮同学解决票务问题。事隔年余,记忆犹新,可见印象深刻。正所谓言教不如身教,自己也反省到应当注意本身的坐言起行,以求树立一个好榜样。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的正义和气节,令我深受感动,心湖为之澎湃不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横渠的抱负和气概,令我为之心折。这些人物都是在东方文化的熏陶下培养出来的,他们和更多的历史人物都可成为我辈学习的榜样,也显示出东方文化那种注重在生命成长学问的智慧。
法住十七年的努力,正是集中在东方文化的教育事业上。于此十七周年之庆,愿此生命成长之学问得以流传千秋万世,也愿自己能够为此事业稍尽棉力。珠玉当前,愿君多珍惜。
生命成长的道路(1999年3月14日旧作)
(按:第三届喜耀生命进升班成长报告原稿,1999年1月15日写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99年3月14日补写于爱尔兰)
高阶毕业至今已经一年多了,进升班也接近尾声了,回顾这一年的时间,自己到底有多少长进,千头万绪,竟不知从何说起。
初阶进阶的锻炼在短短的三十小时下让我接收到讯息,十分紧凑。高阶七七四十九天的锻炼虽然时间较长,但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目标,却是充满着爆炸性,激发出我的动力。进升班的锻炼则是细水长流地在生活中累积点点滴滴的体验和反省,没有那种强烈的动力,然而却更需要一种连绵不绝的心力来坚持走这条漫长的生命成长的人生道路上。
在高阶之后的这段日子里,我深深体会到这种坚持并不简单,自己的心境可说是起伏不定,有时会觉得冲劲十足,信心百倍,无论在家中或是公司里,都有一股说不出的充实感,让我觉得每一分每一秒都没有虚度。有时却又懒散起来,觉得稍微休息一下也不为过。有时觉得脑袋一片空白,对一些事情的处理毫无头绪,束手无策。有时甚至觉得自己退步了,难免有些丧气。幸好我至今尚未放弃,还能坚持,整体来说还是有点成长的。
觉得最大的成长是自己的空间已经从家庭和工作的圈子渐渐扩大开来,主要是在于参与开办新加坡的喜耀生命课程。在课程进行中,看到同学开始时各有各的烦恼和疑问,接着在各个环节中有各自的感受和突破,到最后都能够得到轻松和喜悦,心中感到很欣慰,更加深信心为喜耀教育做出贡献。听到同学的各种不同遭遇,不同障碍,不同感受,不同得着,我也好像经历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我的心胸和视野也随之扩大,对人的性情也多了些感受。
最近读到文天祥临刑时写在衣襟上的几句话:「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心中澎湃不已。文天祥能够如此坦然就义,那种胸襟和气节,正是读书人所应当学习的。这种表现不是只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培养出来的修养,这修养的建立,正是进升班的锻炼所在,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华文化注重的是感受,而不是理性思维,这里有一个小小的体会。那是一天早上去上班,走进办公室时顺手开灯,在按纽后心中有所触动,不禁停了一下,静静感受那一刻光明所带来的美好感觉。是的,黑暗总会给人一种局促的感觉,当光明把黑暗扫开时,人会觉得眼前一亮,似乎周围的空间也扩大了。可见人是向往光明的,这正是唐学(按:指唐君毅学)的精神。
