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17, 2008

美丽的心灵

  碧燕在Scribd(这是一个供人发表文章的网站)发表一篇文章“白人妇女教导孩子何谓黑人”,描述一个美丽心灵的真实故事:

这是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故事。第一次听到是,深深撼醒沉睡的心……

在美国,有位白人妇女带着6岁大的儿子出远门,找来了计程车,司机是位黑人。

这6岁的儿子从未见过黑人,心中非常的害怕,就问妈妈:“这人是不是坏人,为什么会长得黑噜噜?”

黑人司机听了很难过。

此时白人妇女告诉儿子:“这位司机叔叔,不是坏人,他是一个很好的人。”

儿子沉默半晌再问道:“既然他不是坏人,那他是不是做了什么坏事,所以天父在惩罚他?”

黑人听了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他很想知道这白人妇女怎样回答?

妈妈说:“他是个很好的人,也没有做坏事。咱们家花园的花,有红、有白、有黄…是不是?”

“是啊!是啊!”

“那花的种子是不是都黑色的?”

孩子想了一下,“对啊!都是黑的。”

“黑色的种子,开出色彩鲜美的花朵,让这世界多彩多姿,是不是?”

“是啊!”孩子恍然大悟地说:“那司机叔叔不是坏人喽!感谢司机叔叔,您让这世界多彩多姿,我要为您祈祷。”

天真的孩子在一旁祷告着,黑人司机的泪水夺眶而下,心想:“身为黑人被世人瞧不起,今日,这位白人妇女如此温婉地教导孩子,解除孩子心中对我的恐惧,为我祈祷与祝福。真得好好的谢谢她。”

此时,目的地到了,黑人司机赶紧下车为白人母子开车门,感激的说:“夫人,谢谢您,您的一席话,让我的人生,充满光明希望,不再晦暗,夫人,谢谢您!”

很美丽的女子,是不是?

这是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故事。第一次听到是,深深撼醒沉睡的心。

不止一次的赞叹这位美丽的女子那高度智慧的言语,教导孩子不要有分别心的同时,更温暖了伤痕累累的心。
  我想多数人都会把这个故事的焦点放在白人妇女身上,看到她美丽的心灵:她对黑人司机没有成见,又有趁机教导孩子的急智,的确令人赞叹。

  但我还看到故事中其他两位的心:6岁孩子明白妈妈的教导后,立刻为黑人司机祈祷;黑人司机听到白人妇女对孩子的教导后,以行动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激。一颗是纯真的心,另一颗是感恩的心,两颗心都让我们感受到美丽的心灵。

  这就是人性的光明!

Sunday, December 14, 2008

牙仙女

  昨天早上,靖恒发现掉了一颗乳牙,很兴奋!

  靖恒兴奋地说:“可以换到牙仙女(tooth fairy)的银币了,不过还要等一整天,真久。”

  这是靖恒掉的第二颗乳牙,第一颗掉的时候正在吃饭,和食物一起吞进肚里,然后才发现掉了乳牙。

  到现在靖邦已经掉了四颗乳牙,也换到四个银币,靖恒看在眼里,早就想快点掉乳牙了,终于等到了。

  我帮靖恒把乳牙洗干净,放在厕所的壁橱里,晚上叫他早点洗澡睡觉,比平时容易。睡觉前,靖恒自己记得把乳牙放在枕头下。

  今天早上,靖恒醒来,放在枕头下的乳牙,果然换成银币,靖恒心满意足地把银币收在钱包里,笑了。

  真的有牙仙女哦……

Saturday, November 29, 2008

牵手

  前天在1003电台,听到林安娜选播《牵手》这首歌,勾起了回忆。几年前在一次喜耀同学的聚会,筹备的同学就选了这首歌,作为聚会的一个大合唱项目。我依稀记得好像是舜玉领唱,大家看着歌词随声唱和,一起陶醉在这首词曲优美、情意真切的动人歌曲。

  我挺欣赏歌名《牵手》和李子恒的填词:“牵手”在闽南语是指另一半,很形象化地带出夫妻携手同行、共度一生的深情;第一段歌词巧妙地重复运用既是动词又是名词的字与词,串出相守一生的苦与乐;第二段歌词描述一种不畏风雨、不惧坎坷、义无反顾、无怨无悔的坚贞;第三段歌词更是表达一种情缘延绵三生的祈求。

  在网上找到《牵手》的卡拉OK短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xpPRt-g8A38),影片中一张一张的黑白照片,一幕一幕的伴侣同行,很有韵味。想不到的是,我出乎意料地发现了其中一对夫妻,居然是陈水扁、吴淑珍!如果把影片定格于三分钟,看到的是陈水扁俯身抱起吴淑珍的一幕!看着陈水扁那张朴实的脸孔,谁会想到他竟然是一个厚颜无耻、贪得无厌、颠倒是非的人呢!

  歌曲:牵手
  歌手:苏芮
  填词:李子恒
  作曲:李子恒

  歌词:

  因为爱着你的爱 因为梦着你的梦
  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 幸福着你的幸福
  因为路过你的路 因为苦过你的苦
  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 追逐着你的追逐

  因为誓言不敢听 因为承诺不敢信
  所以放心着你的沉默 去说服明天的命运
  没有风雨躲得过 没有坎坷不必走
  所以安心的牵你的手 不去想该不该回头

  也许牵了手的手 前生不一定好走
  也许有了伴的路 今生还要更忙碌
  所以牵了手的手 来生还要一起走
  所以有了伴的路 没有岁月可回头

  因为爱着你的爱 因为梦着你的梦
  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 幸福着你的幸福
  因为路过你的路 因为苦过你的苦
  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 追逐着你的追逐

  也许牵了手的手 前生不一定好走
  也许有了伴的路 今生还要更忙碌
  所以牵了手的手 来生还要一起走
  所以有了伴的路 没有岁月可回头

  所以有了伴的路 没有岁月可回头

Monday, October 13, 2008

屯溪老街

2008年3月28日

今年三月底,我到合肥公干,也出席了公司在黄山举办的技术精英全国峰会。峰会地点是在安徽省黄山市的黄山国际大酒店,主要汇聚了北京、上海、合肥的技术人员,进行了创新论坛、创意竞赛、团体拓展、文娱晚会等活动,还去逛老街、游宏村、爬黄山。

我们到达黄山国际大酒店时接近中午,先办理了住宿手续,吃过午餐后,我与几位同事一起出去走走。酒店前面就是新安江,我们沿着江边走,一路垂柳迎人,好不写意。


新安江边,我们看到一些居民在江里洗衣服,比较趣致的是看到她们用木棍敲打衣服,我们几个现代都市人都不约而同地拿起相机拍照留念。


沿着江边一路东张西望,走了约10分钟,我们来到了历史悠久的屯溪老街。

屯溪老街的形成和发展,与宋徽宗移都临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时,宋都大兴土木,大量徽州木材和工匠沿新安江被运输和征调到杭州。后来,这些工匠归返家乡后,便模拟宋城的建筑风格建造店铺,所以这些沿袭宋代风格的建筑被称为“今日宋城”。伴随着徽商的发展和水运交通的发展,屯溪老街不断趋向综合型的商业街。元末明初,一位名叫程维宗的徽商在屯溪老街兴造了47所店铺,除部分自营业外,其余作为客栈,招徕客商,存放货物,促进了山区与外界的物资交流;清朝初期,老街发展到“镇长四里”;清末,屯溪茶商崛起,“屯溪绿茶”外销兴盛,茶号林立,茶工云集,各类商号相继开放,街道从八家栈逐年往东延伸,形成老街;在民国初年,屯溪老街已有“沪杭大商埠会”。

老街的建筑群继承了徽州民居的建筑传统风格,规划布局,建筑形式具有鲜明的徽派建筑特色。建筑体量不大,色彩淡雅、古朴。白粉墙、小青瓦、鳞次栉比的马头墙,构成了徽派建筑群体美。



整条街道,蜿蜒伸展,首尾不能相望,街深莫测。


为了使街道与后街等生活环境相沟通,老街有一些与街道交叉的小巷子。


走在老街的石板路上,我用相机捕捉到一些趣味镜头:

可爱的小白狗

爸爸抓住连在孩子身上的带子,孩子笑容多灿烂啊!

徽州是个文化礼仪之邦,有“东南邹鲁”的美誉,是“文房四宝”歙砚、徽墨的故乡,在老街上就可以看到许多售卖文房四宝的店铺。


我看到一间叫“承启堂”的房子,大门左右挂着一幅对联,很巧妙地嵌入清朝六个皇帝的年号(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

顺国康民雍然乾道嘉千古
治朝熙世正是隆光庆万年


晚上吃过晚餐后,我与同事再一次来到屯溪老街。白天的老街人比较少,晚上则比较热闹。

我来到一间叫“雨香斋”的书画室,斋主王耘之是一名青年诗人、书法家,他还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52世后裔。雨香斋是王耘之创办的专业书画创作室,室内挂着许多他的书法作品,他还能当场即兴以姓名题诗写字。我一时兴起,就让他以我和太太的姓名题诗写字:

兵百旅势千钧
光万里益豪情
染长天乾坤朗
笑谈举步任纵横

淑兰质气自清
色天成蕴秀灵
福祥瑞康乐久
锦绣一路踏歌行





行家出手,果然非同凡响!我衷心佩服王耘之的才思敏捷,落笔成诗,这两幅书法作品是我逛老街一大收获。

我在雨香斋内还看到一幅以“屯溪老街”题诗的书法作品:

枕黄山几千秋
绕邨郭水长流
宅深院今犹在
头再现古徽州


屯溪老街,古色古香的店铺,浓郁的文化气息,让我心旷神怡,值得一游。

Monday, September 29, 2008

不在人事

  今早在林安娜的博客《安娜私房话》读到这篇笑话(参阅《没有人可以扼杀你的快乐!》),抄录于此,与网友共享会心一笑的时刻:

好友英英在人事单位服务,日前调到楼下的总务单位。

这天,他的朋友打电话找他,「英英在吗?」朋友问。

「他已经不在人事了喔!」英英的同事回答。

「啊!怎么会,他什么时候过去的?」朋友惊讶地说。

「上个礼拜。」英英的同事答。

「我都不知道,没有送他一程。」朋友懊悔地说。

「没关系啦,你下去找他就好了。」英英的同事答。

Sunday, September 28, 2008

无所谓

  9月26日,在至圣先师孔子2559周年圣诞及南洋孔教会成立94周年庆典晚宴上,秋香殷切地介绍一首歌给我,那是杨坤的《无所谓》。

  秋香说她无意中在972最爱频道听到这首歌,觉得很好听,想把这首歌及其歌词电邮给我,不过一直没找到。

  我上网搜索,找到了这首《无所谓》的MTV,旋律还算优美:
http://you.video.sina.com.cn/b/4589878-1247048562.html


  这里附上《无所谓》的歌词,总觉得歌词中透出一丝丝的无奈,真的“无所谓”吗?还是“无可奈何”呢?

  歌曲:《无所谓》
  歌手:杨坤
  作词:杨坤
  作曲:杨坤

  歌词:

  无所谓
  谁会爱上谁
  无所谓
  谁让谁憔悴
  有过的幸福
  是短暂的美
  幸福过后
  再回来受罪

  错与对
  再不说的那么绝对
  是与非
  再不说我不后悔
  破碎就破碎
  要什么完美
  放过了自己
  我才能高飞

  无所谓 无所谓
  原谅这世间
  所有的不对
  无所谓
  我无所谓
  何必让自己
  痛苦的轮回
  我无所谓

  错与对
  再不说的那么绝对
  是与非
  再不说我的后悔
  破碎就破碎
  要什么完美
  放过了自己
  我才能高飞

  无所谓 无所谓
  原谅这世间
  所有的不对
  无所谓
  我无所谓
  何必让自己
  痛苦的轮回

  无所谓 无所谓
  原谅这世间
  所有的不对
  无所谓
  我无所谓
  何必让自己
  痛苦的轮回
  我无所谓

  我无所谓……

Wednesday, September 24, 2008

从中美文化得到启发

  上个月收到国才一封电邮,电邮中转述了8月28日《联合早报》在“早报中国”版的一则“漏网之语”:

我从中美两个世界取得精华

  在中国文化中,让我受益的是从长远角度看问题,强调温和,强调人的内在和谐,这是让我受益的。美国方面,好的文化成分包括讲究活力,追求优秀,并且重视新鲜事物。我想这是双方文化的长处,因此可以说我是从两个世界取得了其中的精华,让我受益匪浅。

——正在中国访问的美国劳工部长赵小兰,近日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针对中美文化的异同发表见解。

  诚然,每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的产物,都有产生该文化的历史因素,我们应当以开放的心灵,去了解各文化的发展过程,兼收并蓄各文化的精华长处,进而转化成为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各文化摆在同一个平面,总是要从中分出价值的高低、意义的深浅。分辨价值高低、意义深浅,除了客观的务实理解之外,免不了主观的价值判断和取舍,这就取决于自己的内涵和智慧了。

  有一点要谨记的,就是价值判断和取舍有一定的主观性,会随着自己的成长而有所更改的,所谓“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淮南子•原道训》)。因此,我们应当坚信自己当下所认同的价值观,但同时也要保持一颗开放的心灵,去接收新事物,发掘更深层的道理。如果我们只是一味认定自己的价值观是最佳的、是唯一的,进而轻视或排斥其他文化的价值,那其实也是一种封闭啊!

Tuesday, September 23, 2008

又见宁静之祷

  每个星期六,靖邦和靖恒都到第一乐章音乐学校(Opus One Music School)学习弹钢琴。

  上个星期六,我带靖邦和靖恒去学琴,在音乐学校看到这件摆设,上面刻着的正是“宁静之祷”。(关于宁静之祷,可参阅《宁静之祷》和《再谈宁静之祷》两篇博文)


  从年初到现在,我所属的商业单位的生意还是很不理想,最近部门又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我发现自己显得急躁,比较容易发脾气。

  又见宁静之祷,是在提醒我,要以宁静的心去接受已成的事实。一念及此,我的心情平和下来,准备重新上路。

Monday, September 22, 2008

克明小学

  克明小学是我两个儿子所就读的学校,靖邦今年读三年级,靖恒一年级。

  6月28日,第三学期的第一个星期六,是克明小学的开放日兼家庭日,节目有各种文娱表演、游戏摊位等,让公众对学校多一点认识,用意当然是在招生,同时也让家长与学生欢聚一堂,对孩子在学校的活动多一点了解。

  克明小学相当重视让学生接触各种体育与艺术项目,比如游泳、羽球、武术、跳绳、舞蹈、小提琴、吉他、电子琴、华乐等。开放日的其中一项表演是分别由二年级与三年级的学生们拉小提琴与弹吉他,靖邦是其中一位弹吉他的学生,我们全家人当然去捧场。

靖邦坐在第二排椅子中间

  在学校的柱子上,我看到一幅对联:

  克勤向学通今古
  明理致知辨是非

  这是一幅嵌头联,对联句子头一个字组成的就是克明小学的校名。上联勉励学生勤于学习各门知识以通今古,说的是知识教育、学习精神;下联勉励学生明白道理以辨是非,说的是道德教育、思辨精神;知与德、学与思,正是学校培育学生所应关注的两方面。

Saturday, September 20, 2008

商人与渔夫

  9月15日,《我报》有一篇文章“Between lanterns and a galaxy of stars”,作者Geoff Tan讲述了一个富豪带儿子去看穷人如何生活的故事:

The head of a very wealthy family took his son on a trip to a country with a less-than-noble purpose of showing him how poor people live. They spent a couple of days and nights on the farm of what would be considered a very poor family.