还有另一个经验也可以作为人是向善的见证。最近公司在赞助一名学生在美国读书,面试时要求他在暑假时去美国的子公司实习。年轻人好玩,本想在暑假时去旅游,不过在我们坚持下勉强答应。后来他写一封电邮回来,说是学生签证头一年不能工作,然而一名同事向校方求证,得到的答案是去子公司实习不算是工作,所以没问题。另一名同事觉得该学生存心扭曲真相,应该给予警告。我当时的反应是不应该一口断定他的存心不良,于是我回去详细读那封电邮,其实该学生有提议向学校当局询问,如果他想欺骗公司的话,就不会如此,显然他是误解学生签证的条例。我如果没有受到唐学的熏陶的话,在这件事上很可能会怀疑该学生的动机。
除了上课的影响外,在其他人身上也能学到东西。最近在公司参与一个计划,自己是处于辅助性质,而主导的是一名同事,所以一向来是由他主动去推动。在新春期间他请假回家过年,临走前交代他的一名下属负责。怎料到公司一名高级人员急需那计划的结果,知道他请假,又还没有结果,于是大发雷霆。我知道后,二话不说,就和几名同事一起齐心协力把初步的结果做出来,让事情可以发展下去。我能如此处理,都是受了袁尚华导师在高阶晚会上的表现而有所启发的。当时的票务出了一些乱子,尚华导师也是当机立断,很冷静的帮同学解决问题。事隔年余,记忆犹新,可见印象深刻。正所谓言教不如身教,自己也当注意本身的坐言起行,以求树立一个好榜样。
在新的一年的开始,但愿自己能够继续「自强不息,承担责任」,有朝一日,成其「无愧于天地」的大丈夫。
高阶毕业至今已经一年多了,进升班也接近尾声了,回顾这一年的时间,自己到底有多少长进,千头万绪,竟不知从何说起。
初阶进阶的锻炼在短短的三十小时下让我接收到讯息,十分紧凑。高阶七七四十九天的锻炼虽然时间较长,但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目标,却是充满着爆炸性,激发出我的动力。进升班的锻炼则是细水长流地在生活中累积点点滴滴的体验和反省,没有那种强烈的动力,然而却更需要一种连绵不绝的心力来坚持走这条漫长的生命成长的人生道路上。
在高阶之后的这段日子里,我深深体会到这种坚持并不简单,自己的心境可说是起伏不定,有时会觉得冲劲十足,信心百倍,无论在家中或是公司里,都有一股说不出的充实感,让我觉得每一分每一秒都没有虚度。有时却又懒散起来,觉得稍微休息一下也不为过。有时觉得脑袋一片空白,对一些事情的处理毫无头绪,束手无策。有时甚至觉得自己退步了,难免有些丧气。幸好我至今尚未放弃,还能坚持,整体来说还是有点成长的。
觉得最大的成长是自己的空间已经从家庭和工作的圈子渐渐扩大开来,主要是在于参与开办新加坡的喜耀生命课程。在课程进行中,看到同学开始时各有各的烦恼和疑问,接着在各个环节中有各自的感受和突破,到最后都能够得到轻松和喜悦,心中感到很欣慰,更加深信心为喜耀教育做出贡献。听到同学的各种不同遭遇,不同障碍,不同感受,不同得着,我也好像经历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我的心胸和视野也随之扩大,对人的性情也多了些感受。