On their return, the father asked his son: “How was the trip?”

“It was great, Dad,” the son replied.

“Did you see how poor people live?” the father asked.

“Tell me, what did you learn from the trip?”

The son answered: “I saw that we have one dog and they had four. We have a pool that reaches to the middle of our garden and they have a creek that has no end. We have imported lanterns in our garden and they have a whole galaxy of stars at night.

“Our patio reaches to the front yard and they have the whole horizon. We have a small piece of land to live on and they have fields that go beyond our sight.

“We have servants who serve us, but they serve others. We buy our food, but they grow theirs. We have walls around our property to protect us, they have friends to protect them.”

The boy’s father was speechless.

Then, his son added: “Thanks, Dad, for showing me how poor we are.”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曾经听过一个关于商人与渔夫的故事,于是我上网搜索,找到了以下这篇文章:

Businessman and the Fisherman
by Mark Albion

A young businessman was at the pier of a small coastal village when a small boat with just one fisherman docked. Seeing several large yellowfin tuna inside the small boat, the businessman complimented the fisherman on the quality of the fish and asked how long it took to catch them. "Only a little while", the fisherman replied.

A little surprised, the young business man asked, "Why didn't you stay out longer and catch more fish?" The content fisherman said, "This is enough to support my family's immediate needs. I don't need any more." "But what do you do with the rest of your time?" asked the confused young man. "I sleep late, fish a little, play with my children, take a walk with my wife, stroll into the village each evening where I sip wine and play guitar with my buddies; I have a full and busy life."

The lad scoffed, "I am a Harvard MBA and could help you. You should spend more time fishing and with the proceeds buy a bigger boat with the proceeds from the bigger boat you could buy several boats, eventually you would have a fleet of fishing boats. Instead of selling your catch to a middleman you would sell directly to the processor, eventually opening your own cannery. You would control the product, processing and distribution. You would need to leave this small coastal fishing village and move to LA and eventually NYC where you will run your expanding enterprise."

The fisherman asked, "How long will this all take?" to which the young man replied, "15-20 years." "But what then?" The business man laughed and said "That's the best part. When the time is right you would announce an IPO and sell your company stock to the public and become very rich, you would make millions."

"Millions, sir? Then what?"

"Then you would retire, move to a small coastal fishing village where you would sleep late, fish a little, play with your kids, take a walk with your wife, stroll to the village in the evenings where you could sip wine and play your guitar with your buddies."

  我在网上也找到这个故事的影片,片长大约3分钟:

"The Good Life" Parabl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7JlI959slY



  两个故事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在探讨:什么是富有?什么是贫穷?富有或贫穷取决于人的心态。常言道:知足常乐,真正的富有不是物质上的拥有,而是精神上的丰足。

Thursday, August 7, 2008

人文无用之大用

  7月14日,《联合早报•早报中国》有一则“漏网之语”:

要说没用也真没用,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教人如何投资赚钱。……如果我们的心灵中没有诗意,我们的记忆中没有历史,我们的思考中没有哲理,我们的生活将成为什么样?
——北京大学国学院院长袁行霈教授谈“国学”的无用之用

  上网搜查,知道这段话摘自《人民日报》2007年6月20日的一篇文章《国学究竟有什么用?》,是袁行霈教授针对“国学究竟有什么用?”这个问题所作的回应。

  袁教授所说的“无用”,是从实际用途来说;但文学给予我们心灵中的诗意,史学给予我们记忆中的历史,哲学给予我们思考中的哲理,这些人文元素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注入了丰富多元的资源,这可是“大用”啊!

  《庄子•人间世》有这么一句话:“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这可说是现代社会的写照,尤其是处于当前油价和全球商品价格偏高的时候,恐怕不少人会更重视能填饱肚子、能赚钱的东西,那有闲情去想什么人文精神的富裕。

  然而,在“柴米油盐”之余,难道还要无休止地追逐“汽车洋房”,完全忽视生命中的“琴棋书画”、“人物典故”、“人生哲思”吗?试想,如果人的生命中没有了诗意陶冶、历史借鉴、哲理启示,那是一个多么贫乏无趣的世界!

Wednesday, August 6, 2008

生命中不可忽视之重

  7月31日,《我报》有一篇文章“Spending too much time in office? Read this”,作者Geoff Tan在探讨我们应如何对待生命中重要、次要、琐碎的事情,用了一个故事来传达他的意思:

A professor stood before his philosophy class with some items in front of him.

When the class began, he picked up a very large and empty glass jar and proceeded to fill it with golf balls. He then asked the students if the jar was full. They agreed that it was.

The processor then picked up a box of pebbles and poured them into the jar. He shook the jar lightly. The pebbles rolled into the open areas between the golf balls. He then asked the students again if the jar was full. They agreed it was.

The professor next picked up a box of sand and poured it into the jar. Of course, the sand filled up everything else. He asked once more if the jar was full. The students responded with a unanimous “yes”.

The professor then produced two cans of beer from under the table and poured the entire contents into the jar, effectively filling the empty space between the sand. The students laughed.

“Now,” said the professor. “I want you to recognise that this jar represents your life. The golf balls represent the important things – your family, your health, your children, your friends, your passions – the kind of stuff that if all else was lost and only these remained, your life would still be full.

“The pebbles are the other things that matter, like your job, your house, your car.

“The sand is everything else – the small stuff.

“If you put the sand into the jar first, there will be no room for the pebbles or the golf balls.”


  故事中的哲学教授以玻璃瓶代表生命,高尔夫球、鹅卵石、沙粒来代表生命中的一些事情:高尔夫球代表重要的事情——家庭、健康、子女、朋友、热情;鹅卵石代表次要的事情——工作、房子、汽车;沙粒代表其他琐碎的小事情。

  如果用沙粒将玻璃瓶填满,就无法再装进鹅卵石或高尔夫球了。我们的生命也是如此。

  这个故事很生动地展示了生命中不可忽视之重,其中最重要的是教授所列举的:我们的家庭、健康、子女、朋友、热情。我想还要加上智慧,而且还要排在第一位,因为我们要有智慧去意识到这些是最重要的事情,而智慧是要通过不断学习、思考、实践、反省来提升的,这就是本博客名称《终身学习生命学问》的涵义。

  或许有人会问:我的生命中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这些事情已经让我应接不暇,那我是不是就不理其他次要或琐碎的事情呢?