最近读到文天祥临刑时写在衣襟上的几句话:「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心中澎湃不已。文天祥能够如此坦然就义,那种胸襟和气节,正是读书人所应当学习的。这种表现不是只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培养出来的修养,这修养的建立,正是进升班的锻炼所在,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华文化注重的是感受,而不是理性思维,这里有一个小小的体会。那是一天早上去上班,走进办公室时顺手开灯,在按纽后心中有所触动,不禁停了一下,静静感受那一刻光明所带来的美好感觉。是的,黑暗总会给人一种局促的感觉,当光明把黑暗扫开时,人会觉得眼前一亮,似乎周围的空间也扩大了。可见人是向往光明的,这正是唐学(按:指唐君毅学)的精神。
还有另一个经验也可以作为人是向善的见证。最近公司在赞助一名学生在美国读书,面试时要求他在暑假时去美国的子公司实习。年轻人好玩,本想在暑假时去旅游,不过在我们坚持下勉强答应。后来他写一封电邮回来,说是学生签证头一年不能工作,然而一名同事向校方求证,得到的答案是去子公司实习不算是工作,所以没问题。另一名同事觉得该学生存心扭曲真相,应该给予警告。我当时的反应是不应该一口断定他的存心不良,于是我回去详细读那封电邮,其实该学生有提议向学校当局询问,如果他想欺骗公司的话,就不会如此,显然他是误解学生签证的条例。我如果没有受到唐学的熏陶的话,在这件事上很可能会怀疑该学生的动机。
除了上课的影响外,在其他人身上也能学到东西。最近在公司参与一个计划,自己是处于辅助性质,而主导的是一名同事,所以一向来是由他主动去推动。在新春期间他请假回家过年,临走前交代他的一名下属负责。怎料到公司一名高级人员急需那计划的结果,知道他请假,又还没有结果,于是大发雷霆。我知道后,二话不说,就和几名同事一起齐心协力把初步的结果做出来,让事情可以发展下去。我能如此处理,都是受了袁尚华导师在高阶晚会上的表现而有所启发的。当时的票务出了一些乱子,尚华导师也是当机立断,很冷静的帮同学解决问题。事隔年余,记忆犹新,可见印象深刻。正所谓言教不如身教,自己也当注意本身的坐言起行,以求树立一个好榜样。
在新的一年的开始,但愿自己能够继续「自强不息,承担责任」,有朝一日,成其「无愧于天地」的大丈夫。
印尼三尸命案有感(1998年5月31日旧作)
(按:法住16周年纪念文原稿,写于1998年5月31日,经过编辑修改后,以《我生命之流的转捩点》为题,刊于《法灯》第192期)
最近在报纸上读到一则在印尼民丹岛发生的一宗三尸惨案,心中感触很深。我把这件事和太太及新加坡进升班同学分享和讨论,自己也加深对内心感受的挖掘,觉得是我认识法住以来成长过程中的一点小小体验,在这里记录下来供大家参考。
命案是发生在印尼民丹岛的一间油漆店屋,这间店屋住了梁姓夫妇和两岁的小女儿。事发当天,梁先生因公事在外未返,梁太太的母亲则从新加坡来女儿家探访。梁家店里有一名印尼工人,梁妈妈待他如一家人,时常买衣服和食物给他,每逢华人新年还给他红包。
怎么知道这工人和一名同党在当天闯进来向梁太太要钱,梁太太给了他们一千元现金,另外又给了他们一张九千元的支票,凶徒还不满足,开始用铁棍打她,结果把她活活打死。凶徒还不罢休,可怜两岁的小女孩也惨遭毒手,被打死在餐桌下。梁妈妈本来在楼上睡觉,听到声音就下来看个究竟,结果也逃不出魔掌,死在楼梯上。
我读到这宗人间惨案时的第一念,是一种义愤填膺,天理何在的感觉!觉得这工人为什么能做出这种丧心病狂的事?连无辜的小女孩和当他一家人的梁妈妈也能下此毒手!他的良心何在?
听法住的课程卡带,时常会听到一个信念,就是人内心最深处是向善的。可是这工人的善心在哪里呢?或许他家中急着用钱,或许他被同伴怂恿,或许除了梁妈妈之外梁家其他人都对他不好,或许他觉得梁家的钱是他帮忙赚来的,总而言之,个中原因从报章上的报导不得而知,不过他的确有生起伤人甚至是杀人的恶念。