  我会说,有多大的玻璃瓶,就能装多少粒高尔夫球。如果高尔夫球太多,就要有所取舍,但是千万不要放弃学习,提升智慧,因为唯有智慧才能扩展生命的深度、宽度、厚度。玻璃瓶深了、宽了,才能装更多粒高尔夫球;玻璃瓶厚了,才不会被高尔夫球的张力挤破。

  玻璃瓶装满高尔夫球之余,肯定还有空隙的,这就是留给鹅卵石的空间了。鹅卵石虽然是次要的事情,却是不能不要。我们总是要有工作来赚钱养家,要有房子作为栖身之所,要有汽车(引申为交通工具)作为代步之用,这些都是在解决我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衣食住行,但我们千万不要把鹅卵石当成高尔夫球,把精神和时间都贯注于工作中,一味追逐更大的房子、汽车,而忽视了生命中更重要的事情。

  至于沙粒,是一些琐碎的小事情,可免则免,不可免则在空余时间尽快处理掉。

  哲学教授在玻璃瓶中装满了高尔夫球、鹅卵石、沙粒之后,还出动了啤酒,但他没有说出什么道理来,似乎只是为了增加趣味,制造哄堂大笑的效果。

  仔细想想,这啤酒也给了我一些启发。

  首先,我想到酒能乱性,啤酒可以代表一些不良的嗜好:浅酌、小赌尚可,而酗酒、烂赌、吸毒,则是绝对要不得的事情,就象啤酒一样渗透生命中的所有空隙,最终把高尔夫球、鹅卵石、沙粒都推出玻璃瓶外,对我们的生命有极大的杀伤力。

  其次,我想到学生之所以会哄堂大笑,是因为意想不到。在教授进行到用沙粒填满玻璃瓶的时候,学生都一致认为这次是真的满了,不可能再加东西了。没想到教授还有最后一招,所以他们不禁大笑。

  这显示了思维模式的障碍。高尔夫球、鹅卵石、沙粒都属固体,学生可能潜意识地陷入这个框架,认为不可能可以再加什么其他固体了。一旦打破固体这个框架,把思路扩展到液体,才有可能想到啤酒、水、茶等其他东西。这可说是一种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的突破思维,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我还想到,为什么非得把玻璃瓶填满不可呢?难道生命非要如此填满才叫做“充实”吗?是否应当在生命中留一些空间呢?这些问题,就留给网友去思考吧。

Friday, August 1, 2008

博客通告:人文资源

  我又增加一个博客了!

  其实我本来不打算增加博客数量,虽然手头上有不少可写的题材,毕竟自己的笔墨有限,还无法落笔成章。况且自己可以静下心来写博文的空档又不多,觉得难以兼顾太多博客。

  除了一些直接抒发感受的博文之外,我写博文有一个习惯,就是对文章中所涉及的人物,或者是要议论的课题,会先做一番资料搜索。接着,我会阅读所收集到的资料,再经过一番整理、沉淀、消化、思考后,才把文章写出来。有时我会在文章中引述资料的部分内容,但有时却因为要照顾到行文的流畅而把资料弃置一旁。

  我的这些博文,是从前人的成果中得到启发的,理应归功于这些资料。于是,我兴起了创建一个博客的念头,把一些值得分享的资料收集起来,一方面让网友有机会参阅资料,另一方面也方便我在自己的博文中可以集中于表达意思,而无须分心于引述资料。

  这就是创建Life Study Resource的动机。

  Life Study Resource依然是Life Study Blog的支流,是我探讨生命学问的资料库。博客的中文名为《人文资源》,可分为“人”、“文”两部分:“人物素描”收集了古今中外的人物简介,“文以载道”则收集了一些刊登在媒体刊物的文章。

Monday, July 28, 2008

最后一课

  今天早上翻开《我报》,惊闻兰迪•波许教授(Prof. Randy Pausch)于上星期五(2008年7月25日)去世,心中慨叹不已。

  兰迪教授是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电脑科学学院(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教授,但使他闻名全球的不是他在电脑科学、人机互动(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等学科的卓越成就,而是他在2007年9月18日卡内基•梅隆大学《最后一课》系列讲座(Last Lecture Series)所做的演讲:《全力实现儿时梦想》(Really Achieving Your Childhood Dreams)。

  《最后一课》系列讲座的目的,在于邀请教授假设自己只剩下机会做最后一场演讲,他将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藉这《最后一课》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智慧传授给世界。对此,兰迪教授根本无须做什么假设,因为在演讲之前几个月,他已经被诊断出罹患致死率最高的癌症——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只剩下三到六个月的生命了。

  虽然当兰迪教授去演讲的时候,卡内基•梅隆大学已经把这个系列讲座改名为《人生旅程》(Journeys),但世人还是称兰迪教授的演讲为《最后一课》(The Last Lecture)。

  这场充满幽默、启发性及智慧的演讲让现场400个人笑声不断,也让不少人流泪。演讲全程的影片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已经有超过470万人次观赏,在全球各地引发热烈讨论。

  出席演讲的观众当中,有一位《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专栏作家杰弗利•札斯洛(Jeffrey Zaslow)。两天后他在专栏里写了一篇文章(A Beloved Professor Delivers The Lecture of a Lifetime)介绍这场演讲;一星期后他意犹未尽,再次动笔写了另一篇文章(The Professor's Manifesto: What It Meant to Readers)描写全世界对这场演讲的热烈回响。

  演讲之后,兰迪教授想出书以延续自己在讲台上所展开的工作。但基于时间宝贵,又希望把时间尽量放在孩子身上,因此请杰弗利帮忙写书。《最后一课》(The Last Lecture)这本书,就在兰迪教授一面骑脚车运动,一面通过手提电话接受杰弗利采访,然后由杰弗利整理兰迪教授口述的内容而完成了。

  《最后一课》这本书我读到一半,而《最后一课》影片长达76分钟,我一直想观看,却抽不出这么长的空档。今天早上得知兰迪教授的死讯,不胜唏嘘,就决定不再拖延,一口气把影片看完了。

  在书中读到这么一句话:“我们改变不了上天发给我们的牌,只能决定怎么打这手牌。”(“We cannot change the cards we are dealt, just how we play the hand.”)从影片中,我看到兰迪教授这么一个活生生的人物真正做到他所说的这句话。他接受了罹患癌症的厄运,还能以诚恳、幽默的态度去分享他的人生经验。

  兰迪教授说,这场演讲和这本书,是留给他三个年幼孩子的教材。其实,何止是他的孩子,对于天下所有的学生、教师、父母以及拥有梦想的人而言,这也是一份很有启发性的宝藏。

  兰迪教授,他活出了人性的尊严,是一个可敬的人物典范!

  对兰迪教授和《最后一课》有兴趣的网友,可参阅以下网上资料:

  兰迪教授网站:http://www.randypausch.com/
  《最后一课》影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ji5_MqicxSo
  《最后一课》演讲稿:http://download.srv.cs.cmu.edu/~pausch/Randy/pauschlastlecturetranscript.pdf
  《最后一课》演讲稿中文翻译:http://download.srv.cs.cmu.edu/~pausch/Randy/Randy/pauschLastLectureChineseTranslation_11_30_07.pdf
  《最后一课》观后感——李开复《引领你的一生》: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b3d5601000c0s.html
  《最后一课》英文版正式网站:http://www.thelastlecture.com/
  《最后一课》英文版学习指南:http://www.thelastlecture.com/pdf/LastLecture_EdGuide.pdf
  《最后一课》中文版正式网站:http://www.booklife.com.tw/last-lecture1.asp
  《最后一课》中文版推荐序——李开复《是什么力量能让所有人感动落泪?》:http://www.booklife.com.tw/last-lecture/puch4.asp

2008年8月2日更新:今早翻读旧报纸,发现《联合早报》在2008年7月27日已经报道了兰迪教授的死讯,新闻标题为《美国教授“最后一课”感动千万人》,我把这新闻转载于《人文资源》上。另外,这篇博文原名《最后的演讲》,是《最后一课》中文版的译名,但我较喜欢早报的译名,所以把标题改为《最后一课》。

2008年9月3日更新:昨天《联合早报•阅读世纪》有一篇介绍《最后一课》中文版的文章,标题为《充满勇气与梦想的演讲》,我也把这篇文章转载于《人文资源》上。

Thursday, July 24, 2008

兄弟八如

  今天在黄明德的博客(SAM,即Simple And Meaningful)读到他最新的博文《兄弟如斯》,内容是分享他在中国生活时尚杂志上读到的一篇关于兄弟之情的文章。

  这篇文章以“八如”来说兄弟之情:如山、如水、如酒、如书、如诗、如血、如剑、如火,挺有意思的。

  这“八如”是什么意思?简单说:山者,稳重可靠;水者,利万物而不争;酒者,历久弥香;书者,教人明事理;诗者,在胸为志,发言为诗;血者,性命所系;剑者,虽万千人,吾往矣;火者,炽热进取。

  至于较详尽的解释,还是直接去读黄明德的博文吧。我只是要加一句,若能得此“八如兄弟”,人生一大幸事也。

Monday, July 7, 2008

功夫熊猫

  昨天是青年节(新加坡的青年节是七月份的第一个星期日),由于隔天孩子不必上学,于是决定全家人一起去看电影《功夫熊猫》(Kung Fu Panda)。

  平时我们是很少上电影院看电影的,很多部电影我是在飞机上看,或是在家里看DVD。这次一家四口去看电影,算是较少有的外出活动。

  《功夫熊猫》是一部以中国功夫为故事题材的动画片,主角是一只肥胖、懒惰、贪吃、整天梦想当功夫高手的面馆小伙计熊猫小波(Po),歪打误撞地被和平谷的乌龟仙师(Oogway)点名为龙武士,接受谷中高手师傅(Shifu)的训练,肩负起拯救和平谷的使命,瓦解大魔头残豹(Tai Lung)的报复行动。

  残豹原本是师傅从小抚养的孤儿,师傅发现残豹是学武的奇才,于是悉心训练他成武林高手。怎知残豹野心勃勃,妄想得到和平谷中的“龙卷”秘笈成为龙武士,乌龟仙师看出他心术不正,把他制服后送去大牢囚禁了二十年。

  二十年后,残豹逃出大牢,誓言血洗和平谷。这二十年来,师傅训练了五大高手虎(Tigress)、猴(Monkey)、鹤(Crane)、蛇(Viper)、螳螂(Mantis),他们联手出谷迎战残豹,却技不如人,被残豹制服送回和平谷。残豹来到和平谷,乌龟仙师已经仙逝,师傅也败在残豹手下,最后结局当然是小波打败残豹。

  整部电影的情节相当紧凑,对话诙谐有趣,动画技术非常先进,人物栩栩如生,动作干净利落,老少皆宜,不失为一部佳作。

  网上可以找到不少关于《功夫熊猫》的资料,可供参考:

  电影正式网站:http://www.kungfupanda.com/
  IMDb电影资料:http://www.imdb.com/title/tt0441773/
  《腾讯娱乐》电影资料:http://ent.qq.com/zt/2008/panda/
  Apple电影预告片:http://www.apple.com/trailers/dreamworks/kungfupanda/
  YouTube电影预告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GEgk9XsFCR0

  我特别欣赏乌龟仙师的一句话:“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but today is a gift – that’s why it’s called the present.”,history和mystery押韵,present是多义词,既是现在,也是礼物,妙!仔细玩味,这句话的内涵也挺有意思:“昨天是历史,明天是奥秘,今天是礼物”。

Wednesday, July 2, 2008

物价高涨

  日前收到雅顺传给我这则简讯:

  抗油价暴涨妙方
  早早睡,晚晚起,又省电,又省米。
  懒出门,少穿衣,家家不用洗衣机。
  少坐车,多走路,走的一步算一步。
  不吃荤,改吃素,三餐野菜配豆腐。
  不看病,找算命,求神拜佛来搞定。
  一包盐,两块钱,一家八口舔一舔。
  喝多多,吃少少,肚子能涨就算饱。
  风扇开小小,门窗开大大,一天到晚都是夏。
  头发剪平平,省钱绝顶又聪明。
  走路不要拖,拖了鞋底剥。
  说话别罗唆,罗唆饮水多。
  老板天天不冲凉,伙计月底才有粮。
  省油、省电、省水费思量呀费思量!真凄凉!!



  简讯结尾还特别交代:“哈!挺无聊的…看看无妨啦!别太认真噢!”不知道是怕我真的照着做呢,还是预知我会很认真地小题大作呢?(一笑)

  这首打油诗的趣味在于它提出各种夸大其词的省钱方法,却也反映了当前国人所面对的民生问题,尤其是低收入家庭捉襟见肘的处境,因此坊间对任何物价上涨的消息总免不了发出怨言,也有人要求政府出手援助。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我们平凡人每天所面对的生活需求,只有在三餐温饱之后才会想到“琴棋书画诗酒花”。平心而论,有多少人真的能像颜渊一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我很感恩自己是幸福的,至少我不愁吃、不愁穿、有家庭、有工作,还有闲情写写博客。但我是可以理解贫苦家庭面对物价高涨所承受的压力,给予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的援助,政府是责无旁贷的。

  然而,什么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呢?

  早些时候米价开始上涨时,引起了一股市民争相抢购囤积米粮之风。我还记得当时有记者访问那些加入抢购行列的市民,有些市民表示担心买不到泰国香米。当记者问市民为什么不改为买普通白米,还可以省一点钱,他却说非得吃泰国香米不可。

  从这里可以看到每个人的最基本生活需求是不同的,是相应于他的生活水准的。原则上政府应该只对那些生活拮据的公民伸出援手,具体操作上要恰当地划出不同家庭收入群体所应得的援助。

  但是,我们不应该期待甚至要求政府的接济,更重要的是回到自己身上,检视自己的需求,调整自己的心态,量入为出,才有可能做到处于困境“也不改其乐”。

Sunday, June 29, 2008

四川不哭

  几天前刚刚翻完《联合早报》特约记者徐伏钢的中国汶川大地震纪实摄影集《四川不哭》,这本中英双语版纪实摄影集,收集了徐伏钢在大地震后投入灾区所拍的照片。

  512四川大地震发生几个小时后,徐伏钢取得家人的同意,就决定赶往灾区。他这么做的理由,一是出于四川就是自己的故乡,二是出于记者的职业本能告诉他,这正是考验自己、锻炼自己和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难得机会。

  5月13日凌晨4点,徐伏钢赶往樟宜机场临时购买机票,几经周折,好不容易才在晚上九点多到达成都双流机场。“在汶川震区十个惊心动魄的日子里”(《四川不哭》前言标题),徐伏钢先后到了都江堰、绵竹市汉旺镇、彭州市银厂沟、成都市、汶川市映秀镇等地,用相机拍下了数千张照片。

  这本245页全彩色摄影集,由新马大众书局和其旗下子公司海滨出版(马)有限公司负责策划、设计、翻译和出版工作,德宝(马)印刷有限公司免费印刷赶制,马来西亚《星洲日报》连续两天刊登整版宣传广告,一大群志愿者连夜撰写图片感言,多元艺术大师陈瑞献欣然为摄影集题写书名,从策划到面世,只用了仅仅七天,创造了一个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出版奇迹。