进升同学提出他可能不知道杀人是错的,如果他知道的话,他就不会去做了。我开始时难以接受,因为很难想象有人不知道杀人是错的。我尝试用生活环境和背景来解释,比如在一些非洲杀人族部落生长的人将不会知道杀人是错的,对他来讲这和杀牛羊当食物吃是同一回事。又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和德国军队中的军人,他们在政府长期的意识灌输下,对杀人也可能会觉得是对的。
不过我觉得印尼民丹岛的情形不至于如此,可是在无法确知这工人的情况之下,我转回来反观自己的体验。
我知道自己肯定有产生过伤人的恶念。有时会被人气到兴起一股恨不得打他一拳的冲动,有时看到蚂蚁会忍不住伸指把它捏死。我做电脑这一行,最流行的电脑游戏都是一些把对手射死而获得胜利的游戏。最近听说公司有同事去玩模拟战斗游戏,分成两组以雷射枪射击对方来取分,结果杀得性起,连自己人也照射不误,玩得不亦乐乎。
种种迹象显示,人的本性是有暴力倾向的。除此之外,人还有其他的恶念,比如贪心、懒惰、说谎等等。这正是儒家荀子说的性恶、佛教说的无明、基督教说的原罪。
可是这并不表示我们就可以用性恶为藉口而为所欲为,放纵自己,这绝不是儒家、佛教和基督教的原意。要知道人性也有善的一面,比如儒家孟子说的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乃仁、义、礼、智之端。这四端人皆有之,所以孟子说性善。
我觉得荀子说性恶的意义,也是要激发人的自觉性,认识到自己内心的恶,进而努力克服心中的恶念,发挥善的一面。从这个层次上看,这羞恶扬善之心的本身就已经是善了。
回到我对这个命案的第一个反应,就显示出我对不合理事件的厌恶,正是自己内心向善的印证。虽然我不能就此断论每个人都有颗向善之心,我愿意接受人内心最深处是向善的信念。人必须有这种正面和积极的人生观,人类才会走向光明的一面。反之如果每个人的人生观都是负面、消极和灰暗的,那人类将会沉沦堕落,后果不堪设想。
回想起来,其实这类新闻报导在以前也是层出不穷。以前读了就算,从来不会去想深一层。自从在法住上课以后,自觉对事物多了一分敏感,对人心多了一层了解,思维方式有了一点突破,修养方面有了一些进步。认识法住,可说是我生命之流的一个转捩点。
在此法住庆祝十六周年纪念之际,我衷心感谢霍师(按:即霍韬晦教授)和导师们对我的教导,也希望更多人能够参与喜耀生命的课程,为自己的生命开拓更大的空间。
最近在报纸上读到一则在印尼民丹岛发生的一宗三尸惨案,心中感触很深。我把这件事和太太及新加坡进升班同学分享和讨论,自己也加深对内心感受的挖掘,觉得是我认识法住以来成长过程中的一点小小体验,在这里记录下来供大家参考。
命案是发生在印尼民丹岛的一间油漆店屋,这间店屋住了梁姓夫妇和两岁的小女儿。事发当天,梁先生因公事在外未返,梁太太的母亲则从新加坡来女儿家探访。梁家店里有一名印尼工人,梁妈妈待他如一家人,时常买衣服和食物给他,每逢华人新年还给他红包。
怎么知道这工人和一名同党在当天闯进来向梁太太要钱,梁太太给了他们一千元现金,另外又给了他们一张九千元的支票,凶徒还不满足,开始用铁棍打她,结果把她活活打死。凶徒还不罢休,可怜两岁的小女孩也惨遭毒手,被打死在餐桌下。梁妈妈本来在楼上睡觉,听到声音就下来看个究竟,结果也逃不出魔掌,死在楼梯上。
我读到这宗人间惨案时的第一念,是一种义愤填膺,天理何在的感觉!觉得这工人为什么能做出这种丧心病狂的事?连无辜的小女孩和当他一家人的梁妈妈也能下此毒手!他的良心何在?