  在这里选了一些照片和文字,与网友共享。

恩爱夫妻今何在


  这张照片摄于5月14日都江堰,《四川不哭》第6页如此描述:

  在一处坍塌的楼房墙上,端端正正地挂着一对新人的结婚合照。无法辨认原来那是间卧室或是客厅,整个房屋已经完全坍塌,只剩下一面孤零零的断墙。可以判断,此时这对恩爱夫妻恐怕已经凶多吉少。

  想起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前一刻夫妻恩爱,下一刻葬身地底,留下来的是挂在一面残墙上的一幅结婚照,被一名回乡的特约记者捕捉到这一瞬间的镜头而成为永恒,呈现在一页纸和一张无形的互联网上,牵动着千千万万不相识的人,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一丝丝的惆怅、惋惜……

  人生是如此无常,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又是如此奇妙……

紧紧地,她握着圆珠笔不放


  这张照片摄于5月15日绵竹市汉旺镇,徐伏钢赶到灾情最严重的东汽中学时拍到的,《四川不哭》第7页如此描述:

  这时候,我看到一个刚刚被挖掘出来的小女孩,尸体被抬上卡车之后,手上仍紧紧握着自己的圆珠笔不放,让每一个现场看到的人潸然泪下。

  5月17日《联合早报》刊登了严孟达的一篇文章《生命无价》,他对这个镜头久久难以释怀,写下了一首短诗,以抒感伤之情;

  直到那一刻
  你手中还握着一支圆珠笔
  紧紧地
  紧紧地

  在那一刻
  一声巨响
  一片黑暗
  世界突然停顿下来
  你连笔也来不及松手

  也许那是你唯一的圆珠笔
  也许是你爸妈给的生日礼
  爸妈常说,要努力向上
  老师常说,要好好学习

  在那一刻
  也许你正从窗口望出去
  课室外的天地
  让你暇思
  你记起爸妈今早的叮咛

  你想起成都、上海、北京
  这些既近又远的城市
  什么时候你能去
  刹那间
  一切都消失
  你没有恨意

  直到那一刻
  你手中还握着
  爱与希望
  紧紧地
  紧紧地


  是啊,小女孩手中紧握的,虽然只是一枝很普通的圆珠笔,但却深深触动了许多人的心灵。西谚有云:“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面对天灾,任何武器都显得非常脆弱;然而,小女孩在面对死神之际,手中紧握的一枝笔,却代表着一种努力学习、永不放弃的坚强。

善者止于尽

  《四川不哭》第103页,一张和尚加入赈灾队伍的照片下,有这么一段文字:

  善化天下者,止于尽道而已;
  善教天下者,止于尽德而已;
  善劝天下者,止于尽功而已;
  善率天下者,止于尽力而已;


  这段文字很有深度,指出“善者”必定要到“尽处”才会停止。这么富有哲理性的文字,必有出处。于是上网搜索,果然查到它出自于北宋五子之一的邵雍,是其著作《皇极经世书》中“观物篇五十五”的开头句子。

  邵雍(1011-1077年),字尧夫,又自称安乐先生,谥康节,世称邵康节、百源先生,中国北宋范阳(今河北涿州)人,著名理学家,北宋五子之一,对易经极有研究,著作有《皇极经世书》、《伊川击壤集》、《渔樵问对》等。

爱与希望

  《四川不哭》第215页,一群志愿人员齐唱爱国歌曲的照片下,有这么一段文字:

  只要爱心尚在
  我们就能把眼泪变成笑容
  把笑容变成勇气
  把勇气变成力量
  把力量变成我们摧不垮的希望!


  这又回到我在《爱与希望》一文所要表达的:灾难已经过去了,唯有发出爱的力量,才能擦干生还者的眼泪,让他们的脸上重新绽开笑容,使他们提起面对未来的勇气,带给他们摧不垮的希望。

Thursday, June 26, 2008

信息、知识、技能、智慧

  在网上读到一则关于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智慧(wisdom)的小故事,挺有意思的:

Information, Knowledge, Wisdom...

Bill, Mary and Dick were passengers on the Titanic.

Bill counted all the lifeboats. He knew exactly how many paces it was from his cabin to the nearest lifeboat. Bill had information, but when the Titanic sank, he was busy counting icebergs and he drowned.

Mary was a naval architect. She had designed the Titanic and all of its lifeboats. Mary had knowledge, but when the Titanic sank, she was unable to lower one of the lifeboats and she drowned.

Dick was a sailor. He had practised lowering lifeboats most of his life. Dick had skill, and when the Titanic sank, he saved himself and many others.

Jane was not a passenger on the Titanic. She took one look at the inadequate number of lifeboats on the ‘unsinkable’ ship and refused to sail on it. Jane had wisdom.

  我们可以把这小故事中的信息、知识、技能、智慧看成是学习的阶段或境界。

  现代人处于一个信息超载(information overload)的时代,我们在学习某个领域的过程中,一般都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大量的事实(fact)和数据(data)。这些信息需要经过消化、整理之后,才能综合成我们的知识。

  但是,如果知识只是停留于“知”而不去“行”,就无法转化成我们的技能。可以说,行动、实践是从知识到技能的必经之路。当我们学到某种技能时,就是去到一个“知行合一”的阶段。

  然而,技能始终只是“照章行事”而后“熟能生巧”,尚缺深度。这时,我们就必须进一步用脑思考、用心反省,脱离现有知识和技能的框架,从中挖掘出更深刻的内涵、意义,才能生出智慧,去到一个“随意着墨皆文章”的境界。

  你希望自己是Bill、Mary、Dick还是Jane呢?

Thursday, June 19, 2008

小孩子

  收到妻子传来的电邮,是一则关于小孩子的笑话,读了让人忍俊不禁。原文以英文撰写,特保留原汁原味,与网友共享之。
CHILDREN
To those of us who have children in our lives, whether they are our own, grandchildren, nieces, nephews, or students...
here is something to make you chuckle.
Whenever your children are out of control, you can take comfort from the thought that even God's omnipotence did not extend to His own children.
After creating heaven and earth, God created Adam and Eve.
And the first thing he said was...
'DON'T! '
'Don't what?' Adam replied.
'Don't eat the forbidden fruit.' God said.
'Forbidden fruit? We have forbidden fruit? Hey Eve...we have forbidden fruit!'
' No Way !'
'Yes way!'
'Do NOT eat the fruit! ' said God.
'Why?'
'Because I am your Father and I said so!'
God replied, wondering why He hadn't stopped creation after making the elephants.
A few minutes later, God saw His children having an apple break and He was ticked!
'Didn't I tell you not to eat the fruit?' God asked.
'Uh huh,' Adam replied.'
Then why did you?' said the Father.
'I don't know,' said Eve.
'She started it!' Adam said.
'Did not!'
'Did too!'
'DID NOT!'
Having had it with the two of them, God's punishment was that Adam and Eve should have children of their own.
Thus the pattern was set and it has never changed.
BUT THERE IS REASSURANCE IN THE STORY !
If you have persistently and lovingly tried to give children wisdom and they haven't taken it, don't be hard on yourself.
If God had trouble raising children, what makes you think it would be a piece of cake for you ?
THINGS TO THINK ABOUT !
1. You spend the first two years of their life teaching them to walk and talk. Then you spend the next sixteen telling them to sit down and shut up.
2. Grandchildren are God's reward for not killing your own children.
3. Mothers of teens now know why some animals eat their young.
4. Children seldom misquote you. In fact, they usually repeat word for word what you shouldn't have said.
5. The main purpose of holding children's parties is to remind yourself that there are children more awful than your own.
6. We childproofed our homes, but they are still getting in.
ADVICE FOR THE DAY:
Be nice to your kids.
They will choose your nursing home one day.
AND FINALLY:
IF YOU HAVE A LOT OF TENSION AND YOU GET A HEADACHE, DO WHAT IT SAYS ON THE ASPIRIN BOTTLE:
'TAKE TWO ASPIRIN'
AND 'KEEP AWAY FROM CHILDREN'!!!

Sunday, June 1, 2008

爱与希望

  512四川地震以来,较常在早上收听1003电台的节目。1003电台网上的节目介绍(http://www.radio1003.com/s_dj.html),是如此形容这节目:新加坡最犀利的早班广播,由最有“态度”的黄文鸿和叶丽梅主持!连节目名称都很另类:“不给一口叮”(看起来是这节目英文名称“don’t give a damn”的创意翻译)。

在一次节目中,文鸿选播一首512赈灾歌曲,那是新加坡歌手林俊杰作曲与演唱的《爱与希望》。这首歌的旋律相当优美,但我最喜欢的是歌名和歌词所带出来的光明讯息。灾难至今已经三个星期,是收拾悲痛心情、转向致力于灾后重建工作的时候了。这不单只是重建家园的工作,更重要的是重振生还者迎向未来的信心,爱与希望将是一股不可或缺的支持力量。

中、台、新三家电视台的赈灾节目名称都带有“爱”字:中国中央电视台《爱的奉献》、台湾中国电视台《把爱传出去》、新加坡新传媒《让爱川流不息》。我想这并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大家都在借助爱的力量为灾民带来希望。

《爱与希望》这首歌可以在搜狐音乐网上试听,那里也可以读到林俊杰创作这首歌的心境和动机(http://music.yule.sohu.com/20080515/n256879199.shtml)。我在这里也附上歌词,与网友共赏。

歌曲:爱与希望
歌手:林俊杰
作词:王雅君
作曲:林俊杰

歌词:

大地被摇晃着
天空突然黑了
我的心也被震碎了 下一秒瓦解了泪堆积成了河

但明天是好的
我们要坚定着
爱~让我们不放弃活着 还要继续和大自然拔河

当爱与希望 投射炙热的太阳
昨日泪光 会随时间都蒸发
别轻易放弃 明天要许更多愿望
装满了勇气 就更有力量

当爱与希望 倒映暖暖的月亮
再回头望 又是筑好的家乡
我知道未来还有好多路要闯
我打开了窗 看见了晴朗

Sunday, May 18, 2008

天意?巧合?

  今早收到惠晶一则简讯:

  1月25日,雪灾=天灾
  3月14日,藏独=人祸
  5月12日,地震=地灾

  1+2+5=08
  3+1+4=08
  5+1+2=08

  08年08月08日奥运会
  巧合?天意?地震发生当天正好是距08年08月08日奥运会日子88天!

  诗人李白在唐朝仿佛已预知今年奥运与地震:

  北暮苍山兰舟四
  京无落霞缀清川
  奥年叶落缘分地
  运水微漾人却震

  前四个字——北京奥运
  后四个字——四川地震!


  这简讯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于是上网搜索,发现这内容已经在网上流传数日。

  314藏独暴动、512四川地震,都是明确的日期,但125中国雪灾,却不是那么明确。我一月底去中国公干,1月28日抵达北京,出席当晚北京分公司的年会。我原定于1月30日飞往合肥分公司,但因为听到雪灾的消息,合肥也连降大雪,于是临时取消行程。

  为了确定雪灾开始的日期,我上网搜索,在《联合早报网》找到《中国雪灾专题报道集》(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others/snow.shtml),1月26日报道“贵州发生凝冻灾害”,1月27日报道“中国普降大雨雪”。所谓凝冻,是飘下的细雨因摄氏零下的温度而凝结成冰,尚不能称之为下雪,125作为雪灾开始的日期稍嫌勉强。

  512四川地震距离808北京奥运的确是88天,真亏原创者心思如此细腻!

  至于李白的预言诗,则纯属伪作,之前还出现过两个版本:

  日暮苍山兰舟小,
  本无落霞缀清泉。
  去年叶落缘分定,
  死水微漾人却亡。

  法暮苍山兰舟家,
  国无落霞缀清乐。
  去年叶落缘分福,
  死水微漾人却亡。

  这首诗的“日本版”出自网络武侠小说:燕随心《侠客梦》第一百零一章“日暮苍山兰舟小(1)”(http://www.45shu.com/html/13877/662638.html)。原诗最后一个字是“忘”,而非“亡”。

  这首诗的三个版本都没有押韵,而“法国版”和“北京版”的语句都不很通畅,怎么可能是出自李白之手呢?这不是玷污了李白诗仙之名吗?

  如果这只是一种文字游戏之作,倒可一笑置之。但令我觉得不安的,是“日本版”和“法国版”诗中所呈现的那种攻击性、报复性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这绝非“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之道。

  天意?巧合?……还是……人为?

Friday, May 16, 2008

故宫(六)

养心殿


  从宁寿宫区外往西走,经过乾清门到后三宫的西边,那里也有一条长街。沿着长街往北走,穿过左边的第一扇门,就会看到养心门,养心殿就在养心门内。


  养心殿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建成。在偌大的紫禁城内,养心殿的地位仅次于前三殿和后三宫,因为自清雍正年间开始,这里一直是皇帝的寝宫和日常理政之所。主体建筑呈“工”字形布局,前殿训政,后殿寝息,两殿通过穿堂相连。此外,这里还有后妃侍寝的附属建筑,有完备的御膳房、御茶房等服务设施,可谓朝寝兼备。

  “养心”出自《孟子•尽心下》:“养心莫善于寡欲”,意即修养心性的最好方法是减少各种欲望,以示皇帝专心治国之志。


  养心殿正殿明间、东暖阁、西暖阁3大间。明间是引见官员的场所,正中设宝座,座前置御案,后设屏风,上方悬挂雍正御笔“中正仁和”匾,意即皇帝应当中庸正直,仁爱和谐,这是雍正对自身行为准则的高要求。


  西暖阁被分隔成数间,其中一间是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之处,墙上悬挂雍正御笔“勤政亲贤”匾,意即勤于政事,亲近贤能,体现了雍正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西暖阁内还有一间“三希堂”,是乾隆设置的书房,由内外两间小阁组成,每间面积只有4平方米,但室内装修却十分精致典雅。乾隆曾在此收藏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并对这三件稀世墨宝情有独钟,故亲笔题写“三希堂”匾额,悬挂于外间东墙。匾额两旁还有一幅对联:“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


  东暖阁内,面西设置了前后两重宝座,中有黄色纱帘相隔,是晚清慈安、慈禧两太后垂帘听政的场所。因为同治、光绪两位皇帝都是幼年登基,小皇帝召见大臣时,就坐在前面的宝座上,两太后则坐在后面。大臣跪在皇帝面前奏事,太后于帘后定夺。

  养心殿后殿为皇帝寝宫,东西两侧各有皇后、皇妃侍寝的宫室,东为“体顺堂”,西为“燕禧堂”。同治幼年两太后垂帘听政时,为了照顾小皇帝的生活,东太后慈安住体顺堂,西太后慈禧住燕禧堂,东、西太后的称呼即源于此。