听法住的课程卡带,时常会听到一个信念,就是人内心最深处是向善的。可是这工人的善心在哪里呢?或许他家中急着用钱,或许他被同伴怂恿,或许除了梁妈妈之外梁家其他人都对他不好,或许他觉得梁家的钱是他帮忙赚来的,总而言之,个中原因从报章上的报导不得而知,不过他的确有生起伤人甚至是杀人的恶念。
进升同学提出他可能不知道杀人是错的,如果他知道的话,他就不会去做了。我开始时难以接受,因为很难想象有人不知道杀人是错的。我尝试用生活环境和背景来解释,比如在一些非洲杀人族部落生长的人将不会知道杀人是错的,对他来讲这和杀牛羊当食物吃是同一回事。又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和德国军队中的军人,他们在政府长期的意识灌输下,对杀人也可能会觉得是对的。
不过我觉得印尼民丹岛的情形不至于如此,可是在无法确知这工人的情况之下,我转回来反观自己的体验。
我知道自己肯定有产生过伤人的恶念。有时会被人气到兴起一股恨不得打他一拳的冲动,有时看到蚂蚁会忍不住伸指把它捏死。我做电脑这一行,最流行的电脑游戏都是一些把对手射死而获得胜利的游戏。最近听说公司有同事去玩模拟战斗游戏,分成两组以雷射枪射击对方来取分,结果杀得性起,连自己人也照射不误,玩得不亦乐乎。
种种迹象显示,人的本性是有暴力倾向的。除此之外,人还有其他的恶念,比如贪心、懒惰、说谎等等。这正是儒家荀子说的性恶、佛教说的无明、基督教说的原罪。
可是这并不表示我们就可以用性恶为藉口而为所欲为,放纵自己,这绝不是儒家、佛教和基督教的原意。要知道人性也有善的一面,比如儒家孟子说的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乃仁、义、礼、智之端。这四端人皆有之,所以孟子说性善。
我觉得荀子说性恶的意义,也是要激发人的自觉性,认识到自己内心的恶,进而努力克服心中的恶念,发挥善的一面。从这个层次上看,这羞恶扬善之心的本身就已经是善了。
回到我对这个命案的第一个反应,就显示出我对不合理事件的厌恶,正是自己内心向善的印证。虽然我不能就此断论每个人都有颗向善之心,我愿意接受人内心最深处是向善的信念。人必须有这种正面和积极的人生观,人类才会走向光明的一面。反之如果每个人的人生观都是负面、消极和灰暗的,那人类将会沉沦堕落,后果不堪设想。
回想起来,其实这类新闻报导在以前也是层出不穷。以前读了就算,从来不会去想深一层。自从在法住上课以后,自觉对事物多了一分敏感,对人心多了一层了解,思维方式有了一点突破,修养方面有了一些进步。认识法住,可说是我生命之流的一个转捩点。
在此法住庆祝十六周年纪念之际,我衷心感谢霍师(按:即霍韬晦教授)和导师们对我的教导,也希望更多人能够参与喜耀生命的课程,为自己的生命开拓更大的空间。
Wednesday, August 1, 2007
《论语》中的仁道(四)
《论语·八佾》原文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内在的真情实感和道德自觉,又如何能实现礼的内涵呢?一个人没有内在的真情实感和道德自觉,又如何能实现乐的内涵呢?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注释
游氏曰:“人而不仁,则人心亡矣,其如礼乐何哉?言虽欲用之,而礼乐不为之用也。”
游氏:游酢(1053-1123年),字定夫,号豸山,世称广平先生,谥文肃,宋建阳(今福建省建阳市)人。师从程颢、程颐,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北宋元丰期间登进士,历任太学博士、教授、监察御史、知州等职。著有《易说》、《中庸义》、《论语杂解》、《孟子杂解》等。
引用游氏的话,说明一个人没有内在的真情实感和道德自觉,他的心就消失了,又如何能实现礼乐呢?这就是说不仁之人虽然想利用礼乐,但礼乐是不会被这种人利用的。
程子曰:“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程子:程颐(1033-1107年),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宋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人。与兄程颢为世人合称二程,程颐为小程,北宋五子之一,程朱学派的开创者。著有《伊川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均收入《二程全书》。
引用程子的话,说明仁是天下间的正确道理,有仁为基础,才会实现礼所带来的秩序,乐所带来的和谐。失去正确道理,就会失去礼乐的内涵,所以造成无秩序而且不和谐。
李氏曰:“礼乐待人而后行,苟非其人,则虽玉帛交错,钟鼓铿锵,亦将如之何哉?”