体顺堂前陈放一巨大水晶石

西六宫

  养心殿以北,就是西六宫:永寿宫、太极殿、翊坤宫、长春宫、储秀宫、咸福宫。西六宫的布局与东六宫相似,也是呈方格状、纵横通道相隔、两宫并排,北有储秀宫、咸福宫,中有翊坤宫、长春宫,南有永寿宫、太极殿。

永寿宫

永寿宫展示品:清代皇帝后妃服装

太极殿

长春宫

翊坤宫

储秀宫

储秀宫展示品:1919年聘用英国人庄士敦为溥仪师傅的合同

储秀宫展示品:麻将

咸福宫

咸福宫展示品:慈禧朝服像

  来到这里,我的数码相机已经没电了。观赏完咸福宫内其他展示品,天色不早,我也觉得有点累,于是决定不回去宁寿宫区,而是从咸福宫走到御花园,然后从紫禁城北门神武门出宫去,结束了这一趟故宫之旅。

珍惜生命感受爱

  这几天不管是《联合早报》或是《海峡时报》,头版都是关于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在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7.8级大地震的图片和报道,报章内页还有更多更详尽的内容。这次大地震伤亡惨重,死亡人数已达19500余人(截至15日下午4时人民网报道),最终遇难人数估计高达5万人以上。

我本身也经历过地震,那是发生于1989年10月17日美国三藩市湾区的7.1级大地震(http://www.sfmuseum.net/alm/quakes3.html#1989)。那时我在史丹福大学修读电脑硕士学位,地震发生时我正在上课,忽然间感到地上在猛烈摇晃,那是一种很奇异的感受,难以想象地板可以变得那么柔软,心好象吊在半空似,没有踏实感。当时我愣在那儿,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一直到有同学喊“地震啊!”,我才回过神,然后跟着教授和同学们冲出课室。

一出课室,就看到外面停放的脚车都东歪西倒。我找到自己的脚车就踩回宿舍,一路上看到有一些建筑物的墙壁破裂,地上有或多或少的碎片。回到自己的房间,看到书櫥已经倒下来,櫥中的书本掉到满地都是。

当然我在这地震经历中所受的丁点惊吓,是远远比不上四川地震的灾民所承受的。从报章上的图片中,可以看到当地建筑物的破坏程度,更触目惊心的是那一具具尸体,尤其是那些可爱的小朋友们,还有那些抱住孩子尸体号啕大哭的家长,这真是一部令人伤感的人间惨剧啊!

但黑暗中还是有光明的。拯救人员的全力以赴和不舍不弃、获救的孩子和亲人紧紧拥抱的场面、当地人民的积极输血、各地人民和海外华人的踊跃捐款、各国政府纷纷伸出援手,都令人感动。

令我慨叹的是,为什么国与国之间要等到发生如此严重灾难时才能同心一致呢?为什么在无灾无难的时刻却有两岸关系、藏独纷争、奥运风波等诸多冲突呢?难道人类的和谐要靠天灾人祸的发生来建立吗?

昨天早上,我在1003电台听到一段时事探讨,正是对四川大地震的讨论,我很欣赏黄文鸿提出的反省:“珍惜生命感受爱”[1]。的确,天灾的降临是人无法控制的,但我们无须杞人忧天,而是应当把握当下珍惜生命,积极感受爱的真谛。

[1] 文鸿引用了1003电台呈献、Mr. Bean赞助的“东京铁塔之老妈和我”广播剧的标语。这部30集广播剧的mp3录音可在Mr. Bean网站http://mrbean.com.sg/member/home.asp下载。另外,《东京铁塔》的电影预告片可在YouTube网http://www.youtube.com/watch?v=NhrXyPeSlDU观看。

Thursday, May 15, 2008

故宫(五)

东六宫


  从御花园西南角的出口往南走,就到了一条南北向长街。这条长街的西边,是之前游览过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而东边则有6座相对独立的院落,称为东六宫:景仁宫、延禧宫、承乾宫、永和宫、钟粹宫、景阳宫。在明代,这里是妃嫔们的生活区域;到了清代,则后妃均可居住。


  东六宫的每座宫院,均呈深广各50米的方格状,院落之间以纵横通道相隔,高墙深院,门户严谨。一般来说,只有皇后、贵妃才有独立的宫院,地位较低的妃嫔只能多人合住一个院落。

  东六宫的布局是两宫并排,北有钟粹宫、景阳宫,中有承乾宫、永和宫,南有景仁宫、延禧宫。我游览东六宫的路线是由北往南走,应该是先到钟粹宫、景阳宫,但我不得其门而入,大概是没开放给游客游览。

承乾宫

永和宫

永和宫内一间寝室

景仁宫


  东六宫中,以延禧宫院内的一座名为“水晶宫”的西洋式建筑遗迹最为特殊。原来,延禧宫曾屡遭雷击,最后在道光年间被完全焚毁。根据堪舆家的说法,这里地处八卦“艮”位,不宜修建宫室。到了宣统元年(1909年),朝廷决定“以水克火”,在此兴建一座“水殿”。它地上2层,地下1层,四角各有一亭。主体以钢铁铸成,墙壁和地面嵌以玻璃,玻璃夹层中储水,水中养鱼。置身其中,四望空明,犹如一座晶莹的水晶殿堂。

  岂料工程刚刚进行一半,清朝便在革命风暴中覆亡,于是留下了一处仅见雏形的钢铁建筑遗迹。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又在这片旧址上建造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周皆为铁铸门窗的二层楼式文物库房。为了保持紫禁城宫殿的整体风格,这座库房又采用了上覆黄色琉璃瓦的宫殿式屋顶。

  东六宫以南还有斋宫、毓庆宫、奉先殿,不过我没找到入口,估计也是没开放给游客游览。

宁寿宫区

  从奉先殿南往北走,就到了宁寿宫区,这是包括宁寿宫在内的建筑组群的总称,坐落在紫禁城东北部。明代曾是太皇太后、皇太后、太妃居住的宫殿,清代乾隆在此修建了一组规划整齐、机构严密的太上皇宫殿,作为自己退位后的养老之所。整组建筑仿中轴线上的前三殿和后三宫而建,前半部是接受群臣朝拜的“前朝”——皇极殿和宁寿宫,后半部则是太上皇及其眷属生活的“内庭”——养性殿、乐寿堂和颐和轩,建筑形式如同一座微缩的紫禁城。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职务”属于终身制,太上皇或后世追封,或无奈退位。乾隆十分敬重其皇祖康熙,于是在即位不久便许下诺言:自己在位时间不能超过康熙的61年之数,如果能够享有高寿,那么执政60年时便禅位于新皇。乾隆果然不食前言,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让位于其子嘉庆。不过,他却在“归政仍训政”的名义下,继续在养心殿居住并掌控皇权,直到85岁崩逝为止,始终没有住过宁寿宫。

  宁寿宫区内景点除了几座宫殿外,还有九龙壁、珍妃井、宁寿宫花园、禊赏亭、珍宝馆等。游览宁寿宫区是需要另购参观卷的,我考虑到紫禁城内还有其他景点要观看,打算看完其他景点后才决定是否回来宁寿宫区,后来由于时间不早和脚力不支,就没有回来这里了。

Wednesday, May 14, 2008

故宫(四)

御花园

  坤宁宫后面有坤宁门,穿过坤宁门就来到御花园了。御花园于明永啦十八年(1420年)建成,清略有改建,现存多为明嘉靖、万历朝建筑。明代称之为宫后苑,清代始名御花园。东西宽130米,南北长90米,占地近12000平方米,是紫禁城内年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宫廷园林。御花园内嘉木葱茏,奇石罗布,是明清两代皇帝、后妃玩赏游乐的御苑。