李氏:李郁,字光祖,世称西山先生,宋邵武(今福建省邵武市)人。师从程门四大弟子之一的杨时。著有《易传》、《参同契》、《论》、《孟》遗稿及《诗文集》。
玉帛:帛是丝织品,玉和帛都能当礼品用。交错:形容玉帛交织的琳琅满目。钟鼓:钟和鼓都是乐器。铿锵:形容钟鼓所发出来的响亮声音。
引用李氏的话,说明礼乐是有待于仁人而后才能真正实行,如果不是这种仁人,则虽然是用美好的玉帛当礼品,用响亮的钟鼓来奏乐,又将如何实现礼乐的内涵呢?
然记者序此于八佾雍彻之后,疑其为僭礼乐者发也。
记者:指记录此章句者。八佾:指“八佾舞于庭”章句(《论语·八佾》3.1)。雍彻:指“三家者以雍彻”章句(《论语·八佾》3.2)。
朱熹认为记录的人把此章句顺序排在《论语·八佾》篇首二章句之后,怀疑孔子这句话是因为鲁大夫僭越身份、滥用不当的礼乐而发出的慨叹、谴责。
总结
这章句中的“仁”有以下的意思:
1. “仁”是内在的真情实感和道德自觉。
2. “仁”是建立礼乐的秩序和谐的基础。
3. “仁”不是外在的礼乐形式。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内在的真情实感和道德自觉,又如何能实现礼的内涵呢?一个人没有内在的真情实感和道德自觉,又如何能实现乐的内涵呢?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注释
游氏曰:“人而不仁,则人心亡矣,其如礼乐何哉?言虽欲用之,而礼乐不为之用也。”
游氏:游酢(1053-1123年),字定夫,号豸山,世称广平先生,谥文肃,宋建阳(今福建省建阳市)人。师从程颢、程颐,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北宋元丰期间登进士,历任太学博士、教授、监察御史、知州等职。著有《易说》、《中庸义》、《论语杂解》、《孟子杂解》等。
引用游氏的话,说明一个人没有内在的真情实感和道德自觉,他的心就消失了,又如何能实现礼乐呢?这就是说不仁之人虽然想利用礼乐,但礼乐是不会被这种人利用的。
程子曰:“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程子:程颐(1033-1107年),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宋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人。与兄程颢为世人合称二程,程颐为小程,北宋五子之一,程朱学派的开创者。著有《伊川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均收入《二程全书》。
引用程子的话,说明仁是天下间的正确道理,有仁为基础,才会实现礼所带来的秩序,乐所带来的和谐。失去正确道理,就会失去礼乐的内涵,所以造成无秩序而且不和谐。
李氏曰:“礼乐待人而后行,苟非其人,则虽玉帛交错,钟鼓铿锵,亦将如之何哉?”
李氏:李郁,字光祖,世称西山先生,宋邵武(今福建省邵武市)人。师从程门四大弟子之一的杨时。著有《易传》、《参同契》、《论》、《孟》遗稿及《诗文集》。
玉帛:帛是丝织品,玉和帛都能当礼品用。交错:形容玉帛交织的琳琅满目。钟鼓:钟和鼓都是乐器。铿锵:形容钟鼓所发出来的响亮声音。
引用李氏的话,说明礼乐是有待于仁人而后才能真正实行,如果不是这种仁人,则虽然是用美好的玉帛当礼品,用响亮的钟鼓来奏乐,又将如何实现礼乐的内涵呢?
然记者序此于八佾雍彻之后,疑其为僭礼乐者发也。
记者:指记录此章句者。八佾:指“八佾舞于庭”章句(《论语·八佾》3.1)。雍彻:指“三家者以雍彻”章句(《论语·八佾》3.2)。
朱熹认为记录的人把此章句顺序排在《论语·八佾》篇首二章句之后,怀疑孔子这句话是因为鲁大夫僭越身份、滥用不当的礼乐而发出的慨叹、谴责。
总结
这章句中的“仁”有以下的意思:
1. “仁”是内在的真情实感和道德自觉。
2. “仁”是建立礼乐的秩序和谐的基础。
3. “仁”不是外在的礼乐形式。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